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室內設計作品之評量與偏好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室內設計作品到底需具什么樣的創意與美感的屬性或特征才會受到喜愛?不同屬性的個人之間又有何不同?以一個實證性研究,采用“相關性研究法”來探討這方面的問題,主要目的在于探討創意評量、美感判斷與視覺偏好這3個變項之間的關系。以飯店大廳之室內設計實景彩色照片為問卷調查工具,經以計算機統計軟件SPSS對416份有效問卷數據進行分析后發現:1)不同屬性之受測者,對美感、創意與偏好構成因素之看法有顯著差異,其中以專業背景變項所導致的差異相對較多;2)美感、創意與偏好3變項彼此間全部均達顯著相關;3)以美感與創意的相關程度最高;4)有7個變項可聯合解釋偏好52.1%的變異量,影響“偏好”以創意變項為主。
[關鍵詞]
創意評量;美感判斷;視覺偏好;室內設計
室內設計最根本的目的之一是塑造一個能讓人“賞心悅目”的人造環境,因此,室內設計作品如何才能讓人賞心悅目而產生偏好可以說是此領域最重要的課題之一。就這一方面而言,室內設計作品除了最基本的需能滿足使用“功能”上的要求之外,“創意“與“美感”這兩項因素應是最重要的關鍵。然而,人們是根據什么樣的標準或特征去評量一件室內設計作品的創意與美感?一件室內設計作品到底需具什么樣的創意與美感的屬性或特征才會受到喜愛?室內設計作品中的創意及美感特征是由哪些視覺元素(visualcomponents)所構成?這些視覺元素與“偏好”之間有何關系?另外,對于室內設計作品的評量,受過室內設計專業教育訓練的人與未受過相關專業訓練的人之間是否有一致的評量標準與看法?其可能的差異何在?……對室內設計業者以及從事室內設計相關專業教育的教師與接受此類教育的學生而言,這些都是非常關鍵的問題,但這些問題在國內外卻幾乎從未被有系統的探討過。室內人造環境除了需能滿足使用上的功能需求之外,亦需能滿足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對于其功能上的評量,一般均有較為具體而客觀的標準,但對于如何滿足心理需求,卻缺乏相關的評量標準。室內人造環境的構成元素及各元素的組合搭配極為多樣而復雜,如何運用某些元素或特征,充分呈現作品的創意與美感,藉以滿足使用者的心理需求而獲得其喜愛,這是每位設計者時時都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不過,“創意”“美感”都是很難捉摸的心理認知概念,無法實際觀察到。在現實世界中,人們只能透過實物、圖片或語言等來加以解釋或描述,但往往失諸于主觀而無法找到清楚而明確的交集。然而,在學術研究上,研究者就可以通過有效的測驗來探索、分析,更精確掌握其脈絡。具體而言,本研究的目的主要為:1)探討大學生對于室內設計作品之偏好情形。2)比較并分析不同屬性大學生對于室內設計作品之評量及偏好上的差異。3)探討創意、美感評量與偏好之間的關系。本研究最后將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于室內設計實務以及后續研究之建議。
1文獻探討
本研究的焦點在于“評量”與“偏好”這兩個主要變項上。由于本研究預計采用室內設計實景照片做為測量工具,而非將受測者帶到實際現場施測,且有關“功能”方面的評量一般已有較具體而客觀的標準,本研究并未將此部分列入探討范圍,因此,本研究在“評量”部分將僅針對“創意”與“美感”兩項特質;而為了區別創意與美感的評量,將分別以學術上慣用的“創意評量”“美感判斷”稱之。另一方面,由于受測者是根據他所觀看的照片填答其主觀感受的偏好程度,因此,精確地講,其偏好應為“視覺偏好”。
