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哈尼族傳統醫藥的人文精神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疾病預防中的人文精神
哈尼族醫學認為,疾病的產生與自然、社會、飲食、情緒等因素有關系,為了減少人類自身的疾病,應從以下幾方面加以預防:
(一)與天、神、自然和諧相處哈尼族傳統醫學思想深受其傳統哲學的影響,哈尼族傳統哲學認為世界由神、自然、人和鬼構成。天神居住在上層世界奔梭哈海,天地、人和萬物居住在中層世界涅峻磋海,鬼神居住在下層世界羅梭梭海。這三個層次相互聯系共同構成了整體世界。人之所以產生疾病是由于人、天神和自然不能和諧相處,三個層次的整體世界被破壞,而導致風、寒、熱、濕等邪氣侵犯人體臟腑經絡,或因先天后天不足。這種天人合一的疾病觀把人的健康與天、地、自然密切聯系在一起,讓古老的哈尼族人民自覺地與自然和諧相處。即使生活在無一塊平地的哀牢山區,哈尼人民也從不認為大山阻斷了他們的交通,妨礙了他們的發展,而是對大自然的賜予充滿敬畏與感激,在哀牢山區創造了舉世罕見的梯田農業奇觀。為了更好地適應自然,祛除高海拔山區帶給人體的寒意,他們經常吃一些熱性的食物,如糯米、辣椒、烈酒、牛肉等。哈尼族大多生活在海拔800—2500米的山區,具有“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特點。哈尼族祖先早已發現,氣候也是誘發疾病的主要因素,甚至把季節特征與疾病聯系起來,如插秧季節多見鴨賴,桃花開時易患桃花病癥等。人的健康與地理環境、氣候環境密切相關,人不能脫離環境而存在。為了減少疾病,人應該順應氣候的變化,根據不同的季節和天氣,增減衣物,調整飲食,與自然和諧相處。
(二)控制飲食與情緒哈尼族傳統醫學認為合理的飲食是身體健康的保障,不能饑餓,也不要過飽。人處于饑餓狀態時,會氣血不足,抗病力下降;吃的過多,會加重人體各種管道、臟器的消化負擔,影響腸胃功能的消化與吸收,因此提倡細嚼慢咽,粗茶淡飯的生活,反對暴飲暴食。情緒變化也是致病的一個因素,人在情志變化時會導致氣血壅阻,從而發病。例如人生怒氣則傷肝,易引起郁氣病。因此,人要心態平和,多做善事,讓自己生活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以減少疾病。哈尼族傳統醫藥把人的疾病與自然、社會、心理聯系起來,充分尊重人的個體差異,看到的是活生生的動態的人,而不是僅由組織器官構成的生物體,注重人的整體性,并且把人的整體與世界整體聯系起來,充分體現了哈尼族傳統醫藥以人為本的醫學人文精神。
二、診療中的人文精神
(一)珍惜生命哈尼族是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早期以畜牧為生,逐水草遷徙,后定居于大渡河流域,在與其它民族爭奪平壩農業區生存空間的戰爭中失敗,哈尼族祖先被迫離開大渡河流域,重新走上遷徙之路。為了尋找到一塊平壩農耕居住地,他們跋涉在西南高原的崇山峻嶺中,戰爭、猛獸、群山、瘟疫,哈尼族祖先在屈辱、痛苦中艱難遷徙,終于定居于沒有一塊平地的哀牢山中。這九死一生的遷徙,使哈尼族祖先深刻認識到生命的寶貴,并且把這一理念滲透在哈尼族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防病治病自然也不例外。哈尼族醫生十分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只要病患尚存一線希望,醫生都竭盡全力救治,一些被現代醫院判死刑的患者也不輕易拒絕。
