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點抽稀算法的電子地圖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常用點抽稀方法
在ArcGIS軟件的配置中有BulletLeader的標注方式,即利用Maplex智能標注引擎,用符號代替原有的牽引線,也就是將符號合為注記一體來顯示,這樣符號和注記同時顯示,有效地避免了符號與注記的互相壓蓋或符號顯示而注記無法顯示的問題。但它的弊端是,每次對同類符號的POI進行設置顯示,這樣就需要將POI按類別進行分層,并將每層都進行設置一次顯示。
但通常我們在進行POI符號化時,往往考慮到圖面效果,為了圖面上地名比較豐富,不能只顯示單一的POI類別,每級都需要不同符號、注記樣式的POI類型。并且,地名顯示也需要有連續性,即15級顯示了的POI,在16級及后續級別也應該連續顯示,而基于Maplex智能標注引擎的點抽稀很難達實現POI的連續顯示,配置上比較復雜,實用性不大。如果要達到非常好的實現效果,用人工去選擇刪除POI也是一種方法,這樣能夠兼顧圖面美觀,能夠使POI的類別的位置實現一個較好的平衡,最大限度的實現配圖效果,但很明顯,人工調整POI要浪費大量時間。
2、基于點距離的點抽稀的方法
基于點距離的點抽稀算法由GP工具實現,它主要是根據點與點之間的距離來進行計算,即在不同的比例尺下條件下按一定的因子對點數據進行抽稀。抽稀算法優先考慮空間分布上的均勻合理性,也就是獲取每一個點在空間范圍內擁有的相鄰的點的數目信息,進行得到地圖中的點的密度分布狀況,類似于對每一個點進行了一個緩沖范圍計算,緩沖范圍內擁有的相鄰點越多說明區域內點的聚集程度越高,相反則說明點離散。根據設定算法,保留下離散點,去除聚集的部分就可以達到合理的空間抽稀效果。在去除的過程可以結合業務上的屬性信息,增加“優先級”字段使抽稀結果更加符合實際需求。
下圖為以100米距離為緩沖區下計算出的點抽稀結果,紅色的點位保留的點,綠色的點為去除的點。首先利用PointDistance工具生成一張記錄某點在一定距離(例如100米)到范圍內相鄰點的距離的表,PointDistance中沒有出現的FID點即為地圖上狀態標記為0的點,需要保留。PointDistance結果表中的每個點獲取到維度(即一定范圍內擁有的相鄰點數目)和相鄰點集合后,在代碼中用一個機構體或對象類進行維護,再把這個對象類和其對應的點的FID保存在一個哈希表中。遍歷哈希表集合,首先從中排除空間重復點,排除規則為:先比較“優先級”屬性值,如果存在多個同樣“優先級”的點,再將這些“優先級”相同的點進行“NAME”字段的長度比較,取其中長度最小的。如果仍然存在“優先級”、“NAME”長度相同的,則隨機取一個,將不選取的點標記出來進行排除,排除重復點后,繼續從最高“維度”的點開始對其和其相鄰點的集合進行抽稀,直至運算結束。
以一個市范圍的POI點進行實驗,運算速度為1分鐘左右,在實際工作中具有可操作性,并完全能夠滿足實際需要。基于GP工具實現的點抽稀能夠實現抽稀后點的密度均衡,并且能夠逐級抽稀,滿足了地名逐漸豐富,風格保持一致的需要。只要按照配圖比例尺定義每級的抽稀距離,即可實現地名在每一級都能標注合理,無壓蓋,圖面美觀整潔。根據status字段來設置每級顯示的過濾條件,不用重復設置地名數據,既滿足了配圖要求,又避免了數據冗余。這樣的高效率和可控性大幅度提高配圖效率,即便是海量數據生產也能夠滿足應用。
3、結束語
“十二五”以來,地理信息服務實現了井噴式的發展,帶動了電子地圖應用的不斷擴展,地圖服務的應用和服務方式也在不斷開拓新的領域,地圖愈加豐富、美觀,表達更加細致,應用更加靈活。制圖技術的發展使得我們能夠更加靈活、得心應手的制作各式各樣的地圖,無論是基礎地理信息地圖還是網上電子地圖都將以日新月異迎接更加蓬勃的發展。
作者:王屏宋昊劉淑紅單位: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黑龍江基礎地理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