1.1創意評量(creativityevaluation)對于“creativity”的評量,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加以分類:1)輸入:指創造者的背景及所具有的特點(包含人格傾向);2)歷程:包括運用創造思考的過程、方法或進行的活動;3)輸出:指創造的產品或其成果[1]。從這種分類的多樣性可看出:“creativity”的評量并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萬靈方法;而近年來的理論和實證結果似乎支持創意是內容特定的觀念。換句話說,一個內容領域內的創造性活動與其他內容領域上的創造力是相互獨立的[2]。就室內設計作品的創意評量而言,它所評量的應是屬于“輸出”類的訊息;用于評量這類訊息的創意指針大致可歸納為“以產出物所含之特質或特征”“以內容、形式及功能的變化情況”以及“合意評量”三大類。在本研究中,由于受測對象包括了非藝術、設計相關科系的大學生,因此,對于室內設計作品的評量將采用“合意評量”方式。根據心理建構的“隱含理論”(ImplicitTheories),人們無需經過特別的訓練(即使是門外漢)也能夠相當可靠地評鑒產品或作品的創意:“看了自然就能分辨。”換句話說,此法所強調的是屬于真實世界里的定義。
1.2美感判斷(aestheticjudgment)各領域的研究者對于美的研究所關注的都在兩個焦點上:1)辨識并了解那些能令人產生美感(或至少是愉悅)知覺經驗的因素;2)了解人類創造能力與欣賞美好創造表現的能力的本質[3]。針對這兩個基本焦點的研究取向也有顯著的差異:前者主要關注的是實證理論,此類的美學研究可稱為“實證美學”;后者則主要關注的是規范理論,此類的美學研究可稱為“分析美學”或是“思辯美學”(speculativeaesthetics)。過去有關環境美學的研究,則絕大部分性質上都是屬于實證美學。在對“環境”的實證美學研究上,研究者最主要的目的是想了解:到底是哪些環境構成因素可讓人產生美好的知覺;而最常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對美感經驗進行“相關分析”(correlationalanalysis),以檢驗兩個或多個變項間的關系[3]。這種相關分析主要是以物體的形態或結構特色(即“美學因素”)為自變項,以人們對這些形態或結構的主觀感受(即“美感反應”)為依變項,而個人屬性則為觀察變項。“美學因素”(aestheticfactor)指的是我們可以知覺到(主要是透過視覺)、并可以讓我們產生美感反應的物理環境組成因素,例如:形態、色彩、比例、材料、質感、樣式、風格、飾品等等。
1.3視覺偏好(visualpreference)環境偏好是人與環境交互作用下的結果,其過程始于環境知覺,此知覺是由某些環境屬性所引發,經過人們的認知過程及予以評價之后,最后形成對它的偏好態度反應。因此,環境屬性與環境知覺可以說就是形成環境偏好的兩大基礎。就“環境知覺”而言,它雖然包括了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運動覺等,但由于人們對于外在刺激與訊息的接收大部分是依賴視覺,由視知覺所導致的喜好就是“視覺偏好”。另一方面,“環境屬性”指的是人們可以知覺得到(主要是透過視覺)的實質環境組成元素,包括各種設施、配備、標志、建筑構造、色彩、比例、材料、質感、樣式、形狀、風格、家具、植栽、配件等均屬之。當人們的感官接收到這些環境屬性的信息之后,就會將它們與過去的經驗加以比對、評量,然后產生情境知覺;如果評量結果是正向的,就會產生偏好。由于這整個過程都與個體的經驗、心理有關,因此,環境偏好是隨著個人以及他的經驗而變化的。在個人社會化的過程中,逐漸產生偏好的文化差異,因此,個人對于他所熟悉的、符合他的文化價值觀的環境場所自然有所偏愛。既有的有關環境視覺偏好的實證研究成果顯示:建筑師等專業的空間設計者對于人造環境的偏好與一般大眾有顯著不同,而且常誤判一般大眾的偏好[4-6],此一結果突顯了專業設計者與一般大眾之間看法上的差異。綜合以上有關創意、美感以及偏好的相關文獻,可發現:室內設計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是否會受到喜愛,這跟構成此一室內空間的各種屬性是否被認為有創意或有美感等特質具有一定程度的關系。