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桂學研究的區域文化理論基礎范文

桂學研究的區域文化理論基礎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桂學研究的區域文化理論基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桂學研究的區域文化理論基礎

《新西部雜志》2014年3期

一、“區域”概念闡釋與區域文化研究基礎

區域概念過去常常被作為地域、地方、地區概念使用,主要因其與行政區域概念緊密聯系有關。但即便是依行政區域劃分,歷代都有所變化,呈現跨區域行政交叉現象。如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的行政區域劃分,“秦王朝統一嶺南,置桂林、南海和象郡,現在的廣西含當年的桂林郡全部,南海、象及長沙、黔中等郡部分地區”,足以說明當時行政區域劃分與現在區域劃分也有跨域交叉現象。在現代社會發展及其特定語境下,區域含義有所擴大和延伸,一方面在地理空間范圍含義基礎上,賦予其文化地理、政治地理、經濟地理等空間范圍含義;另一方面在行政劃分所指區域含義基礎上,超越行政區域而擴大延伸到非行政劃分區域含義;再一方面擴大延伸為跨域、跨界所形成的區域范圍,帶有跨區域的特征和色彩。由此可見,以自然與文化相互關系構成的非行政化區域概念從古至今仍在使用。以江河湖海流域作為水域空間范疇的區域,如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等構成跨省水系區域;以洞庭湖為紐帶與分界,劃分湖北與湖南省域及其水系溝通形成的楚文化區域;以黃河為界劃分河北與河南省域及其水系溝通形成的中原文化區域;廣西西江水域由西向東的紅水河與由北向東的桂江匯合入珠江,又構成泛珠江流域及其珠江水系區域;廣西興安自秦始皇統一嶺南修筑靈渠,溝通北上的湘江水系與南下的漓江水系,形成湘漓分派與水域貫通的湘漓流域,形成跨省湘桂區域,等等。以山脈為紐帶與屏障,五嶺以南的廣東、廣西在先秦時期就稱為嶺南地區,此后所謂“兩廣”、“粵桂”表明其具有一定關聯度的區域范圍;處于嶺南的廣西與嶺北的湖南通過湘桂古道形成湘桂走廊,構成湘桂之間連接的區域,等等。此外,以語言(方言)、民族、民俗、政治、經濟、交通、歷史淵源與文化形態為紐帶構成的跨地區的區域概念使用不勝枚舉。

其二,區域合作背景下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現代社會發展及其文化語境下的區域概念使用,因全球化與多元化影響下的區域經濟崛起以及世界經濟共同體需求,越來越著眼于從經濟發展視角建構與重構區域概念。從國際區域關系看,一方面基于國際社會及其世界各國發展需求,經歷了“二戰”后“冷戰”時期的政治、軍事、經濟結盟以及意識形態陣營與三個世界的劃分,形成國際社會(如聯合國、世貿組織)以及一定范圍內的區域性跨國聯盟(如歐盟、東盟)等概念含義;另一方面,世紀之交以來在全球化視野中著重于經濟的區域聯盟或跨區域聯盟,構建跨國、跨界、跨境的經濟聯合體、共同體、同盟體,以及不結盟的區域間合作、協作、協同關系,構成國際社會及其國際性區域經濟合作基本格局。從世界性區域聯盟產生背景與語境看,除相對于國際社會以及超級大國霸權,即區域相對于中心而言,帶有一定的對抗性外,更多地是強調區域合作與協作,構成或緊或松的國際關系共同體與聯合體。從國內區域關系看,在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背景下建構的區域發展視野中,除相對于中央而言的地方所指區域概念含義外,一般所指省市縣鄉行政區域;隨著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相繼構建非行政化的、依賴于一定的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基礎的、以經濟為紐帶的、跨地區結合的經濟開發區以及經濟合作、協作區,如沿海經濟開發區、國家經濟開發區、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以及跨區域的“長三角”“、珠三角”經濟合作區,還有更大范圍的東部、西部、中部、東北等區域概念的劃分。區域經濟崛起與跨區域經濟合作協作方式興起極大地推動區域發展步伐,既通過競爭拉開區域間差距,率先成為經濟發達地區;又通過區域合作協作,推動經濟欠發達、后發展地區趕超跨越,逐步縮小區域差距,構成協同發展、共同富裕的趨向。總之,區域發展觀念比任何時期都深入人心,區域經濟發展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趨勢。

