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浮游動物生態修復理論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結果與分析
1.1浮游動物種類的變化從2013年9月到2014年2月,在整個試驗期間共觀測到浮游動物42種,其中輪蟲19種(屬),枝角類8種(屬),橈足類4種(屬)(見表1)。根據表1,可以看出試驗實施前(2013年9月):原生動物有6種,占30%;輪蟲有10種,占50%;枝角類1種,占5%;橈足類3種,占15%。試驗后期(2014年2月):原生動物有3種,占18.7%;輪蟲7種,占43.7%;枝角類有5種,占31.3%;橈足類1種,占6.3%。原生動物、輪蟲、橈足類種類下降,枝角類種類上升。
1.2浮游動物數量的變化試驗實施后,浮游動物不但在種類上發生了變化,而且在密度和生物量上同時也發生了變化,表2是浮游動物密度及生物量的統計情況。浮游動物的密度從試驗開始時的1736個/L,逐步下降到試驗后期的100個/L,下降了94.2%。浮游動物的生物總量由1.75㎎/L,下降至試驗后的0.418㎎/L,下降了76.1%。
1.3浮游動物各種類的生物量變化試驗區內總生物量發生由大向小變化,但是浮游動物內原生動物、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的生物量變化各有不同,圖1是各種浮游動物的生物量變化曲線圖。根據圖1,可以看出原生動物、輪蟲、橈足類的生物量在試驗期間呈現下降趨勢,但是變化幅度不大,但是枝角類的變化比較大,出現跳躍式波動,低時0.1mg/L,最高時達到17.2mg/L,最高時生物量占了浮游動物總量的97.3%。
2結論
通過對生態修復技術實施過程浮游動物的監測數據分析表明,生態修復技術的實施直接影響浮游動物的組成,并影響水體的水質狀況。
2.1生態修復技術是水體富營養化防治的有效方法,對水質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根據李明德提出的判斷標準:生物量>1mg/L屬于中營養型水體,<1mg/L屬于貧營養型水體。生態修復前浮游動物生物量為1.75mg/L,大于1mg/L,屬于中營養型水體;生態修復實施后水體浮游動物生物量0.418mg/L,屬于貧營養型水體。也就是說,實施生態修復技術可以將水體從中營養型的水體提升至貧營養型水體。
2.2在水體修復的過程中浮游動物的優勢種由輪蟲類變為枝角類。在水體處在中富營養狀態時由以輪蟲為主,優勢種為裂足輪蟲;水質改善成為貧營養狀態后,優勢種為枝角類的象鼻溞。
2.3枝角類和橈足類生物量的多少在水質的轉型和提升,特別是在透明度變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這兩類動物在生物量中占浮游動物總量的27.5%透明度比較差,69%時透明度開始增加,生物量達到浮游動物總量的88.7%以上時,水質達到最佳,水體可以清澈見底。
作者:陳宗永吳延志韋蘭英鄧慧夫楊明慧劉德海單位:南寧市南湖公園廣西南寧市新技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