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腔的藝術形態與文化意蘊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作為我國古老劇種之一,岳西高腔主要流傳于安徽省岳西縣地區,是對宋明時期戲曲、傳奇的繼承與發展。根據表演形式的不同,其劇目可分為“喜曲”和“正戲”兩種類型,藝術形式多樣、音樂體制與其他劇種存在明顯區別,并以其獨特的舞臺展現方式,將地域民族風情和文化意蘊展現的淋漓盡致。本文以岳西高腔的藝術形態與文化意蘊為研究內容,在介紹這一劇種的同時,結合具體劇目對其特點進行分析,以便更加深入的了解這一傳統文化藝術。
關鍵詞:岳西高腔;藝術形態;文化意蘊;劇目
岳西高腔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約300年的歷史,因流傳于岳西縣,因此得其名。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岳西高腔的現實生存狀況令人擔憂,盡管已經被納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卻依然面臨著失傳的危險。從藝術品鑒的角度來看,岳西高腔屬于民間自創劇種,相關研究需要結合其劇目、音樂、演出三個方面深入開展,在欣賞岳西高腔特殊藝術形態的同時體會其文化意蘊。
一、繁多的劇目種類
目前,經過梳理,岳西高腔所保留下來的劇目有120多種,共計200多出,除部分劇目缺失外,大多數劇目保存尚完整。岳西高腔可分為“喜曲”和“正戲”兩種類別,其中“喜曲”所占比例較少,只有40余出,大多數岳西高腔為“正戲”。
(一)來源復雜的喜曲在岳西高腔的所有曲本中,喜曲的數量并不多,主要曲本有《天官賜福》《數八仙》《觀音送子》《五星下屆》《郭子儀上朝》《九世同居》等。在這些曲本中,有30余曲屬于專用喜曲,而剩下的喜曲則作為待用,在正式場合演出時出現的機會較少。喜曲的來源較為復雜,以《天官賜福》《九世同居》等曲本為例,此類曲本來自藝人對元雜劇的改編。除此之外,也有部分來自明傳奇中的某個片段,如《許愿》出自《洛陽橋》,《成婚》這一曲本為《破窯記》中的經典章節。所以說,岳西高腔中的喜曲雖然數量較少,卻是對傳統藝術的繼承與發展。喜曲曲本在結構方面與其他劇目相比較為簡單,通過寥寥幾個人物的演繹,展現完整的故事情節。從內容方面來看,喜曲更加注重實用,情境設置多以宗族、宗教、居家、禮儀、生產、習俗等為主,具有較為廣泛的受眾群體。基于這一特點,為避免人們在欣賞岳西高腔過程中因審美差異出現矛盾,便借助喜曲的前期導入,顯示喜曲與正戲的差別,以推動岳西高腔演出過程的順利進行。
(二)種類繁多的正戲在岳西高腔的所有曲目中,正戲所占的比重最大,也是岳西高腔文化價值的集中體現。據統計,現存正戲曲目多由元、明時期的傳奇改編,如《金釵記》《白兔記》《清風亭》等,這些傳統曲目在我國民族藝術領域有著較為深遠的影響,成就了一批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岳西藝人,其中不乏一些沒有留下名字的正戲創作者。盡管岳西高腔的影響力不能與元、明時期的傳奇相提并論,但是,在曲目創作者與表演者的努力下,岳西高腔的藝術成就堪稱輝煌。以“五大南戲”為例,岳西高腔中的《荊》《劉》《拜》《殺》《琵》雖流傳范圍僅限于安徽一帶,卻有著較為顯赫的“身世”。由傳奇改編的這些曲目,最早可以追溯至元代,是岳西文人對關漢卿、王實甫、高文秀、紀君祥、石君寶等藝術家、文學家作品的繼承和發揚。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岳西高腔中的正戲僅僅是保存了單出曲目,并沒有全本曲目的流傳。究其原因有二,首先,岳西高腔是出現于安徽省岳西縣境內的一種地方劇目,主要服務于民俗活動,以烘托活動氣氛為目的,演員與演出形式略顯業余,因此,也就不需要依靠劇目編排;其次,岳西文人早期習慣采用一種被稱為“文人圍鼓”的集會活動,演唱形式較為隨意,缺乏相關規范,長此以往,這種以內容簡短為代表的表演形式也就只剩下片段式的曲目了。無論哪一種藝術形式,其核心都在于傳承,岳西高腔這種片段式的曲目傳承形式,并不表示該劇種走向衰敗,反而是對傳統藝術作品的提煉,使傳統藝術得到最大范圍的傳播。尤其是明代時期絕跡的部分刊本,卻能夠在傅蕓子、王古魯等學者的努力下從海外尋回,經民間傳抄后流傳至安徽岳西縣境內,并被改編成為岳西高腔中的經典劇目。即便是戰爭年代,岳西人依然保留著大多數劇目的手抄本,為我國古代文學藝術研究保存下寶貴的資料。