其三,區域經濟發展背景下區域文化興起。經濟社會發展在推動區域經濟崛起的同時也推動了區域文化建設發展,區域文化的區域概念也隨著區域經濟發展而擴大與開放。文化的交往性、綿延性與包容性特點不僅促使區域概念含義理解不僅僅涵蓋地域、地方、地區含義,而且帶有跨地域、跨地方、跨地區以及跨境、跨界、跨文化的意義;區域文化不僅局限于區域空間,而是超越區域空間而擴展為文化空間。其文化區域空間范圍立足于而又不僅僅局限于自然地理空間與行政地理空間的地域范圍,而且擴大為文化地理空間范圍。其區域界定以及域界劃分不僅僅為一個要素決定,而是包括自然、歷史、文化、政治、經濟、交通、族群、語言、民俗、交往等各要素系統關系的綜合性整體構成。盡管為了更為明確清晰界定區域概念內涵與外延及其所指對象范圍的需要,尤其是為了劃分區域界限的需要,往往習慣于按照思維定式,簡單化地將區域等同于主要依據行政化劃分的地域、地方、地區概念,更便于構成條塊分割的行政地區空間與從上到下的線性垂直行政管理域限,但則不能否認和掩蓋依據非行政化的其它要素及其綜合性要素所構成的區域及其區域文化客觀存在的事實。尤其是現代社會發展及其區域經濟崛起的現實需求,更凸顯出非行政化劃分區域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更為凸顯區域文化內涵外延的開放性與跨區域交往交流與融合的特征。區域文化含義不僅是因區域空間形成其內涵外延,而且是因文化傳承、傳播與發展的歷史性與傳統性構成其內涵外延。通常所說的區域文化,往往指稱當代社會區域空間及其行政區域的文化形態,諸如作為省域文化稱謂的廣西文化,作為市域文化稱謂的桂林文化,作為縣域文化稱謂的臨桂文化,等等。但歷史上所稱區域文化概念則豐富多彩,不僅從區域空間而言具有跨區域的開放性,而且從文化形態的內涵外延而言具有多樣性、開放性與包容性。諸如中原文化,從區域文化角度而論,當然屬于中原地區這一特定區域空間的文化形態,中原所指區域指河南,古稱豫州,即中州,“古豫州地處九州中間,稱為中州。漢王充《論衡•對作》:‘建初孟年,中州頗歉,穎川、汝南民流四散。’今河南為古豫州地,故相沿亦稱河南為中州。”

《辭源》釋“中州”有三義,狹義為河南,中義為黃河中下游區域或黃河流域,廣義泛指中國。中州即中原,作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或發祥地并非僅僅局限于河南,后擴大到黃河中下游區域或黃河流域,以及泛指中國。更為重要的是,中原文化并不簡單等同于中原,中原只是中原文化的發源地與傳播源。文化的傳播性、開放性與擴展性使中原文化跨區域擴大為黃河流域范圍以及整個中國范圍,并影響到海外、域外的周邊更大范圍區域,以致于此后中原文化影響全國,成為中國文化主流、正宗、中心,甚至常常用來指代中華文化,反而淡化其區域文化含義。由此可見,歷史上所使用的區域文化概念,在充分考慮其產生區域空間含義的基礎上,更為注重其文化含義及其特征,以及文化在歷時性傳承、傳播和發展的開放性、包容性與擴張性。

廣西歷史上也有一些表征區域文化的概念,諸如嶺南文化,顯然作為區域文化而言的區域是指五嶺以南的嶺南地區,亦即廣東廣西的“兩廣”地區,但就其文化形態特征而論,既不能僅僅涵蓋“兩廣”,其文化外延可以擴展到南方各地跨界區域以及沿邊沿海跨境區域;又不能僅僅以之涵蓋“兩廣”所有區域文化形態,況且廣東與廣西各自的區域文化也有差異性,下屬各地文化形態更為豐富多樣。更為重要的是,文化并非像地域那樣固定,而是具有運動性、流動性、活態性的生命表征,嶺南文化也是在與其它文化形態,尤其是中原文化交流交融中形成的區域文化。粵西文化亦如此,歷史上所謂粵西地區,指簡稱為“粵”的廣東以西的廣西,地域范圍雖然涵蓋廣西,但粵西文化形態及其特質特征并非涵蓋廣西區域所有文化形態,粵西地區概念并非等同于粵西文化概念,粵西文化概念也并非等同于廣西文化。這足以說明粵西文化具有超越粵西地區概念的跨區域性意義,粵西文化所指對象范圍的模糊性正印證其開放性,其性質特征也并非僅僅與“粵”相關的廣西文化形態,或者說兩廣文化的融合,或者說廣西文化受到粵文化影響的結果,而且應該作為一個獨立文化形態,其獨立性與特殊性也正說明其相對性,具有跨區域文化交流、交融特征。由此可見,區域文化立足于區域而又具有跨區域特點,從而由區域空間范圍擴大為文化空間范圍,使之不僅具有相對性與多樣性,而且具有開放性與包容性。