換句話說:室內空間的“環境屬性”在經過用戶的知覺、認知與評價的過程之后,如果這些環境屬性被評量為有創意或具有美感,那么,它將可導致“偏好”態度的產生。這整個歷程主要的組成是:“環境屬性”在經過“環境知覺”之后,若具有“創意”及“美感”等的特質,就會讓人產生“環境偏好”;而由于人們對于環境的知覺與大部分是透過視覺,因此,“視覺偏好”可說就是“環境偏好”的最主要代表。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國內大學生(含研究生)為研究對象。為實現本研究探討創意、美感與偏好等變項間關系的目的,本研究采用量化的“相關研究法”(correlationalresearch),以自己設計的研究工具進行研究資料的搜集,再對所獲得的資料進行各項統計,并另再以德懷術(Delphi)及專家會議法進行專家之質性解讀。本研究所要探討的核心課題是:室內設計作品之創意評量、美感判斷與視覺偏好間的關系,其中還包括了:個人屬性變項所造成的差異,以及個人屬性、創意評量、美感判斷對于視覺偏好的預測力等。本研究架構如圖1所示。本研究的研究工具為室內設計實景彩色照片。由于室內空間性質的不同(例如住家與商業空間),人們對其期望并不相同,設計師的設計思考也有所差別。基于此,本研究工具以飯店大廳設計為代表。本研究即以經專家依據空間特色與風格而分類、篩選過的照片做為測量工具,受測者則完全依據其主觀的看法去評量。
本研究工具主要包括“基本資料”與“偏好、創意與美感評量”兩部分;后者是以同一組照片為測量工具。偏好程度的測量采用Likert五點尺度法,分為:非常喜歡、很喜歡、普通、不太喜歡、非常不喜歡等5級。計分方式則從非常喜歡到非常不喜歡依次給予5到1分;總計分數愈高,表示受測者愈喜歡該照片所呈現的室內空間。美感程度的測量同樣采用Likert五點尺度法,分為:非常美、很美、普通、不太美、非常不美等5級。計分方式則從非常美到非常不美依次給予5到1分;總計分數愈高,表示受測者覺得該照片所呈現的室內空間愈美。稍有不同的是:創意程度的測量采用Likert六點尺度法;為了避免共同方法變異(commonmethodvariance,CMV)可能造成研究結果的失真,采用不同的尺度是防范的方法之一[7],這6個尺度分別為:非常有創意、很有創意、有點創意、不太有創意、很沒創意、非常沒創意。計分方式從非常有創意到非常沒創意依次給予6到1分;總計得分愈高,表示該照片所呈現的室內空間愈有創意。
3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以自己設計的測量工具,以飯店大廳之圖片進行網絡問卷,共獲得有效問卷416份,經由統計軟件SPSS進行信度分析、共同方法變異之事前防范與事后偵測、因素分析、描述性統計、差異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多元回歸分析等各種統計方法,并以德懷術進行偏好因素之屬性與特征的解讀,獲得了以下的結果。
3.1組成因素特征將偏好進行因素分析后,飯店大廳由8個偏好因素所組成,隨后依據德懷術的結果,分別將各個偏好因素命名,這些因素為:OP1“歐式古典”、OP2“個性時尚”、OP3“簡約成熟”、OP4“質感格調”、OP5“前衛未來”、OP6“寧靜素雅”、OP7“自然休閑”與OP8“神秘暗沉”。被認為最美的因素是OA7“自然休閑”,最不美的則是OA5“前衛未來”;被認為最有創意的因素是OC5“前衛未來”,最沒創意的則是OC8“神秘暗沉”;而最被喜愛的因素是OP7“自然休閑”,最不喜歡的則是OP8“神秘暗沉”。
