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談朋友圈趣文化傳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2017年圣誕節前夕,朋友圈出現了新一輪的刷屏,刷屏的內容是“請給我一頂圣誕帽@微信官方”。圣誕帽事件引發的朋友圈刷屏和以往的許多刷屏事件并不一樣。圣誕帽事件從一開始可能是一場營銷事件,但是其廣泛的傳播和進一步的變異的背后,實質是朋友圈趣文化的傳播。文章從微信朋友圈趣文化的特點入手,以符號互動論為支撐進行研究,基于朋友圈從互動到運動的現狀,發現用戶渴望通過趣文化的傳播滿足自己的互動需求。在這種需求支配下,人們為了實現“客我”的期待和“主我”的自由表達,更加積極地對趣文化加以傳播。
關鍵詞:朋友圈;趣文化;符號互動;“主我”;“客我”
一、圣誕帽刷屏事件的始末
(一)事件初現階段2017年圣誕節前夕,微信朋友圈被“請給我一頂圣誕帽@微信官方”這樣的請求刷屏。據傳,只要發送這條朋友圈,微信官方就會在用戶的頭像上戴上一頂圣誕帽。而根據觀察,許多用戶在發送此條動態后,他們的頭像上確實多了一頂圣誕帽。于是,越來越多的用戶在不清楚是什么狀況的形勢下加入圣誕帽刷屏大軍。
(二)事件反轉和發酵階段越來越多的用戶參與此次圣誕帽刷屏后,發現所謂的微信官方發放圣誕帽只是一場騙局,微信官方并不能幫用戶戴上圣誕帽。微信憑借社交這條關系鏈,幫助實現了這個“戴上一頂圣誕帽”的小愿望。刷屏愈演愈烈,用戶的請求也不止于圣誕帽了。圣誕帽刷屏事件向著更豐富的樣式發展,一些用戶會發送更特殊的請求,例如“請給我個男票@微信官方”“請給我北京二環一套房子@微信官方”等,除了這樣變異了的惡搞之外,還出現了朋友圈空間互動。引人關注的是圣誕帽事件發生后,2017年12月31日朋友圈又出現了集體懷念十八歲的刷屏現象。這些刷屏事件和以往出現的刷屏事件有著極大的區別。以往的朋友圈刷屏事件大多是和社會公益、重大新聞相關的,而這幾次的刷屏事件則是一種朋友圈特有的趣文化傳播。
二、朋友圈趣文化
(一)朋友圈趣文化的概念何為趣文化?簡單來說,它是一種運用機智、詼諧的方法使人感到有趣、愉快的文化。在不同的領域里趣文化的體現有所不同,朋友圈趣文化和趣文化本身是有所不同的,朋友圈趣文化是建立在微信朋友圈這個特殊的平臺之上的。微信朋友圈是微信上重要的社交功能之一,用戶可以通過朋友圈分享文字、圖片和小視頻,好友之間還可以進行點贊和評論或者轉發一類的互動活動。隨著微信使用越來越廣泛,它也從最初的由強關系打造的好友圈變為了強弱關系交錯的社交圈。人們通過朋友圈來塑造自己的形象,并且延伸線下的社交活動。正是因為微信朋友圈的個性化、互動性等特點使得朋友圈趣文化和趣文化本身有所差異。朋友圈趣文化首先仍然保留“趣”這個最大的特點,即朋友圈發表的內容具有趣味性,其詼諧的表達能夠使人感到愉悅。除此之外,朋友圈趣文化還具有微信朋友圈的特點,即一方面能表達用戶的個性,能夠充分展示自我;另一方面則是具有強互動性,能夠把人們吸引在一起,達到直接或者間接互動的效果。朋友圈趣文化可以概念化為:用戶發表既能表達自我又能引起共鳴和互動的使人感到有趣、愉悅和詼諧的內容。