二、命運多舛的高腔音樂
岳西高腔除多元化的劇目類型、精湛的表演外,還有一個重要成分就是高腔音樂。岳西高腔音樂幾近失傳,在諸多傳統藝人的努力下才得以重現。建國初期,岳西縣文化部門就在岳西高腔音樂保護方面進行過努力,且獲得了明顯的效果。盡管有一代代老藝人的去世,岳西高腔的傳統音樂表現形式卻得以保留。
(一)音樂體制的繼承與創新與其他形式的音樂體制相比,岳西高腔的音樂體制為“曲牌變話體”,使用了多種形式的藝術手法,并在繼承了傳統岳西高腔音樂體制的同時進行了多方面的創新。以現存曲牌中的《清江引》《念奴嬌》《駐云飛》《節節高》《園林好》《荷葉水》《浪淘金》《一封書》《二郎神》《一剪梅》等為例,其曲牌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繼承式曲牌。所謂繼承式曲牌,是指在對原有曲牌中的音樂體制進行保留的基礎上加工、創造的曲牌。以《駐云飛》這一曲牌為例,在原有定格詞曲中,共有10句。2.變體曲牌的出現。對于形式不固定的曲牌來說,其字數的變化無規律可循,在《山坡羊》原有曲牌中,其詞格為7,7,7,8,3,5,7,7,2,5,2,5,而經過岳西高腔作曲改編之后,由于詞格的變化,以及“滾調”“暢滾”方式的出現,導致其曲牌字數成倍增加。3.異形曲牌的廣泛存在。在岳西高腔中,大多數正戲的曲牌都屬于無曲牌名的類別,由于長短句式的不同,導致其結構之間存在差異。在《三元記》這一劇目中,共分為7個單出,除較為常見的《清江引》《尾聲》曲牌,其他的曲牌并不常見,所使用的詞格劃分形式也比較固定。由于異形曲牌的應用并未遵循原有曲牌中的音樂體制,進而導致原有曲牌被人們漸漸遺忘。4.曲牌的“雜糅”現象。在岳西高腔的部分曲牌中,存在著較為明顯的曲牌“雜糅”現象,尤其在異形曲牌中,這種“雜糅”現象的十分普遍。表演者為烘托劇情氛圍,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板”來改變唱腔的節奏,帶動觀眾的情緒變化,如“起板”“導板”“掛板”“漏板”“頂板”“緊板”等板式的交叉使用,甚至在某一單出中出現多種板式共存的現象。人們根據板式的不同,形象地將某些唱腔稱為“九板十三呃”“十三板九呃”“三十六板”等。
(二)唱腔的分類岳西高腔對唱腔的要求較高,卻并未對唱腔的應用加以嚴格規范,不同唱腔之間可以借鑒、學習,但底線是不能因為唱腔的相互借鑒而改變其原狀。研究人員在對岳西高腔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將現存高腔分為了7種類型,依據的就是每一種唱腔的不同,由此帶給觀眾帶來的視聽感受的差異。如《古城會•過府》中,關羽在“打馬過街前”的唱段中使用《馬嘆惜》的曲牌,表演者將原著中所描寫的場景進行了改編,用雄厚、蒼勁、深沉的唱腔表現關羽被困于曹營時心中的苦悶與無奈。由此看來,岳西高腔在唱腔方面有著較為系統的類別區分,不同曲牌中的唱腔,能夠較為形象地表現其所刻畫人物的性格特點。
(三)音樂特征的差異作為單一聲腔劇種,岳西高腔較為純正,在缺少多聲腔混雜的情況下,其原生態的音樂特征得以保存。為適應演出的需要,岳西高腔將唱、幫、打進行了融合,使之成為一個整體,相互之間無法割裂開來。以“唱”來說,岳西高腔的“唱”并不特別拘泥形式,所以,也就缺少了紙質的記錄,其傳承主要依靠口頭傳授,這是民間音樂傳承普遍具采用的方式。民間高腔藝人也意識到這一音樂傳承方式的局限性,因此,藝人們創造了一種用于音樂學習的標志性符號“箍點”,這是區別于傳統戲曲類型的記譜手段(由于難以識別和學習,部分高腔學習者將其稱為“天書”)。高腔藝人以紅筆使用粗細不同的線條在曲本唱詞的右側加以標注,這就是“箍點”標注法。這種標注方法只有極少數高腔老藝人才能掌握,并且,不同老藝人在標注產生的差異,也間接促進了高腔音樂的多元化發展。
三、雅俗共賞的演出形式
在眾多藝術形式中,岳西高腔屬于地域性的劇目種類,它古樸卻懂得變通,并帶有濃郁的地區風味,是雅俗共賞的劇目種類。