3.2個人屬性與差異不同性別對美感、創意與偏好總計24個因素中,一共有4個因素有顯著的差別,這4個因素分別為:OA1、OC1、OP1“歐式古典”、OA8“神秘暗沉”。其中只有OA8“神秘暗沉”是女生的平均數高于男生,其他的都是男生的平均數較高。這說明在本研究的樣本中,女生較于男生偏愛主題強烈、低調色彩的現代感的大廳;然而,女生對于古典、優雅的歐式風格的大廳是較不感興趣的。不同教育程度對美感、創意與偏好總計24個因素中,一共有3個因素有顯著的差別,這3個因素分別為:OC1、OP1“歐式古典”、OC7“自然休閑”。在所有差異達顯著的因素中,大學受測者的平均數全部都高于研究所以上的受測者。不同專業背景對美感、創意與偏好總計24個因素中,一共有12個因素有顯著的差別,這12個因素分別為:OA1、OC1、OP1“歐式古典”、OC2、OP2“個性時尚”、OA4、OP4“質感格調”、OA5、OP5“前衛未來”、OC3“簡約成熟”、OC7“自然休閑”、OA8“神秘暗沉”。在專業背景所有差異達顯著的因素中,只有5個因素是相關背景的平均數高于非相關背景,分別是:OA4、OP4“質感格調”、OA5、OP5“前衛未來”、OA8“神秘暗沉”,而這些因素全都來自于飯店大廳。由上述結果可以得知,在本研究的樣本中,對于某些飯店大廳的類型,設計相關背景的受測者的評價則較高,這些類型包括:以紅色系鋪陳空間、色調寧靜且不雜亂,特殊的燈光營造效果、未來科技感強烈,深色為主題、沉重感的家具、低調色彩的現代感空間等。總計飯店大廳之美感、創意與偏好差異達顯著的83個因素中,專業背景所造成顯著差異因素的數量為最多,一共有26個。因此,在本研究中,專業背景變項為所有個人屬性變項里較具影響力的一個變項。另外,在多元回歸分析的結果顯示出,專業背景對于“大廳偏好”有顯著的解釋力。因此可以得知,專業背景變項會影響大廳的喜好。
3.3美感、創意與偏好之間的關系探討飯店大廳的美感、創意與偏好的三個變項之間的關系,可以發現:1)彼此間都有著緊密的關系;2)三個變項彼此間的關系有微妙的不同。以下分別以不同的統計分析層面來探討:
3.3.1描述性統計結果在單張圖片的平均數方面:“美感”與“偏好”平均數最高的圖片為同一張圖片(A13與P14);“美感”與“創意”平均數次低的圖片亦為同一張圖片(A24與C24);“美感”與“偏好”平均數最低的前三名中有同一張圖片(A33與P34)。然而,“美感”平均數最低的圖片,卻是“創意”最高的圖片(A05與C05)。在各因素的平均數方面:美感前三、后三名,與偏好前三、后三名因素一致,但高低些微不同;創意第三高為OC3“簡約成熟”,美感第二高也為OA3“簡約成熟”;創意最低的為OC8“神秘暗沉”,美感第二低也為OA8“神秘暗沉”;創意第二低為OC1“歐式古典”,美感與偏好第三低也為OA1、OP1“歐式古典”;創意第三高為OC3“簡約成熟”,偏好第三高也為OP3“簡約成熟”;創意最低的為OC8“神秘暗沉”,偏好最低的也為OP8“神秘暗沉”。然而,美感與偏好最高的因素為OA7、OP7“自然休閑”,卻是創意第三低;美感最低的因素為OA5“前衛未來”,卻是創意最高的;偏好第二低的因素為OP5“前衛未來”,卻是創意最高的。經過以上單張圖片與各因素的平均數比較后,可以大致上看得出來,“美感”與“偏好”的關系似乎是較為緊密的,而“創意”與“美感”,或是“創意”與“偏好”之間的關系則多有相異之處。
3.3.2積差相關分析結果在美感、創意與偏好24個因素中,其兩兩之間的關系絕大部分都達到0.01(雙尾)的顯著水平,而大廳三個整體變項其兩兩之間的相關系數依序如下:美感與創意的相關系數為0.672,美感與偏好為0.622,創意與偏好為0.527。比較美感、創意與偏好的關系后,可以發現,其兩兩之間的相關程度是有所不同的,以美感與創意的相關程度最高(相關系數為0.672)。
3.3.3多元回歸分析結果在多元回歸分析的結果顯示:個人屬性、美感因素、創意因素,一共21個預測變項中,共有7個顯著變項可以解釋“大廳偏好”52.1%的變異量,其中解釋力最高的是OC8“神秘暗沉”的24.7%。“大廳偏好”之標準化回歸方程式為:0.404×OC8“神秘暗沉”+0.263×OA2“個性時尚”+0.200×OA4“質感格調”+0.188×OA3“簡約成熟”+0.115×OC7“自然休閑”+-0.126ד年齡”+-0.076ד專業背景”。多元回歸分析可以發現,影響“偏好”最主要的變項為OC8“神秘暗沉”,有24.7%的解釋力;由此可看出,影響“偏好”以創意變項為主。
4研究建議
本研究探討飯店大廳之美感、創意與偏好三個變項間的關系,提出了一些具體的結果。依據這些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對于室內設計以及后續研究的建議。
