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技術創新與中小企業成長
(一)技術創新是實現中小企業經濟利潤的重要途徑利潤最大化是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最終目標,技術創新是達到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方面,通過產品技術創新,企業不斷推出新產品,滿足了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從而擴大市場銷售份額,增加了企業總收益;另一方面,企業通過技術改造完善生產工藝,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降低單位產品成本,從而使企業獲得價格優勢;最后,企業通過技術創新能節約某種資源,從而使企業各種生產要素配置進一步優化,給企業帶來豐厚的利潤。
(二)技術創新是促使企業制度創新形成的強大推動力技術創新在形成企業新的產品、新的市場、新的生產方式時,必然會與原先的企業制度及文化形成沖突碰撞,為了保證該企業技術創新項目的順利進行,企業必會調整原有制度,這就是所謂的制度創新,制度創新是順利進行技術創新項目的保證。與此同時,圍繞著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企業內部的文化也會進行創新,形成新的企業創新文化,并且職員越來越具有創新精神,職員的綜合素質也不斷地得到提高。
二、山西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發展現狀
(一)技術創新成果明顯截止2012年底,據測算山西省中小企業提供了山西省約65%的發明專利、75%以上的企業技術創新成果和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山西省中小企業中有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25家,占山西省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總數的80.1%,2012—2013年認定的69個山西省級中小企業技術中心,擁有全國領先技術33項、發明專利35項、實用新型專利38項、外觀設計專利21項。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累計簽訂校企合作項目75個,涉及項目總投資近15億元。目前,山西省科技型中小企業達1232戶,擁有院士工作站1個、博士工作站10多個,與清華、北大等高校共建產學研基地20余個。從表1可以看出,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科技創新的項目數逐年增長,獲資助金額也不斷增加,2013年資助金額是2009年的8倍,反映了科技型中小企業從事技術創新的熱情與能力不斷提高。
(二)合作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合作創新是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以產權為紐帶的產學研合作創新體制不僅增強了企業整體的技術創新能力,也間接增強了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2012年山西省各地市實行“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采取舉辦通報會、網上征集、網上、新技術項目會等形式,通過參加APEC技術交流展覽會、中小企業博覽會等各種大型技術合作會議及走進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活動進行合作創新。太原市組織產學研技術合作項目對接,成功簽約了28個項目,投資額達6.4億元。通過這些活動,中小企業合作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推動了中小企業轉型與發展。
(三)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財政資金投入有所增加為鼓勵山西省中小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提升市場競爭力,山西省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財政資金重點支持電子信息技術創新、新材料技術、新能源及節能技術、資源與環境技術、生物與新醫藥技術以及航空航天配套技術及高技術服務業的研發和利用等。2012年11月山西省財政廳動用3500萬元財政資金采用無償資助、貸款貼息等方式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項目給予引導性支持。主要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產品在研究、開發及中試階段的必要費用給予適當的無償資助,資助額度按不超過項目投資額的30%給予資助,且每個項目一般不超過100萬元。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產品具有一定創新性、需要投入較大研發資金或需中試擴大規模形成批量生產且銀行已給貸款的項目,給予貸款貼息支持,貼息額度一般不超過100萬元。[1]
三、山西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存在的問題
對于山西省中小企業而言,大多數中小企業是依賴當地資源和大企業發展起來的,主導產業以能源與原材料為主,主要集中在建材、化工、冶金、焦化、農副產品等行業,主要分布于臨汾、晉中、太原、運城、長治等市,規模小種類少,所以中小企業的發展一直處于一種難于成長的維持狀態。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技術相對落后,主要采取粗放型發展方式,以初級產品為主,高附加值新產品少,競爭優勢較弱,因此迫切需要進行技術創新。然而山西省中小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正面臨許多問題。
