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花序桉引種表現與造林技術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通過對珍貴用材樹種大花序桉的引種造林生長情況調查,結果表明:大花序桉實生苗造林易感染立枯病,成活率較低,生長迅速,林木分化大。提出大花序桉高效栽培技術要點:選擇耐寒優良種源適時播種,使用9cm×12cm以上較大規格的營養袋育苗,適度控制苗床水培育壯苗;初植密植2220株/hm2,造林后及時補植;加強撫育管理,控制林分合理保存密度主伐時在500~600株/hm2,生長量較高。
關鍵詞:大花序桉;育苗;適當密植;撫育管理;密度控制
桉樹(Eucalyptus)木材廣泛用于制造膠合板、纖維板和造紙,以及作為家具、鋸板材、建筑等實木用材。可做實木用材的桉樹品種主要有大花序桉(E.cloeziana)、托里桉(Corymbiatorelliana)、柳桉(E.salig-na)、粗皮桉(E.pellita)和巨桉(E.grandis)等。大花序桉也叫昆士蘭桉,原產地澳大利亞,也稱為澳洲大花梨,樹干通直圓滿,自然整枝良好,生長迅速,樹高可達35~40m[1],在天然林中胸徑最大可達2m,樹高50m。木材黃褐色,硬度大,結構緊密,是珍貴實木用材樹種之一。2013年漳州市林業局采集平和天馬國有林場12年生的大花序桉做材性分析,檢測結果為:氣干密度0.78g/cm3、木材順紋抗壓強度67.8Mpa、木材抗彎強度135.9Mpa,是良好的實木用材原料。該樹種的實木利用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我國依托中澳桉樹國際合作項目,開始引種大花序桉等桉樹品種。廣西東門國有林場從1982年起開始引種栽培。28年生的大花序桉種源試驗林林分平均胸徑31.5cm,平均樹高30.2m,平均單株材積量1.18m3,最優單株胸徑60.5cm,高40m,單株材積量5.6m3;產生苗造林的5年生林分平均胸徑14.3cm、平均樹高13.5m,平均單株材積量0.11m3,最優單株胸徑22.5cm,樹高19m,單株材積量0.38m3。實生苗造林的2年生林分平均胸徑7.0cm,平均樹高6.5m,最優單株胸徑9.0cm,樹高8m。漳州林業部門與國家林業局桉樹研究中心合作,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引種大花序桉,先后在長泰巖溪國有林場、平和天馬國有林場等地種植,均生長表現良好,具有速生、干形通直、自然整枝良好、較耐土壤瘠簿和耐寒等優點。
1引種地概況
漳州地處福建最南端,北緯23°33'~25°12'、東經116°54'~118°15',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常青。多年平均氣溫21°C,極端最高氣溫40.5°C以上,極端最低氣溫-2.1°C;年日照時數2000h以上,無霜期330d以上;多年平均降水量1400~1800mm;山地土壤以磚紅壤性紅壤、紅壤、黃壤為主。漳州市林地總面積85.86萬hm2。全市16個省屬國有林場林地面積6.42萬hm2,分布在各縣區域內。漳州林地面積大,自然地理條件、氣候條件優越,十分適宜發展桉樹豐產林。漳州從1996年開始引種大花序桉,2012-2017年大面積種植,主要在國有林場造林。目前全市大花序桉造林面積約497.2hm2。
2引種表現
2.1造林成活率
對引進的10個不同種源大花序桉種子,經苗床播種后,把芽苗移栽至規格9cm×12cm的塑料營養袋,在出圃時只對達到Ⅰ、Ⅱ級的苗木進行出圃,做為種源試驗林供試苗木。對前期引種表現較好的種源號1212的大花序桉種子,經苗床播種后,把芽苗移栽至規格9cm×12cm的塑料營養袋,在出圃時僅采用Ⅰ級苗木,對苗木進行標號,做為分級造林試驗的供試苗木。對種源號1212的大花序桉種子,在40cm×20cm的育苗托盤上進行播種,播種量分別為2g、2.7g、4g,后把芽苗移栽至規格9cm×12cm的塑料營養袋,在出圃時只采用Ⅰ、Ⅱ級的苗木,做為不同播種量苗木造林試驗的供試苗木。對以上三種類型的苗木于2017年4月在詔安防護林場進行造林,造林初植密度1650株/hm2。2018年5月調查各種類型造林的苗木成活情況(表1)。可見,大花序桉造林平均成活率只有74.6%,最高為77.3%,造林成活率較低,與生產上要求桉樹造林成活率≥90%還有一定差距。
2.2林木生長情況
