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國投欲如何走出產業投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近期在東莞舉辦的新材料產業高峰論壇上,國家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投”)同東莞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攜手,設立國投松山湖新材料創業投資基金,優先選取了幾家頭部企業,嘗試進行投資。國投此次的目標并不僅僅是針對個別企業的個別項目來收取“回報”,而是希望以本次論壇為契機,構建起一個“科研-資本-產業”的對話平臺,努力打通“前沿基礎性研究-應用基礎性研究-技術產業化研究-技術成果產業化”,提高國家在新材料科技領域的成果轉化率,服務于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久前中央宣布,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其中,“國內大循環”背后的含義是我國必須實現全產業鏈的獨立自主。但是,我國在數個領域中距離世界頂尖水平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在芯片制造、高端裝備制造、大功率航空發動機制造、先進數控機床制造、工業設計軟件編寫等方面還需奮起直追。要想在這些方面有所突破,一方面需要加大相關基礎理論研究和技術應用研究的力度,加快科學技術產業化的速度,另一方面則需要材料科學的支持。對國民經濟,尤其是制造業來說,材料科學既是基礎性產業,也是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價值的戰略性關鍵領域。國投董事長白濤認為,誰掌握了新材料,誰就掌握了制造業的未來。聚焦新材料產業發展已經成為事關國民經濟安全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問題。
近期,國投提出了“做專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目標,特別是在新材料產業上,國投已先后投資培育了一批新材料項目,參與設立了20余支新材料領域的主基金。國投旗下的國投創合基金在全國范圍內已直接投資或通過參股投資了超過200家新材料企業,超過20只以新材料產業為重點的創業投資基金,累計投資金額約60億元,幫助這些企業解決了一系列最棘手的問題。國投希望通過自身帶動、機構協助、全社會參與,和企業共同承壓,力求培育出一批具有關鍵的獨創技術,可以實現進口替代的專、精、特、新的“隱形冠軍”。
從而打通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雖然,國投非常重視未來新材料產業領域的投資,但也清醒地認識到了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及局限性。原北京大學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現東莞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常務副主任陳東敏在采訪中坦言,“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難,不是現在才遇到,更不是中國所獨有。而新材料領域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更是低于全體平均水平”。有文章就曾針對這一問題做過統計,指出“我國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率僅有10%,比發達國家普遍偏低,國家用了數以萬億計的資金換來的研發成果,有90%打了水漂”。美國在上個世紀80年代以前,其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和現在的中國類似,同樣是停留在十幾個點。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也是科技研究由大政府或大學所主導,科技創新成果往往被“鎖”在大學和研究所的研究室內,與外界嚴重脫節。投資商很少把視線放在科技創新成果上。研、產、資三方的嚴重脫節共同導致了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長期的低述。這一情形隨著《拜杜法案》的通過得到了扭轉。此后,美國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從最初的10%,逐漸提高到了50%,進入新世紀,甚至能達到80%。為此,英國《經濟學家》雜志評價《拜杜法案》為“美國國會在過去半個世紀中通過的最具鼓舞力的法案”。原北京大學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現東莞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常務副主任陳東敏說,我國并不是要照搬西方的做法,而是要學習其中的原委,走出我們自己的路。要善用市場的力量,把新材料的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做成一個相互交織、相互支撐的整體。按照陳東敏的設想,目前實驗室會優先選取一批相對來說短研發周期、市場化潛力大、產業投資回報率可觀的項目進行攻關。前期的研發費用是由國家的研究經費里出,而產業化研究部分所需的資金則是由東莞這樣有財政富余的政府來提供一部分,未來企業的實際投產由國投牽頭具體廠家來進行落地。當然,如果平臺未來運行良好,研發端也可以傾聽市場端的需求,制造企業根據產品的配套要求來向研究室提出相關新材料的研發申請,然后再來做大規模生產的可行性研究,從而使研發、產業化、市場三者形成一個“閉環”。
根據國投副總經理鐘國東給出的數據,2019年,新材料產業產值已經上升到了4.5萬億元;而今年預計最終有望突破6萬億元大關。橫向比較來看,新材料產業年均復合增速接近25%,增速十分顯著。我國從事新材料產業的公司數量僅A股市場中,就有478家,占了總上市公司數量的五分之一。市值排名前五的企業如寧德時代、萬華化學等市值都已接近或者超過1000億元。而且近年來新材料領域投資起數和金額一直保持高位,2017投資起數達到115起,2018年投資金額158億元,分別創了歷史新高。為適應這一變化,國投下屬的創合、高新兩基金也于近期作出了制度上的變化安排,可以獨立批準的單筆投資項目資金上限約為10億元,借助杠桿能夠為企業帶來的投資總額可達200億元。據悉,有十幾家新材料的創新型企業正與國投和東莞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積極接洽,有望借助這一平臺來實現企業價值的同時,也為我國的新材料產業發展“增磚添瓦”。
作者:李汶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