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廣場舞鍛煉對女性情緒效益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對某地區191名女性參與廣場舞鍛煉情況以及情緒體驗狀況進行了調查,并從運動量角度分析廣場舞鍛煉對女性情緒效益的影響。研究發現,廣場舞鍛煉的運動量與女性情緒的活力激發、身心平靜、積極投入因子成正相關,且具有統計學意義;參與“大運動量”廣場舞鍛煉的女性情緒的活力激發與積極投入因子均值高于“中等與小運動量”的,且具有統計學意義;廣場舞運動量與女性情緒效益相互促進,女性廣場舞鍛煉的運動量越大,其情緒的活力激發、身心平靜、積極投入因子水平就越高;女性情緒效益越好,其參與廣場舞鍛煉的運動量也隨之增加;就女性廣場舞鍛煉者而言,“大運動量”較“小運動量與中等運動量”對其活力激發與積極投入因子具有更好的效果。
[關鍵詞]廣場舞;運動量;女性;情緒效益
社會快速轉型,競爭壓力加大,緊張、焦慮、抑郁成為現代人普遍的心理重負。第3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顯示,我國有四成女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這既影響女性自身健康發展,也關系家庭的幸福和社會的和諧,女性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1]。文獻資料表明,情緒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內容之一,個人的情緒狀況和其心理、身體健康密切相關[2],如積極情緒體驗可以緩解消極情緒,增加個體心理彈性,幫助人更好的面對挑戰,改善人際關系提升幸福感,進而促進身心健康發展[3,4]。體育運動有助于培養積極的情緒情感,能使不良情緒得到合理的宣泄[5,6];體育運動對心理健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并通過緩解壓力、改善人際關系、調節情緒對心理健康有間接的促進作用[7]。可見,參與體育鍛煉是一種促進個體積極情緒體驗和身心健康發展的有效方法與途徑。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提出,加強科學指導,促進婦女群體積極參與全民健身;大力發展群眾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鼓勵開發適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點的特色運動項目[8]。在當下流行的體育項目中,廣場舞風靡全國,甚至在國際上都引起強烈反響。關于廣場舞的研究也在如火如荼地開展,作為一種健康的體育鍛煉方式,廣場舞對女性心理健康、身體機能具有促進作用已得到論證,但有關廣場舞鍛煉的運動量與女性情緒關系方面的研究較為少見。為此,筆者從廣場舞鍛煉的運動量角度,探討其對女性情緒效益的影響,力求為女性參與廣場舞鍛煉提供科學的指導,促進其積極情緒體驗,進而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1研究對象
研究隨機選取某市城區周邊廣場、公園等參與廣場舞鍛煉的191名女性為研究對象,其中45歲以下24人,占12.6%;45~59歲有83人,占43.5%;59歲以上有84人占44.0%。調查人群運動量整體情況,平均值為42.86±16.903,其中參與小運動量人數為15人,占7.9%;參與中等運動量人數為98人,占51.3%;參與大運動量人數為78人,占40.8%。每次參與鍛煉強度“輕微運動”人數為13人,占6.8%;“小強度的不太緊張的運動”人數為90人,占47.1%;“中等強度的較激烈持久的運動”人數為82人,占42.9%;在“呼吸急促,出汗很多的大強度并不持久的運動”或“呼吸急促,出汗很多的大強度的持久的運動”人數分別為4人和2人,占2.1%與1.0%。每次參與鍛煉時間低于30min人數很少,占1.5%;31~59min人數為40人,占20.9%;60min以上人數為148人,占77.5%。參與鍛煉頻次每周1~2次或一個月2~3次人數分別為13與3人,占6.8%與1.6%;每周3~5次人數為40人,占20.9%;大約每天1次人數為135人,占70.7%。
2量表
2.1體育活動等級量表
《體育活動等級量表(PARS-3)》[9],從參加體育鍛煉的運動強度、運動時間和運動頻率3個方面來考察運動量,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記分方法為:運動量=運動強度×運動時間×運動頻率3個方面各分為5個等級,運動強度與運動頻率從1~5等級分別記1~5分,運動時間從1~5等級分別記0~4分,故運動量得分最低為0分,最高為100分。運動量評定標準為:運動量得分≤19分的為“小運動量”,運動量得分在20~42分之間的為“中等運動量”,運動量得分≧43分的為“大運動量”。
2.2鍛煉誘導情緒量表
《鍛煉誘導情緒量表》[10]包括4個分量表。活力激發分量表,第1、6、9題,得分范圍0~15分,得分越高,活力或精力就越得到恢復和激發。身心平靜分量表,第2、5、10題,得分范圍0~15分,得分越高,身心就越平和、放松。生理疲憊分量表,第3、8、11題,得分范圍0~15分,得分越高,生理上就越疲憊。積極投入分量表,第4、7、12題,得分范圍0~15分,得分越高,對鍛煉活動就越投入。
3研究方法
3.1問卷調查法研究
采用廣場舞鍛煉的基本情況問卷、《體育活動等級量表(PARS-3)》以及《鍛煉誘導情緒量表》,對某市城區周邊的廣場、公園以及生活小區內參與廣場舞鍛煉的女性進行調查。采用現場調查,統一指導填寫,并回收。共發放問卷204份,回收問卷204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191份,有效率93.6%。
3.2數理統計法
數據資料在Excel工作表錄入,利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與多重比較分析。缺失值處理按照分析順序排除個案,以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4研究結果
4.1廣場舞鍛煉的運動量與女性情緒各因子的相關性