(一)扶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科技資金投入不足技術創新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足夠的資金投入是技術創新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基礎和物質保障。然而,山西省財政科技投入撥款占財政支出的比例遠遠低于國家的平均水平(見表2、表3)。由表2可以看出每年科技預算支出總數在不斷上升,但是上升幅度很小,主要是因為每年財政預算總支出的上升比例變動幅度極其微小。例如2012年山西省科技預算支出僅占財政總預算支出的1.21%,并且山西省財政用于省中小企業局安排的新產品試制貼息每年僅有100萬元。由表3可以看出2009—2012年企業R&D經費支出、研究與發展(R&D)經費均逐年增長,企業R&D經費投入占全社會的比重均已超過80%,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已確立,但是從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上看,2012年山西省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132.3億元,只占GDP1.09%,遠低于1.97%的全國平均水平。山西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開展研發活動的只有224家,只占5.7%,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小型企業開展研發活動的數量更少,比例更低。
(二)原始創新、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山西省企業作為自主創新的主體,“十一五”期間專利申請量達8769件,占山西省總量的33.3%,轉化率和應用率則達80%以上,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省級科技計劃超過55%的研發資金投入到企業,產學研合作項目占項目總數的80%以上。[2]但是橫向比較,山西省企業原始創新較弱,具有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核心競爭產品偏少,自主創新的主體觀念有待加強。山西省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與我國中部六省相比較弱,從國家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基金2009年至2013年對中部六省的資助看(見表4),山西省僅有292項,與排在第五位的江西相比,立項數不足其1/2;獲資助19225萬元,與排在第五位的河南相比,基金資助僅為其41%;山西省立項數和資金數量均列倒數第一,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山西省中小企業對自主創新主體地位認識不足,研發能力較弱。
(三)技術創新活動不積極、引進技術再創新能力弱一是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活動不積極。2009年山西省工業企業中,只有6.5%的企業開展了研發活動。中小型企業開展研發活動的比例更低,占全部工業企業近97%的中小企業中開展研發活動的企業僅占5.4%。發達國家的科技史發展證明,中小企業才是企業創新的真正主體,而山西省大量的中小企業的自主創新意識尚不明顯。[3]二是引進消化吸收所占比重與技術轉移所占比重相比還是較小的,這說明山西省中小企業在引進先進技術時存在著忽略消化吸收技術的問題。例如,山西省在2012年的技術引進經費支出為1850萬元,在中部六省中所占比為9.8%,然而當年山西省技術改造經費支出僅僅為3094萬元,在六省中占比0.64%,不足1%。
(四)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融資環境不樂觀科技投入少是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資金缺乏的一個原因,山西省企業融資環境差也是一個原因。山西省中小企業融資難這個問題早已存在,據調查顯示,山西省中小企業進行投資的資金僅有甚至不足四分之一來源于銀行、信用社等金融機構的貸款。例如,山西省中小企業于2010年計劃總投資1334億元,最終得到的來自銀行、農村信用社的貸款總額不足335億元,而用于企業技術創新的投資更是少之又少。
(五)中小企業技術創新人才缺乏2012年山西省研究與試驗發展(R&D)人員為2.7萬人,居全國第19位,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所占比例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山西省大型企業擁有的大專生及以上學歷的人數約為中小企業的3倍。此外,大企業與中小企業職工中高級或中級技術人員的差距也是比較大的,大企業中高級或中級職工所占比例為12.47%,中小企業僅僅占4%~7%。據對山西運城市的調查發現,該市鄉鎮企業中大中專學歷和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人員占職工總數的比例僅僅為1.42%和9.75%,高學歷的研究生及博士生幾乎沒有,嚴重缺乏進行技術創新的高素質人才。
(六)政府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缺乏系列政策法規,僅有的政策實施效果不明顯中小企業要進行技術創新既需要良好的內部環境,還依賴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個外部環境就需要政府和社會每位成員共同營造。因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以前山西關于技術創新的投資大部分都集中在國有大型企業上,常常忽略中小企業的技術發展,這樣導致一些中小企業不能健康地成長。此外,長期以來政府沒有鼓勵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系列的完善的政策法規以及稅收貸款優惠政策,這也導致了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步伐的遲緩。再者,技術創新具有高風險性,尤其是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風險性更高,它迫切需要政府的保駕護航才能順利進行。對于企業開展創新活動,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技術創新的優惠政策,其中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減免稅政策是激勵企業技術創新最直接和最有力的政策措施之一,研發費用減免稅政策是適用于全部企業的普遍性政策,但從執行情況來看,存在著隨企業規模減小實施效果衰減的現象。2009年山西有研發活動的大型、中型和小型工業企業中享受該項政策的企業所占比重分別為40.4%、16.7%和11.4%。政策惠及面小,特別是對中小企業的適用性不強,使創新政策的落實效果打了折扣。[3]
