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論海綿城市概念在城市排水設計中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文章從滲水、蓄水、滯水、凈水、用水等方面,對海綿城市的基本要素進行分析,并依托某工程實例,論述了海綿城市概念在城市排水設計中的應用,期望通過文章的論述能夠對城市排水設計水平的提升有所幫助。
關鍵詞:海綿城市;道路排水;設計方法
海綿城市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它的提出為城市內澇問題的解決及雨水回收再利用提供了理論支撐。在城市道路排水設計中,可對海綿城市的理念和方法加以合理運用,通過透水性路面、綠化帶的設置,對自然降雨進行收集和存蓄,從而避免積水影響交通通行,大大提升了城市交通的通行能力。
1海綿城市的基本要素
海綿城市是一種理念較為先進的水資源管理方法,歸屬于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的范疇。具體是指通過各種技術措施的合理運用,使城市具有海綿的特性,在降雨時,對雨水進行吸、蓄,借助凈化處理的方法,在需要時加以利用,解決城市內澇問題,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海綿城市的基本要素包括滲水、蓄水、滯水、凈水、用水。
1.1滲水
早期修建的城市道路,基本上采用的都是硬質路面結構,這種路面不具備滲水能力,需要通過排水設施排除自然降雨引起的路面積水。當排水設施出現問題,或是遇到強降雨時,路面便會嚴重積水。而海綿城市能夠使降雨直接滲入到路面以下,可達到補充地下水的效果。利用綠色屋面,能夠起到凈化雨水的效果,同時,雨水經路面下滲的過程中,會得到過濾,通過回收可以再利用,實現節約用水的目標。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技術措施有透水瀝青、透水鋪裝層等。
1.2蓄水
蓄水是海綿城市的重要功能,即對自然降雨進行存蓄。雨水作為主要的水資源,通過蓄水模塊的設置,如蓄水池等,可以存儲大量的雨水,并在需要時加以利用,在節水的基礎上,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1.3滯水
自然降雨時,會產生一定的徑流量,海綿城市的滯水,可以使雨水有效滯留,由此可達到減少徑流量的目的。如,采用改變地形地貌的方法,使雨水從相應設施流過時,流速變慢、流量變小。常見的滯水設施有雨水花園、雨水塘、植草溝等。
1.4凈水
雨水落到地面上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無法直接利用,必須經過凈化處理后,才能對雨水進行再利用。海綿城市中的雨水凈化系統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土壤滲透凈化、人工濕地凈化等。
1.5用水
海綿城市收集、存蓄雨水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再利用,充分發揮出水資源的再次利用的價值,對于常年缺水地區意義重大。收集的雨水可用于以下場合:綠地灌溉、抽水馬桶、洗車、消防、景觀用水等等。
2海綿城市概念在城市排水設計中的應用
2.1海綿城市關鍵技術
2.1.1透水鋪裝技術
(1)技術特點。透水鋪裝最為突出的特點是適用范圍廣、便于鋪設,能夠對高峰時的水流量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可補充地下水資源。
(2)設計要求。在透水鋪裝層進行設計時,必須滿足結構穩定性的要求,當建設區域內的路面強度不足時,應當采用半透水鋪裝層;設計透水鋪裝層時,要求土壤具有一定的滲透性,否則要加裝排水板;建設區域內存在地下工程時,需要增加排水層,且覆土厚度應當超過60cm。
2.1.2蓄水池蓄水池的主要用途是收集雨水,并存儲起來,經過凈化處理后,加以利用,是城市供水系統的輔助設施。
(1)技術特點。蓄水池具有結構多樣性的特點,能夠與城市排水系統進行有效銜接,可避免蚊蠅滋生,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對水資源,尤其是地下水,具有保護作用。
(2)設計要求。要將蓄水池建設在高程適當的地方,修建蓄水池的場地必須地勢平坦,地層要具有良好的致密性,不漏水;不可將蓄水池建在節理裂隙發育的部位。
2.1.3生物滯留技術生物滯留就是利用各種生物,如植物、微生物等對水資源進行保留,依托道路邊坡、綠化帶等設施,對雨水進行回收再利用。生物滯留設施的構造情況如圖1所示。圖1生物滯留設施結構示意圖
(1)技術特點。生物滯留能夠保護自然生態環境,通過技術與景觀的融合,以不同的形態呈現;滯留設施易于控制。
(2)設計要求。在城市當中,雨水匯聚區承載的水量較多,污染相對比較嚴重,對其中的雨水回收時,必須先初步過濾,去除其中的雜質;利用相關植被,對雨水進行沉淀。具體設計時,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對路基加以保護。
2.1.4植草溝
(1)技術特點。植草溝一般都是設置在道路不透水區域旁,常被作為生物滯留儲水措施,能夠與雨水管線配合,植物覆蓋溝槽,更容易與周圍環境形成整體,前期投資少,后期維護費用低,不會受到場地的限制。
(2)設計要求。設計植草溝時,邊坡的坡度應當控制在1:3以內,且縱坡不得超過4%;最大流速要控制在80cm/s以內。
2.2設計實例為便于研究,以某城市XX區內的道路工程實例為依托,對海綿城市概念在城市排水設計中的應用進行論述。
2.2.1工程概況
