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SWFs危機預警機制及投資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主權財富基金(SovereignWealthFunds,swfs)是以國家主權為標志的投資基金。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為SWFs發展帶來了黃金機遇,并成為世界討論的焦點。美國次貸危機增強了人們對SWFs認可,為亞洲新興市場的崛起提供了機遇,SWFs以較合理價格參股全球頂級金融機構和進行海外投資,其溢出效應顯著,同時也面臨新的挑戰。
一、SWFs在全球的興起
SWFs最早可追溯到1953年科威特利用出口石油收入成立的科威特投資局,其目的出于“資源性避險”需要,以平滑國家應對能源價格波動引起的收入影響。1973年第1次石油危機后,SWFs迎來了首輪組建高潮。中東國家出于對石油資源耗盡的擔憂紛紛組建SWFs。可見,資源性產品的先天優勢與國際能源市場的價格波動是SWFs產生的客觀原因。20世紀90年代,以“亞洲四小龍”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崛起迎來了次輪SWFs組建高潮。新興市場因奉行出口導向型的經濟政策積累了大量外匯盈余,為尋求外匯貯備方式多元化和高收益的投資途徑,紛紛設立SWFs。SWFs真正備受世界矚目源于危機后大規模向華爾街注資。當華爾街精英們在面對危機束手無策時,SWFs的“雪中送炭”著實引起全球關注,并一度成為國際社會討論的熱點。若主權財富基金最初成立原因是預防性的“資源避險”,那么隨著全球金融業的發展、高額的利潤回報,SWFs作為投資工具,追求高收益是其不斷發展的內生驅動。
二、SWFs現狀分析
SWFs60%資金來源于資源性收入,另外40%主要靠出口外匯及其他資金組成。據SWFs官網2010年數據顯示,全球共55個SWFs,總資產規模389萬億美元。從地域分布看,中東(38%)和亞洲新興經濟體(37%)為主要力量,歐洲為17%。此外還包括非洲(3%)、美洲(2%)和其他地區(2%)。SWFs包括平準基金、儲蓄基金、儲蓄投資公司、發展基金和養老儲蓄基金等五類。其中平準基金和養老儲蓄基金主要出于“預防性”動機,是平滑跨期收入及預防一國因年齡結構老化而面臨的巨大支出設立的,受益相對較低。儲蓄基金是一國分流外匯儲備、沖銷流動性的一種有效手段。發展基金和儲蓄投資公司是以追逐高收益為目的,風險相對較高。在全球前十大SWFs資產排名中(見表1),儲蓄投資公司占51.8%。此外,儲蓄基金和養老儲備基金也反映了新興市場外匯儲備多元化選擇及個別國家為預防人口老齡化而設立的養老儲備基金。總體看,資產躍居前十位的除傳統“資源型”基金外,最引人注目的是新興市場,尤其是中國、韓國等因外匯儲備增加而設立的儲蓄投資公司。這反映SWFs從最初“資源避險”到追求“高收益回報”的轉變。
三、后危機時代SWFs的機遇與挑戰
受危機影響,投資活動縮減。美元大幅貶值和資產價格縮水使SWFs嚴重受挫。然而“危”與“機”往往并存。危機中多數投行倒閉,大規模的政府注資迫在眉睫,給SWFs提供了難得機遇。2007~2008年,華爾街累計注資449.38億美元,為SWFs掌控西方發達銀行控股權帶來契機。如中投借機掌控摩根斯坦利9.9%的股份。SWFs“雪中送炭”作用著實引起一陣狂熱。當人們將其形象比喻“危機中的救火隊”時,歐洲債務危機爆發又為全球經濟蒙上陰影。世界經濟二次探底呼聲越來越大,主權信用危機和國家破產違約就像一枚無形炸彈,為SWFs進一步發展籠上了一層疑云。
(一)危機中的“救火隊”,一定程度上穩定全球金融體系據Dealogic統計,2007年全球SWFs投資總額接近485億美元,而2008年前兩月就已達244億美元。自2007年1月以來SWFs投資的729億美元中,有607億美元進入金融領域,進而穩定了全球金融體系。如對次貸危機爆發以來全球SWFs對華爾街金融機構注資進行匯總(見表2),自2007年3月至2008年4月,8家SWFs對華爾街6家金融機構進行了10筆投資,投資金額449億美元。為規避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審查門檻,投資持股比例均在10%以下。投資類型有普通股、新增普通股及可轉換債券等,其中以可轉換債券為主。