(七)企業領導者文化素質不高,缺乏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協作的意識企業家是企業的領導者,是企業的主心骨,也是技術創新的靈魂。然而,山西省中小企業的業主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缺乏創新意識和技術創新知識,急于求成,求利潤。這種急功近利的經營思想及非常強的躲避風險的意識,使其對技術創新顧慮頗多,缺乏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協作的意識,不愿對技術創新進行投資,制約了企業技術創新的步伐,也阻礙了企業的進一步壯大。
四、提升山西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對策
(一)加大政府科技資金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企業技術創新投入體系山西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資金的缺乏,不僅因為政府科技資金投入得少,還因為山西省中小企業缺乏科技投入的保障體系,銀行貸款、風險投資、社會籌資等發展非常滯后。因此,為了保障山西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持續展開,對于企業建立研發中心、新產品開發、新工藝改造,政府要提供專項資金支持,適當減免稅收。總之,政府應當加大科技資金投入力度,確保科技經費投入的增長速度超過山西省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全省科技財政預算支出應占全省財政預算支出的5%以上。鼓勵企業自身增加技術創新的投入,使其成為技術創新的主導力量。此外,還要著力發展資本市場,拓展融資渠道,積極創建山西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風險投資基金、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等,為中小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提供必要的金融保障。
(二)完善教育制度,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提高企業的吸引力,招攬外來優秀人才山西省中小企業嚴重缺乏進行技術創新的高素質人才,想要獲得更多優秀人才,應從以下兩方面做起:第一,完善高等教育制度,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山西省每年教育經費投入很大,2012年,山西省教育財政預算支出占總財政預算支出的21%,但是取得的效果卻不怎么令人滿意,山西省重點高校甚少,所以要不斷完善教育制度,提升高等學校科學研究水平,加強與中小企業的合作,培養更多科學技術人才。第二,提供優厚的生活工作待遇等有利條件,增強中小企業的吸引力,使更多省外優秀人才愿意來山西工作生活,也可以留住山西省優秀人才,防止優秀人才被外省挖走。
(三)為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創建良好的外部環境首先,政府要制定完善的、專門的政策法規扶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中小企業占山西省經濟發展的半壁江山,政府應該盡快制定針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專門法律和計劃,為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營造優良的制度環境,還可以制定優惠政策,幫助中小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其次,完善山西省中小企業的技術服務體系。應該加快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如加強信息咨詢服務、中介服務、培訓服務等,為那些年齡較大、知識陳舊、文化素質偏低、專業面狹窄的企業家提供優惠或免費的培訓,提高經營者的文化素質和經營能力。
(四)加強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等部門的合作山西省中小企業應與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機構、政府等其他部門展開合作,以整體資源組合進行合作創新,一方面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員到中小企業兼職進行技術研發,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上的專門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選拔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骨干到國內外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進行學習參觀和技術培訓。這既可以彌補各自資源的不足,又能夠資源共享,有利于形成以產權為紐帶的產學研一體化機制,從而極大地提高中小企業創新能力。
(五)實施中小微企業技術提升計劃鼓勵所有中型企業、有條件的小微企業建設技術中心,以企業技術中心為載體,通過自主研發、產學研合作等方式,以“專精特新”為方向,延長產業鏈和產品鏈,攻克技術難題,強化技術轉移能力。通過貸款擔保和貸款貼息等措施,鼓勵和支持中小企業圍繞大型企業和重點項目,形成產業集群,實現技術的有序轉移與擴散,充分發揮技術中心在企業技術創新中的重要作用。
(六)提高中小企業經營者素質技術創新離不開企業家,企業家是創新的發掘者、引領者,創新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經營者敏銳的眼光,需要經營者果斷的決策,需要經營者高效的組織。中小企業管理結構簡單,經營者作為創新活動的引領者,他們的價值觀念及文化素質直接決定了企業的創新行為,因此,政府應組織企業家到重點高校進行培訓,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幫助經營者了解掌握科技知識,使其具備把握技術發展趨勢、考察市場的能力。
作者:王艷萍張瑜單位:太原師范學院經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