(二)運氣診斷哈尼族醫生采用“一看二問三摸”的方法綜合診斷疾病。一看:看患者的精神,看患者的面色、行動,看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二問:請患者自述癥狀,然后詢問患者生活環境、家屬史、疾病的發展和演變情況,還要詢問患者家屬,從正面或側面了解疾病情況。三摸:哈尼族醫生要摸患者的脈相,通過脈相的跳動輕重、快慢,判定病因及病情,摸患者的身上或痛處,觸摸疼痛位置,診斷疾病。“一看二問三摸”的診斷方法體現了醫生與病患之間的平等與友好,體現了醫生不僅關心病人個體,而且關心病人的家屬、關心病人的后代、關心社會的人文精神。醫生通過仔細詢問,耐心傾聽,不但促進醫患之間的溝通,而且更準確地診斷疾病,患者也得到了傾訴的機會,了解自己的病情,獲得更多的治療信心。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哈尼族醫生的“摸”。哈尼醫生的“摸”和我國傳統中醫的“切”表面很相似,實則有所不同。哈尼族醫生摸脈是一個氣感交流的過程,醫生要運氣到患者的全身,通過與患者的氣感交流,查看患者的病變部位。這是一件非常損耗醫生自己元氣的事情,因此,他們每天看病的人數不多。更重要的是,哈尼醫生認為如果自己帶有功利性地為患者診療,那么在通過氣感與患者交流的過程中,就會把邪氣帶入自己體內,慢慢的,不但自己會生病,運氣本領也將逐漸喪失。因此,醫生在行醫過程中不僅要服務態度好,還要關愛病人,時刻保持一顆愛心。這種運氣學說把患者的療效與醫生的健康聯系起來,讓哈尼族醫生不敢有絲毫邪心,這不是簡單的道德要求,而是把醫德與醫術密切聯系在一起,充分保障了患者的權益。
(三)簡單治療哈尼族傳統醫藥的治療方法主要有內治法、外治法、內外兼治三種,內治法以服用新鮮的植物草藥為主,這將在下面的用藥特點部分進一步闡述。哈尼族傳統醫藥中最具特色的是外治療法,據不完全統計,哈尼族傳統醫藥的外治法有拔竹筒療法、放血療法、針挑療法、刮痧療法、揪捏療法、燈火灸療法、按摩療法、理筋整骨療法、貼敷療法、藥浴療法等。這些治療技術主要運用手法與天然藥物相結合,有神奇的效果。哈尼醫生用獨具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外治療法,有效避開了內服藥的缺陷,不但節省大量藥源,減少對肝臟的損傷,而且就地取材(如拔竹筒療法、藥浴療法),為病人減少開支,提高療效。更重要的是,病患在醫生的按摩、揪捏、貼敷中,消除了肌膚饑餓感,身體與心理都得到極大的安慰,療效非常明顯。對病患家屬而言,廉價的醫療費用讓他們沒有后顧之憂,簡便易學的技法讓他們在短期內就能迅速掌握,節省精力與時間,哈尼族傳統醫藥的人文關懷可見一斑。
三、用藥中的人文精神
(一)鮮藥為主哈尼族信仰“萬物有靈”,對自然萬物保持著一種特殊的伙伴關系。因此,哈尼族傳統醫學認為自然界中所有的植物、動物及其礦物均可入藥,每一種植物、動物的各個部位均具有藥物的功用,對藥物原材料的利用率非常高。在具體應用中,哈尼族傳統醫藥以新鮮植物藥為主,哈尼族世代聚居在海拔800-2500米的哀牢山、無量山區域,屬溫暖的亞熱帶氣候,山區立體氣候明顯,雨量充沛,適合多種類植物的生長繁殖。哈尼族祖先經過長期摸索,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采集新鮮植物入藥,既方便,又實惠。《西雙版納哈尼族傳統醫藥》收錄200味藥物,只有62味藥物以干品入藥,另外138味藥物以鮮品入藥,部分藥物是鮮、干品皆可,鮮品比例達69%;而《元江哈尼族藥》收錄的100味草藥劑量均指鮮品,體現了哈尼族組方藥物常用鮮品的特點。