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唐山陶瓷藝術張力與創新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劇影月報》2017年第4期
摘要:文化發展越來越被世界各國所重視,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唐山陶瓷藝術將迎來創新發展的眾多機遇。唐山陶瓷藝術要發揚傳統陶瓷藝術,發揮現有資源優勢,開拓創新使之煥發新光彩;從具體的文化資源和現有的產業發展優勢入手,謀求更大的發展,加強陶瓷產業與文化產業的深度融合,促進陶瓷藝術的革新創造。
關鍵詞:陶瓷藝術;表現;文化;創新;發展
陶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瑰寶,唐山被譽為中國“北方瓷都”。唐山陶瓷藝術是藝術性和技術性的完美結合,呈現出獨特的藝術及文化形象,對于實現唐山科技藝術的當代轉型和推動唐山文化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隨著文化發展越來越被世界各國所重視,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唐山陶瓷藝術將迎來創新發展的眾多機遇。唐山陶瓷藝術張力的體現和創新發展,要從具體的文化資源和現有的產業發展優勢入手,謀求更大的發展。
一、唐山陶瓷藝術發展歷史
陶瓷作為人類文明史上最早出現的一種藝術形態,可以說她是所有藝術門類中最單純和最簡潔的。唐山陶瓷作為古老的傳統制瓷技藝,據史料記載,早在戰國時期就已開始生產陶壺、陶具,至明朝的永樂年間,唐山陶瓷已有一定規模。據清代撰寫的《灤州志》風俗篇中記載:明朝永樂年間“惟唐山多缸窯能制陶器罌甕盆盎之屬”[1]。上世紀初,隨著生產不斷發展,外資的進入和開灤煤礦的建成,到30年代末,機器和電力較普遍地應用在陶瓷制造生產中,唐山陶瓷得到了較為快速的發展。
二、唐山陶瓷藝術的張力
唐山陶瓷藝術在各產品領域彰顯著她獨有的藝術特色,煥發出勃勃生機。以骨質瓷和白玉瓷為代表的陶瓷特色品種所呈現出來的是骨瓷的瓷質潤澤、光燦瑩潔、胎質細致,白玉瓷的瓷質細膩、釉面光潤、白中泛青,散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2]應用到日用瓷中有餐具、茶具、咖啡具、酒具等,都呈現出迷人的藝術光彩。陳設觀賞用的瓷板畫、花瓶、花插,建筑裝飾上的大型瓷磚壁畫也獲得了長足的進步,例如,唐山鼎旭陶瓷有限公司生產的世界最大的陶瓷壁畫手繪產品《清明上河圖》,創造了吉尼斯紀錄。產品的設計開發中除了不斷探索新的造型藝術設計、燒成技巧外,在裝飾藝術上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主要的陶瓷裝飾藝術技法包括新彩、雕金、釉中彩、釉下彩、噴彩等。首創運用氫氟酸腐蝕的方法形成花紋,然后填描金色的雕金裝飾手法以及用噴筆或噴槍繪制而成噴彩裝飾。在新彩的裝飾藝術上,不再局限于在瓷瓶、瓷板上進行畫面的繪制,從表現技法方面看,表現手法變得多種多樣。例如,唐山的著名陶瓷藝術大師劉冠偉先生的“鋪油點寫法”“潑擦法”“鋪色點寫法”對新彩的創新,就體現了創作者的個性風格。[3]
三、唐山陶瓷藝術的創新
(一)發揚傳統陶瓷藝術,發揮現有資源優勢,開拓創新使之煥發新光彩
珍惜傳統陶瓷藝術,將已有陶瓷藝術發揚下去,這是唐山陶瓷藝術謀求創新所能提供的堅實基礎。比如,對傳統顏色釉的研究,在繼承傳統的同時研發新顏色釉藝術語言,學習傳統色釉技法,在傳統技法上創新,然后最終形成自己的藝術語言。要把傳統陶瓷藝術融會貫通,認真研習傳統陶瓷工藝,為陶瓷藝術的創新道路打好基礎。能夠有所繼承,才能有所創新。根據市場需求變化,不斷健全陶瓷研發體系,提高陶瓷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關鍵工序環節的技術裝備水平,打造自主品牌。傳統的唐山陶瓷經過新技術的開發,擁有了一系列的輝煌:中國日用陶瓷第一品牌“紅玫瑰”;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國家免檢產品衛生瓷的“惠達”;上海APEC會議專用瓷“隆達”,都為唐山陶瓷增添了光彩。[4]
(二)加強陶瓷產業與文化產業的深度融合,促進陶瓷藝術的革新創造
唐山陶瓷藝術張力的體現和創新發展實施起來要從具體的文化資源和現有的產業發展優勢入手。要積極推動文化建設,深入研究、發掘和弘揚唐山陶瓷歷史文化,比如唐山陶瓷博物館和唐山陶瓷文化創意公園的建設。賦予陶瓷產品文化內涵,推動產業發展向中高端邁進,持續提高產品自身的生命力和更大價值,探尋產品的個性化和差異化,使陶瓷文化的獨特魅力得以更好地展現。要想實現陶瓷產業與文化產業的深度融合,需要更為系統地進行唐山陶瓷的保護、傳承和研究。
四、結語
陶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瑰寶,唐山陶瓷藝術能夠在其中大放異彩原因就在于她所擁有的獨特魅力。要跟隨時代的進步,實現不斷發展,唯一的出路就是不斷創新。不斷地提升陶瓷工藝水平、融入創意文化元素,堅持特色、開放吸收、兼容并包,以謀求更大的發展和更高的藝術成就。
參考文獻:
[1]“七大瓷都”介紹之“中國北方瓷都———河北唐山”[EB/OL].
[2]陳曉霞.利用陶瓷文化促進唐山旅游業發展[J].經濟論壇,2010(7).
[3]羅娜.陶瓷新彩藝術的發展與創新分析[J].景德鎮陶瓷,2015(10).
[4]王子平.陶瓷文化形態及唐山陶瓷文化的發展[J].唐山學院學報,2007(3).
作者:劉麗靜;張宏英 單位: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