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兩次不同暴雪雷達回波特征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干旱氣象雜志》2016年第5期
摘要:
利用常規天氣資料和雷達資料對遼寧省2次不同影響系統暴雪過程的雷達回波特征及成因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倒槽暴雪和蒙古氣旋暴雪的雷達回波特征存在明顯差異。倒槽暴雪時速度零線總體呈直線經過測站,風廓線上偏北風冷墊厚(1.5km),強冷空氣南下形成的強動力和持續降溫作用觸發降雪,雖然低層強冷空氣下沉不利于降雪維持,但中層西南風增強和南北風徑向輻合造成的輻合上升運動使得降雪維持并產生暴雪;在倒槽暴雪中,冷墊最厚、中低層西南風速最大提前于強降雪5h,對暴雪預報預警有先兆意義。蒙古氣旋暴雪降雪時速度零線由明顯的“S”型迅速轉為反“S”型,雖然風廓線上東北風冷墊淺薄,但由于降雪過程中總體維持偏南氣流,有利于氣旋暴雪產生;暖空氣沿邊界層冷墊的爬升增強了邊界層動力作用;基本速度的旋轉特征,表明冷暖空氣交匯,輻合上升運動加強,當基本速度總體呈現偏北氣流特征時降雪接近結束,這和倒槽暴雪明顯不同,倒槽暴雪降雪時基本速度始終維持偏北氣流特征。
關鍵詞:
雷達回波特征;徑向速度;風廓線;冷墊;中層輻合
引言
暴雪災害是遼寧省冬季的主要氣象災害,不但對交通、電力和設施農業生產等造成影響,也會嚴重威脅到人民生命安全。遼寧東部是東北暴雪集中出現區域之一,近幾十年來暴雪量呈現出一定的增加趨勢[1],暴雪過程次數也呈上升趨勢[2]。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暴雪的影響更加顯著。據遼寧省氣象臺對1971—2011年遼寧暴雪的統計分析表明,遼寧省暴雪的4種天氣學分型中,倒槽型和蒙古氣旋南路型占67.1%,因此有必要對這2種類型的暴雪天氣進行深入研究。近年來多普勒雷達在暴雪觀測中得到廣泛應用。方海義等[3]指出河北特大暴雪中的切變回流降雪雷達回波呈混合云(對流性層云和積云)回波特征,西風槽降雪雷達回波呈層狀云回波特征且無0℃層亮帶;易笑園[4]和劉建勇[5]等指出暴雪的降雪回波形態具有人字形和帶狀結構,降雪回波頂高在3~4km,強降雪回波強度在35~40dBZ,具有短時弱對流特征;王榮基等[6]分析遼寧東南部大連地區的暴雪天氣雷達徑向速度回波特征時,指出暖式切變型暴雪過程中速度零線從“S”型不明顯到明顯,最后轉為反“S”型和輻散式“弓”型,暴雪發生時近地面層常常伴有東風或東北風形成的冷墊[7-8],冷墊高度在1.2km及以下。2011年11月18日和22日,遼寧省中東部分別出現倒槽型和蒙古氣旋型暴雪天氣,本文使用常規高空地面觀測資料及沈陽與營口的雷達觀測資料,對2場暴雪天氣過程進行分析診斷。
1天氣實況與環流形勢
1.1倒槽型暴雪
