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應用哲學思維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理論來源于實踐,理論同時指導實踐。理論相對于實踐來講總是抽象的,而分子生物學理論作為生命科學領域分子水平上最核心的規律性內容,滲透于發育生物學,神經生物學、免疫學等各生命科學研究方向之中,其理論抽象性相對于其他生物專業基礎課程的理論抽象性更強,因此哲學思維的運用在這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顯得格外重要。正是由于分子生物學是分子水平上的研究成果,很重要,但又極抽象,再加之內容的繁復,這門生物專業基礎理論課便成了絕大多數學生既愛又恨的對象。筆者經過多年分子生物學理論教學,在對該課程理論知識有了細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的同時,也對這門課的教學過程有了自己深深的體會,談出來供同行交流。
1.基本概念很重要
分子生物學中有很多名詞會讓初學者感到不可理喻,有的學生即使對其有專業感覺也很難把它說清楚,這直接導致學生分子生物學學習障礙的產生。所以老師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學生教授概念,澄清概念和鑒別概念。(1)教授概念如果這個概念是學生在其他科目中沒有接觸到的全新概念,老師就需要對其給出一個鮮明準確的定義,這點是每個老師都應該做到的,比較常規,此略。(2)澄清概念主要指的是幫助學生理順概念間的相互關系。例如:染色體,染色質,核小體,螺線管,超螺線管,DNA(RNA),蛋白質這一組名詞,我們應該掌握他們的內在聯系。染色體是由DNA(RNA)和蛋白質組成的。染色體的基本組成單位是核小體,一個個核小體成串排列在染色質細絲上。核小體是DNA(RNA)纏繞在八聚體蛋白被壓縮成1/7的結果,核小體纏繞成螺線管又壓縮了1/6,進一步壓縮成1/40的超螺線管,超螺線管再壓縮到1/5成為染色單體。可以看到染色體,染色質,核小體,螺線管,超螺線管的組成都是DNA(RNA)和蛋白質,只不過在不同情況下存在不同形態而對應不同名稱而已。對于很多同學來講,這種概念的澄清是非常必要的。(3)鑒別概念剛才說的是同一物質不同形態的名稱問題,這里指的就是完全一樣的內涵對應不同名字的問題。例如:在真核生物基因表達調控內容中,通用型轉錄因子與一般輔助因子,同源域與同源盒等等,雖然說法不同但表示相同的內容。這些情況如果老師對學生缺乏交待,會造成大部分學生概念認識上的混亂。如果在分子生物學授課過程中能夠使學生對基本概念有一個清晰明確地認識,后續的教學任務才有望順利完成。
2.建立知識體系
以比較權威的分子生物學教材——北京大學教授朱玉賢的《現代分子生物學》——為例,分子生物學的教學內容分以下章節:染色體與DNA;從DNA到RNA;從mRNA到蛋白質;分子生物學研究法;原核基因表達調控模式;真核基因表達調控規律;疾病與人類健康;基因與發育;基因組與比較基因組學。分子生物學的核心基礎知識集中體現在前六部分,后面內容更多的是前面知識的綜合運用。當課程進行到真核基因表達調控規律一般內容的時候,筆者會幫助學生回首前面的所有內容,并將其納入到此為止揭示出的理論框架中來,即真核基因表達調控的核心內容是順式作用元件與反式調控因子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這說明什么呢?DNA經過轉錄和翻譯生成蛋白質,真核基因表達調控是蛋白質因子與DNA序列間作用,原核生物雖以操縱子為模型來講述其調控過程,但實際上也是通過蛋白質因子與DNA的作用來完成的。雖然真核生物與原核生物各個方面存在很多不同,但我們看到了其大同的一面,這樣我們就可以把有關DNA,蛋白質以及一切從不同角度對真原核生物表達調控進行描述或分類的內容都鑲嵌到這個框架相應的位置上。如果學生做到了這一點,他會有豁然開朗,別有洞天之感,分子生物學理論學習道路上的一切陰霾就此消散。至于基因治療,發育生物學,免疫學等是在此基礎上結合其他課程內容,對分子生物學知識的綜合運用,研究方向相對獨立,只要學生有了前面的知識框架基礎,再來看這些內容,會多少找到用公式原理解應用題的感覺。在筆者的分子生物學理論教學過程中,一直把知識體系的建立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這比要求學生掌握很多細節知識更重要。
3.培養學生用哲學方式看問題
哲學能培養人的理性思維能力和批判意識,有助于我們把握知識的整體性,突破各具體學科之間的界線,跨越人文與科學的鴻溝,避免現代科學認識論上的機械化傾向,避免對科學結論的絕對化、個別化、原子化的割裂分析,因此哲學思維的運用在分子生物學的理論教學過程中很重要。在學生分子生物學理論知識體系建立起來的基礎上,老師可幫助他們將分子生物學和其他相關課程聯系起來,如普通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等等;同時可以把分子生物學的理論知識和道理相通的生活內容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把抽象的理論降落到經驗的可觀察的現實層面上,讓學生能夠給分子生物學在生命科學知識結構中定位,甚至嘗試著給自己在社會行業中定位。雖然生命科學是屬于理工科的知識范疇,但當我們研究它時,唯物史觀和動態平衡等哲學觀點都非常重要,忽略了這個,我們的教育就是舍本逐末了;而擁有大生物的整體觀念和宏觀視角,同時加強具體知識的積累,學生才會真正實現“寬口徑,厚基礎”,也才會真正擁有專業創新能力和發展后勁。
作者:王健 單位:吉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