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士先器識而后文藝教育思想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器識鑒人,源于唐代主管銓選的吏部侍郎裴行儉“士先器識而后文藝,四杰浮躁淺出,非享爵祿之器”,《舊唐書》卷190上文苑王勃傳說:初,吏部侍郎裴行儉典選,有知人之鑒,見﹝勃兄﹞勮與蘇味道,謂人曰:“二子亦當掌銓衡之任?!崩罹葱戎貤罹?、盧照鄰、駱賓王與王勃等四人,必當顯貴。行儉曰:“士之致遠,先器識而后文藝。王勃等雖有文才,而浮躁淺露,豈享爵祿之器耶!揚子沉靜,應至令長,余得令終為幸。”果如其言。由此段得知,器識之言在古代用于鑒人,是封建社會評論人才的特殊標準,其間雖有夾雜迷信成份,在筆者看來,“士先器識而后文藝”用于今日的評斷人才標準亦無不可。[1]
1關于器識的論述
所謂器,指的是人的胸襟器量,而識則指的是人的遠見卓識。在筆者看來,只要是生存于這個世界的人,他的身上都有器識存在,都可以用器識來鑒賞他的才能。而器識一詞最早見于《晉書•張華傳》:“器識宏曠,時人罕能測之”。晉代陸機在《薦賀循郭訥表》中有言,“前蒸陽令郭訥風度簡曠,器識朗拔,通濟敏悟,才足干事。”唐符載《祭樊司空文》:“嗚呼!載本諸生,器識孱愚,猥辱拂拭,化珉為瑜?!薄缎绿茣?#8226;裴行儉傳》,“行儉曰:‘士之致遠,先器識,后文藝。”明代張居正在《敕封承德郎刑部山西司主事云谷曹公墓表》中也寫道,“是時公方弱冠,其器識卓異如此?!鼻啬恋摹端嚭J柏?#8226;核心》中有“詩言志。言者,心聲也”“士先器識而后文章”這一類的話,上述例子都在若干程度上表達了胸襟器量與遠見卓識這個道理。器識思想始于漢魏,從來源上看,器識是在器為用、成用為德思想基礎上發展而來。無論從文才出發討論道德亦或是從道德出發討論文才,對這一論題的涉及、討論及后續拓展都是必然的。從文藝范疇的才器思想來看,對于文人主體素養強調器識,對文才的涵受居守之道的重點關注,在創作上則是通過用文學藝術美學價值與現實功用的關系相互協調為發展趨勢。從古代朝代來說,魏晉六朝至隋唐,器識的相關思想變化歷程有三個階段:初期是以《文心雕龍》為代表的六朝時代主張的是貴器用而兼文采;中期是隋朝李諤代表政府發言,主張繼承《詩大序》所宣揚的儒家文學思想本義,從文藝本位立論,強調崇本(質)抑末(華);后期則是唐代裴行儉提出“先器識而后文藝”之說,而裴行儉的“先器識而后文藝”之說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后世器識思想的繼承大發展為以下兩個維度:器識與文藝離、器識與文藝合。但從本質上來講,無論離合,其關注主體人格境界、文藝社會價值的立場是一致的。從器識的角度來看,王國維批判羔雁的文學、啜的文學,既是對古代文藝創作弊病的揭露,也是對當代文藝的一種借鑒。從某種角度來講,先器識后文藝的思想雖然具有功利主義的偏見,但作為一種警示,也時時提醒文人不能沉醉于風花雪月的美夢與辭事韻調的經營,要具有濟世熱腸與現實情懷。[2]筆者的老師孫守京先生認為,古人講天人感應,就是說人的心靈與自然萬物是可以感通的,感通宏達長遠的事物,心靈就會宏達長遠;感通狹小短暫的事物,心靈就會狹小短暫。因此,古代教育主要就是器識教育,培養弟子宏大的、開闊的、寬廣的、永恒的器識。主席也曾說過,“古代的知識份子參政言政,器識為先”。[3]宋朝劉摯曾告誡晚輩,“士當以器識為先,一命為文人,無足觀矣。”劉老前輩的意思是說知識分子應該把器度與見識放在第一位,一旦被稱作文人,就沒有什么值得顯揚于世的了??梢?,器識對于知識分子的重要性,先器識而后文藝正是金玉良言。[4]對于偉大領袖以及老師、宋代劉老前輩的言論,筆者是認同之至的,不論古今,器識都應是評斷人才的標準之一。古人教育最終器識,凡弟子喜花弄草、器識不達,古人一律不取,猶如范仲淹作《漁家傲》極盡邊塞心里苦況,歐陽修則譏諷為“窮塞主也”。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新世紀,若如古人一樣按古之器識評斷人才,則會產生多種失誤,大者,則會釀成大錯。
2從器識之才看器識與文藝
我國古代圣人孔夫子曾說過,“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從器識角度來講,這是培養人的松柏之器。松柏即松樹、柏樹,圣人的言論無非是要大家學習松柏的精神,對于人類而言,身上有些時候所缺少的就是松柏所體現那種堅強不屈、百折不撓的精神。器識可顯人之文藝,文藝亦可顯人之器識。中國的器識之才數不勝數,上至三皇五帝,下至時代偉人,無一不是器識之才。這里大家主要從兩位偉人身上探討器識與文藝。其一,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曹操。其二,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新中國開國領袖——。曹操,字孟德,堪稱雄才,在他的身上,不僅有雄才器識、霸主器識,還有悲涼慷慨的文人器識,他的身上完整統一了慷慨激昂與蒼涼悲壯的兩種人格范式,尤其是以他的詩為重,他的詩體現的是一統天下的帝王器識。
魏武揮鞭,功績鳴千年。魏武帝曹操在世之時,提倡薄葬、消滅群雄、推行屯田、安撫流民、廣納賢才,任人唯賢而不親,為他一統北方奠定了基礎,也為后面魏文帝曹丕建立魏國奠定了基礎,魏武帝在文藝方面也是大有作為,他善寫詩歌,通過詩歌來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他的散文也清峻整潔,開啟并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妙品”。魏武雄言,東臨碣石有良篇,曹操在《觀滄?!分袑懙溃皷|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首詩中最為顯著的便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是曹操將其雄心融入這蒼茫的大海與宇宙,表達的是一統天下的雄心抱負。沈德潛曾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筆者想此言指的就是《觀滄?!