二、廣西區域文化發展及其生成環境條件

廣西區域文化作為一個區域性概念理解,區域、區域文化應該成其界定以及內涵外延理解的前提,同時也需要從歷時性建構與共時性構成的內在邏輯與時空關系角度深化認知,辨析其與通常所習慣使用的廣西文化概念的異同及其在區域研究視野中凸顯區域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一,廣西區域文化含義。就廣西作為一個區域概念而論,從自然地理空間意義上的區域劃分與行政管理區域意義上的廣西區域界定應該十分明晰;同時相對于廣西與周邊區域間關系而言,以及廣西相對于中國所屬關系的更大區域范圍內的定位而言,以確定廣西區域概念及其區位特點也并非難事。而對廣西區域文化理解則相對于廣西區域界定而言就復雜得多了,不僅文化具有衍生性、融合性與開放性,而且文化具有區域性與跨區域性,因此廣西區域文化并不能簡單等同于廣西文化,或廣西區域內的地方文化與本土文化,區域空間大于行政空間,文化空間大于區域空間。盡管不難理解區域都必須界定在一定的地域空間范圍內,因此也會有廣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教育等地方性概念使用及其所指含義及其對象范圍,習慣上也是以這種稱謂能夠達到更為明確與簡單表述的目的。但卻不能將其簡單化與封閉化,忽略其中內涵與外延的復雜性與開放性,以及非行政化區域界定范圍及其跨區域文化構成的各種因素影響。

廣西區域文化當然應該首先立足于廣西來理解,其區域所指空間范圍當然應該是落實于廣西,將其簡單理解為廣西地域、地方、地區文化無可非議,這對于理解廣西區域文化含義及其內涵是十分必要的。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考慮,對廣西區域文化的理解應該更為寬泛和開放,而且廣西區域文化在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上有著區域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加之將其作為研究對象范圍需要更為寬闊深遠的視野與背景。因此,對廣西區域文化的外延范圍理解應該拓展:一方面應該認識到這是中國及其中華文化構成中的廣西區域文化;另一方面是廣西與周邊區域關系中跨域、跨界構成中的廣西區域文化;再一方面是歷史文化傳承、人口遷徙與文化交流構成的跨時空、多樣性與開放性的廣西區域文化。作為一定區域的廣西文化形態,其地域性與跨地域性、獨立性與關系性、特殊性與普遍性、穩定性與流動性、自足性與開放性、相對性與絕對性、多樣性與融合性等對立統一規律及其特征凸顯,不僅對于廣西區域文化概念含義及其內涵外延理解更為深化,而且也有助于對其性質特征作進一步理解。其二,廣西區域文化生成的歷史建構。任何一種文化形態形成與構成都應該有其背景與語境,區域文化形態的形成與構成也是依賴于所依托的區域空間和所屬背景與語境。從歷史文化傳承角度而論,廣西區域文化形成與構成應該與歷史上所涉及其內容的相關文化概念使用有關,諸如百越、駱越、西甌、嶺南、嶺西、粵西、八桂等,大致上可以認定為主要從文化地理空間界定的歷史性概念,這些歷史概念對于廣西區域文化生成與構成有著密切聯系。當然,這些歷史概念的含義及其內涵外延需要進一步厘清,廣西區域文化在其歷史文化傳統基礎上的傳承關系也需要進一步研究。

