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石制品原料產地及其可獲性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人類學學報》2016年第二期
摘要:
經過地質調查發現,鄂爾多斯烏蘭木倫遺址石制品的原料來源于遺址周邊的白堊系基巖礫石層中。通過對遺址周邊4個調查點樣品的比較后發現,這些調查點的礫石在巖性、尺寸大小及保存狀況等方面區別不大,烏蘭木倫古人類主要來自于距遺址約2km的白堊系基巖礫石層中,可獲性較好。能選擇性地利用不同的原料,這體現出古人類對原料開發具有一定的組織性。
關鍵詞:
烏蘭木倫遺址;原料;產地;可獲性
1研究背景
在舊石器時代,石制品以其原料保存的耐久性成為該時段保留下來最多的古人類文化遺物。可以說,巖石對于舊石器時代古人類來說是最為重要的原料之一。已有實驗考古學表明原料對石制品形態、類型、技術、功能以及工業面貌都有重大影響[1,2]。在遺址石制品研究中,首先對原料進行充分的分析就顯得尤為重要。鑒于此,很多學者將原料的研究作為石制品分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原料的分類與命名[3]、原料的選擇與巖性的關系[4]、工具的制作與原料的選擇性[5,6]、原料產地[7]、原料的開發和利用方略[8]、原料的多樣性與現代人行為[9,10]以及原料經濟[11,12]等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認識。石制品原料研究主要包括產地、可獲性和質地三個方面[13]。在原料產地研究之前,對遺址石制品巖石原料類別的鑒定是最基礎性的工作。在此基礎上,進行原料產地研究的最主要方法是地質調查。關于石制品原料的可獲性,許多學者采用民族學和考古學相結合的方法來研究[14,15]。原料可獲性研究范圍是多樣化的,可從小區域集中研究[16]到大范圍地區性研究[17],一般通過地質調查和數理統計分析的方法來進行。而石制品原料質量的研究則相對來說比較困難。Andrefsky在對原料的綜合性研究中[13],關于原料的質量也沒有過多提及。本文主要分析烏蘭木倫遺址石制品原料產地及其可獲性等問題,進而探討古人類采用的原料開發方略,這有助于深化對遺址石器技術的理解。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在對遺址石制品原料的類型、質量及其比例進行統計分析后,開展對遺址周邊基巖礫石層的地質調查和取樣測量,再與遺址對比。
2烏蘭木倫遺址原料的類型和特征
烏蘭木倫遺址原料的類型和特征主要從原料類別、等級、石皮及其狀態、尺寸和形狀等幾個方面來進行統計分析。統計的標本為2011-2012年發掘出土的所有編號石制品,共計2710件。1)原料類別:烏蘭木倫遺址原料共有7個類別,它們在比例上有一定的差異。其中,石英巖數量最多,一共有2348件,占87%;其次為石英,有316件,占12%;再次為燧石,有39件,占2%;其他原料如砂巖、片麻巖、瑪瑙、玉髓等數量極少,均未超過10件,比例都不到1%。2)等級:烏蘭木倫遺址分辨出7種類別的原料,其總體質量等級[18]可以劃分為:玉髓、瑪瑙>燧石>石英巖>石英>砂巖、片麻巖。從不同等級原料的數量上看(圖1),等級最好的原料如玉髓和瑪瑙、燧石等都不是最多的,等級較差的原料如砂巖、片麻巖等數量也較少。數量最多的是等級中等的石英巖,可見其在烏蘭木倫遺址石器工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考慮到石英巖所占比重很大,本文對其等級予以進一步劃分,主要目的是了解烏蘭木倫古人類對單一原料類型中不同質量等級的礫石是否具有選擇性。該項工作主要將石英巖劃分成好、中、差三個等級。原料等級的判斷標準很多,主要有顆粒大小、均質性、韌性和硬度等[18]。本文在對石英巖原料等級進行觀測時,主要考慮肉眼可見的顆粒大小這個指標。主要原因是,其他幾項指標在使用時或會遇到一些問題,或根本不需要參考。比如均質性,不能因為一件石核內部結構有節理或有大的裂痕就將其等級定義為差,因為剝片時初始石核斷裂后還可以對“子石核”繼續剝片,而在剝下來的石片上是看不到節理或裂痕的。因此,如果以均質性為標準進行統計,就會造成野外地質調查原料(主要是礫石)等級好者偏低,遺址原料(主要為石片)等級好者偏高的結果。而韌性和硬度對于石英巖單類原料來說,則基本沒有差別。經統計,不同等級石英巖原料在比例上以等級好即顆粒細膩者為主,達88%;等級為中即顆粒中等者占9%,等級為差即顆粒粗大者僅占3%。3)石皮面和表面狀態:石皮可區分為結核面、巖石風化面和礫石面等三種[19],能夠判斷原料的原型或來源。烏蘭木倫遺址石制品可見石皮者全部為礫石面,可知其初始狀態為礫石。本文所指的表面狀態主要指風化程度。一般來說,遺址出土石制品的風化現象有兩種,一是原料在獲得之前已經風化;二是原料在打制成石制品后因埋藏之前暴露時間太長而風化。對于前一種情況,即石制品打制者故意使用風化原料,則可能與古人類對原料的特殊利用有關[20];對于后一種情況,則可以反映遺址石制品的埋藏過程。經觀察統計,烏蘭木倫遺址石制品沒有風化現象。
