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杯花舞對社會文化的影響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舞蹈是民俗遺留的形式,集體所選擇帶有漫長的歷史過程得以形成。舞蹈所承載人類從過去到現在所積淀下來的心理情感、習俗信仰,甚至關于宇宙生命經驗和觀念的問題。具有客家濃郁特色的杯花舞滿足著人們的社會文化需求,其歷史發展的淵源主要有地域淵源、文化淵源等。本文基于人類學的文化研究維度,探討杯花舞的文化焦點,進而分析其對于社會文化的影響效果。
關鍵詞:人類學;文化焦點;杯花舞;社會文化
人類學是從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對人類進行全面研究的學科群。林惠祥先生定義的“人類學”。他說:“人類學是用歷史的眼光研究人類及其文化之學科”:包含人類的起源,種族的區分,以及物質生活、社會構造、心靈反映等的原始狀況之研究。林惠祥先生進一步談及了文化人類學的學科,認為可分為4科:文化人類學(社會人類學)、體質人類學(人體學)、史前學(史前考古學)、民族志。在我們對民俗舞蹈的歷史文化積淀的研究中,所取人類學的視角必然是“文化”的而非純“體質”的。文化人類學視角下的杯花舞不僅僅只關注于杯花舞本身,而是由此延展出深層的文化內涵。杯花舞是一種歷史悠久,具有祈福消災作用的民間舞蹈形式,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杯花舞作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傳承與發展過程中仍有不少的問題。多次強調民族文化是中國夢的魂和根,要加強民族傳統文化的挖掘與保護。因此,我們應從文化人類學角度對不同時期杯花舞的文化焦點進行闡釋,一方面更接近探討其本質,另一方面將有力于探究杯花舞對社會文化的影響。
一、興寧客家杯花舞形成與發展的淵源
(一)地域淵源民俗舞蹈為民俗文化的一分支,而民俗文化又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某一地域的先民在適應并掌握生活環境的派生物。因此,地域淵源是民俗舞蹈得以形成的重要途徑之一。興寧市屬廣東省梅州市,古代屬龍川縣地。東晉置興寧縣,以境內寧江而得名。此后這里逐漸發展成粵、閩、贛交界處的地區性商貿中心,曾有“小南京”之稱,也是客家先民的聚居地。他們在貧困落后的龍川縣通過自身的努力及辛勤勞作,創造并發展客家先民的農耕文化,由此應運而生的梅州客家地區獨具特色的民俗舞蹈——杯花舞。
(二)文化淵源客家的文化歷史是漢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客家文化可以視為漢民族多元一體文化格局的一個縮影”,客家先民自安定以來在梅州地區已有了悠久的歷史。《杯花舞》是客家先民們在歷史遷徙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以獨特的客家歷史為積淀,具有中原、道教、土著等相結合的文化特征,在多元的文化因素中不斷的繼承與發展,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客家民俗舞蹈形式。如《杯花舞》中的磨杯、轉杯、打杯等動作,以及杯子打擊發出清脆的響聲都是多元文化沖擊融合產生的動作。《杯花舞》的舞姿動態都與中原地區的漢族舞蹈相吻合,而通常所用的客家山歌音樂則是具有顯著的客家民俗舞蹈風格。杯花舞在歷史發展變化中,以富有濃郁的本土文化氣息、健康活潑的民俗舞蹈形式,廣泛流傳于梅州客家民眾的生活之中,受到他們的喜愛。
二、文化人類學視角下杯花舞的歷史文化焦點
“文化焦點”是文化人類學研究中的一個概念。美國文化人類學者克萊德•克魯克洪在《文化的研究》一書中曾引述赫斯科維茲的話說,“文化焦點”指的是“每一種文化在它所涉及的某方面比其他方面表現出結構上的更大的復雜性和變動性的傾向……文化焦點所涉及的方面往往可用來標志整個文化的特征。”從舞蹈類別的宏觀視角來看,民俗舞可作為初民社會的“文化焦點”,是因為民俗舞濃縮了初民社會的文化特征,對當時社會主流舞蹈形態發生過實質性的影響。以舞蹈類別的微觀角度來看,客家杯花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文化焦點”將能表征每一時期杯花舞的特性。
(一)作為產生期文化焦點的“祭祀性杯花舞”客家杯花舞是客家先民在勞動生活中不斷演化而來的,其中包含先民對于精神方面的渴求以及社會文化的訴求。在客家先民心中極度需要神靈和上蒼的眷顧,給予自己一塊能夠安身立命之地。明清時期至建國的初期,雖然在明末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卻也在清朝的建立之中灰飛煙滅,此時期戰亂連連,外國資本主義國家不斷侵略中國,人民生活處于極度不穩定的狀態。客家先民們為了躲避戰事,舉家遷徙到南方,在多次遷徙和重建家園的勞動中,培養了他們吃苦耐勞的性格。而當時社會文化環境下道家盛行,客家先民希望以此來尋求精神上的慰藉,祈求神佛的庇佑和安穩的生活環境,從而產生了“祭祀性杯花舞”。“祭祀性杯花舞”在明清時期的演出形式是道士的表演與五句板說唱同步進行,演出過程始終是在一張草席的范圍內進行,據說是因為道教中,佛祖只管土行,老子分管金、木、水、火四行,老子沒有土行無立足之地,寸步難行,就請求佛祖讓出一席之地配合著用竹板打擊節奏進行伴舞。到了清代末年,這種表演方式發生一定的變化,由清末道士朱官祥創造性地利用興寧縣產的白色瓷質“伯公杯”替代竹板進行擊杯伴舞,節奏型較為之前更為豐富,伴奏敲擊聲也更加悅耳。以“伯公杯”為道具,來表達客家先民對于天地神明的敬仰之情。