廣場舞鍛煉的運動量與女性情緒各因子的相關性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參與廣場舞鍛煉的運動量與情緒的活力激發、身心平靜與積極投入因子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282、0.175、0.324,都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生理疲憊因子的相關系數為0.041,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4.2參與不同運動量廣場舞鍛煉的女性情緒各因子的差異性
不同運動量廣場舞鍛煉的女性情緒各因子的差異性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參與不同運動量廣場舞鍛煉的女性情緒活力激發與積極投入因子的均值之間,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但身心平靜與生理疲憊因子的均值之間,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為進一步了解不同運動量廣場舞鍛煉對女性情緒活力激發與積極投入因子的影響,需多重比較檢驗。
5討論
《鍛煉誘導情緒量表》中,活力激發、身心平靜和積極投入分量表得分越高,表示積極情緒體驗的感受性越高,生理疲憊分量表得分越低,表示消極情緒體驗的感受性越低。研究結果表明,廣場舞鍛煉的運動量與女性情緒的活力激發、身心平靜與積極投入因子成顯著正相關,而與生理疲憊因子相關性不顯著。在活力激發與積極投入因子的均值上,“大運動量”顯著高于“中等運動量”和“小運動量”,“中等運動量”與“小運動量”之間的差異不明顯;而在身心平靜和生理疲憊因子的均值上,不同運動量之間差異不明顯。由此可見,在運動量與積極情緒關系方面,與以往研究觀點基本一致:“小運動量”體育鍛煉獲得的愉悅感較低,“中等運動量”和“大運動量”體育鍛煉能夠體驗到更多的、積極的心理感受,能夠獲得更多的心理健康的體驗[11~12]。“大運動量”的體育鍛煉對研究生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健康)效應最好[13]。但在運動量與消極情緒關系方面,與以往一些研究觀點不盡相同:研究中不同運動量對女性生理疲憊因子影響不明顯;而以往研究認為“中等運動量”對大學生焦慮情緒干預效果最好[14~15]。究其原因,可能是由研究對象群體的身心健康狀況及社會閱歷等不一致所引起,也可能是負性情緒的觀測點不同,一個是焦慮,一個是生理疲憊。總體而言,廣場舞鍛煉的運動量與女性積極情緒效益的關系得到了進一步驗證。但在對消極情緒緩解方面的作用,還有待進一步探究。另外,還需從鍛煉強度、時間與頻率等方面深入分析廣場舞鍛煉對女性情緒效益的影響。
6結論與建議
6.1結論
1)女性廣場舞鍛煉的運動量與積極情緒效益具有顯著正相關性,運動量越大越利于促進女性活力或精力的恢復和激發、身心平和與放松,以及積極投入廣場舞鍛煉;同時,良好的情緒效益也有利于促進女性積極參與廣場舞鍛煉,進而促進運動量增加。2)就女性參與廣場舞鍛煉而言,“大運動量”較“中等運動量”與“小運動量”更利于促進其活力或精力的恢復和激發,以及積極投入鍛煉活動。
6.2建議
1)女性應適量、適度、適己、且有規律地參與廣場舞鍛煉。每周運動量應保持在“中等及以上”,其中每次鍛煉強度、鍛煉時間,以及每周鍛煉頻次可根據個體情況進行適當調整。2)應進一步推進研究的科學性。采用《體育活動等級量表》判定個體運動量具有主觀感受性,不能非常真實地記錄與反映個體的運動量,因而,在未來研究中,應采用更為精確的計量辦法,推進研究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1]周麗蘋.關注女性心理健康問題[N].中國人口報,2016-12-26(003).
[2]彭聃齡.普通心理學(修訂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牛力,劉燕.積極情緒相關研究現狀[J].現代醫藥衛生,2013,29(4):555~557.
[4]郭小艷,王振宏.積極情緒的概念、功能與意義[J].心理科學進展,2007,15(5):810~815.
[6]陳大為.體育活動對情緒健康的影響[J].體育與科學,2002,23(2):46~47.
[7]殷恒嬋,盧敏,王新利,陳雁飛,等.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7,27(5):41~46.
[8]中國政府網.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EB/OL].
[9]梁德清.高校學生應激水平及其與體育鍛煉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4,8(1):5~6.
[10]張力為,毛志雄.體育科學常用心里量表評定手冊[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
[11]張海紅.運動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基于杭州城市居民的調查與分析[J].浙江體育科學,2014,36(1):89~114.
[12]任慶軍.陜西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與體育鍛煉關系的研究[J].上海體育科研,2003,24(3):71~73.
[13]夏祥偉.體育鍛煉對研究生健康影響的調查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32(11):90~93.
[14]金勝真.體育鍛煉對大學生焦慮情緒影響的元分析[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5,30(2):68~73.
[15]林良章,蔣懷濱.大學生體育運動量與焦慮關系的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09,36(22):4282~4283,4291.
作者:張廷劍,李煥玉,張帥,張恒波 單位:長江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