值得重視的是,這些歷史文化概念的特征值得注意:一是具有區域性特征,所指區域及其區域文化都限定在一定區域范圍內;二是具有跨區域特征,所指區域范圍包括幾個或多個相關區域范圍;三是具有開放性特征,所指區域界限較為模糊,含義較有張力和彈性,外延范圍有所擴展和綿延;四是具有文化交融性特征,包括中原文化與廣西地方文化、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多民族文化等交流融合;五是具有歷史性特征,這些區域性概念都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或階段形成,包含特指的歷史文化內涵與內容,表明特定的歷史文化形態所形成的文化傳統。因此,廣西區域文化生成具有深厚博大的歷史性依據與歷史積淀厚重的文化傳統,廣西區域文化概念與這些歷史性區域文化概念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也具有彼此之間聯系的共同特征,這說明廣西區域文化與歷史上存在的這些區域性概念及其所表征的歷史文化是一脈相承、薪火相傳的。其三,廣西區域文化生成的當代背景。廣西區域發展推動其區域文化生成與發展及其研究的崛起。廣西在改革開放與“全球化”、“現代化”背景下,實施“富民強桂”新跨越及其“民族文化強區”戰略,區位特征與區域優勢凸顯。廣西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特征、沿邊沿海的地緣政治文化特征、南方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區的民族特色得到國家與地方的高度重視,在國家戰略發展及其區域戰略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廣西發展戰略不僅關系到廣西地方自身發展,而且關系到國家戰略發展及其區域戰略發展,也就是說,必須將廣西放置在國家與區域發展中定位,由此形成當代廣西區域經濟發展及其區域文化發展的特點與優勢,其區域性與世界性以及國家戰略性地位凸顯。

一是北部灣大開發,既將廣西納入國家沿海經濟大開發戰略發展進程中,又將區域經濟戰略提升為國家戰略,并通過沿海經濟大開發的整體推進,推動經濟欠發達后發展的廣西趕超跨越發展步伐,逐步縮小東西部差距,實現沿海地區區域經濟整體同步發展目標。從這一角度看,北部灣大開發在進一步推動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更強有力地推動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步伐,將廣西區域文化放置在北部灣大開發背景下審視,區域文化才會具有更為廣闊的區域與跨區域視野。二是廣西地處沿邊沿海的中國南疆,毗鄰越南及其東南亞地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發展及其確定廣西首府南寧為其一年一度的博覽會永久性會址,使廣西南寧成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橋頭堡,既成為跨境、跨區域經濟文化合作、協作、交流的實質性伙伴,又增強了廣西區域經濟文化發展動力與活力,形成其區域性與國際性的區位特色與優勢。三是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使廣西不僅在西部地區戰略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作為西部唯一的沿海地區,北部灣及其海港成為大西南出海通道,發揮其交通樞紐的地位作用及其拉動西南區域經濟發展作用,實現孫中山先生對北部灣建成國家大型出海港口的遺愿,以及國家海洋戰略及其南海開發戰略實施。北部灣大開發將北海、欽州、防城港三市經濟開發及其港口建設連成一片,并擴展到南寧、崇左、玉林、來賓、百色等更大區域范圍,輻射柳州、桂林、梧州、賀州、河池等廣西區域范圍,影響云南、貴州、重慶等西南地區,對于西部大開發及其大西南經濟社會發展至關重要,使區域合作、協作、協同發展成為廣西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方式。

