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抗旱造林技術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1集水技術。對干旱半干旱地區苗木成活率產生影響的主要因素是“水”,我們可以通過修筑蓄水池以及攔塘壩的方式將自然降雨集中在一起,從而為抗旱林木的早期生長提供水源。集水整地系統主要由微集水區構成,比如產生徑流的積水面或者滲蓄徑流的植樹穴。結合實際地形情況,以林木為目標在整個林地形成不同的集水區和栽植區,從而構成一個完善的集水、蓄水系統。如果在樹木栽植區的自然降水無法滿足林木的自然發育需要,在不同的時期內土壤水分缺乏,那么我們就能夠通過集水技術來對水流量進行調整,從而對土壤進行補水,確保水分供需的平衡。
1.2栽植管理。一方面是不同季節栽植的管理,春季栽植時通常在土壤解凍到20cm左右時進行。嫩江地區一般春季造林時間為5月中上旬為宜,可以選擇先植陽坡,再植陰坡的方式;按照先植小苗,后植大苗的原則,在土壤水分被大量蒸發之前,確保苗木均已被栽植入土;在雨季進行栽植通常可以選擇透雨之后的連陰天或者是下雨之前進行栽植。抗旱造林工作人員必須要了解當地天氣的變化,多關注近期天氣預報,從而把握好栽植的有利時機,這也是雨季栽植成功的重點;秋季栽植應該選擇落葉之后,土凍之前的時間段,這一階段氣溫開始降低,水分蒸發量明顯的下降,有助于苗木根系吸收水分,來年春天還能夠直接吸收凍土解凍水,讓生根更快的萌芽和生長。另一方面是苗木管理工作。做好苗木運輸管理,做到隨起隨運隨栽,若遇無法第一時間進行栽植的情況應該做好假植,運輸時間盡可能控制在早晚間;對于部分生命力較強的闊葉樹種,可以采取截桿截根的方式,降低莖干的水分消耗;此外還應做好苗木分級管理以及灌溉管理等工作。
2抗旱配套技術措施
2.1DJS造林技術。DJS造林技術的主要是結合該地區的自然環境條件以及抗旱造林樹種的基本特征,同時利用聚乙烯塑料不透水的特征,研制出裝有營養土和水配比的混漿植苗袋,把林木植入袋中的一種新技術。首先在塑料袋中下方均勻打通4個直徑4mm小眼,已利根系扎出。然后在塑料容器袋中放入適量的水和土,進行攪拌成泥漿狀,再將苗根插入泥漿中,將塑料袋放入栽植坑中,把袋兩個拎手對折封嚴袋口,回土埋嚴,修好樹盤,澆透坑水。在無降水的情況下,苗木能夠一個半月至兩個月不失水。
2.2容器苗造林技術。容苗器造林技術指的是使用營養容器來進行播種和林木的育苗。容苗器相對于裸根苗來說能夠延長造林時間,可以很好地增加苗木成活率,有助于我們對缺苗進行補植,增加林木生長量以及抗逆性。為了更好地處理干旱半干旱地區造林難的問題,我們可以廣泛的推廣這種造林技術。使用容苗器造林可以確保苗木根系完整,讓苗木能夠更好地吸收容器中的營養成分,但是這種造林技術的缺陷在于成本相對較高。通過運用容器進行造林大大增加了干旱地區和沙地造林的成活率,根據本地的實際調查數據顯示,使用2年生油松或者側柏容器苗造林能夠達到85.3%的成活率,而比裸根苗造林方式20%的成活率高得多,同時也讓造林時間擺脫了季節的限制。
2.3地膜覆蓋技術。在南方地區,地膜覆蓋技術被廣泛地應用。在開始覆膜之前,要結合林木的種類和栽植面密度等情況來設計好地膜塊的大小。林木栽植之后進行澆水,待水滲透進入后,把1m見方的地膜從中心破洞,將苗木由洞口套入,將地膜鋪平之后,確保苗木根基周圍的地膜覆蓋嚴實,并將樹盤設置成為漏斗形狀。需要注意的是,地膜覆蓋過程中應該確保邊緣壓實,可以在地膜上方灑一層薄土,避免起風時地膜被吹走。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地膜覆蓋技術可以增加濕潤效果,在早春的3~4月時地面增溫2.3~3.5℃,相對來說增加了10%~17%;15~25cm土層溫度增加1.2~2.3℃,相對增加8%~25%,其次是地膜覆蓋之后土壤的含水量處于18.43%~19.87%,和之前的測量值相比增加了15%左右,保墑能力較好。
2.4灌溉。在一些條件較好的地區可以應用取水灌溉技術,為了更好地節約水資源,當前我們普遍采取渠道防滲技術以及低壓管道輸水技術來進行灌溉。而渠道防滲技術相比之下是現階段大中型灌區較為理想的灌溉技術,其節水潛力很大。低壓管道輸水灌溉常被稱之為管灌技術,它指的是借助水泵的低壓力將水輸送到田間口,之后再接末級輸水軟管進行灌溉。但在應用此類技術時必須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
3結論
通過各種抗旱造林技術不但能夠幫助降低工作成本,還可以增強林木的成活率,確保林業生態效益的最大化。對干旱半干旱地區抗旱造林技術進行分析和研究,在對林木進行精心栽植的基礎上,為了確保抗旱保成活,應該盡可能地利用好水分,根據當地實際氣候情況,選擇合理的整地、定植、覆膜、集水等技術手段及正確的栽植時間來增強林木的成活率,真正做到抗旱保成活、植一片綠一片,建設美麗生態嫩江。
作者:閆莉 胡鐵柱 胡崇然 單位:嫩江縣林業局 嫩江縣大治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