2011年11月17—18日,遼寧中部和東北部出現雨轉暴雪天氣,受倒槽影響,降雪發生在強偏北冷空氣南下過程中,此次過程具有降雪集中、強度大的特點。17—18日午前以降雨為主,降雪主要發生在18日14:00—20:00(北京時,下同),最大雪強為3.5mm•h-1,最大降雪出現在遼陽為16mm。11月18日500hPa巴爾克什湖地區高壓脊強烈發展,脊前貝加爾湖地區的橫槽轉豎,與河套地區槽合并加強形成高空深槽,遼寧位于深槽前,產生降水的動力條件好(圖略);850hPa槽前與海上高壓之間形成長達1500km的西南風急流,這在冬季比較罕見(圖1a),為降水提供了豐富的水汽和熱能。850hPa遼寧上空強烈的冷暖空氣對峙,形成斜壓性很強的強鋒區,溫度梯度達到2.9℃•(100km)-1(圖1b),這在倒槽型暴雪中也很少見,使得遼寧上空輻合動力作用非常強,上升運動明顯;地面倒槽和冷鋒之間距離較近,兩者相互作用增強地面抬升作用(圖1c),為暴雪的出現提供了有利的環流背景。
1.2蒙古氣旋型暴雪
2011年11月22日,受蒙古氣旋暖鋒影響,除大連地區和丹東南部地區,遼寧其他地區都出現降雪,其中遼寧北部到東北部出現暴雪,降雪集中在14:00—23:00,最大雪強為2.5mm•h-1,最大降雪出現在開原(20mm)。11月22日氣旋型暴雪過程中,500hPa貝加爾湖地區西部的高壓脊強烈發展,脊前貝加爾湖地區到蒙古地區階梯槽東南移,冷空氣持續南下。850hPa槽前形成從渤海到遼寧長達750km的西南急流,急流將黃、渤海的水汽輸送到遼寧上空,為降雪提供了一定的水汽條件(圖1d);850hPa華北為斜壓性強的鋒區,溫度梯度達到1.5℃•(100km)-1,遼寧處于高空暖脊控制下,有利于地面氣旋生成發展(圖1e);22日14:00—20:00,地面蒙古氣旋暖鋒到達遼寧中東部,暖鋒北部東北冷空氣與暖濕空氣結合,加上內蒙東部的副冷鋒后部西北冷空氣的補充,蒙古氣旋暖鋒附近降雪加強(圖1f)。兩場暴雪降雪前期均有暖濕水汽輸送,當低層氣旋、切變和高空低槽移過遼寧時,造成中低層和近地面層空氣的強烈抬升,從而產生強降雪天氣。
2暴雪天氣雷達回波特征
2.1基本反射率
對雷達基本反射率因子產品(圖略)分析,看到2次暴雪的基本反射率區別不大,都呈現為典型的層狀云降水回波特點,回波強度分布比較均勻,邊緣模糊,片狀回波中夾雜一些對流回波,兼有混合性特征,雨雪區之間沒有明顯區別。整個降雪期間大部分回波強度在15~33dBZ之間,回波頂高在4km以下。根據遼寧地區回波與降水強度的對應關系(Z-R關系)可知,降水強度約1~2mm•h-1,由于夾雜著弱對流回波,最大降水強度達到2.5~3.5mm•h-1。
2.2基本速度
倒槽型降雪的基本速度特征是速度場呈現偏北風速度輻合特征,中層維持強南北風徑向速度輻合,降雪前冷墊形成,降雪時冷墊深厚(1.5km)。蒙古氣旋型暴雪基本速度呈現旋轉輻合的特征,降雪開始后,淺薄冷墊(0.6~0.9km)逐漸形成。2011年11月17日營口雷達站上空徑向速度場呈現均勻西南氣流特征,徑向速度零線呈較強的“S”型彎曲,暖平流強盛,為暖區降雨。18日02:48近地面層已經轉為偏北風,之后逐漸向邊界層擴展,形成冷墊(圖2a);隨著偏北氣流的擴展,到09:57的速度圖上出現風速核,形成弱的“牛眼”結構,沿著“牛眼”結構,測站的南側中層出現速度模糊,表明偏北風很大,垂直風切變較大,有利于降水發生(圖2b),同時冷墊增厚增強,低層(1.5km)以下的偏北風很強,構成的冷下墊面冷卻低層大氣,暖濕空氣也受冷墊強迫抬升,有利于之后的雨轉雪,11:33(圖2c),零徑向速度線變為東西向的直線,說明低層暖平流減弱,冷空氣向南擴散,流入速度大于流出速度,出現偏北氣流的徑向輻合特征,降雨逐漸轉為降雪,中層有西南風和偏北風的徑向輻合,且逐漸增強并維持到17:00;13:03(圖2d),零徑向速度線仍為直線型,低層持續的冷平流造成氣溫不斷下降,降雪范圍擴大、強度加強;18日20:00徑向速度圖上表現為一致的偏北風,此時降雪基本結束。