四是廣西作為南方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區,不僅具有豐富多彩的民族特色與民族文化建設發展優勢,而且創構了各民族聚居、文化融合、凝聚力與向心力強的民族生態環境;廣西不僅享有民族區域自治以及國家民族政策的優越條件,而且享有民族團結模范的殊榮;廣西世居十一個少數民族不僅與毗鄰廣西的云南、貴州、湖南、廣東等省際交界少數民族關系緊密,而且與毗鄰中國的越南以及東南亞各國民族具有歷史淵源關系與經濟文化交往關系。廣西實施“民族文化強區”戰略既推動區域民族文化發展,又跨區域影響與推動南方少數民族現展步伐,確立其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地位及其南方少數民族現展格局中的定位。五是桂林作為山水甲天下的世界旅游名城與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特色與優勢。桂林國家旅游綜合改革試驗區與國家現代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實質上將桂林旅游經濟與服務業經濟發展納入國家戰略發展軌道;最近,桂林世界旅游勝地建設規劃方案獲得國務院批準,將桂林旅游發展推向一個新的高度,提升了桂林旅游的國內外影響力與競爭力,同時也將桂林旅游發展放置在國家旅游與世界旅游發展格局中定位,使桂林旅游具有區域性與國際性發展的重大意義。由此可見,廣西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交通、民族、教育等各方面發展既必然融入和匯入各種跨域聯結與合作所帶來的內在與外在因素,也必然會以更為寬廣與開放的視野理解廣西區域概念的含義、內涵與外延、對象范圍。同時,也會因區域發展及其跨區域共同發展需要推動區域合作、協作機制形成,如中國-東盟經濟文化合作、中越經濟文化合作、泛珠江流域經濟合作、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西江流域經濟合作、西南區域經濟合作,以及桂港、桂臺、兩廣、湘桂、滇桂、黔桂等區域經濟文化合作,等等。當前,廣西又面臨國家海洋戰略實施及其海洋經濟文化開發機遇,以及海洋主權維護及其南海島嶼爭端與邊界糾紛等關系國家安全的重大現實問題,廣西處于沿邊沿海的南疆第一線,更需要將區域發展視野擴大到國家發展與國際關系發展的戰略高度,將廣西發展戰略上升為區域發展戰略,將區域發展戰略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廣西發展不僅僅具有區域發展意義,而且具有國家戰略發展以及帶動輻射周邊區域發展意義。總之,廣西在國家及其區域中的定位,使之區域概念范圍既指稱廣西區域,也指稱與廣西關聯的更為開放性區域,帶有區域性與跨區域性的特征與意義。因此,廣西區域發展應該立足于廣西、走向全國、放眼世界。

三、桂學的區域文化研究內容及其跨區域研究視野

桂學可謂廣西之學,是對廣西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歷史、宗教、民族、民俗等現象與事象進行分門別類與綜合整體研究的地方性學科、學術、學問、學派。從區域研究角度而論,其研究對象及其內容范圍為廣西區域。從區域文化研究角度而論,文化并非局限于小文化與中文化的的狹義理解,而是將其包括在內而擴大延伸為廣義的大文化,文化構成涵蓋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同時,依據自然地理空間與文化地理空間的相應性與差異性,廣西區域文化研究對象不僅僅指稱廣西文化,而且應該包括與廣西區域文化密切相關的跨區域文化及其文化融合現象與事象,既生成廣西區域文化的開放性、綿延性與融合性特質特征,又構成其研究的更為廣闊的學術視野。因此,桂學從這一角度而論又可稱之為廣西區域研究之學,其學術研究視野與研究指向應該落實于廣西區域文化研究,研究對象及其內容范圍也應該為廣西區域文化。桂學研究可考慮將廣西區域文化作為研究對象及其內容范圍,具體可從三個視角考察。

其一,區域文化研究的學科與跨學科研究視角構成。從學科研究視角而論,桂學既相對于湘學、徽學、楚學、粵學等而言獨立自足的地方性學科,又可視為分門別類的區域社會學、經濟學、文化學、人類學、宗教學等多學科構成的學科群。桂學作為廣西地方學科的總體性稱謂,更大程度地表現為跨學科綜合研究指向,可以針對一個具體現象或事象,從多學科、跨學科、學科協同研究角度進行立體綜合性研究。歷代廣西地方歷史文化研究典籍往往都具有文史哲與地方民俗糅雜一體的綜合性研究特點,如唐劉恂《嶺表錄異》、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明張鳴鳳《桂故》《桂勝》、清李調元《粵風》等廣西歷史文獻均帶有這一特點。桂學作為廣西地方之學研究學科及其學科群,針對廣西區域文化對象類型與性質內容可分門別類進行各學科研究,體現不同學科專業研究特點,如區域經濟學其實就是從經濟學學科角度對區域經濟進行研究的學科,其學科理論與方法論具有普遍性與特殊性統一的特點,同時也具有將經濟學理論方法應用于區域經濟研究的特點。因此,桂學以廣西區域文化作為研究對象,學科研究與跨學科研究結合應該成為桂學指向。對于受一定區域范圍限定的研究對象來說,學科研究也會在區域性與跨區域性關系的結合與協調上明確指向,目的在于拓展與深化研究視野以整體綜合把握研究對象。

