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鄧小平民族復興思想論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鄧小平民族復興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是離不開當年我國所面臨的形勢的演變。從國際方面看,當年冷戰的結束使和平與發展上升為時代的主題。各國政府無不把關注的重心轉移到自身社會的發展與經濟建設層面上來,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轉向了以科學技術進步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的角逐。這一時期,東西方交流日益增多,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間對峙的關系趨向緩和,國際環境趨于穩定。而國內方面,因為“左”的指導思想的影響,特別是“”十年動亂的破壞,在建國近三十年后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未能有較大改善。當時,占人口總數80%的農民人均年收入僅有40美元,人均糧食產量還不及1957年的水平,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和人民落后的生活水平形成強烈反差。而長期的自我封閉,阻隔著西方先進科學技術與發展經驗的借鑒,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則嚴重阻滯著經濟的發展。正是基于此種國情,鄧小平以共產黨人對國家、對民族振興的高度責任感與無畏的擔當,提出了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發展方式、改革開放的戰略路徑、“三步走”的長期發展目標。歷史的實踐證明,這一系列重大的抉擇,對中國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進作用。
二、鄧小平民族復興思想的基本內涵
首先,回顧自鴉片戰爭以后,封建統治階級也曾企圖借助西方國家的幫助與他們先進的科學技術的引入來實現強國的戰略。但是,源于國家的利害沖突,西方國家是不可能毫無保留地幫助中國,所以最終以失敗告終。因此說,國家的建設與富強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妄圖依靠他人的幫助來實現自身的富強是靠不住的。在我國基礎條件落后、國家一貧如洗的大背景下,只有走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道路,才有可能改變我國貧窮落后的局面。鄧小平因此告誡我們:“像中國這樣大的國家搞建設,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這叫做自力更生。”“中國搞四個現代化,要老老實實地艱苦創業。我們窮,底子薄,教育、科學、文化都很落后,這就決定了我們還要有一個艱苦奮斗的過程。”他號召:“大陸同胞,臺灣、香港、澳門的同胞,還有海外華僑,大家都是中華民族的子孫。我們要共同奮斗,實現祖國統一和民族振興。”
其次,鄧小平為民族復興,國家強盛探析的道路與具體路徑。他講:“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是中國人民從到現在六十年來的切身體驗中得出的不可動搖的歷史結論。中國離開社會主義就必然退回到半封建半殖民地。”“革命和建設都要走自己的道路。中國革命的成功,是同志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
對于這是一條怎樣的道路,他明確指出:“這條道路叫做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1987年黨的十三大正式宣布了我們將開辟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在發展社會生產力的路徑選擇上,鄧小平力排眾議,對內實行以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結合、多種經濟并存的方針,對外則實行開放政策。他針對當時較普遍存在的對市場經濟的偏見、對開放的懷疑,苦口婆心地解釋:“為什么一談市場就提是資本主義,只有計劃才是社會主義呢?計劃和市場都是方法嘛。只要對發展生產力有好處,就可以利用。”
他指出,“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后,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過去,只講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生產力,沒有講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不完全。應該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兩個一起講才對,即革命與改革都是解放生產力的重要手段,都是推動社會前進的直接動力。”“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隨后,他提出了“三步走”的戰略發展目標。
我們回顧改革開放30余年的實踐成就,以中國已經躋身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鐵的現實證明,鄧小平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做出的總體設計開拓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勝利道路。也正如習在第12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所指出的:“這條道路來之不易,它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現實基礎。”今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繼承并發展鄧小平改革開放理論,在時代的巨變面前再一次決定全面、深化推進改革,彰顯著中國共產黨人勇于進取的革命擔當。我們高興地看到,中國經濟發展的奇跡正在進入它的“第二季”。人們有充分的信心,相信這后續的“故事”將會越加精彩!
作者:吳月單位:河南中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