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以太網接口設計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硬件電路設計
ENC28J60的主要功能模塊SPI接口充當主控器與ENC28J60之間的通信信道.STM32F103VET6具有3個SPI接口,可以直接地與ENC28J60連接.圖2為10M以太網ENC28J60的硬件原理圖.本次設計中,STM32單片機的PA4-SPI1-NSS引腳與ENC28J60-CS連接,完成片選.當多個SPI設備與MCU相連時,每個設備的這個片選信號線是與MCU單獨的引腳相連的;當SS信號線為低電平時,片選有效,開始SPI通信.STM32單片機的PA5-SPI1-SCK與ENC28J60-SCK引腳連接,時鐘信號由主通信設備產生,不同的設備支持的時鐘頻率不一樣,STM32的SPI時鐘頻率最大為fPCLK/2;STM32單片機的PA6-SPI1-MISO,PA7-SPI1-MISI分別與ENC28J60-SO,ENC28J60-SI引腳連接,完成數據的傳輸與接收.由于ENC28J60內部穩壓器無法驅動外部負載,所以電源引腳必須與同一個3.3V電源相連,并且在每個電源引腳與地之間都應連接一個0.1μF的電容.在ENC28J60芯片的OSC2和OSC1引腳之間連接25MHz晶振以及2個20pF的接地電容,能夠為ENC28J60提供較精確的時鐘信號,同時也可節省PHY的晶振.以太網變壓器在實現以太網接口操作時是不可缺少的,本設計中,在差分發送引腳(TPOUT+/TPOUT-)上,需要外接一個帶有中心抽頭的1∶1脈沖變壓器[2].本設計中采用的是集成以太網隔離變壓器RJ45插座HR91105A.
2軟件設計
本接口設計選用開發環境MDK,在MDK環境下可以使用C/C++方便地開發Cortex-M3的應用程序.與其他開發程序相比,MDK具有入門容易、使用方便,并在調試程序、軟件仿真方面也有很強大的功能.以太網收發數據程序流程如圖3所示.主程序通過查詢的方式發送數據,采取通過判斷函數返回值方式是否接收到數據,若接收到數據,通過指針把數據包傳遞給上層的LwIP協議棧進行處理,完成數據包的收取.收發數據主程序主要包括系統及外設的初始化、以太網控制器的初始化、發送數據、接收數據和應用處理等部分.
2.1STM32庫STM32庫是由ST公司針對STM32提供的函數接口,即API(ApplicationProgramInterface),開發者可以調用這些庫函數接口來配置STM32的寄存器,使開發人員得以脫離最底層的寄存器操作,有開發速度快、易于閱讀、維護成本低等優點.實際上,庫是架設在寄存器與用戶驅動層之間的代碼,向下處理與寄存器直接相關配置,向上為用戶提供平配置寄存器的接口[3].本設計采用最新的STM32的3.5版庫文件,相對于以往版本的庫文件兼容性更好.
2.2LwIP協議棧要實現TCP/IP協議棧,代碼可以自行編寫,但一般都會移植更加穩定優良的代碼.LwIP是LightWeightInternetProtocol的縮寫,是由瑞士計算機科學院AdamDunkels等開發的適用于嵌入式領域的輕量級TCP/IP協議棧,它可以移植到含有操作系統的平臺中,也可以在無操作系統的平臺下運行.由于其開源,占用的RAM和ROM比較少,支持較為完整的TCP/IP協議,且十分便于剪裁、調試,被廣泛地應用于中、低端的32位操作平臺[4].該協議棧提供了一組API函數應用程序調用,編程方便[5].LwIP通過pbuf建立了與底層硬件收發數據包的數據結構,可以實現數據的管理;netif結構體則保存了網卡地址、IP地址、網關等設置的這些信息.下面例舉部分LwIP_Init()函數,其主要功能是初始化LwIP協議棧,主要是把ENC28J60與LwIP連接起來,包括IP,MAC地址,接口函數。
3仿真與應用
MDK仿真工具強大,本設計軟件調試部分利用MDK軟件針對STM32進行仿真,執行工程中的代碼.仿真結果如下圖4所示.構成網絡應用的軟件有不同的結構,有B/S結構(瀏覽器/服務器)和C/S(客戶端/服務器).本網絡接口設計中HTTP服務器其是基于B/S結構的,用戶運行應用程序時通過訪問Web調用服務器的應用程序,并通過瀏覽器把結果顯示給用戶.該以太網接口應用于校園能耗監控系統中,所以設計出一款可以遠程控制LED燈亮滅的簡單應用,其運行結果如圖5所示.
4結語
以STM32作為主控芯片結合以太網控制器設計的10M以太網接口,具有電路連接簡單、通信距離遠、可實現網絡傳輸功能等優點.在校園能耗監控系統中,將傳感器采集的數據編寫成MAC數據包格式通過該接口發送給上位機,現場控制器也可通過該接口接收上位機發送的命令,進而實現了監控系統的管理控制一體化,而且使用該以太網接口既保證了數據傳輸的可靠性,又能最大程度的減少對現有建筑物的改造和破壞,所以,在當今社會節約能源的強烈需求下,該設計具有更廣闊的應用前景.
作者:王曉麗姜川于躍單位:吉林建筑大學電氣與電子信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