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奶牛子宮內膜炎病因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動物醫學進展雜志》2016年第9期
摘要:
奶牛子宮內膜炎是奶牛養殖業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每年因該病給養殖業帶來的損失不可估量。引起該病的主要病因除了有細菌、真菌、支原體等一系列病原微生物以外,激素紊亂、遺傳、疾病等奶牛自身因素以及營養、環境和不科學的飼養管理因素同樣也會導致本病發生。因其病因因素較多,加大了治療難度。因此,論文以近年來國內外最新的研究資料為基礎,從誘發該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奶牛自身因素和不當的人為因素等方面對奶牛子宮內膜炎的病因進行系統的綜述,以期為預防和治療此類疾病提供參考。
關鍵詞:
奶牛;子宮內膜炎;病因;病原微生物
子宮內膜炎通常指發生于子宮內膜的黏液性或膿性炎癥,家畜一旦發生子宮內膜炎,常導致母畜屢配不孕,嚴重者可導致奶牛的繁殖力喪失,甚至死亡[1-2]。同時,該病的發生也會造成奶牛飼養成本增加、泌乳量下降甚至淘汰率升高等問題。因此,可以看出奶牛子宮內膜炎對經濟效益的影響相當嚴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奶牛養殖業的健康發展。在世界不同地區奶牛子宮內膜炎的發病率差異較大,造成發病率差異大的原因除了與環境因素、飼養管理水平、流行情況有關,還與奶牛的品種、地域等因素有密切的關系。在國內,王子恒對豫南地區母牛子宮內膜炎的發病情況做了統計學分析,發現該地區奶牛子宮內膜炎的平均發病率為35.14%,其中18.81%的奶牛為重度子宮內膜炎,35.18%的奶牛為中度子宮內膜炎,輕度子宮內膜炎高達46.02%。周偉勝[3]對重慶地區奶牛子宮內膜炎的發病率做過分析比較,發現部分規模化奶牛場發病率高達27%。在國外,PetitT等[4]在分析了奧地利375頭奶牛血清樣品和644頭奶牛的生殖道黏液樣品,結果顯示11.6%的奶牛患有子宮內膜炎。美國也有28%的奶牛患有不同程度的不孕癥或子宮內膜炎[8],法國部分地區的子宮內膜炎發病率也高達32%。國內外奶牛子宮內膜炎的發病率雖有所差異,但是各個國家如此高的發病率是不容忽視的。論文主要依據國內外近幾年關于奶牛子宮內膜炎的發病原因的最新研究進展做一綜述,以期為該病的防治提供參考。
1病原微生物因素
病原微生物是導致奶牛子宮內膜炎發病的重要因素,病原微生物引起子宮感染主要是經過陰道和子宮頸進入子宮所導致的,其中細菌是最主要的病原。其次,真菌和支原體也是此病的重要病原微生物。另外,病毒和寄生蟲的侵入也可導致本病的發生。
1.1細菌
細菌感染是誘發子宮內膜炎的首要病因。但研究表明,導致子宮內膜炎發生的主要病原菌在國內外學者的報道并不一致。李靜[6]在對我國南方部分地區的10個奶牛養殖場73頭子宮內膜炎病牛的子宮內分泌物中分離鑒定出6種主要細菌,分別為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沙門菌屬、變形桿菌和銅綠假單胞菌,其中大腸埃希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在70%以上的患病牛子宮分泌物中均檢出。鄭雪瑩等[7]在北京周邊地區5個奶牛場采集了72份確診為臨床型子宮內膜炎患病奶牛的子宮內容物中,通過對病原菌的分離鑒定發現,37份樣品中含有蠟樣芽胞桿菌,占樣品總數的51.4%;16份樣品含有奧斯陸莫拉菌,占樣品總數的22.2%;14份樣品含有大腸埃希菌,占樣品總數的19.4%;11份樣品含有鏈球菌,占樣品總數的15.3%。