XX城區內共有78條道路,總長度約為109.25km。道路由機動車道、人行道等組成,其中機動車道的路面結構形式為瀝青混凝土面層、水穩碎石基層;部分支路的路面為水泥混凝土材質;人行道全部采用普通混凝土磚。本次利用海綿城市理念和技術,對該區內的道路進行改造升級,共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改造31條道路,第二階段改造47條。下面重點對道路排水設計中海綿技術的運用進行分析。
2.2.2道路現有問題
本次研究區域內的道路工程全部都是以交通量為設計依據,可滿足車輛的通行要求。道路設計中,未對生態環境保護加以充分考慮,導致該方面存在問題。現有道路的路面結構以瀝青砼、水泥砼為主,混凝土本身并不具備透水能力,自然降雨時,雨水會積聚在路面上,需要利用設置在道路上的排水設施排除雨水。當地7-8月常常會出現強降雨天氣,導致路面大量積水,引起區域內澇,車輛在積水的路面上行駛,安全事故發生幾率增大。該城區在規劃時,要求市政道路采用統一的鋪裝層,鋪裝材料為混凝土磚,不具備透水性,道路整體設計較為簡單,并未融入生態理念,綠化帶與機動車道分體,橫縱坡設計不到位,容易引起積水現象。
2.2.3排水方案設計
本次城區道路改造工程中,引入海綿城市理念,本著工程造價最低、環境影響程度最小的原則,以橫縱坡度控制為前提,以改善道路滲透水能力為立足點,以消除路面積水現象為目標,實現道路全方位升級。設計時將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人行道、綠化帶形成有機的整體,共同處理路面積水。人行道原有的混凝土磚全部更換為透水性鋪裝層,機動車和非機動車道,改用透水瀝青砼和透水水泥砼路面,將綠化帶設置在道路中央位置,借助綠化帶中的植物,降低雨水流量。將生態滯留帶設置在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道之間,雨水經過綠化帶進入排水溝。具體的設計方法及要點如下:
(1)機動車道的設計方法。機動車道是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寬度超過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的總和,本次對機動車道進行改造升級設計時,為減少后續工程量,使原機動車道的寬度保持不變,將綠化帶設置在機動車道兩側。設計過程中,需要對土壤的入滲狀況加以分析,據此為設計提供參考。采用霍爾頓模型,以當地的自然降雨情況為基礎,對入滲率變化加以分析。當自然降雨的滲入速率在10.2-76.2的區間范圍內變化時,衰減常數取4.14,經計算排干雨水的時間大約為72h。以雨水的入滲分析結果作為參考依據,對地面徑流情況加以計算,在道路適宜的位置處設置路緣石開口,設計立式雨水篦子。在降雨的初期階段,雨水落入路面后,會經雨水篦子進入到綠化帶內,當土壤達到飽和狀態時,溢出的雨水會流入雨水管,并排出路面,避免積水。對機動車道的結構采用三層設計,上層設計為透水瀝青砼,中層和下層均為不透水層,降雨后,雨水透過瀝青砼下滲后,從設置在中下層中的排水盲溝流入分隔帶內積蓄。
(2)人行道的設計方法。本次對人行道的設計引入海綿城市理念,選用透水性材料,替代原有的混凝土磚。在地下設置排水管道和蓄水池,使雨水通過人行道能夠下滲,實現調節路面積水量的目標。為使人行道更加美觀,選用全透明的透水性鋪裝層,依據道寬加裝儲水模塊,具體如圖2所示。圖2人行道排水設計示意圖
(3)綠化帶的設計方法。經改造升級后的道路路面,全部鋪設透水性材料,由此能夠確保路面積水順利從雨水口排至綠化帶內。為發揮出綠化帶積蓄和過濾雨水的作用,可在設計時,鋪設一層厚度適宜的栽培土,與透水管配合可達到過濾雨水的效果。導流系統可結合實際設計,強降雨引起路面大量積水時,通過導流系統能夠蓄積雨水。設計綠化帶內的植物景觀時,要充分考慮水循環問題,可將降雨量和蒸發量作為主要參考依據,設計與之相應的具有滲透性功能的綠化帶,并保證寬度適宜。為增強綠化帶的滲水和蓄水效果,可以選用透水性能較好的材料,如新型透水磚等,并在道路兩側種植耐旱植物,在輔助排水的前提下,美化道路。
(4)路緣石與邊溝的設計方法。在設計道路路緣石時,可將道路面積作為主要依據,選擇比地面略高的路緣石,并采用打孔的方式,解決水流緩慢的問題。雨水口位置處的路緣石,必須加裝攔污篦子,防止雜物過多造成排水口堵塞,影響雨水排出。設計邊溝時,可以采用上文中的植草溝,在確保道路美觀性的基礎上,凈化雨水。按照道路所在地的地勢條件,對植草溝的長度和寬度進行合理設定,當植草溝設置在低洼區域時,可適當增大邊高。
3結束語
綜上所述,海綿城市在解決路面積水問題方面具有顯著的效果。為此,可在城市道路排水設計中,引入海綿城市的理念和方法,結合實際情況,對機動車道、人行道以及綠化帶進行合理設計。未來一段時期,要加大相關技術的研究力度,通過優化和改進,使技術更加完善,更好地為城市排水工程服務。
參考文獻:
[1]檀東謀.淺談海綿城市建設面臨的潛在問題及應對策略[J].河南建材,2020(1):46-47.
[2]米瑞鵬.不同城市需求下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研究[D].綿陽:西南科技大學,2020.
[3]王思雯.海綿城市排水系統設計中關鍵要點分析[J].城市建筑,2019(5):157-158.
[4]吳丹舟.打造海綿城市的思路和做法[J].中國工程咨詢,2020(11):95-97.
[5]肖龍,方露萍,李雷婷.中國海綿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進展[J].華中建筑,2021(1):17-20.
作者:鄧婷 單位:華設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