11月22日降水初期,徑向速度圖上表現為均勻的西南氣流,沈陽雷達站附近(50km以內)零徑向速度線具有較明顯的“S”型彎曲特征,低層暖平流強盛;22日13:20(圖2e),近地面層(500m以下)徑向速度圖上表現為偏南風開始逆時針旋轉,分離出東南氣流,降雨逐漸轉為降雪;15:32(圖2f),東南氣流轉為偏東氣流,預示冷墊將形成;17:59(圖2g),繼續轉為偏北風,范圍擴大,風向的轉變表明地面低壓在沈陽雷達站南側經過,雷達站位于地面低壓頂部。同時低層出現強度較弱的“牛眼”結構,表明高度較低的冷墊已經形成。近地面層以上維持強的西南風,暖濕氣流輸送仍然強盛,且有近地面層冷墊的抬升作用,此時段降雪達到最強,對應基本反射率此時也達到最強。之后近地面層偏北風逐漸加強,并向上擴展;21:29(圖2h),近地面零速度線轉為反“S”型,整體呈“弓形”輻散偏北氣流,造成低空暖濕輸送減弱,降雪隨之減弱。
2.3風廓線產品
由風廓線產品(圖3a)可以看出,11月17日營口雷達站上空為一致的偏南氣流,風向隨高度順時針旋轉,近地面層(0.3km)風速達到12m•s-1,風速向上逐漸增大,暖濕氣流輸送非常強盛;18日凌晨開始營口雷達站上空整層風速開始減小,同時低層(1km以下)風向開始逆時針旋轉,暖濕氣流輸送減弱,降雨減弱;18日05:00,1km以下轉為東北風,冷空氣開始南侵,近地面冷墊形成。同時3km高度上西南風再次加強,說明在低層冷空氣加強南侵的同時中層暖濕氣流輸送也在加強,預示降水將加強并將持續;18日08:00,0℃層高度為1.8km;09:00左右,1.5km高度上風向轉為偏東,0.6km東北風速達到18m•s-1,低空被冷氣團控制,冷墊增厚,降水逐漸轉為降雪,此時3.4km高度上西南風繼續增強和維持,風速達到16m•s-1,風的垂直切變很大,有利于垂直運動發展,表明中低空冷暖空氣強烈對峙;11:00后1.5km以上風向開始順時針旋轉,高空槽接近雷達站上空,降雪逐漸增強并持續;18:12,3km高度上西南風轉為西北風,暖濕氣流輸送結束,降雪趨于停止。由圖3b看出,22日12:42,降水開始時沈陽雷達站上空整層為一致的西南氣流并隨高度順轉,0.9~1.5km高度上風速達到12m•s-1,整層暖平流有利于降雨,12:48開始0.6km和0.9km高度上風向開始逆時針旋轉,到19:11先后轉為東北風,說明受到地面氣旋影響。其中15:32—18:36,1.5~1.8km高度上偏南風速增強到10m•s-1,暖濕輸送增強,有利于降水,此時段近地面層風向逐漸轉為偏北風,形成厚達0.6km的冷墊,冷空氣抬升作用增強,對應雷達反射率因子產品上雷達回波達到最強,也是降雪最強時段。19:59—21:05,1.2km高度上風向開始順時針轉為偏西風,說明低層切變到達雷達站上空,1.2km以上各層風向也做順時針旋轉且隨高度增加風向旋轉開始時間逐漸拖后,表明1.2km以上是后傾的低槽東移,這時0.6km東北風速增大到14m•s-1,冷墊高達0.9km,在高空槽和低層切變的作用下,降雪又有所加強。倒槽降雪天氣冷墊形成早,發展深厚達到1.5km。同時中低層西南風增大了8m•s-1,增大非常明顯,維持時間長,3.4km處西南風最大達到16m•s-1,冷墊形成和中低層西南風加大提前于強降雪9h,冷墊達到最厚及中低層西南風達到最大的時間提前于強降雪5h,這對于暴雪的預報預警有前兆意義。氣旋暴雪開始降雪時沒有明顯的冷墊,降雪加強時,低層西南風增大并維持,1.2km處最大風速達到10m•s-1,冷墊達到0.9km,較淺薄。強降雪在冷墊形成和西南風加大時開始。