此外,還分離出了蘇云金芽胞桿菌、產吲哚金黃桿菌、產堿假單胞菌、玫瑰色庫克菌、成團泛菌等不常見細菌。趙清梅等[8]對寧夏地區的6個規模化養殖場患病牛進行了子宮分泌物采集,共采集到了78頭患病牛的子宮分泌物,共分離出菌株177株,其中大腸埃希菌為65株,檢出率為55.56%,葡萄球菌42株,檢出率35.9%,此外,還有沙門菌、鏈球菌、棒狀桿菌等菌株。Bicalho等指出大腸埃希菌、化膿鏈球菌和壞死梭桿菌是導致美國某奶牛場子宮內膜炎發病最主要的細菌。此外,WilliamsEJ等[9]表示,產黑色普雷沃菌也是導致奶牛發生子宮內膜炎的主要病原菌。MariG等[10]總結得出大腸埃希菌、化膿隱秘桿菌、鏈球菌、巴斯德菌屬、普雷沃菌屬、壞死梭桿菌是導致子宮內膜炎最常見細菌。綜上可以看出,世界各地的養殖場奶牛子宮內分離出來的細菌有著明顯的差異,且每種細菌所占比例都有所不同,這可能與奶牛養殖場所在地區的環境衛生狀況、氣候條件、飼養類型及奶牛健康水平、選用抗菌藥物情況不同有關。但大多數學者均認同,奶牛子宮內膜炎多為多種細菌混合感染所致。由于處于不同地區的奶牛主要致病菌不同,這就為該病的防治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1.2真菌
除細菌外,放線菌、酵母菌、念珠菌、毛霉菌等一些真菌也可引起奶牛子宮內膜炎。GaroussiMT等[11]明確表示,真菌可誘發引起多種奶牛子宮疾病,多數患子宮內膜炎病牛中均可檢測出病原性真菌。王國卿等[12]采集了80例產后子宮內膜炎患牛的子宮內容物,經過分離鑒定,其中20%的患病奶牛均檢出了白色念珠菌。吳明樓等在對46例患牛的子宮分泌物進行了微生物分離鑒定,經驗證其共分離出來酵母菌3株和霉菌4株,檢出率分別為6.5%和8.7%。FerrerJ等[13]研究表明,念珠菌是引起子宮疾病的主要微生物,并且發現由念珠菌引起的子宮內膜炎呈現出發病率高的態勢。王永生等[14]通過對吉林和黑龍江兩省的537頭患有子宮內膜炎的產后奶牛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從患牛的子宮黏液中共分離到207株念珠菌,其中檢出率最高的為克魯斯念珠菌62株,其次是皺褶念珠菌32株。其同時對一年四季不同時期的患病牛子宮分泌物進行了分離鑒定,發現真菌在秋季的患病奶牛子宮中檢出率最高,15.45%的患病牛分泌物中均檢測出了真菌性病原。經總結得出主要是由于在秋季環境有利于真菌的生長。此外,還有眾多學者的研究均已表明真菌對奶牛子宮內膜炎的發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3支原體
支原體與奶牛子宮內膜炎的發生發展也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早在1947年學者通過對牛生殖道中微生物的研究就分離得到了支原體的若干菌株,并證實其對陰道炎、子宮內膜炎及輸卵管炎等生殖系統疾病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GuoM等[15]明確表示,支原體可侵入生殖系統導致感染,從而引起奶牛患有子宮內膜炎、流產或早產等生殖疾病,其機制是支原體通過侵入宿主細胞,釋放有毒代謝產物最終導致奶牛患有生殖疾病。郭夢堯等[16]對產后7d~10d急性膿性子宮內膜炎病牛和健康奶牛子宮分泌物中支原體的感染情況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病牛支原體檢出率為60%,其中45%發生子宮黏膜細胞感染,而健康牛檢出率僅為10%,且無胞內感染發生。GhanemME等[17]對日本的3個奶牛場418頭患有子宮內膜炎病牛的子宮黏液進行了分離鑒定,在31頭奶牛的子宮黏液中分離到了支原體。各國學者的研究證實,在引起奶牛子宮內膜炎的病原微生物中,支原體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4其他病原
