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DEA的技術創新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dea有效性分析
通過構建投入指標(R&D人員全時當量、R&D經費投入強度、有R&D活動的企業個數、企業辦研發機構數量、地方財政支出中的科技撥款比重等)和產出指標(專利申請量、專利授權量、中文科技論文數、技術市場交易額、高技術產業增加值等),對2005-2012年的遼寧省技術創新效率進行實證研究,以年份、31個省市、省內14個地級市和行業作為DEA的決策單元進行橫縱向比較和有效性評價,見表2-表3。以全國31省市為決策單元,則n=31,利用非阿基米德無窮小的C2R模型對其進行技術創新效率評價。以31個省市作為決策單元進行效率評價,遼寧省綜合排位第6名,在東北地區(包括遼寧、黑龍江、吉林、內蒙古)中技術創新效率排位第一,DEA唯一有效,而經濟效率排位最后,DEA唯一無效,高產出率和低科技轉化率導致了技術創新的經濟效益低。這表明,僅在東北老工業基地遼寧省在科技成果轉化經濟效益方面就嚴重欠缺。遼寧省與廣東、浙江、江蘇、上海等地相比在技術獲取和改造、技術創新支撐能力上較強,但是經濟效率轉化上仍然有很大差距。以遼寧省內14個地級市為決策單元進行效率評價,主要因為高校和科研院所較多,為科技成果的開發和轉化提供了土壤,經濟效率有效性分布也很不均衡,DEA值為1的城市有沈陽、大連、鞍山、錦州、營口;DEA值在0.6~0.8之間的有盤錦、阜新、丹東、本溪、葫蘆島。以上城市與教育發展程度直接相關,均為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對密集的地區。DEA值在0.6以下的城市有5個,說明該地區的科技發展并不是他們的主導產業,還需要進一步政策傾斜。其他地區可以通過政府、大中型企業等其他主體在技術創新上投入,進行技術引進,帶動省內各個地區的技術創新熱潮。以年份作為決策單元進行效率評價,遼寧省2005-2012年,DEA有效值θ均為1,見表4。表明技術創新效率8年來總體較高,投入產出配置較為合理,相對效率值穩定,技術創新綜合能力呈遞增狀態。總體來看,遼寧省的技術創新整體水平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技術創新效率逐年遞增、穩步提高,技術創新效率處于相對有效狀態。遼寧省從2005-2012年中整體科技活動情況利用非阿基米德無窮小的C2R模型屬于DEA有效,由此說明,在科技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和充分利用,技術創新效率保持在中上水平。科技活動中的全部投入要素發揮了最大效用,所獲得的產出達到最大水平。此時,生產規模處于相對最佳狀態。以行業作為決策單元進行效率評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DEA穩定且有效,而大中型企業創新效率出現波動,見表5。遼寧大中型企業科技活動情況,2005-2012年中,技術創新效率逐年提高,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全部投入要素(科技活動人員、R&D人員、科技經費籌集額、科技經費內部支出、R&D經費)和產出(工業增加值率、R&D項目數、企業專利申請數、企業專利獲準數)。因此,大中型企業在生產規模上也處于相對最佳狀態。遼寧省科研機構雖然規模收益處于遞增狀態,但總體實力尚處于非DEA有效狀態,表明科研機構在“質”和“量”上結構不平衡,需要政策和技術的投入同時,也要監督檢驗科研機構的技術成果,標本兼治。
2遼寧省技術創新效率存在的問題
2.1高素質人才流失嚴重,科技人才隊伍建設落后從近年來科技人力資源的流動數據看,大量的科技人員更傾向流入大城市或發達地區(如北上廣蘇浙)而不是欠發達地區。人力資源的這種“理性選擇”反映出遼寧區域無法吸引并留住更多的高層次科研人才。2011年規模以上企業研究開發人員數為12.18萬人,增速僅為2.49%,居全國35個省份的第29位。相對于國內外發達國家和地區,遼寧無論從科技條件、薪資待遇,還是配套服務,都缺乏對科研人才足夠的吸引力。在市場經濟的自由選擇狀態下,會有數量可觀的高科技人才隊伍,走向國內北上廣一線城市,甚至走向全球范圍內的發達國家和地區。從統計數據來看,近年來,在國際科技合作項目中,能真正從事或參與R&D活動的人數,呈現遞減趨勢。
2.2科技投入不足,融資渠道單一2009年,遼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總額僅占銷售收入的0.59%,遠低于發達國家的3%~5%。在2008-2009期間,遼寧省政府的研發收入強度有所下降,降低了35.65%,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增長了40.72%,但是投入總額僅約為江蘇、廣東的1/4。遼寧企業研發投入超過了200億元,但與發達地區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另外,金融環境指標表現相對較差,國家創新基金項目立項數(20)、規模以上企業科技活動獲得金融機構貸款(25)。總而言之,在遼寧地區,眾多科技創新型企業還沒有真正地成為技術創新的投資主體,區域投資融資體系更多的是由政府來主導,企業多為輔助角色,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投入體系亟需建立。
