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白羊垅東漢窯址發掘思考范文

白羊垅東漢窯址發掘思考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白羊垅東漢窯址發掘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白羊垅東漢窯址發掘思考

《東南文化雜志》2014年第三期

一、窯爐遺跡

白羊垅Y1為斜坡式龍窯結構,斜長14.8、寬1.98~2.04米,窯頭方向300°,窯床平均坡度18°(其中窯床前段12°、中段21°、尾段3°)(圖四)。該窯窯床頂部已塌,底部保存較為完整,以下分窯頭、窯床、窯尾三部分敘述其結構。1.窯頭殘留有通火口、火膛、火膛后壁。通火口寬60厘米,殘留兩層磚,殘高20厘米。火膛呈梯形,長3米,前窄后寬,前端寬60、后端寬98厘米;側壁后半段依巖壁而建,前半段用磚砌成,窯汗厚度約5厘米,窯壁凹凸不平。火膛側壁應是完整的,因為窯汗布及側壁上端,高60~85厘米。火膛底部寬50~60厘米,向前傾斜,傾斜度10°(圖五)。火膛后壁略殘,殘高35厘米,呈弧形。若從火膛底起算,后壁殘高110厘米。另外,火膛前段及通火口所用磚寬17、厚5厘米,均為半磚,且磚側面有五銖錢上的“五”字印紋,背面還有葉脈式模印紋,與同時代使用的墓磚類似。2.窯床寬2米左右,側壁保存不多,殘高僅15厘米。殘留側壁為土坯壁,窯汗約有2厘米,有多段窯壁向內坍塌。窯底厚10厘米,中段窯床底部保存較多的支墊具,也有大型罐、罍等器物的殘片出土。窯壁基本連續,沒有發現有窯門的跡象。3.窯尾殘留有排煙坑和煙道。窯尾較平坦,底部土色也和窯床內有異,因此疑有排煙坑的存在,壁已內塌,進深約65~75厘米。尾端有煙道4個,其中一個寬25、深35、殘高25厘米(圖六)。

