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應用型大學自動化校企融合模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推動校企合作,為社會輸送應用型、技術型人才,是許多應用型本科大學的目標。本文從校企聯合方法,教學模式改革,以及校企融合實踐環節,對目前應用技術型大學的人才培養方式進行深入探索。結果表明,把企業技術人員“請進來”,帶領學生“走出去”,學校可以投入到企業中。把企業辦到學校中,既鍛煉了學生適應企業工作環境的能力,同時也為專業課學習打下良好基礎。“校企融合”辦學模式的效果顯著,企業樂于接受學生成為正式員工,不僅豐富了企業文化,也擴大了求職資源。
關鍵詞:應用型大學;自動化專業;校企融合;“訂單”培養;頂崗實習
一、引言
隨著社會轉型升級加劇,培養技能型和創新型人才已經成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首要任務[1]。作為應用型人才的提供者,高等應用技術型大學肩負著傳授高級技能的任務,因此,通過校企聯合模式培養學生是一種極為重要的方法,同時也是一條值得探索的道路。通過聯合辦學,可以有效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為社會提供合格的人才。目前,“雙軌制”“優勢分配”“TAFE”“產學合作”以及其他很多模式都已經成為了校企聯合的常規模式[2-4]。與此同時,隨著需求的發展以及創新風險的提高,校企聯合趨向于更加緊密牢固地連接在一起,即為“校企融合”。作為市場經濟的一個微元,企業已經把利益和價值看成是他們最終的目標,把人才看作是核心競爭力。因此,企業必須格外重視培養人才。眾所周知,德國作為一個工業水平發展較高的國家,德國教育不論在觀念還是具體實踐方面都頗有建樹,可以為我國高等應用技術型大學的辦學提供重要參考[5-7]。近年來,隨著科技興國戰略的進一步發展,企業與學校的聯合日趨緊密。這種“校企融合”培養人才的模式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學校和企業的各自優勢,而且還為企業、為社會培養了成熟的人才。首先,“校企融合”使得學校和學生對學校內外的教育資源物盡其用。學校在智力資源上具有優勢,可以在科研中解決相應的技術難題,改良生產工藝[8]。此外,學校的研究背景寬廣,研究方向較為先進,具有很多創新性的觀點。通過一線實習,學生可以擴大他們的視野,并對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有一個正確深入的認識,同時鍛煉了他們的能力[9-10]。與此同時,企業也非常需要創新方面的思路,并且可以提供研究課題,并在其中承擔風險,擔負一定的責任;另一方面,企業需要“能用”“好用”的工程技術人員,可以向學校下“訂單”,共同定向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專業工程技術人才。企業和學校各自擁有不同的資源及能力,這正是企業和學校合作的前提和基礎。學校和企業的聯合不僅可以給各自帶來最大限度的實惠,而且還可以使學生能夠適應社會市場的需要,使“校企融合”模式成為一個雙贏的模式[11]。當然,學校和企業必須為“校企融合”花費一定的費用。但是,從總體上來看,通過校企合作,學校和企業,甚至政府都可以獲得高回報,實現學校、企業和社會的多贏。因此,相比“校企融合”所花費的費用,“校企融合”代表著更大的利益以及更高的回報。本文從強化培養學生實踐技能的角度對校企融合的運行策略、教學模式進行了研究,認為實行“3+1”人才培養方案,派遣學生赴企業,可以極大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他們的動手能力得到了鍛煉,掌握了與專業相關的工作技能,促進了公司的認可,拉近了校企間的距離,實現了畢業即就業的培養目標。本文的研究對應用型技術大學自動化專業的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二、建立實訓基地,實踐“校企融合”
“校企融合”培養模式已經越來越凸顯出其巨大優勢,已經成為一個促進科學技術、經濟和企業發展的重要模式。營口理工學院(以下簡稱“學校”)是建校四年的本科院校,先后加入了全國新建本科院校聯盟、全國應用技術大學聯盟,批準為遼寧省首批綜合應用型改造試點機構,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產教融合創新實驗”項目的基地學校。目前,學校正在電氣工程系的自動化專業推廣、實踐“校企融合”模式,獲得了豐富的經驗,總結如下。
(一)“校企融合”運行策略作為校企合作的重要角色,學校必須出臺相關政策,促進校企“聯姻”。制度上,學校規定了企業與學校應盡的義務,以及利益分配。運行上,學校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定期讓學生書寫實習小結,并經常與企業溝通,進一步了解學生的適應情況;師資上,以高水平“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為重點,構建一支師德高尚、結構合理、能講會做、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培養和造就基礎理論扎實、實踐業務能力突出的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專心來為校企聯合服務。在服務期間,針對不同的問題,例如學生頂崗時間,學習領域,以及學習進度方面,要與企業積極聯系,做好合作。校企合作結束之后,積極做好收尾工作。在上述政策方向的指引下,目前,學校已經與營口金辰、阿部等公司開展了廣泛而深入的校企合作,其中,金辰有限公司是省級的實習基地。學生們身臨其境,認識企業、了解本專業的生產技術;同時,將他們的職業規劃、畢業設計與企業創新攻關項目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促使學生更加了解自動化專業發展前沿和最新技術,進而不斷提高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
