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沙礫石河道生態修復理論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蓄水區建設
1.1蓄水區設計
根據河道走勢,蓄水區設計應與泄洪區平行,位于河道內側。根據河道落差建立溢流壩,溢流壩之間距離根據落差而定,一般300~500m設計一條溢流壩。蓄水區寬度則根據周邊地理條件而定。當然,越寬則水面越大,景觀效果也越好。
1.2建設施工
1.2.1溢流壩溢流壩根據財力狀況而定,資金寬??蛇x擇橡皮壩,資金不寬裕則可選擇混凝土壩。修建混凝土壩,要按照選定的壩址,從泄洪明渠內墻(靠蓄水區一側)開挖深1~1.2m,寬3m的基礎溝,基本垂直于泄洪明渠內墻,長度則以地形而建。用大卵石混凝土砌筑,壩高根據地勢,略低于外側坡岸,一般為2~2.5m。溢流壩可設計多種形狀,壩體可選擇弧形、直線型、懸崖峭壁型;壩頂則可采用亂石陣、門釘型、瀑布型等。
1.2.2控制閘閥修建溢流壩時,要同時在壩底設計安裝一段聯通上下蓄水區的管道,在管道上加裝控制閘閥便于蓄水或放水。管道直徑根據蓄水量而定,一般小型蓄水區30~50cm即可。為便于檢查和管理,還要為控制閘閥修建檢查井,并安裝井蓋。井底直徑1.5m,井深略高于溢流壩高度,以防壩頂溢水進入檢查井。
1.2.3蓄水底面溢流壩建好之后,即可進行底面處理。首先整平蓄水區地面,要求上壩到下壩之間的地表面基本為一個水平面,落差小于0.5m。泄洪明渠內墻外側和蓄水區坡岸均可整理成坡面,坡度不能大于60°。然后從一個壩基開始將表面20cm土層鏟起鋪設防滲膜,操作時根據防滲膜的寬度一條一條鋪設,每條防滲膜之間用電熔器進行粘接,兩頭要鋪到坡度的2/3。之后將產出的20cm沙礫石覆蓋于防滲膜上,一個蓄水區的防滲膜全部鋪設完后,再覆蓋20cm的沙土一層,攤平即可。
1.2.4引水渠在蓄水區上游就近選擇附近的灌溉渠系,開通一條引水渠,可隨時對蓄水區蓄水。引水渠進水口要求加裝過濾網,以便將水中雜物濾除。
1.2.5溢水處理蓄水區需要經常進行補水,造成部分水資源溢流。因此需要在蓄水區下游建設溢水疏導設施,將溢水及時導入下游灌溉渠系,形成水資源的重復利用。
2植被修復
進行河道治理建設,勢必對河道內原有植被造成破壞,按照城市綠化的辦法對泄洪區和蓄水區外圍進行全方位綠化,是對河道生態系統植被修復的有效手段。
2.1綠化帶堆墊綠化帶一般為兩條,一條在景觀蓄水區至河岸堤壩之間,另一條則在泄洪區以外。河岸頂部一般高于河床3m左右。在建設時,將泄洪明渠和溢流壩基礎開挖出的沙礫石土和河床多余沙礫石土作為綠化帶的墊層,在其上再堆墊至少1.5m厚的農耕土以利植被生長,這樣既節省了土方量,又能保證植物根系的正常生長。綠化帶基本為平面,與水面連接部分為坡面,坡面角度保持45°左右。泄洪區以外的一條綠化帶基本沒有坡面,綠化平面略低于泄洪明渠墻體。在綠化帶堆墊時,對原先河道生長的一些長勢好的鄉土樹種盡可能保留,增強景觀效應。
2.2灌溉設施灌溉一般采用噴灌,應就近選擇井位或接通自來水。
2.2.1材料選擇主管要求直徑規格90~120mm,支管直徑規格50mm,立管直徑規格20mm,根據地形和噴灑半徑均勻布設立管并配套噴頭,注意不留死角。材料可選擇PE管材,也可選擇PVC管材,現大多選擇使用PE管。噴頭一般選擇半徑8~10m地埋式噴頭或地上旋轉式噴頭。如地被植物低于30cm(草坪草),采用地埋式噴頭較好,如地被植物高于30cm,應采用地上旋轉式噴頭。對于坡面地段則采用微型噴頭,否則,容易造成土層沖刷。
2.2.2管溝開挖根據設計好的管道布置圖進行放線,主管開挖深度要深于當地冬季土壤凍層深度,一般為1.2~1.5m,寬度一般50~60cm,主要便于安裝操作。主管要依據綠化帶的地勢情況,要求兩端大于20~30cm的高差,在相對較低的一端修建一座滲水井,待冬灌后將主管內的余水及時排入滲水井,以防凍裂主管;支管深度要求40~60cm,連接主管一端深度要大于另一端,便于支管余水回流到主管,以防冬季凍裂。
