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糧改飼發展草食畜牧業前景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近年來,政府非常重視以綠色生態、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穩糧增收調結構,提質增效轉方式為主線,以“糧改飼”為主要方式,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用地養地結合的耕作制度體系和糧經飼統籌、農牧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走產出高效、食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發展之路。2016年,農業部在廣西、河北、內蒙古等17個省(自治區)實施“糧改飼”試點600萬畝。我區選擇玉米種植面積大、牛羊飼養基礎好、種養結構調整意愿比較強的興賓、武宣作為試點縣。做好試點工作,對推進“糧改飼”發展草食畜牧業意義重大。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我區推進“糧改飼”,發展草食畜牧業前景作分析。
1糧改飼發展草食畜牧業背景
1.1草食畜牧業發展的需要
草食畜牧業是現代畜牧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區草食畜牧業發展呈現良好勢頭,但是生產總量和生產方式仍然明顯滯后,尤其是飼草料供需缺口巨大,嚴重阻礙了草食畜牧業乃至整個現代畜牧業發展的步伐。
1.2農牧結合的需要
當前,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一連增”,但是也面臨著資源環境的巨大約束,“調結構、轉方式”已經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當務之急,迫切需要加快構建糧飼兼顧、農牧結合、循環發展的新型種養結構。
1.3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要
推行“糧改飼”種植結構調整,變糧、經二元種植結構為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增加青貯玉米、青貯甘蔗和優質牧草的種植面積,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通過糧食過腹轉化增值,加大農家肥和有機肥的施用量,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有機質,才能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現代化農業之路。
1.4保障糧食安全的需要
據統計,從1990年到2012年,我國人均口糧消費下降了16%,肉蛋奶消費上升了226%。未來的糧食問題不是口糧短缺,而是飼料糧保障問題。大家普遍認為小麥、玉米、稻米是人們俗稱的糧食,其實,畜產品實際上也是糧食。從這個角度來講,發展食草型畜牧業也是為了改善和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一個重要選擇。
1.5保護生態環境的需要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國家更加嚴厲的環保法規相斷出臺,特別是我區“美麗廣西”建設活動的全面深入推進,對畜禽養殖廢棄物的處理排放提出了更高要求。發展糧改飼,可以將養殖糞污施肥還田,很好地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符合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的原則,符合國際畜牧業的發展方向。
2發展前景分析
2.1糧草資源豐富
廣西氣候溫暖、降水充足,適宜鮮草生長,目前天然草地有1688萬畝,可利用面積1266萬畝,年鮮草總產量900萬噸。另外,玉米是廣西第二大糧食作物,種植面積894萬畝,玉米籽粒產量269萬噸,秸稈產量540萬噸,秸稈飼料化利用48萬噸;甘蔗是廣西最大宗經濟作物(廣西是全國產糖第一大省),種植面積1620萬畝,原料蔗產量7630萬噸,秸稈產量2290萬噸,秸稈飼料化利用120萬噸。豐富的糧草資源為廣西推進“糧改飼”,發展草食畜牧業奠定了有利基礎。
2.2草食畜牧業基礎好
“十二五”期間,我區畜牧業穩步發展,主要畜產品產量繼續保持全國前列。2015年末,我區牛存欄445.94萬頭,出欄149.28萬頭;羊存欄202.64萬只,出欄205.33萬只;奶水牛存欄8.98萬頭,鵝出欄1082.4萬只,兔出欄757.1萬只。良好的草食畜牧業基礎,對牧草飼料需求量非常大,發展“糧改飼”有可靠市場。
2.3產生效益可觀
2.3.1經濟效益
我區種植青貯玉米畝產量大約為6噸/年(全株),按照目前我區收貯公司對全株青貯玉米收購價350元/噸計算,畝產值2100元。而種植普通玉米畝產玉米大約0.9噸/年,按收購價2000元/噸計算,畝產值1800元。種植青貯玉米比普通玉米每畝增收300元/年,提高16.67%。以試點項目計算,種植青貯玉米飼草料2萬畝,產量12萬噸,產值4200萬元,助農增收600萬元。而據資料可查,全株青貯玉米的可消化率可以比秸稈加玉米高30%以上,一般每3~3.5千克全株青貯玉米中約含0.5千克玉米籽粒。如育肥牛每天喂青貯玉米20千克或喂玉米秸稈加玉米粒26千克(24.5千克秸稈+1.5千克玉米粒),同樣獲得日增重0.6千克;按市場青貯玉米青貯料600元/噸、一般玉米秸稈青貯料400元/噸計算,每天喂青貯玉米成本為12元,而喂一般玉米秸稈加玉米粒的成本12.8元(玉米粒2.0元/千克),喂青貯玉米比喂玉米秸稈加玉米粒減少飼料成本0.8元,飼料成本降低6.25%。