(二)新興經濟體借勢把握機遇,贏得話語權危機中SWFs對華爾街金融機構的大規模注資對緩解危機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西方發達國家因受SWFs救助,逐漸減少對SWFs的政治擔憂,以開放態度接受注資。當今國際社會,一個國家影響力如何與其所獲得的話語權息息相關。新興經濟體以SWFs為工具,逐漸掌握、擴大對西方金融機構控股權,進而贏得更多主動權。危機后歷次金融峰會,新興經濟體都在積極把握機遇和籌碼,以便更好在國際談判中掌握主動權。
(三)危機中SWFs大規模縮水我們不能忽視危機對SWFs的負面沖擊。2008年,全球主要SWFs都經歷了大幅縮水,資產價值跌幅達25%,造成損失約5000億~7000億美元,SWFs總價值跌至2.3億美元左右。五大主要基金平均縮水20%~30%。其中韓國投資公司、新加坡淡馬錫控股、挪威主權財富基金、科威特投資局、阿布扎比投資局分別較2007年縮水33%、31%、20%、15%、35%。
(四)危機下金融保護主義抬頭對SWFs政治意圖的爭論一直不斷,美國雖然在危機中急需SWFs注資,但對注資規模和門檻進行了謹慎限制。美國監管機構對SWFs注資設立了10%的門檻,規定對低于10%注資的SWFs不必審查。但之后美國政府又出臺法規,規定持股比例低于10%的外國資本也要進行審查,使得各國SWFs在美投資更為困難。
(五)主權債務危機對SWFs的負面影響此次危機爆發呈鏈式反應:次貸危機-金融危機-通脹危機-蕭條危機-信用危機,其中信用危機集中表現為國家破產和SWFs違約。2009年11月27日迪拜宣布債券違約,金融危機的陰霾并未消散,反而產生了持久的共振效應,負面影響仍在持續深入。隨著歐洲債務危機蔓延,經濟不確定性加大,一定程度上加大了SWFs的投資難度。
四、后危機時代SWFs的投資選擇
金融危機暴露了西方金融體系的脆弱。當全世界沉寂在危機深淵時,新興市場成為全球舞臺的亮點,特別是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金磚四國”等通過有效的財政刺激政策,遏制了經濟下滑。面對新興市場崛起,SWFs必須重新審視其一貫的投資地域選擇,將資金更多由發達國家向新興國家轉移。新興經濟體市場廣闊,正處于工業化高速發展階段,資金需求大,發展前景廣闊,理應是SWFs的一個較好選擇。金融危機也宣告了虛擬經濟破產,華爾街吹捧的金融產品沒有實體經濟支撐,當資產泡沫破裂經濟便出現危機。人們應重新審視虛擬經濟的弊端,回歸原本實體經濟。SWFs作為政府投資機構,在經歷對華爾街大規模注資導致資產縮水后,要從中汲取教訓,將資金投向實體經濟以降低風險、尋求合理的財富收益。行業選擇上,SWFs可從金融、房地產業向現代制造業、綠色能源新興產業轉移。后危機時代,應更多分析經濟發展趨勢,尋求SWFs在實體產業中的機遇,選擇相應的投資策略。
(一)建立預警機制,避免盲目投資,防范過度擴張SWFs在此次金融危機中也受到了資產大幅縮水的負面影響。鑒于此,建立基金危機預警機制,可為SWFs在危機中的投資策略指明道路,避免盲目投資。迪拜債務危機是繼阿根廷主權基金違約以來全球最大的SWFs違約,鮮明昭示了SWFs過度擴張后果。迪拜危機爆發有多種原因,如房地產業過度開發,使迪拜政府與其所屬開發公司在全球債券市場借債;大舉投資國際金融業,在危機影響下給債務危機埋下隱患;巨資購入德意志銀行和渣打銀行的股份。大規模擴張性投資和其他國際動蕩因素,導致迪拜世界最終破產。這筆最大規模的SWFs違約確實值得引以為鑒。后危機時代,審慎投資才是最優選擇,防止出現過度擴張。
(二)遵從國際規則,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SWFs應遵從國際規則,承擔企業社會責任,加強透明度和信息披露,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
(三)堅持“合作共贏”,建立國際合作機制“合作共贏”是當今世界發展中的新理念。區域間的自由貿易區及國與國之間的雙邊、多邊合作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效應”。目前全球共有SWFs55個,如果這些基金之間能夠建立一種相互合作機制、各自發揮其比較優勢,可在降低風險的同時,實現互利共贏。SWFs在經歷了危機洗禮后,應該深刻總結金融危機所帶來的經驗教訓。面對后危機時代機遇,建立一種有效預警機制,加強相互間的合作,實現互利共贏。根據經濟形勢變化,積極調整投資策略,避免資產大規模縮水。加強監管,提高透明度,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