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論少數民族旅游紀念品的設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少數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的喪失及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與生態旅游追求的宗旨背道而馳,旅游資源的枯竭,民族文化的商品化、庸俗化,最終將會影響到民族地區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導致文化和經濟的兩敗俱傷。因此,保護、傳承、發展已成為西南少數民族聚落文化景觀乃至全國少數民族旅游目的地的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從西南少數民族聚落文化景觀紀念品設計這一角度出發,探討創造旅游經濟效益的同時,實現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對推動民族文化和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將有一定的現實意義[2]。
西南少數民族聚落文化景觀旅游紀念品的設計現狀
中國旅游紀念品的開發成果與旅游業發展速度不相匹配,據統計中國旅游紀念品占旅游經濟配額不到20%,作為新興旅游目的地的西南少數民族聚落文化景觀區域的旅游紀念品更缺乏系統科學的開發,由于處于西部交通閉塞、經濟欠發達的山區,旅游項目倉促上馬,經營者不重視旅游紀念品設計,產品雷同,簡單地把在城市仿古街隨處可見的檀香扇子、真絲圍巾、首飾工藝品等物品當做紀念品進行兜售,張冠李戴、牽強拼湊,旅游紀念品缺乏地域文化特色,與本土文化環境脫節。此外,由于缺乏相關機構科學的引導,當地一些民間小作坊應景式的生產手工繡片、民族首飾等物品,這些紀念品品種單一,做工粗糙,僅停留在初級加工階段,游客從中無法感受到濃郁而獨特的民族風格,這自然難以刺激他們的購買欲望[3]。
西南少數民族聚落文化景觀旅游紀念品的設計定位
以西南少數民族文化景觀為目的地的生態旅游,不同于傳統的以風景名勝為目的地的大眾旅游活動。它強調以欣賞和體驗為內容,參與者從中能夠獲得與眾不同的經歷,這種經歷具有原始性、獨特性的特點。因此西南少數民族聚落文化景觀紀念品設計定位應落實在少數民族文化特征、原生態特色、綠色生態性等3個方面。
1文化特征
西南少數民族人文特征是吸引游客的根本原因,文化特征是民族地區在形成過程中人類留下的歷史痕跡,具有獨特性和唯一性[4]。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表征,如同樣處于西南地區,壯族與彝族、苗族不同的文化特征在刺繡作品上都有所表現。廣西壯族刺繡做工精細,大面積的繁繡,以密集的繡法為基調,布局整體和諧,細膩嚴謹;四川彝族刺繡以挑花、貼花、鎖花的手法為主,色彩搭配上采用茶花紅、綠、黃等顏色,作品色彩強烈,粗獷并有較強的立體感;而貴州苗繡則以五色彩線織成,圖形主要由規則的若干基本幾何圖形組成,常用對比強的手法進行色塊的分割與組合,風格熱烈而奔放。因此設計時要針對不同民族的文化特點,深入挖掘其精神內涵,使紀念品與當地民族風格切合,這樣才能讓旅游消費者從紀念品中體會設計者所要傳達的民族文化,從而使旅游者在文化差異化體驗中獲得精神享受。
2原生態特色
原生態民族文化是生態旅游發展的根本,西南少數民族聚落文化景觀之所以吸引旅游者的目光,不但在于它具有獨特而豐富的民族文化特色,還在于它與現代工業化不同的原生態文化。少數民族原生態文化是當地千百年流傳下來的人們傳統自發形成的生活、生產方式,最古樸的文化藝術。日本民間藝術家鹽野米松曾對原生態的手工藝這樣評價過:“當沒有了手工業以后,人們才發現,原來那些經過人與人之間的磨合與溝通之后制作出來的物品,使用起來是那么適合自己的身體,這體溫讓使用它的人感覺到溫暖。”把具有原生態民族特色的傳統手工技藝或手工的飾品、生產工具、生活用品切入到少數民族文化景觀紀念品開發中,既是對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承,又能讓消費者從中感受到與城市生活不同的原生態文化,旅游者從質樸的手工制品中獲得情感的需求,他們買到的不但是旅游紀念品,更是撫平浮躁心靈的藉慰品。
3綠色生態性
日益惡化的生活環境,讓都市的人們常被工業污染、化學合成劑包圍著,生態旅游讓他們獲得返璞歸真的心靈享受,無論是天然綠色飲品、山貨、藥材,還是運用天然植物作染料的布匹、動物牛骨制作的飾品、葫蘆做的生活工具等,這些農耕文化下的西南少數民族生產和生活方式包涵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旅游紀念品可以從內容、材質到包裝上注入綠色產品的元素,使之兼具審美性、紀念性和實用性的功能,從而滿足旅客親近自然的心理愿望。
西南少數民族聚落文化景觀紀念品的設計策略