2.3.2社會效益
規模發展“糧改飼”草食畜牧業,既可以增加農民就業機會,還可以對穩定肉制品、奶制品市場供應起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還可拉動家畜屠宰業、餐飲業的蓬勃發展,增加稅收。全株青貯玉米收割時省去了脫粒、晾曬、處理秸稈等環節,能夠有效緩解收割時農村缺青壯年勞動力的問題。另外,規模種植青貯飼草料,也需要一定的勞動力,按人均可種植5畝計,每種植1萬畝可提供就業崗位2000個。同時,大規模推廣糧改飼,可以拉動肉牛、肉羊等草食家畜養殖業的發展,并可帶動輻射周邊農戶,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加快“生態鄉村”建設。
2.3.3生態效益
“糧改飼”的前提是一定要種養結合,草食家畜養殖產生的糞便經過處理后,就近消納利用,既可以培肥地力,又可改善耕地結構。“糧改飼”還可以帶動秸稈循環利用和轉化增值,通過全株青貯養殖,不僅不用考慮秸稈的二次收貯問題,而且還避免了秸稈焚燒引起的環境問題。也就是通過收集家畜糞尿,推廣“家畜-有機肥料-糧食(牧草)”生態養殖模式,促進生態能源開發建設。同時,利用家畜糞尿或沼渣,起到了改土肥土的作用,解決因化肥用量越來越多所造成的土壤理化性狀日益劣化的問題,同時減少了化肥用量及有害物殘留,這既有利于農業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又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
3存在的問題
3.1種養加工生產規模小
種植業各家各戶小地塊分散種植,養殖場和飼草加工廠規模也小且分散,不利于規模化生產,導致生產成本高,生產效益低。
3.2“糧改飼”尚未形成產業
由于“糧改飼”剛起步,生產組織化程度低,種植、加工、銷售和養殖產業鏈還沒形成,利益聯結機制尚未形成,沒有形成一體化,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弱。
3.3機械裝備和科技支撐不強
沒有適合南方坡地小塊地作業的飼草收獲機械,人工收獲成本高;青貯微貯加工儲存一些關鍵性技術難題尚未突破;缺乏適合廣西的優質高產青貯玉米品種。
4建議
4.1加強組織領導
為了確保“糧改飼”工作的順利實施,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提高對新常態下發展現代畜牧業重要性的認識,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對畜牧業工作的領導。要高度重視“糧改飼”工程推進,形成從自治區、市、縣、鄉、村五級聯動機制,各有關部門協調配合、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圍繞發展中遇到的,如金融協調、土地流轉等問題和困難,不斷優化完善扶持推進糧改飼發展的政策,營造出有利于糧改飼發展的政策環境。
4.2推廣試點經驗及時總結
興賓區、武宣縣作為我區2016年“糧改飼”試點縣的好做法好經驗,充分發揮典型示范作用,并加以推廣,遵循政策引導、農戶自愿、市場拉動、因地制宜、合理改種、種養結合、為養而種的原則,根據草食家畜養殖規模和發展潛力和當地土地、水資源、氣候等自然因素,結合種植條件,科學調整種植結構,合理選擇“糧改飼”作物種植品種,發揮耕地產出最大效益。
4.3加大資金投入
通過中央財政資金的補助引導,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和群眾投入的積極性,特別是調動企業的積極性,盡可能吸引社會力量和資金來參與“糧改飼”項目實施,積極協助項目承擔主體通過貸款或引進民間資本,進一步加大項目資金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方位的融資機制,確保飼草料種植和收貯工作任務按時完成。
4.4提供技術支撐
成立“糧改飼”技術指導小組,由縣(區)農業、水產畜牧獸醫部門分管領導擔任正副組長,縣(區)農業、水產畜牧獸醫部門二層有關單位負責人和各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站、水產畜牧獸醫站站長為成員,并以廣西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廣西畜牧總站等相關科研院校為依托,解決種植、青貯和加工環節中出現的技術問題。在種植加工等應用技術研究方面加大科技創新力度,開展技術指導,加強協作攻關,解決關鍵技術問題,組織學習培訓與技術交流,提高技術支撐水平。
4.5加大宣傳力度
通過報刊、廣播、電視等各種形式,采取印發宣傳資料、張貼標語等各種方式,大張旗鼓地宣傳“糧改飼”項目建設的重要性。組織項目領導小組和技術小組成員,深入鄉、村和養殖企業(場),進行耐心細致地宣傳,積極引導社會公眾和有實力的企業參與到“糧改飼”工作中,使“糧改飼”項目深入人心,全面提高農戶及養殖業主意識及技術水平,使全區農戶、養殖企業(場)能按照國家和自治區有關“糧改飼”項目建設的政策法規要求,自覺進行“糧改飼”項目的標準化管理,讓從事“糧改飼”工作變成農民的自覺行動。
作者:梁正1;丘金花2 單位:1.廣西畜禽品種改良站,2.廣西畜牧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