(二)朋友圈趣文化的特點朋友圈趣文化的特點體現在其傳播的各個階段,其傳播階段主要為引起關注、用戶互動、廣泛傳播這三個階段,每個階段朋友圈趣文化都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歸納起來具體有以下幾個特點:1.共鳴性。朋友圈趣文化的內容大多都是以某個特定時間節點為噱頭制造的狂歡,以這樣具有共鳴性的話題吸引朋友圈的注意力,達到自身的滿足和引發關注的效果。此次圣誕帽事件正值節日,通過索要圣誕帽這樣的儀式,用戶之間相互確認身份,獲得認同,建立互動關系。2.儀式感。社會學中,儀式是人從一種狀態向另一種狀態轉化的過渡階段,能夠幫助人們按照社會規范表達情緒,抒發感情,辨識別人的行為和情緒。隨著網絡的發展,人們越來越依賴通過媒介來完成現實生活中的儀式感。通過朋友圈的表達將心理的過渡具體化也成為現代人完成儀式感必不可少的一種方式。而朋友圈趣文化正是以此為契機產生并進行傳播的。圣誕帽事件為所有人提供了慶祝圣誕節的途徑,使用戶能夠在朋友圈完成一場媒介化儀式。3.強互動性。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現可以鞏固和修復既有的人際關系,也能夠擴展人際交往的范圍。但是現在過度在意和呈現自我形象反而引起了人際關系的破壞。朋友圈呈現出了重表達弱互動的現象。朋友圈趣文化則一反弱互動的現象,呈現出強互動的特點。其互動不僅僅表現在朋友圈這一場域內的互動,也體現在脫離朋友圈之外的互動。圣誕帽事件的成功主要來源于其朋友看到索求圣誕帽的動態后,主動幫其P上了帽子,這一小小的舉動改變了社交“失語”的狀態。4.可變性。朋友圈趣文化的共鳴性是建立在其兼具共性和特性的基礎之上的,所謂的共性正如上文所言的共鳴感,而個性則需要在最初的話題上進行內容表述或者形式上的變形。以形式和內容變化來體現的個性既能滿足用戶的個人展示欲望,又能促進新的趣文化傳播。正如在圣誕帽事件中,起初的形式和內容為“請給我一頂圣誕帽@微信官方”,后期用戶在保持其特點的基礎上改變了內容和形式,進而出現了許多有趣的新的內容。
三、朋友圈趣文化廣泛傳播的動因
(一)互動到運動再到互動:朋友圈趣文化加強了人際互動美國社會學家格蘭諾指出在人際關系網絡中存在兩種強弱關系。微信添加好友的方式有很多種,其中通過手機通訊錄添加的屬于線下熟人的強關系,另外通過QQ好友、搖一搖或者偶然掃碼等方式加為好友的則屬于弱關系人群。因此,微信朋友圈是基于強關系的基礎搭建而成并延伸出弱關系、強弱關系并存的朋友圈。朋友圈塑造了一個基于現實人際關系的社會化媒體。既然是社會化媒體,人們就會利用朋友圈來實現線上的互動從而塑造人際關系。根據米德的觀點,互動是個體通過語言符號進行具有社會性意義的溝通,從而實現個體自身的意義認同和溝通,并在這種自我溝通過程中,通過發展自我意識的形式逐步完成自身的社會化。米德借用語言這一符號作為中介完成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而在朋友圈趣文化中,符號可以是任何發表的內容。目前朋友圈呈現出的狀態是原本的意義構筑節奏逐漸弱化。這主要體現在朋友圈的點贊、評論等互動行為走向了運動的狀態。運動是指由一套規則約束進行的活動。在現實的朋友圈中,運動主要表現在朋友圈互動逐漸走向了空洞、敷衍的純手指活動,比如每日刷朋友圈例行點贊、看到照片例行夸獎這一類的行為。這一系列的行為都只是服從朋友圈社交規則的機械運動。點贊和評論更傾向于一種“我看到了”“我還在和你互動,我們還是朋友”這樣的想法。在這種逐漸弱互動的情況下,人們對于真正有效的互動更為渴望。微信朋友圈趣文化的出現增強了人們的有效互動,使得微信朋友圈的運動又重新回歸到了互動。
(二)“客我”:朋友圈趣文化發表的把關人影響朋友圈趣文化廣泛傳播的動因除了互動外,還有作為把關人的用戶自身。微信朋友圈作為以強關系搭建出來的社交平臺,它的特點就是約束力強。我們的所作所為都要比在微博等其他后臺實名前臺匿名制的平臺考慮的更多。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社會評價和期待的“客我”就是朋友圈發表內容的主要把關人。以圣誕帽事件為例的朋友圈趣文化都帶有儀式感的特點,因為它們都產生在特定的具有意義的時間節點上。而儀式感是現代社會實現自我心理滿足的一個重要的方式。特別是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傾向于媒介化生存。正是在“客我”的把關人作用下,用戶需要滿足自己的社群儀式感,以達到和身邊的朋友同步的狀態,朋友圈趣文化才得以廣發傳播。
