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凱姆史考特出版社書籍設計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莫里斯的設計風格,開創了書籍版式設計的先導。威廉•莫里斯尤其講究版面編排,強調版面的裝飾性,通常采用對稱結構,形成了特有的嚴謹、樸素的風格,他認為,關于書籍理想版式的形成是建立在一些基本構成原理之上的。莫里斯在《理想之書》(TheIdealBook)[3]這篇文章中寫到:“首先,這頁紙必須是干凈清爽而且易于閱讀的;其次,字體要設計的恰當;第三,無論頁邊空白的多少,都應該與有文字的頁面成比例”,足見莫里斯追求印刷出理想之書的嚴苛態度。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充斥著工業化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長網造紙機的大規模使用促使紙張產量劇增,并且變得廉價。紙張就好像建造一座教堂所需的建筑材料,精美的印刷材料能充分體現書籍的品質和格調,安靜、不受打擾的閱讀氛圍也正是莫里斯的追求,紙張的挑選成為了莫里斯首要關心的問題。他對紙張有這樣的要求:“它必須經過發酵,煮沸,化為紙漿,不添加化學物質,一頁一頁的仔細的用手完成,而且要被技術工人完成,需要用編造的電線制造模具……然后它必須要自然風干。”
為此,他設計出三種紙張代替以次充好的十九世紀中期印刷用紙。這三種紙張分別命名為:“鱸魚”、“蘋果”和“花卉”。為了生產優良讀物,他設計出三種字體:喬叟體Chancer、特洛伊體Troy和金體Golden;分別運用于《凱姆史考特版喬叟》、《特洛伊城史》和《金傳奇》三本讀物的印刷之中。相比較當時充斥著繁復裝飾、過分變形、難以閱讀的印刷字體,莫里斯不僅在字形上做出調整,并在字母間距上適當縮減,以便閱讀。“金體”的設計靈感來源于“詹森體”,其設計師是活躍于十五世紀意大利的印刷商尼古拉斯•詹森,(NicholasJenson,1420-1480)。莫里斯通過對他字體的悉心研究,反復臨摹,掌握其精華后開始設計自己的字母,“我的羅馬字體特別是小寫字母,較之詹森體更接近哥特字體”。
“特洛伊體”是在紡織體的基礎上發展而來,莫里斯把特洛伊字體視為自己在字體設計上最出色的成就。在使用紡織體書寫時,各個字母的間距和行距都非常小,就像一張編織細密的“字母地毯”,紡織體也正是因此得名。對于已經習慣閱讀現代印刷物的人來說,要想看清楚這種文字是一件很困難的事。紡織體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2世紀。它們讓人聯想到哥特式大教堂的尖頂。紡織體的其他特征還有:通過延長字桿來強調字母的縱向筆畫;縱向筆畫底端菱形化的趨勢越來越顯著。這些字形特征讓紡織體字母從整體造型上趨近于正方形或長方形。喬叟體,為《凱姆史考特版喬叟》專門設計,這部著作被譽為“袖珍大教堂”。莫里斯原打算使用特洛伊字體來印刷《喬叟》,在幾次試驗過后,他發現這種字體過大,于是在特洛伊體的基礎上縮減字號,設計了喬叟體。莫里斯請好友伯恩•瓊斯(Burne.Jones)負責八十七幅木刻版畫圖案,自己設計字體、版型與華麗的花邊裝飾圖案。此書不僅是凱姆史考特印刷社登峰造極之作,更被譽為十九世紀、甚至有史以來最美的書之一。全書創作過程長達四年、印刷時間超過二十個月,共印了四百三十八本,其中約五十本以珍貴的米白色豬皮裝訂封面。“它們美妙的色彩,花卉的描繪是精美與活潑的完美結合,它們的圖案豐富而精致,就像是吹向那些厭倦了陳腐題材的俗氣陳設的人們的一縷清新的空氣”,他的理論體系和藝術實踐影響了很多國家在類似途徑上的探索,凱姆史考特出版社關閉之后,歐洲掀起了私人出版運動,其他藝術風格、流派也受到莫里斯設計風格的影響,如構成主義、達達主義等,一改人們原本刻板、統一的視覺習慣,形成現代書籍豐富多彩的藝術風格。這些作品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歐洲,從倫敦開始莫里斯的作品迅速傳播到了維也納、布達佩斯、赫爾辛基等歐洲的新興工業城市。
由于各國工業發展的水平歷史傳統的沿襲和社會構成特色的千差萬別,在本土化的過程中,出現了如維也納“分離派”(TheViennaSecession)等運動。“分離派”的風格既繼承了莫里斯的一些裝飾風格,又有自己的發展。凱姆史考特出版社于1896年關閉。現在位于倫敦上城哈默史密斯的凱姆史考特出版社已經成為威廉•莫里斯協會與博物館,供學術交流和游人參觀。在中國,關于書卷文化的審美精神,早在《考工記》中就有這樣的表述:“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則不時,不得地氣也。”古人將藝術與工學的辯證關系闡述的已經如此精辟。近幾年來,中國書籍設計藝術的進步和發展引人矚目。人們意識到書籍藝術本身的含義。它傳遞的是文化,而不單純是商品。書籍設計絕非局限于外表包裝或內文的簡單裝飾的層面,是設計師在作者和讀者之間架起的一座心靈溝通的橋梁。書籍設計與文本有著同等的價值,這是對設計本質的一種尊重,也是對書卷文化的一種整體回歸。這已成為出版界和讀者的共識并初見成果。
書籍設計應該是一種立體的思維,是注入時間概念的塑造三維空間的書籍建造過程。設計者不僅要創造一本書籍的形態,還要通過設計讓讀者在參予閱讀的過程中,書與人之間的互動產生影響和作用,從中得到書的整體感受和啟迪。現代設計多數有賴于機器生產、電腦設計,數量龐大但水準有待提高,質樸且品質非凡的藝術精品書籍已不多見,百年前已有凱姆史考特出版社這樣精益求精的設計陣營做范例,相信會為國內的書籍設計產業帶來一些啟示,不僅是作者、出版者、編輯者、售書者甚至普及到讀者層面,提升受眾對書籍藝術的欣賞品位和價值認知,是每一個書籍設計師的職責,從而提高中國書籍設計業和出版業的整體水平。
作者:李金澤單位:上海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