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鮻魚繁育與馴養技術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本文作者:閔建1萬建軍2作者單位:1.江蘇南通市如東縣海洋與漁業局2.南通名濠水產有限公司
梭魚又稱棍子魚、紅眼魚、紅眼鯔等,是近年來我國沿海地區發展起來的一個水產養殖新品種。2009年7月-2011年6月,南通名濠水產有限公司承擔了江蘇水產三項更新工程項目“梭魚高效生態規模化繁養技術開發”,結合項目的實施,介紹梭魚繁育、養殖的相關技術要點如下。
一、梭魚親魚選育技術要點
1.親魚收購運輸
每年6-9月是梭魚覓食、產卵的旺季,容易在港灣或入海口集群,是捕獲、選購親魚的最佳時機,選擇體質健壯、體型豐滿、體表完好無傷的個體作為親魚。選購時,一般雌雄比控制在1∶(1~1.2),雌魚要求3齡以上、單尾規格3千克左右,雄魚要求2齡以上、單尾規格1~1.5千克。本項目實施中,2009年9-10月,從鹽城的射陽、大豐,南通的如東、啟東共優選親魚550組。
2.親魚培育池及相關設施準備
親魚培育池不宜過大,一般以2000~3500米2為宜,根據育苗規模確定培育池的數量,沿海墾區傳統的養殖池塘經過適當的改造即可使用。改造后的池塘水深為1.5~2.5米,底質以泥沙為佳。親魚進池前,每100米2用12~15千克生石灰消毒,滿足親魚培育養殖需要。
3.親魚強化培育促熟
親魚進池后,誘導馴化、增肥促熟是苗種繁育的前提。由于野生親魚所處環境發生了變化,在暫養的新環境中往往較長時間不攝食,需采取仿生態環境刺激法,投喂冰鮮小雜魚蝦、沙蠶等綜合多樣的方法,誘導野生親魚攝食,但個體大的梭魚食性較雜,經過多種方法的交替運用就能達到理想的效果。鹽度、溫度、流水及餌料豐度是梭魚苗種人工繁育過程中的主要外在因素,要從梭魚的生活習性和活動規律出發,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鹽度、水溫狀態下,使用流水刺激,投喂量依照水溫的差異,在冰鮮小雜魚蝦、沙蠶、配合餌料間作適當的變化和調整,增強親魚營養,及時觀察親魚的活動變化、檢查性腺發育度等情況,經過5~8個月的培育,親魚攝食旺盛,性腺發育良好,即具備催產條件。本項目親魚培育成活率達到100%,鏡檢性腺發育良好。
二、梭魚苗種繁育技術要點
1.催產與孵化
在親魚強化培育、性腺發育檢查情況良好時,選取性腺發育最佳的親本(雌雄組數與配比視育苗量而定,首批選組不應超過育苗總量的10%),進入大棚室網箱暫養,其余組數作為后備親本繼續留塘培育。2010年5月10日晚實施催產,首次注射激素,觀察親本活動及穩定狀況,24小時后2次注射激素,等待12小時后,開始檢查性腺,每隔1小時檢查一遍,至5月12日部分親魚發育成熟,遂進行人工采卵,第一次采卵約2000毫升,獲取受精卵約1700毫升,5月13日第二次采卵約5000毫升,獲取受精卵3900毫升。受精卵經清洗消毒后入孵化池,孵化池海水應經凈化消毒處理,受精卵入池后加入EDTA-Na2,48小時后,觀察到受精卵在池水中有較大的沉浮并開始破膜,至5月16日,所有受精卵全部出膜。第二批催產選組數量可控制在育苗總量的20%左右,但采卵次數可適當增加,以后批次依次進行。本項目共選用親本260組,分四批催產孵化,經抽樣估算,累計出苗4500萬尾左右,受精率達到80%。這一期間,開口餌料選擇輪蟲加蛋黃,注重了餌料營養、換水量及水質調控,同時調節好光照強度,其孵化率和變態轉化率基本達到預期目標。
2.幼魚培育
幼魚培育是繁育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重點把握:(1)梭魚孵化出膜便與受精卵斷絕營養,需從外界吸收養份,進入攝食階段。幼魚開口攝食后,個體十分弱小,食量也很小,此時投喂餌料應保持足夠的新鮮度,餌料顆粒要適中,池底環境要相對穩定,水質要清新,盡可能避免池水的劇烈波動。(2)梭魚幼魚食性轉變前后是決定其生存或被淘汰的關鍵期,控制好培育密度是決定其順利向夏花過渡的重要指標,食性轉變前可適當高一些,一般在5萬尾/米3水體左右,轉變后可低一些,以2萬尾/米3水體以內為宜,這樣有利于幼魚的攝食,使池水不致于在短時間內惡化,出現頻繁換水的現象。(3)梭魚開口餌料應進行合理配置,包括餌料顆粒大小、活性及品種都要循序漸進,一般選用鹵蟲、輪蟲加蛋黃,直至最終全部使用配合餌料為止,此階段以促進幼魚的生長為主,達到規格苗種后,以適應順利進入養殖階段的需要。(4)幼魚在培育階段對這些因素也十分敏感,尤其是在換水量較大時,溫度、鹽度的變化不宜過大,防止出現應激反應,正常情況下控制在0.5~1.0的幅度范圍內。光照、光強可視天氣變化及早晚情況作適當的調整,有利于提高幼魚培育成活率。