其二,廣西區域文化的多樣性與融合性構成。桂學以廣西區域文化作為研究對象,必須在厘清其含義及其內涵外延與性質特征基礎上認清其文化構成。區域文化形態的生成與構成主要有三條路徑:一是本土文化積淀、積累、傳承與傳播的結果;二是區域間和跨區域文化交往、交流、交融與碰撞的結果;三是在主流文化影響下,文化變革、轉型與發展的結果。廣西區域文化生成也通過這三條路徑形成其構成,又因其沿邊沿海與少數民族地區特點更形成其多樣性、復雜性、融合性等構成特征。具體表現在:一是廣西本土文化的多元化構成性。廣西考古發掘,發現廣西在新舊石器時代都有大量的史前人類活動遺跡及其文化遺物、遺址存在,如桂林寶積山洞人、柳州人、桂林甑皮巖人等廣西先民遺存以及大石鏟文化遺存,這是廣西文化之根、本、源。先秦時期,在秦始皇統一嶺南前,廣西并未有行政意義上的統一性,盡管有百越、駱越、西甌、嶺南等稱謂,但未能明確與具體指稱廣西文化形態。廣西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制后,推動廣西文化形態生成發展,但畢竟因其地處偏遠與邊緣,本土文化發展緩慢,各地區文化存在差異性。當然,也形成文化特色與優勢、文化形態多樣化、文化構成多元化、文化類型鮮明的本土文化特點。李建平等學者概括為,廣西擁有民族文化、山水文化、海洋文化、文人文化、民間文化等豐富多彩的文化形態。從文化區域類型構成看,以桂林為中心的桂北文化,以梧州為中心的桂東文化,以柳州為中心的桂中文化,以宜州為中心的桂西文化,以南寧為中心的桂南文化,以合浦為中心的北部灣文化;從民族文化類型構成看,形成廣西十二個世居民族文化形態,各民族之間既交往交流與文化融合,又存在各民族文化差異性與特殊性,呈現出各民族文化鮮明個性與特色;從語言及其方言文化構成看,廣西至今都是全國方言富礦區,依托語言構建的文化形態也千差萬別,形成彼此不同的方言區域及其方言文化區域;從自然地理風貌構成的文化類型看,江河湖海構成不同的流域文化,如西江文化、紅水河文化、漓江文化、北部灣文化等,此外還因山地、濕地、平原、丘陵、森林等自然地理特點構成不同文化形態。二是中原文化影響下的區域文化融合的構成性。文化交流與交融是文化形成與發展的動力源之一,即便是本土文化,本土之間的文化交流交融必不可少,對于外來文化進入本土,廣西受到中原文化影響及其交流融合也是理所當然。這也是地方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構成部分,具有向心力、凝聚力與包容性特征所在。中原文化對廣西文化影響從秦始皇實行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之后,主要通過行政建制及其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中央派遣或貶謫地方官吏、外派守護邊疆駐軍、人口遷徙、商貿往來、大型水利建筑工程等因素構成。旅桂士人、文人及其人口遷徙的客家人,帶來中原文化的影響與傳播,并與當地文化交流與融合,形成廣西政治文化、土官文化、藩王文化、科舉文化、書院文化、戲曲文化、工藝文化、文學藝術及其各種社會生活文化形態。明清之后,常被中原地區稱之為“南蠻”地區的廣西,其文化形態與中原文化并無二致,完全融入中華文化的主流。至晚清時期,粵西文化發展到高峰“,嶺西五大家”步桐城派古文余緒,崛起于文壇;臨桂詞派入主詞壇,名震京師,王鵬運、況周頤被稱譽為“清季四大詞人”。至近現代以來,廣西在鴉片戰爭、推翻帝制、民國建立與國民革命中的地位與作用功不可沒,對中華民族及其中華文化作出重要貢獻。三是跨區域文化交流的廣西區域文化的構成性。與廣西毗鄰的廣東、湖南、云南、貴州等省域各具有獨特鮮明的區域文化特性特征,也都與廣西在跨時空、跨區域交往交流中建立千絲萬縷的聯系,形成區域文化融合的構成性特征。處于廣西與湖南交界節點的桂林,歷史上也是廣西省府所在地。通過秦始皇統一嶺南時期修筑的興安靈渠,溝通湘漓水域以及湘江溝通長江水系,漓江溝通珠江水系,從而貫通長江文化與珠江文化。并開發翻越五嶺的湘桂古道,建立湘桂溝通交流的各種渠道。中原文化及其湘楚文化影響廣西,尤其是桂北地區,構成具有湘桂文化融合特征的桂北文化形態。此外,先秦戰國時期的楚國,其南面邊界綿延至廣西荔浦,楚文化影響廣西不言而喻。處于桂東的廣西與廣東交界的梧州,古為蒼梧地區,粵文化影響范圍擴大到廣西賀州、玉林等地;桂南沿海的廣西合浦,構成現在北海、欽州、防城港三足鼎立的北部灣地區,與廣東沿海毗鄰,也是粵語區域,粵文化影響至南寧,廣西桂東南文化交融特點顯而易見。桂西地處廣西與貴州交界的宜州、河池地區,廣西與云南交界的百色地區,桂黔滇區域交往及其文化交流形成廣西桂西文化特點。特別值得重視的是語言,廣西語言構成大體分為四大板塊,一是以桂柳話為中心覆蓋桂北、桂中、桂西地區,為西南官話,屬北方方言語系,包括云南、貴州、重慶、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均屬于這一語系;二是以南寧、梧州、北海為中心的桂東、桂南粵語地區,與廣東粵語同屬這一語系;三是以壯侗語系為中心的廣西各少數民族語言;四是廣西各地方言與土話。顯然,廣西語言及其方言具有區域性與跨區域性,通過語言進行文化交往與交流,形成文化交融與融合的文化構成性形態與特征。