3地質調查
烏蘭木倫遺址發現之初,研究人員就十分重視對原料產地的研究。最早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黃慰文研究員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袁寶印研究員考察,初步確認遺址西北約2km的白堊系基巖礫石層為原料來源地。不過,由于該地點侵蝕嚴重,加上離城區較近,因城市建設而被挖掘破壞,礫石層幾無保留。目前只能見到一些礫石散落在基巖和現代堆積面上。這使我們無法對該地點礫石層中的巖石類型、大小和質量等進行統計分析,也就無法與遺址對比。因此,為了弄清楚遺址原料的產地及開發利用策略,開展對遺址周邊基巖礫石層的地質調查就顯得十分必要。
3.1調查區域地質背景鄂爾多斯高原在大地構造上屬華北地臺西南部,是一個中、古生代大型構造沉積盆地,新生代以來持續上升運動形成今日的高原地貌景觀[21]。烏蘭木倫遺址發現后,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袁寶印研究員等對遺址所在區域進行了地質考察,其考察成果如圖3所示。由圖可見,該地區大量分布白堊系、侏羅系和上新統地層。其中白堊系的地層分布尤為廣泛,基本在區域全境均有存在,侏羅系地層主要分布在東北部,上新統地層則零散分布在局部區域。全更新統沙地和晚更新統湖相沉積也分布較廣,其中全新統沙地主要分布在西南部,晚更新統湖相沉積則主要沿河流分布在中部。晚更新統河流沉積分布不廣,主要分布在烏蘭木倫河流域的上游地區。
3.2調查方法和技術路線地質調查的目的是為了確定烏蘭木倫遺址原料的產地和可獲性。在最早推測的原料產地礫石層遭到破壞的情況下,研究者只有對遺址周邊基巖礫石層的巖石情況進行充分而全面的調查和統計分析,才能確定推測原料產地的可靠性以及進一步探討古人類對原料的開發方略。為此,可行的方法是在遺址不同距離選取調查點,然后通過對這些調查點礫石層礫石情況的分析和對比來推測原料產地的巖石情況。
3.3調查結果1)≥20mm和<20mm的礫石比例:統計結果顯示,4個調查點≥20mm和<20mm的礫石比例相差不大,均以<20mm的礫石為多。其中,調查點1中<20mm的礫石比例為68%,調查點2為70%,調查點3為66%,調查點4為68%;平均68%。不過,雖然<20mm的礫石比例相對較高,但是≥20mm的礫石在基巖礫石層中也較為容易獲得。這一點在≥20mm礫石的數量上有明顯反映,4個調查點在取樣的1×1m2探方內,其數量最少者也有121件,可以說是隨手可得。2)礫石巖性:4個調查點一共觀察到7種不同巖性的礫石,分別是石英巖、石英、燧石、石英砂巖、片麻巖和砂巖。但并不是每個調查點都包含這7種巖石類型。有些巖石類別在個別調查點的取樣探方內沒有發現,如調查點1沒有發現燧石、石英;調查點2和調查點3沒有發現燧石;調查點4沒有發現石英。但4個調查點不同巖性礫石的比例大致相同,均以石英巖為主,其中調查點4比例最高,為58%;調查點3比例相對較少,為48%。其次為石英砂巖,最高者調查點3比例為36%,最少者調查點2為19%。再次為砂巖,最高者調查點1比例為15%,最少者調查點3僅為3%。其余各類巖性礫石在各個調查點中比例均較少。
4原料產地的確定及其開發方略
通過對距離遺址2km和6km的烏蘭木倫河岸基巖礫石層4個調查點的取樣測量,結果表明不同距離礫石層中的礫石在巖性、尺寸大小、保存狀況等方面都沒有太大的差別。4個調查點在1×1m2探方內礫石構成和特征小結如下:1)礫石尺寸大小在比例上以<20mm者為主(約70%),但數量上≥20mm者也不少(4個調查點中最少者也有121件),可以說較為容易獲得;2)礫石巖性以石英巖為主,石英砂巖和砂巖也有一定比例。石英、片麻巖等極少。玉髓等極為優質的原料不見;3)不同等級石英巖以等級中和差者為多;等級好者較少,平均約20%;但等級好的石英巖礫石在數量上也不少,并不難獲得;4)礫石形狀以橢圓為主,其次為不規則狀,平板狀極少。天然具有較好工作面者平均約25%。
作者: 劉揚 侯亞梅 楊澤蒙 楊俊剛 李雙 高麗紅 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重點實驗室 鄂爾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北京自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