(二)“校企融合”教學模式在實施校企融合的過程中,筆者建議實施“3+1”人才培養方案,即在校理論學習3個學年,在校實習、實訓以及到企業生產實習并完成與企業生產實際相關的畢業設計一個學年。“3+1”人才培養方案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產實踐,快速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校和營口金辰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中日合資營口阿部配線有限公司開展校企合作,“訂單”式培養人才。校企雙方就訂單要求培養企業需要的技術人員和企業工程師進校園參與實踐教學等,并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進行更緊密的合作。金辰機械、阿部配線采取學生自愿報名,企業筆試、面試的方式,分別在自動化專業大四學生(2013級)中遴選出20名、11名學生,組成“金辰班”和“阿部班”。學校電氣工程系組織這些學生分別到金辰機械和阿部配線進行半年的自動化生產線的實踐技能培訓和頂崗實習;同時邀請金辰機械的工程技術人員進校園,針對企業的實際工作狀態,提出畢業設計課題,企業工程師和學校教師共同擔任“金辰班”學生的畢業指導教師。這樣一來,學生的畢業設計既能應用于生產實際,又能符合規范化的畢業設計要求,為其將來進入企業工作提供了堅實的專業技術儲備。學校電氣工程系利用金辰機械捐贈的自動化生產線進行針對真實生產工藝流程的現場公開教學,學生們將所學的知識與生產實際進一步結合,所有的專業課程都能在這條生產線上找到相對應的電氣元器件、控制單元,這不僅提升了學生對自動化專業的認識和專業興趣,還增強了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電氣工程系組織學生利用暑假時間到企業頂崗實習,增加了學生對企業以及所學專業的認識。學生適應企業工作環境的能力得到了鍛煉,學習專業課的基礎也會更加牢固。
(三)“校企融合”實施效果經過學校與營口金辰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雙方近10個月的溝通交流,在電氣工程系的積極配合下,金辰機械圓滿完成了生產線的設計改型、加工制造、設備搬運、安裝調試,2017年6月22日,伴隨著機械手的抓取、移載、放料,合作共建的自動化生產線實訓中心正式投入使用,這是學校與企業進行合作的成功典范。在這條自動化生產線上,可以模擬企業生產狀態,同時結合自身專業特點,摸索出先觀察、后講解,提出問題、再觀察,最后回答問題的授課方式,實現了“教”“學”互動,創新了現場教學方法。電氣系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及參與度為原則,編纂《自動化生產線技術》教材。2014級自動化專業學生即將開始畢業設計,電氣系自動化專業圍繞這條自動化生產線提出畢業設計題目,學生將會進行選題、設計。通過和金辰機械的合作,學校的教學模式更接近于生產實際,對學校的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為了拉近校企距離,深化理解,學校組織了2013級、2014級自動化專業學生到中日合資營口阿部配線有限公司頂崗實習。經過培訓,學生們對該企業的管理模式、生產和安全規范以及對保證產品質量有了一定的認知。在實習過程中,公司的員工們都很耐心地指導,手把手講解產品的作業流程。學生克服了長時間站立工作的困難,適應了企業的嚴格管理,在實踐中學習、理解、運用專業知識,保證了產品質量,得到了廠方的肯定。利用學校暑假時間到合作伙伴單位實習,為我們自動化專業的應用轉型升級提供了有益方案。這種“訂單式”的培養方式,使學生可以順利成為合格的“準員工”,為學生就業打下了良好的合作基礎。通過到企業近半年的實習,“金辰班”學生學會了識別電氣元器件、安裝電氣控制柜、安裝和調試生產線,并在校企雙方老師的通力合作下完成了畢業論文。“金辰班”的20名學生中,6名學生被營口金辰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選中,即將赴金辰在設備維護、質檢等崗位工作。由于在“金辰班”的實習經歷,其余14名學生被營口忠旺、中冶京誠等在營企業錄用;“阿部班”的學生吃苦耐勞,工作一絲不茍,8名學生通過了該企業的考核,被選錄到工程部等相應的科室工作。新入職的大學生像一股清流,為這些企業增加了活力,為職工的文化生活增添了新的色彩。在營口工作的31名自動化專業的學生均已轉為正式員工,實現了大學生畢業、就業的無縫銜接,為學校的校企聯合辦學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三、結束語
“校企融合”模式實現了高等教育的本質回歸,對高校的就業具有強大的促進作用,極大地豐富了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通過與企業建立合作平臺,模擬企業運行,可以實現學生對企業的“訂單”式培養,促進就業。學校通過把金辰機械的工程技術人員“請進來”,帶領學生“走出去”以及合作共建自動化生產線實訓中心,實現了把學校的實訓教學移到企業中,把企業的生產現場搬到學校里的目的。這樣就鍛煉了學生適應企業工作環境的能力,同時也為其專業課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校企融合”辦學模式效果顯著,企業樂于接受這些學生成為正式員工。該模式不僅豐富了企業文化,而且擴大了學生求職資源。
參考文獻:
[1]潘懋元,劉振天.發揮大學中心作用促進知識經濟發展[J].教育發展研究,1999(6):5-9.
[3]安迪•格林.教育、全球化與民族國家[M].朱旭東,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4]馬成榮.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7(23):8-10.
[5]王曉波,曾明星,周清平,等.校企合作共容利益機制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31(2):146-150.
[6]郝遠.加強官產學研聯合推動科技成果轉化[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9(5):147-152.
[7]郭偉鋒.校企合作共建實驗室的運行機制研究[J].實驗室科學,2013(3):108-111.
[8]周俊,雷家勇,顏為向.校企共建實驗室運行機制研究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30(11):234-236.
[9]左鐵鏞.高等學校實驗室建設的作用與思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4):1-5.
[10]姜文彪,陳燁.實施校企合作共建實驗室強化實踐教學應用性[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11):356-358.
[11]盧瑾,李洪煜,王小號.校企合作共建軟件實訓中心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8,25(12):134-136.
作者:趙艷麗 李向龍 單位:營口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