其三,廣西沿邊沿海的跨境交流的文化構成性。廣西沿邊沿海的桂南區域的憑祥、龍州等崇左地區與越南接壤,北部灣海域與越南海域接壤,跨境交往與跨文化交流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與深厚的文化傳統。廣西沿邊沿海地區文化特色明顯,文化形態豐富多彩,不僅聚合中華文化及其中原文化、南越文化、粵文化以及本土文化、民族文化、洋文化等文化形態與類型,形成跨區域文化交匯的節點,而且以跨境交往交流形成邊境文化特色,構成中越文化及其中國-東盟文化交接點。廣西沿邊沿海地區一方面承接與傳播中華文化向越南及其海外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形成廣西區域文化的跨區域、跨境交流與影響;再一方面也在跨境交往交流中受到域外文化影響,其邊境文化形態帶有一定的域外特色。更為重要的是,合浦漢墓發掘及其北部灣地區考古發現,早在漢代北部灣就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成為中國古代最早的出海海外始發港之一。由此證明,廣西對外開放與跨文化交往傳統源遠流長。由此可見,廣西區域文化不僅具有區域性與跨區域性交融的構成性特征,而且具有跨境、跨文化交流與影響的構成性特征。綜上所述,桂學需要進一步深化與拓展廣西文化研究,就必須構建廣西區域文化研究視野,將其放置在區域文化研究框架中及其跨區域文化交流關系中來認識,充分考慮其區域性與跨區域性、對內與對外、多樣性與構成性、特殊性與普遍性等特征,從更為深入和廣闊的跨時空研究視野與跨區域視角確立廣西區域文化的定位及其研究對象與內容構成。

作者:張利群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二区| 日韩高清在线免费看| 最近韩国免费观看hd电影国语|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模式| 奇米影视7777狠狠狠狠色| 国产精品99久久久精品无码| 啊好深好硬快点用力视频 | 国产chinese男同志movie外卖|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久久99精品视香蕉蕉|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综合| 久久久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66| 中文字幕视频网站| 91大神福利视频| 花季传媒在线观看| 欧美牲交a欧美牲交aⅴ图片| 日本丰满岳乱妇在线观看| 国色天香论坛视频高清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成人| 亚洲激情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乱倫视频| 欧美xxxx喷水| 沦为色老头狂欲的雅婷|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精品日本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一本色道无码不卡在线观看| 91成人免费版| 欧美黑人玩白人巨大极品| 成全动漫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 烈血黄昏中视频| 日产乱码卡1卡2卡三免费| 国产精品青草久久久久福利99 | 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激情无套| 少妇愉情理伦片高潮日本| 国产偷窥熟女精品视频大全| 亚洲图片小说区| JIZZJIZZ亚洲日本少妇| 色八a级在线观看| 日韩黄色免费观看| 国产美女在线精品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