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技工學校的人文素養教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企業對就職者的職業能力不斷提出新的要求,而當前的職業教育模式卻與企業的需求存在背離,影響學生終身學習和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和開發。本文中通過分析人文素養教育的重要性,從觀念、師資、課程和環境等方面探索加強人文素養教育,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的策略。
[關鍵詞]
長期以來,技校探索實踐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辦學模式在技能培養方面成效顯著,技能突出已經成為技校學生不爭的優勢和特色。廣西機械高級技工學校是國家級示范性學校,憑借雄厚師資優勢、技術優勢和設備優勢,打造有模具制造、數控應用技術、機械制造、機械設備修理、汽車修理和工業電氣自動化6個廣西重點骨干專業。多年來,畢業生上崗就業率均達到95%以上。與此同時,技校學生存在的人文素養“短板”值得關注,這些素養“短板”成為影響技校學生未來發展的瓶頸。我校就業辦公室的調查顯示,由于人文素養的缺失,雖然學生畢業后工作上手快,上崗競爭有優勢,但從長期發展看,出現“好用、不經用”的現象,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容易錯失在企業發展和晉升的機會,因此開展人文素養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一、良好人文素養是學生成才和學校發展的關鍵
(一)人文素養是學生職業發展的基礎人文素養也稱“文化素養”,是人文科學、人文教育在教育對象身上所體現出的成果,主要包括語言文字修養、文學藝術修養、倫理道德修養、文明禮儀修養、歷史和哲學修養等,是由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人的內在素養和品質,表現為一個人的人格、氣質、修養和能力。人文素養是提升道德感和責任感的基礎,是人的眾多素質中的基礎素質,對其他素質的形成和發展有很強的影響力和滲透力。它既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升華學生的心靈,同時也可以給學生很多直接或間接的人生體驗,幫助學生了解自己、了解職業和社會,增強對企業和社會的責任感及使命感。它是一個人外在精神風貌和內在精神氣質的綜合表現。因此,良好的人文素養是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基礎。
(二)人文精神是增強學生企業適應能力的關鍵人文精神是“對人的價值追求”,以真善美的價值理想為核心,不斷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提升自己的一種自覺的文化精神。人文精神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強大精神支柱,強調追求、運用知識時的良知、責任感、使命感和價值觀,是人類從“自在的”狀態過渡到“自為的”狀態的一種能力。而這恰恰是保障社會全面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學校通過加強人文素養教育,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內化為學生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培養學生對企業和社會的責任感,進而增強學生在企業的適應能力。
(三)人文素養教育是職業教育的內在需求技校強調就業率,片面認為職業教育是以“培養實用技能型人才”為目的,過分夸大教育目標的工具性和實用性,淡化人才培養的人文性,忽視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這不符合職業教育的內在需求。學生的創造性智慧和能力的深度開發、豐富而均衡的精神世界的培育,包括豐富的人文歷史基礎知識和廣泛的情趣愛好、豐富的道德情感和對道德人格追求的培養等需要引起學校和社會的關注和重視。人文的力量可以支撐人的價值追求,涵養人的精神,塑造完整的人格。技校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全面開展人文素養教育,讓一批又一批具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和高超的專業技能的優秀學生走向未來的職業和生活,提高職業教育水平,為企業培養具有持續創造力和良好素養的員工。
(四)改變職業教育的功利性是技校長遠發展的要求針對當今社會存在重科技、輕人文的傾向,加強人文素養教育將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目前由于教育的功利化和專門化所造成的科學與人文的分離,改變各專門人才的“單向度”傾向,使我們培養的學生既有科學素養,又富人文精神,既有專業知識,又有健全人格,這是職業教育改革的方向。豐富職業教育的內涵,改變職業教育追求就業的功利性的傾向,是技校長遠發展的要求。技校學生人文素養教育已經成為學生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必須高度認識人文素養教育的重要意義和作用,不斷實踐,努力探索,推動人文素養教育不斷向前發展。
二、人文素養教育的探索和實踐
(一)樹立綜合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理念愛因斯坦曾深刻地指出,學校的目標始終應該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這句話對當代很多職業教育工作者來說仍不失為至理名言。長期以來,由于受競爭激烈的辦學環境和急功近利的心態驅使,我國的職業教育恰恰走了一條將學生培養成技術性勞工而非合格的現代人的教育之路。要實現我們的教育目標———讓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生活、學會發展”,依舊任重道遠。作為新世紀的職業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認識到,轉變育人理念、整合教育資源、重視人文素養的提升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培養符合社會發展的現代人,才是我們堅定不移的辦學方向。學校樹立綜合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理念,將進一步提升職業教育的質量。