二、出土遺物

窯址內出土遺物以硬陶為主,偶見釉陶。經過初步拼對,已發現器物有罐、壇、罍、壺、鍾、缽、盆等。器物多數使用輪制法制作,且經過修整,也有少數采用泥條盤筑法制作。胚泥陶洗粗糙,含雜質較多,器物表面粗糙。印紋采用手工拍印方式,少量釉陶殘片上的釉質已接近青釉釉質。罐殘片數量在窯址堆積中占了絕大多數,可分兩型。A型硬陶直腹雙耳罐,共修復11件。沿內凹而分成內外口,外口侈,內口斂,直筒腹微弧,平底,對稱雙耳。上腹部有弦紋,器耳多為對稱葉脈紋、篦紋,偶見變異錢紋。從修復器物看,器型基本一致,輪制;僅口侈角度、沿內凹程度、耳大小彎曲度、腹部弧度略有微小差異。胎多灰褐灰黃,胎質普遍疏松,制作較粗糙。標本T3②:2,口微侈,圓唇,上腹略弧,圓弧形雙耳。灰黃胎。口徑20.4、底徑16、高27.3厘米(圖七:1)。標本H1:1,侈口,尖圓唇,上腹略弧、下腹略收,拱形雙耳。灰褐胎。口徑22.4、底徑15.4、高26.5厘米(圖七:2)。標本H1:3,尖圓唇,內口與外口平,腹較直,半圓形雙耳,耳上紋飾為變異錢紋。褐胎,多雜質,制作較粗糙。口徑16.6、底徑12.2、高19厘米(圖七:3)。B型硬陶弧腹罐,共修復9件。平底,弧腹,弧腹各有差異,上腹部有對稱雙耳,耳面飾葉脈紋、篦紋,輪制,多灰胎、灰黃胎,胎質較疏松,器物厚重。按口沿不同又可分為三亞型。Ba型7件。侈口,圓唇,短頸,頸部有道內束較深的凹槽。弧腹,最大腹徑在中上腹。標本H1:5,黃褐胎。口徑12.8、底徑10.6、高14.4厘米,最大腹徑18厘米(圖七:4)。標本T3②:14,灰褐胎。肩部飾弦紋、波浪紋。口徑17.6、底徑12.2、高21.8厘米(圖七:5)。Bb型1件。標本H1:13,侈口,圓唇,凹沿。灰褐胎。口徑24.7、底徑12.1、高23.7厘米(圖七:6)。Bc型1件。標本H1:14,侈口,圓唇,凹沿成內外口,內口直,有短頸。灰褐胎。口徑10.8、底徑12.4、高23.5厘米(圖七:7)。印紋硬陶罍共修復1件。罐式。標本Y1:36,侈口平沿微凹,內口斂,弧腹,對稱雙耳,平底微內凹。耳面飾葉脈紋、篦紋,腹部拍印帶“人”字形紋飾的窗簾紋。灰胎,胎質較疏松,器表有釉斑。口徑30.9、底徑19、高34.4厘米(圖七:8)。出土殘片中還有平沿罐式網紋罍腹片,斜瓿式口沿的網紋罍腹片等。壇共修復3件。內外口,弧腹,對稱雙耳。口沿、腹底略有差異。標本T3②:9,內口平沿直口,外口敞,深弧腹,平底。耳面飾幾何紋、篦紋。灰褐胎,胎質疏松,表面粗糙。內口徑11.2、外口徑22、底徑12厘米、高25.7厘米(圖七:9)。標本H1:10,內口平沿直口,外口子母口明顯,略內斂,弧腹略鼓,平底內凹,耳面飾葉脈紋、篦紋。灰胎,胎質疏松,表面呈黑褐色,較粗糙。內口徑8、外口徑18、底徑9、高20厘米(圖七:10)。標本H1:7,內口凹沿略外敞,外口凹沿弧折,弧腹略鼓,平底內凹,耳面飾幾何圈紋、篦紋。灰胎,胎質疏松,制作較粗糙。內口徑8.8、外口徑19.8、底徑11、高16.8厘米(圖七:11)。壺數量不多,共修復2件。標本T3②:13,撇口,圓唇,沿內凹,折盤腹,短頸,溜肩弧腹,平底,頸部飾弦紋、水波紋,腹部有弦紋。對稱雙耳,耳面飾幾何紋、篦紋。硬陶灰胎,胎質較堅,但多氣孔雜質。口徑14、底徑11.4、高31.2厘米(圖七:12)。標本H1:9,口沿殘,頸肩順弧無折意,鼓腹,平底,對稱雙耳,耳面飾葉脈紋、篦紋,肩部有弦紋。硬陶紫褐胎,胎質較堅,但多氣孔雜質。底徑8、殘高16.6~18.6厘米(圖七:13)。鍾共修復2件,均已變形,均為敞口凹沿,淺盤腹略弧,圈足折壁,足跟斜削,肩部對稱雙耳,耳面飾葉脈紋、篦紋,肩部飾弦紋、水波紋。硬陶灰黃胎,胎質堅,但多氣孔雜質,表面粗糙。標本H1:8,腹部變形,素面。口徑15.8、圈足足徑15.2厘米,高度不明(圖七:14)。器蓋共修復1件。標本Y1:33,蓋口殘,蓋腹折弧,條形紐,紐面飾葉脈紋、篦紋。硬陶灰黃胎,胎質疏松,制作粗糙。殘高約6.5厘米(圖七:15)。缽共修復4件。按口腹不同可分為三型。A型2件。撇口,圓唇,弧腹微鼓,平底。標本T3②:16,釉陶,灰褐胎,僅口沿下有釉痕,釉層已剝落;胎質較疏松。口徑18.4、底徑10、高6.7厘米(圖七:16)。B型1件。標本T3②:4,敞口,圓唇,沿內凹,斜弧腹,平底。硬陶,灰胎,胎質疏松。口徑20.8、底徑14、高7.7厘米(圖七:17)。C型1件。標本T3②:15,斂口,圓唇,鼓腹,平底。釉陶,灰胎,施黃釉,外壁口腹施釉不及底;胎質較疏松。口徑12.4、底徑10.8、高13.8(圖七:18)。窯具多夾砂陶,砂含量較少,有的夾炭灰。泥條盤筑法制作,有兩足墊座和墊餅、支柱。兩足墊座標本Y1:25,座頂平面呈弧邊三角形,座底一側有兩大乳足,座足底和頂面底成一斜角,以適應窯床坡度。足端寬約21.5、高約11.5厘米(圖八:1)。墊餅圓餅形,標本Y1:32,直徑約20、厚2.4厘米(圖八:2)。支柱可分兩型。A型柱頂為平面,柱身內凹,柱底呈撇足狀且傾斜,中間或上部有透氣孔,器型較大,按腹徑又可分二亞型。Aa型瘦長腹,標本Y1:29,平面直徑9.6、高29.4~31.8厘米(圖八:3)。Ab型圓筒腹,標本Y1:20,平面直徑20、高32.8~36.6厘米(圖八:4)。B型柱頂為平面,柱身內凹,柱底呈撇足狀平,器型較小。標本Y1:31,平面直徑9、足徑10.6、高14.6厘米(圖八:5)。