第一,挖掘民族文化資源,豐富紀念品的品種。有生命力的少數民族文化往往是長期沉淀積累的成果,它已滲透到生產、生活、宗教當中,在吃穿用住行方方面面都體現出本民族豐富獨特的文化。除了繡球、蠟染布、首飾這些司空見慣的紀念品之外,設計師還可以從當地的器物、食品等方面去尋找可用的素材,并通過現代傳播方式去展現民族文化,擴寬紀念品種類,增加系列化產品,讓旅客有更多的選擇空間。設計師可通過對當地生產工具、生活用品的鑒別,尋找那些造型及材質獨特且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器物,瑤族常用的打油茶工具——竹制漏勺、小木棰,侗族婦女的刺繡頭巾等這些“活”的原生態物品,都可成為紀念品的素材。設計師把這些包涵有本民族文化的手工物品,經過適當的加工和包裝,就可使之成為當地的紀念品。如水族傳統的米斗工具,是傳統農耕生活的縮影,設計時在保留其木質的材料特征和獨特的造型特點的基礎上,體量的大小上略作調整,就可制作成一個既具有陳列價值又具有收納實用價值的民族記念品。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態食品是旅游紀念品的一大資源。在生態旅游中,游客常常有意攜帶當地綠色的土特產品自用或送人,但由于生態旅游在中國起步較晚,在民族地區旅游紀念品市場鮮見成熟的生態食品。其實谷物、干菜、茶葉、草藥等這些民族地區豐富的生態資源,在經過合理的開發與包裝設計,便可以成為獨特而有實用價值的紀念品,能給游客帶來味覺、視覺上的享受。此外,西南少數民族優秀燦爛的文化可通過紙質印刷品和CD傳播給游人,收集整理好當地民族的歷史、聚落村寨的風土人情及自然景觀影像資料、民族山歌,把它們制作成明信片、宣傳冊、CD光盤,讓游客不僅保留和延續對游覽目的地的記憶,更是通過這些紀念品了解所游覽目的地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紀念品還可通過主題性的形式制作成系列化的產品,形成統一的視覺形象,既豐富又整體,且識別性強。如紀念品的造型基本相似,工藝技術相同,但款式上可有大中小的區別,檔次上有高中低的差異,使紀念品的形式更為多樣,以滿足游客不同的需求。
第二,傳統民族文化與現代設計理念的結合,擴展紀念品的設計空間。把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理念結合起來,考慮現代人審美及實用需求,設計制作出不但具有紀念性、審美性還兼具功能性的紀念品,在保留傳統民族工藝文化韻味的基礎上創造新的生活美學,這是西南少數民族聚落文化景觀旅游區紀念品開發的一大方向。設計可以從“符號移植”、“工藝技術移植”、“現代功能移植”3個角度去思考紀念品中的民族性與現代性結合的問題。“符號移植”:即從民族服飾中提煉出包涵有當地民族文化特色的紋樣組合、色彩搭配,并局部運用在現代飾品、現代服裝、現代床上用品的設計中,使產品在具有現代功能形式的同時又能喚起旅游消費者對當地民族風情的美好記憶。“工藝技術移植”:即總結少數民族的傳統手工藝技術,并適當運用于現代設計中。學者邱春林指出把傳統手工藝的核心技術運用于現代產品生產中,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種重要方式[5]。如把白族扎、蠟染技術的“核心技藝”歸納為手工扎花技術和純植物染料方式,在現代成衣、床單等設計中,款式和圖案、色彩、布料材質可以具有現代審美特質,但在局部或整體的制作工藝上采用白族傳統的手工扎花技術和純植物染料方式,使產品兼具民族意韻和現代形式。“現代功能移植”:即在以當地民族傳統物品款式為主,添加功能性設計。如壯族的壯錦跨包、錢包,開口處添加拉鏈、包里適當添加夾層,加強其實用性,使之更符合現代人的使用習慣。
西南少數民族聚落文化景觀旅游紀念品的營銷策略
在生態旅游中,西南少數民族人文特色和原生態性不但可以通過紀念品的形式展現給游客,還可以通過紀念品制作的生產過程讓游客更直觀、親切的感受其民族文化特色。在現代社會中,以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方式生產出來的現代工業品,其產品構思、制作、生產、消費環節是被分割開來的,因此難以讓消費者從中感受到產品所包含的情感因素。而少數民族地區的手工藝人在制作手工紀念品時,貫穿在他們復雜的技術中的感性動作到最后完成的成品效果,這一全過程生動地體現了少數民族的生活智慧,游客會從中感受到手工紀念品包含的人性化、情感化和個性化等因素[6],因此,將手工制作的整個創作過程進行現場的展示,在拉開了原生態文化和現代工業文化的距離同時,卻拉近了旅游者與生態旅游購物的距離。
結語
旅游紀念品設計既是生態旅游發展中的商業行為,又是一種對當地少數民族文化的挖掘與傳承[7]。面對具有現代文化意識的游客,西南少數民族聚落文化景觀旅游紀念品的設計如同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它在促進西南少數民族文化以及生態旅游業二者可持續發展中將起著重要作用。(本文作者:何峰、李旭單位:廣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