(二)發揮和挖掘獨特的地方人文優勢柳州是以工業為主、綜合發展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和山水景觀獨特的歷史文化名城,已形成以汽車、機械、冶金為支柱產業,化工、制藥、林紙、制糖、建材、煙草、紡織等產業并存發展的工業體系。市工業博物館集工業歷史展示、工業遺產保護、科學知識普及、旅游休閑于一體,設有工業歷史館、生態宜居館等主題展館,具有豐富的實物、文獻和圖片資料,展現了柳州工業100多年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體現出艱苦奮斗、自主創新的柳州精神。柳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優秀旅游城市,是南中國史前古人類“柳江人”的發祥地,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唐代大文豪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市區青山環繞,綠水抱城,被譽為“世界第一天然大盆景”,盛產奇石、有“柳州奇石甲天下”的美譽。柳州先進的工業文化、悠久的歷史積淀和深厚的人文底蘊,給每一個身臨其境的人以潛移默化的感染。我校充分利用柳州地方人文優勢,對學生進行各種形式和主題的人文教育。此外,節假日可組織和引導學生參觀和游覽柳州的人文景觀,吸收文化的養分,體驗工業文明和歷史文化的融合,磨煉心志、升華理想,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三)反思教育方式,完善教師隊伍建設人才標準在經歷了資歷取向、能力取向的階段后,已向品行取向階段發展。企事業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自信自立、勤奮敬業、誠信合作、開拓創新、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綜合職業素質,看得比單純的專業業務素質更為重要。與掌握一門專業的技能相比,一個人要擁有良好的文化素養和個人素質更需要時間和教育環境等眾多因素的共同促成。目前,越來越多進入企業一線工作的學生因缺乏良好的職業素養離開企業或得不到發展的機會,在一定程度上我們的教育應該負主要責任。這與我們過去對職業教育膚淺的認識有關。我們教育學生“熱愛本職工作”“樹立職業理想”等,但反省我們的教育方式,我們真正能夠打動學生,并且讓學生真正內化成行動的有多少。作為教師,我們的責任是把專業知識、良好的觀念、高尚的情操變成學生的自覺需要,讓這種“自覺需要”驅使他們把知識和能力轉化成個人素質和職業品質。只有這樣才能為今后的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樣做是教師的天職和責任。
(四)推動將人文素養教育融入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學記》中說:“善教者使人繼其志。”蘇霍姆林斯基也認為:每一門學科的教師,都應毫無例外地找出本門學科中包含的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和世界觀教育的可能性,并充分地發揮它們的教育作用。我校全面推動以滲透方式將人文素養教育融入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一是通過改革基礎課程,加強人文素養教育。發揮基礎課程教學在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注重采取體驗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具有良好的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等。二是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加強人文精神的教育。發揮專業課程教學在培養人文精神方面的作用,并推行“校企共培”冠名班,讓學生認識技術與社會和企業的關系,技術與人的關系,克服技術至上的觀點,提倡技術中的人文精神,懂得技術是為人服務的,在技術服務中滲透人文的關懷。
(五)以校園文化為基礎構建人文教育環境《孔子家語•六本》中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校園文化氛圍主要包括學校的辦學思想、理念在全校形成的一種氣候,包括學校的自然文化、校園規劃、美化、人文景點等,還包括學生社團活動、各種文化藝術活動、社會實踐等。校園文化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之中感染、熏陶學生,使其內化為信念與情感。一是營造良好的體現人文與科學情景教育的環境,使學生受到感染、暗示和激勵,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我校教學場地和宿舍實行6S管理,以校史館、企業宣傳墻、廣播站、校刊、宣傳窗、文化長廊等載體為輿論宣傳陣地,以積極健康、具有時代特點、針對性強的內容引導學生。二是發揮社團作用,促進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我校社團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既有汽車、電氣和數控車床等專業社團,又有涉及新聞、科技、體育、文藝等方面的興趣社團,學生通過參加社團活動,拓展視野,在課外感受人文與科學教育。三是積極開展各種校園文化活動,引導學生積極融入社會,開闊視野,提升水平。我校一年一度的校園文化藝術節和“全校大比武”技能節,每學期的職業教育大講堂,“校訓萬人學,校歌萬人唱”和各類志愿者等活動,逐步完善的“掌上校園”網絡建設,讓學生實現了書本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人文教育與技術教育相結合,人文講壇與學生活動相結合,信息文化與社會現實相融合,開展無人不可、無時不在、無處不能的人文素養教育。
(六)加強人文素養教育的注意事項人文素養教育是貫穿學生整個學習過程和學校、社會生活始終的教育,切勿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在加強人文素養教育時,學校應結合本地和本校的實際情況,采取靈活多樣和切實有效的措施推進改革,不單純追求改革的熱鬧和速度。技校畢業生不但要就業,而且在企業中要有持續發展和晉升的機會,才能體現出職業教育的優勢與特色。加強人文素養教育,使畢業生具有任何培訓機構所培訓人員的不可替代性,不僅掌握嫻熟專業技能,同時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擁有良好人文素養,這樣的學生更受企業和社會的歡迎。
作者:周華玲 單位:廣西機械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