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崖銅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標志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三道崖礦區位于揚子地臺(Ⅰ級構造單元)西南緣攀西裂谷東部的康滇地軸(Ⅱ級構造單元)、瀘定~米易臺拱(Ⅲ級構造單元)之冕寧臺穹中段(Ⅳ級構造單元)。銅礦體主要產于二疊系峨眉山玄武巖與陽新組灰巖接觸帶、玄武巖內破碎帶以及峨眉山玄武巖與三疊系砂巖頁巖接觸帶中,礦石類型為灰巖黃鐵礦型銅礦石、石英脈型自然銅礦石。
關鍵詞:三道崖;銅礦;地質特征;找礦標志
1區域地質背景
本該區大地構造位置為揚子地臺(Ⅰ級構造單元)西南緣攀西裂谷東部的康滇地軸(Ⅱ級構造單元)、瀘定~米易臺拱(Ⅲ級構造單元)之冕寧臺穹中段(Ⅳ級構造單元),西與鹽源~麗江臺緣凹陷相接,東與石棉臺穹相鄰。
1.1地層
本區出露地層主要有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二疊系、三疊系及第四系,寒武系地層主要為砂巖、灰巖、白云巖等;奧陶系地層主要為白云巖、灰巖、砂巖、頁巖等;志留系地層主要為砂巖、灰巖、頁巖等;二疊系地層主要為灰巖、頁巖及玄武巖等;三疊系地層主要為砂巖、頁巖等;第四系則主要為洪積、坡積、沖積成因的砂土、礫石、碎塊石等。
1.2構造
區內構造運動頻繁,褶皺和斷裂發育,以北北西向為主,東西向次之。向斜或火山盆地周緣不同方向的線性構造縱橫交錯,組成區內主要的構造格架,與各類環形構造及地層有規律地匯集疊加而成復雜的構造區,為銅礦的形成創造了有利的構造條件。新基姑~碧雞山復向斜:位于新基姑、碧雞山一帶,軸向北北西,南起銅廠以南,往北經新基姑、馬基崗一帶,被磨房溝斷層所截,長約16km,寬約6km,核部最新地層為侏羅系,兩翼地層由向斜核部至兩翼分別為上三疊統~寒武系。西翼地層傾角31°~70°,東翼地層傾角40°~75°。西翼次級褶皺有左可洛背斜,東翼次級褶皺有足姑背斜。北端翹起,傾伏角在10°~15°之間。梅子營斷層:位于測區西部,往北經梅子營、廖坪,于西番寨附近與普雄河斷層相交。走向近南北,區內長約12km。斷層面東傾,傾角70°,發育10m~30m破碎帶,見早期斷層角礫巖被后期斷裂活動擠壓,錯斷為大小不等的透鏡體。南段為上盤寒武系向西逆沖于西盤上三疊統白果灣組之上,垂距約80m;北段為上盤白果灣組斜落于下盤燈影組三段之下,垂距約1000m。據此分析,該斷層早期為張性,后期為壓扭性性質,對成礦比較有利。
1.3巖漿巖
本區域內出露的巖漿巖主要為早震旦紀花崗巖、火山巖和二疊紀峨眉山玄武巖。
1.4區域礦產
區域內地質構造較復雜,因此,礦產資源也比較豐富,主要有煤、鐵、釩、銅、鉛鋅、鋁、磷、石棉、菱鎂礦、石膏以及冶金輔助原料等,其中煤、鉛鋅、鐵及銅等礦產資源分布較廣。其中與該礦成礦條件的類似礦點分布較多,多分布于甘洛~石棉邊界地區的向斜構造內,如吊紅崖、金臺子、新山等。
2礦區地質
2.1地層
勘查區出露地層主要有寒武系上部地層、奧陶系、二疊系、三疊系及第四系
2.2構造