除了細菌、真菌和支原體這類引起奶牛子宮內膜炎的主要病原微生物以外,牛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牛病毒性腹瀉病毒、牛皰疹病毒-4、立克次體等也與奶牛子宮內膜炎的發生有一定的相關性[18-19]。此外,也有人證實胎毛滴蟲、陰道滴蟲等生殖系統的寄生蟲也可引起奶牛子宮內膜炎,其中,滴蟲通常是寄生于陰道中隨后入侵子宮造成炎癥。環境惡劣的養殖場,公牛生殖器中通常寄生著各種病原微生物,或公牛患有弧菌病、布魯菌病、滴蟲病等時,公牛可通過交配將病原微生物傳染給母牛,從而引起奶牛的子宮內膜炎。
2奶牛因素
2.1機體生殖激素水平
研究表明,生殖激素代謝水平與子宮感染有著密切的關系。促黃體素、促卵泡素、雌激素和孕激素等激素分泌的紊亂均可誘發母牛產后疾病。SheldonIM等[20]研究發現,E2對子宮內膜上皮和血管的生成、宮頸分泌黏液和子宮收縮、增加新陳代謝等都有促進作用。所以,E2的分泌增加可抑制奶牛子宮內膜炎發生。Seals等研究發現,P4濃度增加可減少宮頸黏液的產生,抑制子宮的收縮,為微生物的入侵、繁殖創造了便利條件,進而導致子宮內膜炎的發生。通常情況下,E2能夠有效阻止子宮內感染,P4水平在體內維持時間的延長會促使感染的發生。奶牛生殖激素分泌的多少會直接影響到子宮感染與否,決定著感染程度的輕重,所以奶牛是否發生子宮內膜炎與機體生殖激素有著密切的關系。
2.2機體的血液狀態
根據對患病奶牛的血液流變學指標檢測時發現,患病牛的還原全血黏度、紅細胞聚集指數和紅細胞剛性指數都高于健康奶牛[21]。當奶牛正常分娩時機體的血液呈現出“濃、黏、凝、聚”的特征,機體血液的這些變化算是正常狀態,屬于機體的自我調整過程,但這些血液狀態的變化也會為某些疾病的發生奠定基礎。當奶牛正常分娩后血液黏度會快速升高,進而導致血液流速降低,從而引起局部血液循環和微循環的障礙,當血液至奶牛子宮時,血液的灌注量也隨之減少,導致了奶牛子宮的抵抗力降低,致使本來存在子宮內的病原菌趁機大量繁殖,最終導致奶牛子宮內膜炎的發生。血流量的減少同時會導致機體的局部發生水腫、出血和淤血等障礙,如治療不夠及時又會導致全身性的病理變化。由此看來,機體的血液狀態不僅會引起子宮內膜炎,嚴重的會引起全身性的病變,最終會導致動物機體產生不可修復的損傷。
2.3遺傳因素
據資料顯示,產后奶牛子宮內膜的炎癥與產犢的胎次和奶牛的品種有著一定的聯系。一般情況下,產犢胎次在2胎~4胎的母牛發病率與初產母牛相比明顯增高,當達到6胎~7胎時奶牛子宮內膜炎發病率最高,高達66.7%[22]。而當自身抵抗力相對較差的奶牛品種也容易患有子宮內膜炎,例如,與紅色草原種母牛相比,黑色雜種母牛在一定生態環境下生長機體抵抗力相對較低,易于發生子宮內膜炎和疫病。
2.4疾病因素
代謝紊亂、維生素缺乏、營養不良等因素均可誘發引起奶牛子宮內膜炎,而子宮內膜炎也可繼發于其他疾病,如對患有產科疾病的圍產期奶牛治療不夠及時或治療的方法不當,均易繼發引起子宮內膜炎。當奶牛患有胎衣不下、陰道脫出、子宮脫出、陰道炎、子宮頸炎等疾病時,如治療不徹底,或發生結核病、布魯菌病、創傷性網胃-心包炎等疾病時,這些疾病常常會使產后奶牛的子宮復舊緩慢,從而繼發子宮內膜炎[23-24]。有學者統計,由胎衣不下誘發的子宮內膜炎比胎衣正常脫落的奶牛患子宮內膜炎的概率高出23.24%。
3人為因素
3.1營養因素