2.2.3安裝調試管溝按要求挖好后即可進行安裝。安裝時先安裝主管。如果是PE管,要用配套的熱熔器將兩頭燒熱及時套接;如果是PVC管,必須用PVC專用粘膠將公母兩頭分內外均勻涂抹粘膠,放置好內環后兩端同時抬平進行套接。注意接口保持干凈,不能粘土。主管粘接的同時要根據支管的位置及時連接三通,待主管接完后再連接支管和立管,最后安裝噴頭。安裝全部完成后進行打壓試水,發現問題重接、再試,直到完全沒問題再進行管溝回填。
2.3沉降灌水設施安裝完后即可對綠化帶進行沉降,沉降時首先用人工加埂,將綠化帶加成40~60m2的小塊,然后用塑料軟管接通水源逐塊放水沉降,3~4d后即可進行平整。
2.4綠化
2.4.1平面綠化綠化帶平整前將腐熟的農家肥摻入長效復合肥,按每667m2施入3~5m3并深翻,平整時基本保持水平或略向水面傾斜。綠化設計一般采用“地被+喬木+灌木”模式。綠化施工時基本遵循“先栽樹后種草”和“先喬木后灌木”的原則,根據地形首先將確定的喬木按樹種打點栽植,打點時一般是1個樹種1個群落,或7、8株1群或10幾株1群。打點時要求自然擺布,不要規則整齊,體現出自然美的特性。株距根據樹種樹冠大小而定。群落與群落之間要求有一段空隙,留出地被植物的景觀空間和生長空間;灌木要依據不同樹種和花色進行點綴,既可叢植,也可孤植,要做到與喬木樹種疏密相間、相得益彰;地被主要采用草坪草(三葉草)綠化覆蓋模式,也可采用“草坪+造型”模式。草坪草(三葉草)綠化覆蓋模式適用于喬灌木栽植數量較多,體現“古樸自然幽深”的古典流派綠化效果?!安萜海煨汀蹦J竭m用于喬灌木栽植數量相對較少,體現“干凈利落整潔”的現代流派綠化效果。“造型”一般采用紅葉小檗、金葉女貞、水蠟等彩葉灌木搭配成幾何圖形,形成具有欣賞性和藝術性的植物景觀造型。草坪草(三葉草)種植前將喬灌木樹坑以外空地精細整平,然后用草坪專用撒播器撒種,草種撒播均勻后用無紡布覆蓋,或者用細黃沙進行覆蓋,厚度3mm左右,然后進行噴灌,每天噴2~3次,保持土壤濕度,7~10d即可發芽。
2.4.2坡面綠化坡面綠化以地被植物為主,宜采取播種綠化、成品覆蓋綠化和扦插綠化3種方式。
2.4.2.1播種綠化對于坡度較為平緩的地段,宜采用人工直接撒播種子的方法。草種可選擇草坪草、紅豆草、紫花苜蓿等多年生草本植物。對于種子較大的紅豆草、苜蓿種子,宜采用條播,株行距30cm×40cm,播種后及時用黃沙覆蓋。對于種子較小的草坪草則直接撒播,播后用無紡布覆蓋。播種覆蓋后及時進行微噴。微噴要根據天氣情況而定,氣溫高蒸發量大,則要勤噴、氣溫低則可少噴,要經常保持土層表面濕潤,不能造成地表徑流。這樣7~10d種子陸續發芽。
2.4.2.2成品覆蓋綠化對于較陡峭的坡面可利用野草坪資源或廢棄草坪資源拼接覆蓋綠化。首先整平坡面,將草坪裁成邊長30cm、厚10cm的方塊,沿坡腳開始向上一層一層將草塊鋪平,不留縫隙。草塊隨鋪隨灑水拍實,與坡面土壤充分粘接,一次成坪,然后正常噴水養護。
2.4.2.3扦插綠化為增強景觀效應,可利用胭脂紅景天、臥頸景天等彩葉景天扦插圖案造型。扦插時可根據設計的圖形,將景天剪成10cm左右的插穗,按10cm×10cm的株行距用小鏟將插穗埋入土中,入土深度要求達插穗的1/2~2/3;也可用松塔景天、八寶景天等株型較大的景天按30cm×30cm的株行距扦插綠化,綠化效果也很好。扦插后及時噴水,要求勤噴、多噴,但不能造成地表徑流。
2.4.3墻體綠化為增強綠化景觀效果,對泄洪設施墻體采用立體綠化模式進行綠化。沿泄洪明渠兩道墻體外側栽植五葉地錦、山蕎麥等攀援植物,生長的枝條沿兩道墻體內測向下垂釣,形成2道綠墻,對于單調呆板的泄洪明渠起到極好的裝飾作用。
2.4.4水體綠化蓄水區內可根據不同情況進行水體綠化。可在蓄水區沿綠化帶的水域種植蘆葦、香蒲等水生植物進行水體綠化;也可選擇蓄水區上游水面較淺(50~80cm)的水域栽種荷花進行水體綠化。
作者:肖文遠單位:臨澤縣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