這是哈尼族醫者充分享受自然饋贈的智慧,也是醫者仁心、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的重要表現。植物鮮藥來自大山或田間地頭,哈尼族百姓可以自己采集,方便實惠。還有,哈尼族傳統醫藥的驗方以單方居多,在已整理的1932首驗方中,一味藥驗方較多,達34%,炮制也很簡單,以煮、煨、泡居多,因此,哈尼族傳統醫藥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年長的人都掌握一些基本的常用草藥,許多家庭在房前屋后種有家庭常備植物藥,如薄荷、黃姜、木姜子、車前草、土三七等,隨用隨采,簡單實用。
(二)藥食并用哈尼族自古敬畏自然,自覺保護生態環境,大自然也把一份大禮回饋于哈尼人民,那就是漫山遍野的可食用野菜。直到今天,哈尼族也沒有種菜的傳統,最多在田頭地角的零星土地上栽上幾棵瓜菜。“要吃菜,林中采。”哈尼族聚居的地方,稻田中能吃的野菜不下十種,山上能吃的野菜就更多了,勤勞的哈尼婦女結束一天的勞動后,手中都采集有野菜,主要有蕨菜、樹甜菜、樹頭菜、羊奶菜、臭菜、水芹菜、碧色菜、細芽菜、水白菜、馬蹄葉等。這些野菜不但味道鮮美,而且很多還具有藥用價值,如蕨菜可治療痢疾,水芹菜可降血壓,碧色菜(又名魚腥草)可治療咳嗽等。除了采集植物的嫩葉,哈尼族還會上山采挖植物的根部食用,如葛根、魔芋、山藥等。葛根,生津解渴,理氣暖胃,還可預防心腦血管等疾病;魔芋,降血糖、降血脂、降壓、抗癌防癌、減肥、通便,是現代人最喜歡的食物。這些食物均為野生,純天然無污染,不僅味道鮮美,藥效也很明顯。在長期經驗摸索的基礎上,哈尼族還創造出用療效顯著的藥物與食物配方,組成多元多味的藥膳,可謂特色鮮明。如:用生木瓜和豬蹄腳燉吃,幫助婦女增加乳汁;山藥煮排骨,補脾養胃,生津益肺;小黑藥燉烏骨雞,補氣扶正。哈尼族傳統醫藥中藥食并用的用藥方法,既是一種防病治病的智慧,也是以人為本人文精神的體現。吃藥是一件苦事,可藥食并用就輕松多了,全家人在一起,其樂融融中就把“藥”吃了,患者不用把自己當病人,更不用把“藥”當藥吃,心理負擔幾乎為零,非常利于疾病的治療與康復。
四、就醫環境中的人文精神
據不完全統計,云南省有哈尼族民間醫生20000多人,有的在市、縣、鄉、村開專門的診所,有的半醫半農,有的以農為主而臨時行醫。這些哈尼族民間醫生,沒有全國統一頒發的執業醫師資格證,但他們通過家族傳承、師徒傳承、自學等方式掌握哈尼族傳統醫藥,以一顆醫者仁心,在貧困的山區為哈尼人民的健康服務。他們看病的地點雖沒有高大的樓房,但也沒有機械的掛號和冷冰冰的儀器,哈尼族同胞看病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樣,沒有陌生感,沒有距離感,溫馨而舒適。綜上所述,哈尼族傳統醫藥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關愛生命”的醫學人文精神本質,在疾病預防、診療、用藥、就醫環境等方面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不但為患者解除病痛,還指導大眾健康生活,做自然的朋友。醫學的本質是人學,人文精神是醫學的靈魂,相信充滿醫學人文精神的哈尼族傳統醫藥對我國現代醫學人文精神建設具有啟示作用,自身也將有更好的發展前景。
作者:吳玉萍 羅建偉 單位:紅河衛生職業學院 紅河州電教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