奶牛所攝入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不足,或礦物質缺乏、比例失調等造成日糧的營養價值不全都會引起母牛的抗病力降低,從而誘發子宮內膜炎[25]。Weiss、Erskine等研究了子宮內膜炎的發生與維生素E缺乏的關系,結果顯示,分娩前的母牛應用維生素E可降低子宮內膜炎的發病率。有學者通過對卵巢機能不全和子宮內膜炎患牛的血清銅含量的變化進行了測定,結果表明,銅含量的缺少是卵巢機能不全和子宮內膜炎的促發因素之一[23]。張輝等[26]對子宮黏液中鈣離子進行研究發現,健康奶牛子宮黏液中鈣離子平均含量為161.573μg/mL,而患牛含量為80.492μg/mL,鈣離子平均含量明顯降低,且差異極顯著,所以子宮黏液中鈣離子濃度的變化與患子宮內膜炎有一定聯系。同時發現患病奶牛血清中鉀離子和鋅離子含量和黏液中的鉀離子和氯離子含量都比健康奶牛低,并且差異顯著。子宮內膜炎重癥患牛的血鈣濃度低于輕癥患牛,輕癥患牛的血鈣濃度低于正常奶牛,說明低鈣血癥與子宮內膜炎的發生有著必然聯系,血中總鈣水平與感染的嚴重程度相關[27]。RuderCA等[28]的研究也表明,當奶牛日糧中粗蛋白含量較低時,就導致產后子宮感染的幾率增大,尤其是容易引起棒狀桿菌和壞死性梭菌感染,并且這兩種細菌都可引起子宮內膜炎發病。干奶期奶牛對其飼喂精飼料過多,則會引起奶牛的肥胖、產道的脂肪沉積過多,或易引起胎兒體積過大,分娩時影響產道的開張與松弛、胎兒娩出困難,從而導致產道損傷。產后母牛能量負平衡所致的機體消瘦、全身張力降低和子宮弛緩,均可誘發子宮內膜炎。
3.2人為操作不當
在對奶牛進行人工授精、助產、引產時消毒不嚴或動作粗暴,均易造成生殖道及子宮黏膜的損傷,從而引發子宮內膜炎。奶牛人工授精時輸精器械對子宮的損傷、過度增加輸精的次數、輸精員手臂和牛外陰部等消毒不嚴等,這些因素均會導致病原菌、尤其是環境病原菌侵入子宮引發感染[29]。人為的操作不當會直接損傷奶牛子宮,極易誘發子宮內膜炎。因此,規范操作會直接在奶牛子宮內膜炎發病率的控制上得到良好的體現。
3.3過度催奶
養殖場對產后奶牛過度催奶也是子宮內膜炎的促發原因。奶牛分娩后,養殖場為了促進奶量的增加,會盲目的飼喂過度的精料、添加催奶類的藥物等不科學的作法。催奶和泌乳過多等因素都會導致生殖系統的營養不能及時補充,進而誘發子宮內膜炎的發生。
4其他因素
4.1應激因素
應激因素同樣是奶牛子宮內膜炎的重要病因,尤其是分娩過程中的奶牛受到的應激對子宮內膜炎的發生有著直接的關聯。Frtz研究發現,所有奶牛在分娩過程中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應激刺激,這時奶牛的腎上腺素升高,從而作用于子宮肌上的特異性受體,影響分娩過程和胎衣正常排出,最后誘發子宮內膜炎的產生。Kuhnle也指出,處于分娩過程中的奶牛,受到任何小的干擾都會影響胎衣的排出,使其時間延長2h~3h,間接誘發子宮內膜炎的發生。
4.2季節因素
吳明樓等報道,奶牛分娩的月份與子宮內膜炎的發生也有著直接的聯系,在5月~10月份分娩的奶牛子宮內膜炎發病率明顯高于其他月份,發病率可達51.98%。王建良等報道,6月~9月份是奶牛子宮內膜炎發病率最高的時期,在這幾個月份的發病率平均可達到46.76%,而其余月份發病率普遍低于這幾個月,平均僅為35.03%。可見,奶牛子宮內膜炎發生率與季節關系密切,但是,由于世界各地養殖場的氣候、環境和飼養管理水平等因素不同,所以按照月份劃定疾病常發時間段是不科學的,還要根據具體情況來確定。
4.3環境因素
環境的好壞對奶牛子宮內膜炎發生有著直接的關系。當奶牛的畜舍及產房的衛生環境較差時,奶牛機體自身抵抗力也隨之降低,潮濕、陰暗的畜舍中的大量微生物就趁機進入抵抗力差的奶牛子宮,從而導致子宮內膜炎。長期處于舍飼且畜舍封閉的奶牛由于光照嚴重不足、運動嚴重缺乏,導致奶牛自身體質變差、抵抗力變低,也易引發子宮內膜炎。研究發現長期處于舍飼、缺乏光照和運動的奶牛養殖場子宮內膜炎的發病率高達69.57%,而運動場地大、光照充足的養殖場發病率僅為38.89%[30]。由此可以看出,奶牛子宮內膜炎的發生率與畜舍環境、光照的程度及運動場地的大小有著密切的聯系。