礦區位于新基姑~碧雞山復向斜北端,鎮西~白果斷層與拉爾~磨房溝斷層之間。礦區內褶皺、斷層較發育,為含礦物質的運移提供了通道,為礦質的沉淀、富集提供了容礦空間,因此,區內構造對成礦非常有利。褶皺:詳查區內褶皺構造發育,呈南北或近南北向分布于整個礦區北段和南段。區內規模較大、與成礦關系密切的褶皺構造主要有三道崖向斜、三道崖背斜、銅廠向斜和拉鋪背斜。斷層:礦區內斷層從發育期次、發育性質以及與礦化的關系上可分為二大類。一是南北逆(沖)斷層:受鎮西~白果斷層和拉爾~磨房溝斷層的影響,形成了一系列陡傾角(60°~80°之間)走向近南北斷層,該類斷層受多期構造活動的作用,先期表現為張性斷層,后期表現為壓性、壓扭性斷層(逆斷層),對成礦比較有利。二是東西向及北北西向平移斷層:當褶皺發展進入中晚期,隨之便產生一系列東西向扭性斷層(平移斷層),該類斷層在礦區內分布最為密集,在地表延伸較遠。
2.3巖漿巖
礦區內巖漿巖的類型比較單一,主要為印支晚期較強烈的巖漿活動,形成了晚二疊世峨眉山玄武巖。該巖漿沿深大斷裂帶呈裂隙式噴發噴溢,覆蓋于陽新組灰巖之上,呈層狀產出,具噴發旋回特征。
2.4圍巖蝕變
區內蝕變主要分布在玄武巖內及與下伏灰巖接觸帶附近,類型較簡單,強度較弱。蝕變主要有硅化、沸石化、高嶺石化、綠簾石化、蛇紋石化、碳酸巖化、黃(褐)鐵礦化、綠泥石化、鈉黝簾石化以及灰巖接觸帶的大理巖化和重結晶等,并發育大量石英脈、方解石脈等。
3.1礦體分布特征
勘查區內銅礦體,主要由產于二疊系峨嵋山玄武巖與陽新組灰巖接觸帶、玄武巖內破碎帶以及峨眉山玄武巖與三疊系砂巖頁巖接觸帶的三個含礦帶所組成,從西至東依次將含礦帶編號為Ⅰ、Ⅱ、Ⅲ號。三個含礦帶總體上呈近南北向平行展布,嚴格受地層層位控制,平行相伴,呈條帶狀產出,長達8Km。Ⅰ、Ⅱ號礦體之間的平面距離為20m~30m,Ⅱ、Ⅲ號礦體之間的平面距離為10m~20m。主要礦(化)體斷續產于Ⅰ、Ⅱ號含礦帶中。另外在3線~7線之間的陽新組灰巖內賦存有次要礦體,將其編號為IV號含礦帶,呈厚板狀直立產出,為淋濾型礦石。主要礦帶為Ⅰ號礦帶,主要礦體為I-1、I-2、Ⅱ-1號。I-1號礦體:位于Ⅰ號含礦帶北部,處于三道崖向斜西翼。礦體呈似層狀連續產出,礦體走向控制長近350m,厚度1.10m~6.52m,平均厚度3.38m,厚度變化系數64.55%,礦體傾向75°~109°、傾角37°~62°,平均產狀89°∠49°;品位0.22%~0.68%,平均品位0.42%。I-2礦體:嚴格受銅廠向斜及拉埔背斜控制。礦體地表斷續出露長達1000余米,由一系列槽探及鉆探工程控制,最大控制礦體斜深為250m。礦體傾向75°~95°、傾角25°~32°,平均產狀85°∠27°。礦體走向控制長約240m,厚度0.24m~7.12m,平均厚度2.89m,厚度變化系數30.98%;Cu品位0.35%~0.74%,平均品位0.41%。Ⅱ-1礦體:處于三道崖向斜西翼。控制礦體走向長近800m,最大控制礦體斜深約450m,厚度0.35m~1.83m,平均厚度0.69m,厚度變化系數53.56%,礦體傾向73°~118°、傾角36°~65°,平均產狀92°∠48°;Cu品位0.59%~11.43%,平均品位3.19%。
3.2礦石質量