(三)“主我”表露:朋友圈趣文化持續發酵的推手圣誕帽事件從初始階段到后期發酵擴散階段所呈現出來的形式和內容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開始,大家確實都是很單純地求圣誕帽。但是隨著事件的暴露,出現了各式各樣的調侃。調侃的形式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保留原有的文字格式變換要求的。另一類是利用朋友圈這個空間玩起了空間互動,比如“給樓下戴一頂綠帽”并且有些還配了圖。最后一類則是用段子的形式拆穿這次的事件只是一場騙局。三類不同的變化形式都是對于“主我”的表露。前面提到的“主我”是意愿和行為主體。這些變換了形式的表達就是用戶在進行“主我”的表露。他們希望通過“主我”的表露達到自我形象的塑造。但是,微信朋友圈作為個人空間,無論是趣文化內容還是任何其余的內容都是用戶有意無意地在塑造自身的形象,那么為什么在類似于圣誕帽事件這樣的趣文化傳播中會更加活躍呢?通過以往的調查研究,許多用戶都會在朋友圈扮演某種角色,這個角色是用戶希望呈現出來的“自我”,根據戈夫曼的“擬劇理論”來看,朋友圈就是一個大舞臺,每個用戶都具有“演員”的身份。但是這種“演員”式的表演和微信朋友圈這樣一個以熟人關系為基礎的平臺特點有所沖突。這個沖突就是我們呈現出來的理想的自我和朋友們所認識的“我”是有區別的。這樣的沖突導致我們很難滿足自我的角色需求。但是,圣誕帽事件這類的朋友圈趣文化本身的趣味性和儀式感足以讓人不去在意這種落差。使得人們的“主我”表露更加自由,以往的尷尬會減少很多。沒有了以往的束縛,人們就更加愿意進行自我表達。
四、結語
本文從圣誕帽事件這一朋友圈趣文化傳播的現象入手,分析了朋友圈趣文化和趣文化本身的異同。基于朋友圈趣文化的這些特點結合微信平臺自身的特點,以米德的符號互動論為理論支撐,分析了朋友圈趣文化之所以可以引起用戶關注并且進行廣泛傳播的原因。發現人們發朋友圈趣文化的原因不是隨心所欲的,而是基于朋友圈當前互動變質成為機械運動,原本的強關系逐漸變弱,甚至敷衍的互動引人反感的現實之上為了獲得更加強烈的互動而做出的選擇。其次,人們參與朋友圈趣文化也是由人的社會性決定的,人們身處社會中,即便只是微信朋友圈這樣的線上社群也有它的規則,線上的儀式感就是朋友圈約定俗成的規則,為了實現群體認同和他人期待,人們會積極參與朋友圈趣文化這樣的媒介狂歡。但是,人們的傳播不是復印機般的重復,他們對傳播的內容和形式進行了個性化的改變。我們發現,在朋友圈趣文化傳播過程中,人們更樂于展示“主我”,因為在趣文化的形式之下,人們會因為儀式本身不去苛責趣文化之下的自我表達,束縛減少之后,表達也就更加自由。
參考文獻:
1.[美]喬治•H•米德.心靈、自我與社會[M].趙月瑟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2.[美]喬治•赫伯特•米德.現在的哲學[M].李猛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章志光.社會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鄭瓊華 單位:四川大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