(一)小型圍坐鼓唱該表演形式是以鼓為中心,5、6個藝人圍坐,坐姿上較為隨意。但是,根據地方民俗,當演出地點設置為農家堂軒時,一定要讓出祖宗牌位,中心席位不得有人。演唱過程中,每一名參與人員都會手執一件打擊樂器,在鼓師的引導下,隨著演唱節奏的變化而適時擊打樂器。根據演出過程中樂器使用規模的不同,可以將這一演出形式分為“大場”和“小場”。所謂“大場”,是指在演出過程中使用了能夠使用的大多數樂器,以營造出一種熱鬧、歡快的氛圍;“小場”則多使用響度較低的板鼓、小鑼、車光等樂器,以營造寧靜的氣氛,且曲詞典雅、素樸。由此可見,“大場”和“小場”這兩種表演形式的使用具有鮮明的環境要求,“大場”適用于大型的民間活動,而“小場”則只是在小范圍表演采用的一種形式。
(二)大型舞臺表演舞臺表演是岳西高腔最普遍的一種表演形式。舞臺表演要依照劇目的不同給演員裝扮,但是在規模上,岳西高腔十幾人的規模與傳統經典戲曲相比還是存在較大差距的。在這僅有的十幾人中,定角的有正生、正旦、小生、小旦、凈(或丑)、鼓師6個,其余的人員可以根據劇情需要進行臨時客串。這樣一來,岳西高腔表演班社成員不僅需要具備一技之長,還要掌握多個角色的演出技巧,以便在關鍵時刻能夠充任臨時演員。隨著岳西高腔的沒落,為應對臨時演員短缺的尷尬局面,相關班社多合在一起演出。在岳西高腔的6大主要角色中,以正生、正旦的角色最具難度。正生在演出裝扮上應符合為這一角色設定的年齡,掛上黑須或白髯,以文戲居多,使用本嗓演唱的方式,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正生角色有《錦上花》的唐皇、《黃天蕩》的韓世忠。正旦這一角色多飾演賢淑溫良的貞潔烈女,表演要婉約、端莊、得體,對唱功的要求極高,多由一人主唱貫穿全場,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正旦角色如《白兔記》中的李三娘、《琵琶記》中的趙五娘、《三元記》中的秦雪梅等。盡管岳西高腔同樣以粗獷的舞臺表演形式著稱,但是,與京劇的起霸不同,岳西高腔能夠更多地借用舞臺道具進行表演。如在岳西高腔中常見的爬桿表演,這種大型舞臺道具的使用不僅對場地有著較高的要求,也需要演員具有一定的表演功底,否則,不僅風險增加,其演出的觀賞性也將由于演員動作的熟練程度、細節處理技藝等明顯降低。
(三)生活化的表演藝術長期以來,岳西高腔不僅受到上流社會的歡迎,在岳西人民心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由于和人民群眾的生活融為一體,因此,岳西高腔中的民俗成分也隨之增加,形成多元藝術文化交織的獨特文化意蘊。岳西高腔一貫秉承積極、健康的藝術表演思想,在諸多演出劇目中,有文戲、武戲等多種劇目,卻唯獨沒有賭的元素,且不參加喪葬活動,對演出場合也有明確的規定。時至今日,岳西高腔藝術依然在民間得以流傳,這完全歸功于高腔藝人對傳統文化的尊重,以及他們在傳承這一藝術形式過程中的付出。身為青陽腔的正統遺脈,岳西高腔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文化的多元化特點,但也堅守著一代代高腔藝人亙古不變的“秉性”,用藝術化的語言,向我們呈現著明清戲曲藝術的另一種演繹方式。岳西高腔作為我國戲曲藝術的“活化石”,對研究元、明戲曲、傳奇有著較為重要的價值。正因為此,我國才將岳西高腔列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參考文獻:
〔1〕張軍占,吳瑋.國家級非遺岳西高腔的保護與傳承研究[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6,(10).
〔2〕康寧.岳西高腔南戲遺存劇目初探[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01).
〔3〕張艷.岳西高腔“變”中求存[J].銅陵學院學報,2012,(02).
〔4〕王翰林.岳西高腔傳承與發展的對策研究[J].戲劇之家,2017,(09).
作者:張震 單位:安慶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