礦石結構主要有半自形—它形粒狀結構、自形晶結構、碎裂結構、碎屑結構、針狀纖維狀結構、膠狀結構以及固溶體分離形成的乳滴狀結構、葉片狀結構、格子狀結構等。主要礦石構造有稀疏浸染狀構造、星散狀構造、細脈浸染狀構造、角礫狀構造等。礦石礦物主要為黃銅礦、斑銅礦,其次有赤銅礦、藍銅礦、孔雀石、黝銅礦、膽凡、閃鋅礦、黃鐵礦等。脈石礦物主要有方解石(包括原巖礦物和后期熱液方解石脈)、火山凝灰、脈石英及蝕變礦物絹云母、綠泥石、綠簾石等,次生條件下還有鈉黝簾石等礦物。
3.3礦體圍巖
I號礦帶:礦體賦存于陽新組灰巖與峨眉山玄武巖接觸帶及其附近,其底板圍巖為陽新組三段生物碎屑灰巖和蝕變灰巖,頂板圍巖為峨眉山組底部玄武質凝灰巖;礦體與底板灰巖之間呈緩慢過渡,而與頂板玄武質凝灰巖呈快速過渡關系。II號礦帶:礦體賦存于峨眉山玄武巖內的熔結火山角礫巖及其構造破碎帶內,其底板圍巖為致密塊狀玄武巖或熔結火山角礫巖,頂板圍巖為杏仁狀玄武巖或拉斑玄武巖。III號礦帶:礦體底板圍巖為多杏仁狀玄武巖,頂板圍巖為炭質頁巖或炭泥質粉砂巖,與底板圍巖界線清晰,而與頂板圍巖呈過渡關系。
4找礦標志
(1)峨眉山玄武巖銅的背景值含量極高,從而為銅礦體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源條件,因此峨眉山玄武巖分布區及其周緣是該類型銅礦的找礦區域。(2)據統計數據表明,玄武巖銅礦及相應的銅礦類型主要保存于燕山期-喜山期復式短軸向斜構造中,由二疊系峨眉山玄武巖組成的燕山期復式短軸向斜構造是重要的找礦標志之一。(3)二疊系峨眉山玄武巖與上下沉積地層的接觸帶;玄武巖內部熔結火山角礫巖以及噴發旋回、巖相接觸帶等層間破碎帶都是熱液型銅礦賦存的有利空間,并造就了該類型銅礦的層狀特征。(4)銅礦的分層性較好,極具層狀特征,空間位置較明確,除總體沿層分布外,其局部富集主要受一些次級斷裂、節理、褶曲及陸相盆地控制。(5)此外與銅礦化相伴普遍發育的蝕變綠簾石化、硅化、瀝青質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黃鐵礦化以及褪色蝕變等也是重要的找礦標志之一。峨眉山玄武巖銅礦以Cu為代表的成礦物質主要來源于上地殼,硫既有來自于盆地膏鹽層,又有來自于火山噴氣,相應地有機碳也分為原地和異地二種來源,從而有力地支持了沉積型和熱液型銅礦化類型的劃分。成礦與盆地流體的對流循環及從玄武巖中萃取的成礦物質有關,有機質對成礦流體的還原和對成礦物質的吸附作用可能是成礦的重要機制。
參考文獻
[1]余沖;李良波;吳小艷;廖娟;姜浩杰.2015.四川省會理縣某銅礦地質特征及找礦遠景分析.四川建材.
[2]李強;馬紹春.2017.云南省東川大梁子鈾多金屬礦床地質特征.云南地質.
[3]王哲;穆利修;鳳駿;李曉光.2017.新疆巴倫臺鎮阿牙沙拉鐵銅多金屬礦地質特征及成因分析.新疆有色金屬.
[4]張良鉅;李鵬飛;阮青鋒;梁潔;楊育富;李東升;曾偉來.2017.川南普格暗色團塊玄武巖中的瀝青與自然銅特征及其成因.巖石礦物學雜志.
[5]郭彬;王超.2018.四川鹽源桃子銅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方向.中國礦山工程.
作者:于文明 單位:華北地質勘查局綜合普查大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