4.1對室內設計上的建議1)符合空間類型的設計需求:人們會因為空間類型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認知,好比對于休閑娛樂的空間與個人的私密空間的認知就不太相同。本研究的結果發現,“偏好”中占最大比重的即以“創意”因素為主,因此,設計需符合空間類型的需求。2)男女之間的不同認知與喜好:性別的不同,對于空間的喜好也有所不同。對于商業空間而言,女生較偏愛主題風格強烈、低調色彩且現代感的飯店大廳;而男生相較于女生則較能接受古典歐式風格的飯店大廳。對于某些為特定性別所設計的空間,這些結果值得參考。3)設計者必須多以使用者的角度來設想:依據本研究的結果,專業背景變項對于美感、創意與偏好來說,是所有個人屬性變項中較具影響力的一種。這結果也顯示出專業者與一般大眾之間的確是存有看法上的差異。對于室內設計的專業者來說,這是必須認清的一個事實,但是不代表設計者就應該隨著潮流波動,而失去設計人的風格,而是應該多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設想,不宜自恃專業,而漠視了使用者的意見和需求。
4.2對后續研究的建議1)擴展研究對象的范圍:本研究以網絡問卷調查為方法,探討網絡族群對于飯店大廳美感、創意與偏好的認知。礙于時間等現實因素考慮,回收的樣本不如預期,導致大部分的受測者以學生族群為主,因此有必要將研究對象擴大到其他族群。2)其他空間探討的可能性:本研究以飯店大廳為研究目標,然而,空間的種類非常多,與其他不同性質的空間做比較,美感、創意與偏好的關系又會如何?這是值得繼續探討的問題。3)實用性因素的討論:受限于研究工具,本研究探討的僅是“外在風格與形式”的美感、創意與偏好;然而,有關“實用性”因素對于美感、創意與偏好的可能影響,值得后續來探討。4)運用其他理論或方法的可能性:本研究使用“相關性分析法”來探討飯店大廳之美感、創意與偏好之關系。關于此方面的研究,可以嘗試運用別種分析方法(例如集群分析法或多元尺度法),或根據其他理論(例如模糊理論或信息熵理論),將此類主題再做深入的探討。
[參考文獻]
[1]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等.創造力研究[M].臺北市:心理出版社,2000.
[2]張世彗.創造力:理論、技術/技法與培育[M].臺北市:五南出版社,2004.
[3]LangJ.CreatingArchitecturalTheory:TheRoleoftheBehavioralSciencesinEnvironmentalDesign[M].NewYork:VanNostrandReinhold,1987.
[4]DevlinK,NasarJ.Thebeautyandthebest:Somepreliminarycomparisonsof“high”versus“popular”residentialarchitectureandpublicversusarchitectjudgmentsofsame[J].JournalofEnvironmentalPsychology,1989(9):333-344.
[5]GroatLN,DesprésC.Thesignificanceofarchitecturaltheoryforenvironmentaldesignresearch//ZubeEH,MooreGT.AdvancesinEnvironment,BehaviorandDesign[C].NewYork:Plenum,1991:3-53.
[6]NasarJL.Symbolicmeaningsofhousestyles[J].EnvironmentandBehavior,1989(21):235-257.
[7]彭臺光,高月慈,林鉦琹.管理研究中的共同方法變異:問題本質、影響、測試和補救[J].管理學報,2006,23(1):77-98.
作者:劉懿瑾 單位:東南科技大學 室內設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