2.3產學研一體化合作程度不高,協同機制不全面我國在技術創新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政府、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各大主體之間沒有形成良性循環互動和有效的協同創新機制,沒有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真正形成合力。政府的政策環境不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缺失、相關制度不完善、政策導向不明確等。企業追逐短期效益,自身研發力量薄弱,一味要求將科學成果直接送到生產第一線,大大增加了轉化成本。高校和科研院所只負責科技項目的實施,不負責成果的運用、轉化和商業化,因此積極性不高。
3對策建議
3.1建立長效的人才培訓和激勵機制在培訓方面,可通過聘請專家進行技術思想講座、舉辦技術思想研討會、公派學習、校企合作等方式,不斷更新研發人員的知識結構,加深研發人員對技術創新前沿問題的思考。將引進的人才分配到各個企業辦研發機構中,保留領軍人才原有的編制和薪酬待遇,對于自愿從事一線研發和創新活動的領軍人才,給予額外的獎勵。在激勵方面,鼓勵企業試行“期權期股”的辦法,激勵領軍人才。高技術企業可以通過期權、期股或技術分紅等形式,激勵領軍人才。技術分紅享受者可將技術分紅作為出資,按照規定的價格購買公司股權,并依法辦理股權登記手續。定高技術產業人才的薪資年增長機制。高技術產業人才的薪資年增長率,由個人績效決定,績效水平高的個人享有較高的薪資年增長率,而績效水平較低的個人則享有較低的薪資年增長率。
3.2加大科研投入,建立多渠道融資方式資金問題一直都是創新成果轉化成功與否的重要制約因素,除企業自籌資金外,還應該充分保障其他渠道的資金來源,比如金融機構貸款、政府資金等,以及利用外資興辦合資企業等。此外,在科技投入方面,要重點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為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科技創新,要建立多層次的融資渠道,包括創新基金、銀行貸款、信用擔保、天使投資、創業投資基金。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多層次融資渠道的建立和拓展,必須堅持“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原則,構建融銀行、保險、擔保、證券公司、創業投資公司、法律會計等中介機構于一體的金融生態圈,優化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環境。
3.3完善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創新體系系統論的角度分析,區域技術創新系統是由政府部門、企業、高校、科研機構、中介機構和金融機構等實體性要素所構成的網絡系統。要想完善政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創新體系,就要以用戶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在政府宏觀政策的調控下,以企業為技術創新的主體,高校及科研機構為技術創新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促進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推動高技術產業的蓬勃發展。鼓勵高校與高技術企業協同創新,將部分重大項目交由高技術企業和高校共同完成;同時,鼓勵高技術企業為高校學生建立實習基地,允許具備良好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學生進入高技術企業的研發機構進行深造學習,參與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現了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和市場在技術創新活動中各自發揮自身的優勢,協同作用的過程,實現了技術創新活動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對接,是技術創新的重要途徑和模式。
作者:孫海洋單位: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