2002年平和天馬國有林場與國家林業局桉樹研究中心合作,從澳大利亞引進大花序桉種子(種源號19314)育苗造林,林分總體生長快,主干通直,自然整枝好。之后,國有林場分批引種了一些大花序桉。2015年4月對各批次漳州大花序桉實生苗造林生長情況選擇有代表性的林場進行調查(表2)。所調查的各林齡林分胸徑年均生長量2.8cm,樹高年均生產量2.9m,單株立木材積年均生長量0.0186m3。天馬國有林場13年生種源試驗林的優勢木生長表現尤為突出,林分分化較明顯。優勢木單株立木材積比林分單株立木材積平均增加159.6%。漳州地區尾巨桉無性系造林幼林胸徑年均生長量約4.1cm、樹高年均生長量約4.3m。大花序桉實生苗造林幼林胸徑年均生長量3.2cm,約為尾巨桉的71.9%;樹高年均生長量3.4m,約為尾巨桉的73.5%。若為無性系造林生長會更好,可能會達到尾巨桉無性系造林的生長量。如廣西東門國有林場營造的大花序桉1年生無性系試驗林,林分平均胸徑4.5cm,平均樹高4.2m,最優單株胸徑6cm,樹高5m,林相整齊,林木生長情況可與尾巨桉造林相媲美。
3引種存在的問題
3.1實生苗木造林,林木分化明顯。
尾巨桉造林之所以發展迅猛,是因其利用優良無性系造林,林木生長均勻,分化少,林相整齊,速生性好,產量高,經濟效益好,所以林農造林積極性高。相比之下,由于大花序桉引種時間短,我們對其生物學特性和生態學特性認識較少,種苗及造林技術研究剛剛起步,優良無性系的篩選尚未完成,因而目前主要還是采用實生苗造林,林木生長分化大,整體產量較尾巨桉低,在造林生產上還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林農的種植熱情。
3.2易發生立枯病,造林成活率低。
觀察和總結生產經驗發現大花序桉造林成活率較低的主要原因是樹種抗病力較差,苗木和幼樹易感染立枯病死亡。在造林成活后的當年及次年均發現植株根頸部皮層腐爛引起植株死亡現象,特別是位于潮濕的坑邊、山谷中的植株,以及劈草撫育后的植株尤為嚴重。劈草撫育后感染立枯病而死的植株,主要是因劈草引起植株機械損傷和劈草后雜草堆放在植株根部,造成傷口和根頸部潮濕感染立枯病。
3.3科研攻關緩慢,營林技術落后。
大花序桉引種時間較短,科研技術攻關相對滯后。漳州種源系統試驗剛剛起步。進口澳洲大花序桉種子的采種地有低溫型(極端低溫-6.7℃)、中溫型(極端低溫1℃)、高溫型(極端低溫7.3℃)三種地帶,先后均引種在漳州。天馬林場2002年引種的種源號19314,屬于低溫地域種源,引種后經歷多次嚴寒考驗均未受寒害。2015年春季造林的種源屬于高溫型,比尾巨桉不耐寒,2016年1月下旬出現嚴重寒流,林分遭受嚴重凍害,天馬林場種植的大花序桉幾乎全部凍死,而相鄰小班同時間造林的尾巨桉無性系只出現頂梢凍死約0.7m高度。同時,大花序桉各種源的生長特性、無性系選育、造林技術等等都需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
4造林技術初探
4.1育苗
4.1.1種源選擇采用大花序桉良種壯苗,是確保造林成功的關鍵措施。大花序桉育苗造林種源選擇尤為重要。從目前漳州市引種試驗的情況來看,初步選擇低溫型種源,種源號19314、1202、1212的種子育苗為宜。種源號19314為天馬林場2002年引種的種源號,生長良好,適宜山地造林。廣西林業科學研究院周維等人[2]于2004年分別在廣西玉林和欽州兩地建立種源試驗林,種源號19314在這二個地點的生長表現也很好,5.5年生試驗林胸徑13.9cm以上,樹高14m以上,在種源試驗林引種的18個種源中生長量排在第4~6名。種源號1202、1212為詔安防護國有林場2017年4月種植的種源試驗林,2018年1月調查,造林9個月平均地徑樹高分別為3.93cm、1.92m,3.74cm、1.82m,生長茂盛。隨著后續觀察試驗的開展,今后還需要對種源進行復選。
4.1.2營養袋規格桉樹育苗容器一般選用規格為7cm×11cm的塑料袋裝填基質。由于大花序桉抗立枯病能力較差,因此建議選用9cm×12cm以上較大規格的營養杯育苗,以增加苗木通風透氣性,使之生長健壯,不易染病,出苗率高,能提高造林成活率。鄭德泰也認為[3],大花序桉育苗容器應選用10cm×10cm以上規格營養袋為好,培育苗木健壯、生長快。
4.1.3播種時間大花序桉造林一般在春季3-4月,宜在前一年的9月中下旬至10月中旬選擇晴天播種育苗。若播種偏早,因氣溫較高苗木易感染病害;若播種偏遲,天氣較冷,苗木生長季短難以培育出壯苗。播種量約23g/m2。