3.夏花培育
夏花培育是連接育苗與養殖的一個特定過程,更是苗種繁育企業關心的焦點。根據養殖的需要和區域的不同,可分為淡化苗和海水苗。苗種培育時,應選擇體質健壯、無病無傷、規格整齊(如屬淡水養殖,需經過淡化后進行)的人繁孵化魚苗,畝放苗量為20萬~25萬尾。梭魚夏花培育池的面積一般在3500米2左右,水深1.0~1.5米,池底平坦,且底質以泥沙土為佳,要有較好的保水性能,池塘進排水系統應配套完善,以利于池塘水體交換。培育水溫在20~22℃、pH值7.0~8.5最適宜魚苗生長,培育早期以施肥和潑灑豆漿為主,后期用人工配合餌料或豆餅、米糠、麩皮等直接投喂,每日投喂2~3次,每周換水量達到20%~25%為宜。經過一個月左右的培育,梭魚夏花魚種達3~5厘米時,可采取拉網或船篙擊水鍛煉魚苗活力,并及時出池分塘,進行一齡魚種培育、出售或養殖。
三、梭魚養殖技術要點
1.放養模式
梭魚養殖可分為單養、主養和混養。梭魚單一品種養殖時,主要為沿海小型海水池塘。淡水池塘主養梭魚,搭配養草魚、鰱魚、鯽魚等。半咸水池塘主養梭魚,搭配南美白對蝦、梭子蟹、斑點叉尾!及鱸魚等。主養梭魚設計產量應占總產的60%以上,混養時,選擇的品種可多樣化,各品種占比基本相仿。
2.放養密度
如放養夏花,主養時,以1萬~1.5萬尾/畝為宜,混養時,控制在3000尾/畝以內。如放養一齡魚種(12~15厘米),主養密度為2000~3000尾/畝,混養密度為800~1000尾/畝。
3.養殖管理
梭魚是偏植物性的雜食性魚類,投喂餌料較廣泛,常用豆餅、米糠、麩皮、酒糟等,投餌量根據主養、混養類型確定,早期投餌率為3%左右,以后隨著魚的生長,可適當降低,并視當天的天氣、水質、魚的活動等情況進行調節。投餌次數每天2~3次,采用植物性餌料和自制配合餌料交替投喂,其蛋白質含量應保持在25%~28%(過高,易引起梭魚脂肪肝;過低,將延長養殖期限),需定點、定時、定量投喂。需要注意的是,與草魚混養時,避免投喂青草類餌料,剩余草莖沉底腐爛后,易造成池塘缺氧,影響梭魚及其他魚類的正常生長。
四、幾個問題的探討
1.親魚強化培育技術已得到解決,選購后的親魚培育成活率已基本能滿足繁育的要求,但在選購時,捕撈的成品魚與實際可用親本的總量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由于捕撈網具對梭魚體表傷害較大,往往失去了選擇好親本的機會,選用率很低,且雌雄魚的配比也難保證到位,因此,親魚選購環節(包括捕撈方式)將直接影響到苗種繁育的數量。
2.鹽度、溫度、流水及餌料是梭魚苗種人工繁育的關鍵點。在本項目實施中進行過對比試驗,雌雄同步發育成熟,一次性收集卵子和精液的量過大,催產效果及受精率明顯下降,因此,分期分批進行、確定合理的催產量,對提升受精率和孵化效果較為有利。
3.本項目實際受精率約為80%,孵化率和變態轉化率較為理想,但夏花培育率僅有32.8%。因此,要提高育苗總量(夏花)及繁育技術水平,必須以提高夏花培育率為重點,在兼顧其他環節控制的前提下,把握好夏花培育過程中的餌料投喂與期間管理。
4.確定合理的養殖模式。本項目設計的模式是主養梭魚,搭配草魚、鰱魚、鯽魚等品種的混養,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從不同類型池塘養殖的情況和效果看,半咸水養殖比純淡水養殖的梭魚個體要結實、豐滿,口感也較好;搭配南美白對蝦、梭子蟹、斑點叉尾!養殖的效果也比較理想。因此,混養模式下,根據其他養殖品種的適應性,確定梭魚的投放比例,并選擇半咸水養殖,能大大提高養殖的綜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