5結語
綜上可見,導致奶牛子宮內膜炎的病因復雜多樣。目前認為,病原微生物入侵子宮引發內膜感染導致持續性炎癥是最根本、最普遍的原因。在實際生產中,飼養管理不科學以及奶牛機體自身等諸多因素都會導致病原微生物更易入侵分娩后的子宮。因此,更加科學的飼養管理,嚴謹的無菌意識都會降低奶牛子宮內膜炎的發病率。目前已證實細菌、真菌、支原體、病毒等眾多微生物是奶牛子宮內膜炎的致病微生物,且每個國家、每個地區主要病原微生物構成不盡相同。所以,對于本病的防控不應單一的從病原微生物下手,而是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去防治本病,可以從提高奶牛自身的抵抗力、改善奶牛飼養條件、提高畜牧獸醫人員的專業技能等多方面去降低奶牛子宮內膜炎的發病率。
參考文獻:
[1]嚴作廷,王東升,張世棟,等.奶牛子宮內膜炎的防治[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1(6):97-98.
[2]李宏勝,楊峰,王旭榮,等.蘭州地區部分奶牛場子宮內膜炎病原菌分離鑒定及抗生素耐藥性研究[J].中國畜牧獸醫,2014(1):222-226.
[6]李靜.我國南方地區奶牛子宮內膜炎病原菌的分離鑒定及地區分布特征的研究[D].湖北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3.
[7]鄭雪瑩,常迪,齊曉龍,等.奶牛臨床型子宮內膜炎病原菌的分離鑒定及藥敏試驗[J].北京農業,2013(30):152-155.
[8]趙清梅,余永濤,任賢.寧夏地區奶牛子宮內膜炎主要病原菌的分離鑒定及藥敏試驗[J].動物醫學進展,2015,36(8):114-119.
[12]王國卿,王洪海,郭夢堯,等.奶牛產后急性子宮內膜炎病原的分離與鑒定[J].中國獸醫雜志,2010(10):10-12.
[14]王永生,郭夢堯,劉文博,等.母牛產后真菌性子宮內膜炎的流行病學調查[J].畜牧與獸醫,2012(3):76-78.
[16]郭夢堯,王國卿,張乃生,等.產后子宮內膜炎病牛子宮內支原體的分離與鑒定[J].中國獸醫科學,2011(1):36-40.
[21]歐紅萍,張傳師,鐘洪勇.清宮散對患子宮內膜炎奶牛血液流變學指標的影響[J].中國畜牧獸醫,2015,34(12):81-83.
[22]王子恒.豫南地區母牛子宮內膜炎發病規律及其診治技術的研究[D].河南鄭州:河南農業大學,2010.
[23]歐紅萍.清宮藥對奶牛子宮內膜炎的藥效學研究[D].四川雅安:四川農業大學,2008.
[26]張輝,陶大勇,嚴光文,等.隱性子宮內膜炎患牛子宮黏液和血清中離子變化的研究[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2(21):103-104.
[27]許臘梅,馮萬宇,王巖,等.奶牛子宮內膜炎研究進展[J].動物醫學進展,2008,29(8):71-74.
[29]周旭東.規模化奶牛養殖場奶牛難產的病因分析與處置[D].陜西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4.
[30]趙敏,牛晉國.奶牛子宮內膜炎的發病原因及防治[J].上海畜牧獸醫通訊,2013(2):54-56.
作者:那立冬 王東升 董書偉 張世棟 閆寶琪 楊洪早 桑夢琪 嚴作廷 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 甘肅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