三、小結

從窯址內出土器物的組合看,以罐類器物為主,兼燒少量的壺鍾類、缽、壇、罍、盆等產品,未發現有鼎、盒類產品,也未發現碗類產品。有些口沿殘片類似瓿,但和罐很接近。A型罐和壇類產品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罍的形制亦反映了地方特色,從出土殘片看,口徑較大,似更接近罐。此類器物浙江地區主要發現于金衢盆地,其它地區少見。窯址中出土的器物多為硬陶陶質,胎質普遍比較粗糙,施釉者數量較少,釉質則相差較大,偶見釉質較好者,故基本上未見精品殘片。與上虞帳子山東漢窯址相比,該窯址的服務對象當是普通大眾。出土器物內壁的輪制痕跡和較薄的胎壁表明,器物的制作已普遍使用輪制技術。帶紋飾的器物內壁往往都有按捺的痕跡,說明紋飾仍是通過陶拍拍印的。從窯址出土產品和窯具來看,該窯產品基本上都是較大型的壺、罐等。產品的燒制方式顯然是單件放置在窯具上燒制,沒有產品疊燒的現象,窯工使用較高的窯具以抬高燒制器物在窯內的空間高度,使燒制器物能達到更高的溫度。由此可判斷該窯一窯的裝燒量大約為200件左右。從廢品堆積厚度來判斷,該窯的規模不大,而且燒制次數不多,否則廢品堆積應該不止現有的面積,因為燒制要求不是很高,所以成品率應該較高。Ba型罐和上虞馱山永元十二年(100年)墓(M31)[1]、上虞蒿壩永初三年(109年)墓(M52)[2]中的硬陶罐類似。壺和鍾類產品共存,和上虞蒿壩永初三年墓、嘉興九里匯東漢墓[3]類似。與上虞蒿壩永初三年墓年代相仿的鄞縣高錢M40[4]中出土的印紋罐上的窗簾紋和本窯址中出土的窗簾紋一樣。據此,該窯址出土遺物具有明顯的東漢中期特征,年代約在公元1世紀中葉至2世紀初葉階段。從探方與窯床橫剖面看地層關系,該窯床是下挖原始地表后呈半地穴狀建成的,并在窯底有墊土以抬高窯床坡度的痕跡。整個窯床呈一流線型的勺狀。關于窯爐結構,以前尚未發現過漢代龍窯的火膛結構,從該窯看,火膛很大,但在火膛上方未見有爐箅的痕跡;火膛后壁很高,說明當時該龍窯只是使用較多的燒火材料以滿足整條龍窯內的溫度需要,從而也間接證明了土坯窯壁上還未設有投柴孔。從火膛底部的傾角和火膛口磚塊使用情況的現存跡象看,火膛口磚塊似乎是為了封堵才使用的,似乎還未運用風口火口的分離技術,即還沒有風門,只有一個添柴通火口,而且這個口子有點大,寬有60厘米。整條龍窯僅火膛口和窯尾排煙坑位置使用磚塊,有可能是燒制后封堵為保持窯內溫度而使用的。從窯壁的連續性可以證明,東漢龍窯尚未產生窯門結構,窯床內燒制器物的搬運和窯床的清理應該是通過窯尾排煙坑處進出的,這可以由該窯址的廢品堆積層幾乎全集中在相當于窯床中后段的位置來證實。假設有窯門的話,廢品堆積層應該位于相當于窯床中前段的位置,甚至位于火膛前側,因為窯尾地勢高,窯工不可能出了窯門把廢品往地勢高的位置傾倒。

綜上所述,我們基本可以判斷該龍窯有如下幾個特點:1、該窯址應該是多次使用的窯場;2、器物通過窯尾排煙口搬運;3、土坯窯壁,沒有投柴孔,火膛口只有一個,兼投柴和通風所用,推測最后應該還有道程序是封堵以保持窯內溫度;4、火膛很大,沒有爐箅,直接填裝,可以添裝大量的柴火。以上的認識或許可以擴大到龍游地區的東漢龍窯。雖然龍游白羊垅東漢窯址只是一處面向大眾的普通窯場,但它和上虞帳子山東漢窯場等一起,展示了東漢時期龍窯窯業技術發展的全面狀況。

作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教官你的太大了芊芊h| 久青草久青草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人av高清无码| 中文字幕丝袜诱惑| 69视频在线观看| 色综合久久久久综合99| 白白的肥岳嗷嗷叫|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 日本人与黑人xxxx| 大ji巴c死你h| 国产在线国偷精品免费看| 做受视频120秒视频| 久久综合久久鬼|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XXXX99真实实拍| 亚洲欧美日韩专区| 两个人看的www免费高清| 亚洲精品福利你懂| 疯狂的欧美乱大交| 日本一卡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久久久精品三级| 八戒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 91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软件|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亚洲第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日本亚洲精品色婷婷在线影院|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打桩机和他宝贝124是哪一对| 国产日韩欧美久久久| 亚洲欧美电影一区二区| 一级成人a免费视频| 被公连续侵犯中文字幕| 村上凉子丰满禁断五十路| 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无人区乱码麻豆1区2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语精品91自产拍在线观看二区| 免费香蕉依人在线视频久| 久久人妻AV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