3結論和討論
(1)2次暴雪過程降雪前期速度零線都呈現“S”型彎曲,降水過程中零徑向速度“S”型彎曲轉為反“S”型彎曲,基本速度場上呈現“牛眼”結構特征。風廓線產品上都出現不同厚度的冷墊,表明中低層偏北氣流的存在和侵入,使得低層大氣變冷,起到降低邊界層氣溫和抬升暖濕空氣的作用,同時大氣穩定度增強,在基本反射率圖上表現為典型的層狀云降水回波,具有穩定性降水的性質。
(2)降雪物理機制的不同,使得倒槽暴雪和蒙古氣旋暴雪在雷達回波圖上顯示出不同的特征。基本速度場上倒槽暴雪過程中速度零線總體呈直線經過測站,呈偏北風速度輻合,中層出現南北徑向速度輻合,風廓線上偏北風冷墊厚(1.5km)。這是由于降雪前暖層深厚,強冷空氣南下的持續降溫和強動力作用,冷卻抬升深厚暖層中的暖空氣,引起降雪;中層西南風的增強,與北風的徑向輻合,使得降雪維持達到暴雪量級。基本速度場上蒙古氣旋暴雪過程中速度零線由明顯的“S”型轉為反“S”型彎曲,總體呈偏南氣流特征,風廓線上東北風冷墊淺薄,由于偏南氣流持續補充暖濕空氣,有利于濕度條件不十分充足的氣旋暴雪的產生;受低層氣旋影響,冷暖空氣交匯造成輻合上升使得基本速度在低層出現旋轉特征。
(3)倒槽暴雪基本速度場上牛眼結構中心高,中層偏南風強,垂直切變大,對流性強一些,雪強比蒙古氣旋降雪大。倒槽暴雪中風廓線產品上冷墊達到最厚、中層西南風速達到最大的時間提前強降雪5h,這對強降雪臨近預報預警有先兆意義。
參考文獻:
[1]董嘯,周順武,胡中明,等.近50年來東北地區暴雪時空分布特征[J].氣象.2010,36(12):74-79.
[2]閻琦,蔣大凱,陳傳雷,等.1960—2009年遼寧區域性暴雪氣候特征[J].氣象與環境學報,2012,28(4):43-48.
[3]方海義,楊書運.2009年晚秋河北特大暴雪多普勒雷達特征分析[J].高原氣象,2012,31(4):1110-1118.
[4]易笑園,李澤椿,朱磊磊,等.一次β-中尺度暴風雪的成因及動力熱力結構[J].高原氣象,2010,29(2):531-538.
[5]劉建勇,顧思南,徐迪峰.一次致災大暴雪的多尺度系統配置及落區分析[J].高原氣象,2013,32(1):201-210.
[6]王榮基,王樹雄,蔣曉薇,等.2001—2010年大連地區暴雪天氣與雷達回波特征分析[J].氣象與環境學報,2012,28(5):65-70.
[7]楊曉霞,吳煒,萬明波,等.山東省兩次暴雪天氣的對比分析[J].氣象,2012,38(7):868-876.
[8]陳雪珍,慕建利,趙桂香,等.華北暴雪過程中的急流特征分析[J].高原氣象,2014,33(5):1305-1314.
作者:盧秉紅 楊青 高松影 韓江文 閻琦 梁寒 蘇航 劉碩 單位:遼寧省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 沈陽中心氣象臺 遼寧省丹東市氣象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