分惖淖髌贰T犝f周公禮待賢才,一飯三吐哺,一發三捉沐,而在曹操的《短歌行》中,這種求才之心更是得到完美體現,“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斠钥叮瑧n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边@首詩以極其熱情的語言來表達曹操的求賢若渴。《龜雖壽》中,曹操感嘆時光飛逝,萬物終有天時,但他卻不服輸,對事在人為抱有樂觀態度,“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曹操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之語表達自己老當益壯、銳意進取的精神面貌。筆力遒勁,韻律沉雄,一股自強不息的豪邁氣概油然而生。文藝與器識的關系不可謂不緊密,器識體現在人的言行舉止上,當然作品也能體現器識。曹操的詩里融入了他對的雄心抱負,也將他的器識深刻地展現出來,《觀滄?!贰抖谈栊小贰洱旊m壽》三首詩體現了曹操的雄才器識、霸主器識以及悲涼慷慨的文人器識。曹操以其精妙的文才展示了他宏達長遠的器識。喬玄有言,“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陽何颙亦言之“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而《三國志演義》中將曹操塑成奸雄的形象,對此,筆者不敢茍同。如此之雄主,怎么會是奸雄呢。曹操器識之宏大,古今罕見,在筆者看來,是真正的大丈夫。的領袖器識,不同于古代的武功帝王,他是文藝映器識的又一典范。他的領袖器識主要體現在對宇宙的超越(空間上);對歷史(歷史和事件)的超越(時間上);主宰意識、領袖器識、激進情懷。詩詞是中國革命的史詩,是中華詩詞海洋中的一朵奇葩。
《沁園春•雪》中,“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苯栉淖值莱鼍謩荨⒅敢龖鸲?、預言勝利,赤子之心、文武之道、光明之路及否定帝王,文字洋洋灑灑間一股磅礴的氣勢撲面而來,仿佛又看到了那個指點江山的偉人,其豪放的風格、深遠的意境、廣闊的胸懷無不展示著他的領袖器識,體現了他對歷史的超越。這首《沁園春•雪》更是被南社盟主柳亞子盛贊為千古絕唱?!肚邎@春•長沙》中,他以充分成熟的詩詞藝術開始在文藝上縱橫捭闔,上演了一場詩詞盛宴。“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慈f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全詞剛健遒勁,大氣包舉,情采飛揚,表達出青年“改造中國與世界”的宏偉理想和樂觀自信、魅力非凡的胸襟、氣度,也顯示出他詩詞藝術的高度成就。更是體現他的主宰意識、領袖器識。他的《浪淘沙•北戴河》中,用雄渾壯闊的自然景觀烘托磅礴的氣勢,也顯示出深邃遼闊的宇宙感?!按笥曷溆难?,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都不見,知向誰邊?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斌w現了對宇宙的超越,更是體現了他獨特的領袖器識。在《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中也是超越了宇宙?!熬糜辛柙浦?,重上井岡山。千里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缮暇盘鞌堅?,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蓖ㄟ^對時間及空間的超越,在肆意昂揚的文字間展示了的主宰意識、領袖器識。著重體現在“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岡山”及“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無不展示了他堅定的信念及宏大長遠的器識。
3器識于當今社會
古人認為人類與自然世界是心靈相通,心靈如何則通感如何的物,因此,古代教育者看到弟子寫花花草草的詩都要反對。古代教育以培養“修、齊、治、平”的宰輔器識為最高理想,而感應花花草草絕非棟梁之才,因而古人以器識宏大和器識長久為最高追求。在筆者看來,古人的要求也不為過,但俗語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每個人都有自身的器識存在,但仍需借鑒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之道。正如器識宏大,那么他的性運也宏大。器識狹小,那么性運也狹小。對于正值青春年華的學生們,怎么能依據膚淺狹小器識而探討人生之道?也曾聽說,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通過體會物的狹小來體悟物的宏大,通過體會物的宏大來窮究物的本源,以小見大大概可以應用在這里。這是變通窮理的器識之道,并非狹小的器識之道??v觀古往今來的賢者與偉人,器識的相關言論反映在他們的身上,顯應在他們的言行上,顯耀在他們的名譽上,成就在世界里,這大概是古人重視器識教育的原因之一。青年學生正值韶華,應該不觀于眼,踐于行,習于心。
參考文獻:
[1]黃永年.“士先器識而后文藝”正義[C].唐史論從(第四輯)中國會議,1988:96-97.
[2]趙樹功.古代文藝才器思想論[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64-66.
[3]亦水.器識為先——談古代知識分子參政言政[J].黨的文獻,2009(4):86-88.
[4]許可.先器識而后文藝[N].學習時報,2017-12-08(8).
作者:姬貴新;賈美輝 單位:西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