(二)作為創新期文化焦點的“娛樂性杯花舞”“舞蹈是一種文化現象,是通過人的形態、神態進行傳情達意的藝術方式,它的形成受自然和社會兩種因素的影響……是由人在勞動生活中逐漸形成的體態和對社會觀念的反應構成的。”具有其自身特色的民間舞作品,都是在順應當是自然環境和歷史潮流而生,所蘊含的瑰麗文化內涵對社會生活具有啟發式意義。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文藝思潮開始興盛,杯花舞在此時迎來了藝術發展的良好時期,出現了頗多傳承杯花舞的作品。盡管這一時期的作品思想內容的不斷升華、表演技藝的不斷創新提高,但整體的文化導向還是趨于娛樂性質,杯花舞更加普及到了人們的生活之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杯花聲聲》。《杯花聲聲》作品的外在形式是展現其內容的主要表現手段,運用舞蹈形式手段來塑造形象,“緣物寄情”的道具杯子充當著獨特的角色。《杯花聲聲》利用抒情性舞蹈來表現阿妹采茶的生活化情節性主題,用間接表現法將道具杯子塑造成茶具,當姑娘們拿著杯子手舞足蹈,熱烈擊打杯花時,表現出了她們勤勞的身影與藏不住的豐收喜悅之情。
(三)作為成型期文化焦點的“舞臺性杯花舞”在國家大力推崇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逐漸進入到了民眾的視野當中。此項目旨在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遺產,杯花舞作為廣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自然備受廣東省各院校的重視。由此在這一時期所創作品已屬成熟期,文化焦點不再聚焦于產生發展初期的祭祀性、娛樂性,更趨向于“舞臺化”。在原生形態的基礎之上,創新地把握杯花舞的整體基調。作為成型期文化焦點的“舞臺性杯花舞”,所能體現其代表作品有《請茶歌》,由華南師范大學舞蹈系王虹教授及2018屆碩士研究生曾瑤編創。將杯花舞的文化底蘊依托于客家茶文化,圍繞“茶”元素來創作的杯花舞作品,將客家山歌《請茶歌》選為音樂并以此命名。以伯公杯的敲擊聲與請茶歌融合與一體,將采茶動作結合杯花舞基本動作,請茶的舞蹈元素貫通整個作品始終,傳達出客家女的親切熱情與質樸勤勞。非遺視況下的杯花舞將繼續由此“文化焦點”再深入傳承。
三、文化人類學視域下杯花舞對社會文化產生的影響
(一)杯花舞對社會文化的包容和諧杯花舞與客家先民之間盡管是處于一對相互關系之中,但在客家人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存在大遷徙時期,從中原輾轉遷徙至梅州這片丘陵盆地上繁衍生息,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披荊斬棘,與當地土著居民不斷相融中逐漸開辟客家的新天地。由此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會結構之中,生活方式、意識形態、語言習慣、價值觀念等諸多因素,會逐漸形成特定的文化理解維度。杯花舞是在客家人遷徙過程中涌現出來,在這極度缺乏穩定的時期,杯花舞所承載著的民俗文化,能夠促進社會主體之間的相互交流與滲透,更能使民眾感到安穩祥和之感,從而激發社會文化的和諧度,產生社會文化包容的現象。當地民眾親身體會融入進當地的杯花舞的文化氛圍中時,才能深刻感悟其舞蹈所帶來的文化魅力,由此杯花舞對社會文化產生了促進和諧包容的積極效果。
(二)杯花舞對社會文化的民族認同隨著時代的更迭,如今的“杯花舞”逐步演變為蘊涵美好意蘊的節慶廣場舞蹈,在“廣東省藝術節”“梅州市大型化妝游行表演”等盛大民俗活動中都能捕捉到杯花舞的身影,已成為梅州客家獨具特色的民俗舞蹈。近年來,國家對于傳統文化高度重視,在社會文化中也在不斷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傳播,進而使得民俗舞蹈擴散到了民眾的生活當中。民眾對于杯花舞的喜愛其初衷可能是由于舞蹈本身所具有的強身健體和審美功能,但杯花舞以自身獨特的傳統文化內涵能夠使民眾感受到民族認同感。因此,在其后杯花舞的傳承創新中,應在加以積極引導最終在社會文化中充分發揮民族認同的作用。
四、結語
以文化人類學視角分析杯花舞對于社會文化的影響作用,能夠發現社會文化的包容感、民族感均能得以有效提升。因此,以杯花舞作為梅州客家民俗舞蹈的研究重點,對于提高社會文化效力提供有效途徑。今后在我國民俗舞蹈的發展進程之中,民俗舞蹈的文化特質也需深入挖掘和重視,進而為社會文化的相互滲透與發展創造良好的和諧氛圍。
[參考文獻]
[1]于平.舞蹈人文的風姿流韻[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6.
[2]張茜.客家民俗舞蹈的儀式性特征分析[J].藝術科技,2018,04.
[3]尚冉.從非遺視角看廣東興寧杯花舞的保護與傳承[J].肇慶學院學報,2018,01.
[4]任艷花.《杯花舞》的文化特征及其社會功能探析[J].藝術研究,2015,08.
[5]中華舞蹈志編委會.中華舞蹈志(廣東卷)[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2.
[6]葉春生.嶺南民俗文化[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8.
[7]房學嘉.粵東客家生態與民俗研究[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田園 單位: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