4.1.4苗木管理苗木管理關鍵技術在于控制好芽床、苗床濕度并加強病蟲害防治工作。由于大花序桉苗木易發生立枯病,因此苗床邊溝應排水良好,并適當控制苗床濕度,在滿足苗木水分需要的前提下盡量保持苗床干燥,以減少病害發生。每隔7~10d噴一次進口殺菌劑,如800倍液百泰、4000倍液愛苗等藥性較溫和的藥物,效果較好。
4.2整地種植
整地時對跡地全面清雜,挖明穴,穴規格50cm×30cm×30cm,回表土,施復合肥250g/穴作為基肥。大花序桉最佳種植時間為3月份,在雨季來臨雨水澆透定植穴土壤時,應趁早種植,避開白蟻活動高峰期,造林成活率較高,林木生長快。如果在5月份后種植,高溫高濕,苗木容易感染病菌,加之其它害蟲活動猖狂,對苗木破壞較大,成活率將低于60%。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苗木可先運至造林地煉苗一周再進行造林。容器苗造林要求造林前容器先浸透水,造林時如果是塑料袋容器苗,則塑料袋應全脫,并注意不破壞土團,造林深度比容器高3cm。如果是輕基質無紡布容器苗木,可直接上山造林,不需要撕開無紡布。由于大花序桉造林成活率較低,應提倡適當密植,整地株行距以1.5m×3m、初植密度2220株/hm2為宜。如果當年造林成活率按80%計,后續生長林分以造林成活株數85%計算最終保存率,那么初植密度2220株/hm2的林分,最終保存株數還可達到1500株/hm2,可以基本保證造林成功。由于大花序桉造林成活率較低,在造林時可預留造林總株數的15%~20%的同一批次苗木假植于造林地,在造林后20d補植一次,造林后40d再補植一次。由于使用同一批次的苗木進行補植,補植的苗木和已經成活的苗木在高度上不會差別太大,較易成林,不易被壓。假植于林地的待補植苗木每隔15d應原地搬動斷根一次,才不會使苗木徒長,影響補植成活率。通過及時補植,造林成活率可以達到90%以上。
4.3撫育
主要采取劈草、施肥撫育措施。不同年度的撫育措施有所不同。漳州地區臺風多,易吹倒桉樹幼林,幼林施肥應待臺風季節過后為宜。造林當年,造林1個月后每株點施復合肥10~15g,在距離株頭15cm處兩側施放。在上半年和下半年各全面劈草一次,上半年只劈草不施肥,下半年結合全面劈草埋放復合肥200g/株。造林第2年,在上半年全面劈草一次,不施肥,下半年9月份再全面劈草一次同時追肥,每株分2穴埋施氮磷鉀復合肥300g。造林第3~4年,在下半年8月份全面劈草一次并同時追肥,每株分2穴埋施氮磷鉀復合肥500~600g。造林第5~6年,植株抗臺風能力明顯增強,可以在春季施肥,在3月份全面劈草一次并同時追肥,每株分2穴埋施氮磷鉀復合肥或磷酸二銨700~900g。在造林后的前3年,撫育劈草應盡量減少植株機械損傷,雜草切忌堆放在植株頭部,否則容易造成根頸部腐爛導致植株死亡。
4.4間伐
大花序桉培育目標為大徑材用材林,經營周期較長,立木密度控制很關鍵,經營期內需撫育間伐。根據天馬林場尾巨桉大徑材培育技術,主伐年齡15~20a,經營期內需間伐2次,最終保留株數600株/hm2左右產量最高[4],經濟效益最好。田永霞研究認為[5],日本落葉松大徑材最終保留密度450~600株/hm2為最佳;黃黎敏等人研究認為,桉樹大徑材初植密度667株/hm2為最優[6]。因此,大花序桉培育大徑材林分,宜間伐2次。第一次間伐在造林后第4~5年,保留密度1100株/hm2左右;第二次間伐在造林后第7~8年,保留密度500~600株/hm2,生長量最高。經過精心管理,造林15~20a即可主伐,預計平均產材量可達450m3/hm2以上,經濟效益顯著。
參考文獻
[1]李昌榮,陳奎,周小金.大花序桉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J].桉樹科技,2012,29(2):40-45.
[2]周維,李昌榮,陳健波.大花序桉種源遺傳變異及適應性研究[J].西南林業大學學報,2014,34(4):36-41.
[3]鄭德泰.大花序桉育苗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4(18):172-173.
[4]張金文.巨尾桉大徑材間伐試驗研究[J].林業科學研究,2008,21(4):464-468.
[5]田永霞.日本落葉松大徑材培育技術的研究[J].防護林科技,2015,145(10):44-46.
[6]黃黎敏,陳少雄.尾巨桉速生大徑材的培育[J].桉樹科技,2005,22(1):14-22.
作者:張榮標 單位:福建省平和天馬國有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