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慶實施農業旅游的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新型的農業旅游是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興生態旅游業,[1]實現了農業與旅游的結合。這對改變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就業機會,提高農業的附加值,增強農業競爭力,都產生了積極影響。
一、農業旅游產生背景
隨著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閑時間的增加,逐步出現了城市居民到農村品嘗綠色蔬菜、體驗農業勞動生活、采摘瓜果、欣賞田園風光、觀看少數民族風情表演等新的旅游方式,“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做農家活、看農家景”一時被追崇為旅游時尚,農業旅游應運而生。農業旅游,“農游合一”,為游客提供集返璞歸真的鄉土特色、體驗民情的民俗特色、親身勞作的參與特色以及增長見識的科普特色多種特色為一體的享受盛宴。[2]農業旅游作為農業和旅游業、生產和消費流通緊密結合的交叉產業,是第一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在保持農業資源的原真性的基礎上,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布局,提高農業生產的附加值,使農業生產實現量的增長和質的飛躍,對我國建設新型的、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影響。
二、大慶市發展農業旅游的優勢
1.顯著的地域優勢
大慶市地處黑龍江省西南部,距省會哈爾濱市159公里,濱洲鐵路橫貫東西,讓通鐵路穿越南北,哈大高速公路與省會連接,交通便利,四通八達,為省內外游客前來旅游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此外,黑龍江省作為東北亞開放的前沿,是中國和俄羅斯及東歐國家經濟技術合作的“橋頭堡”。[3]大量陸路口岸和日益頻繁國際經濟往來,帶來了國際旅游業的繁榮發展,隨著區域農業旅游資源的規模開發,將進一步拓寬俄羅斯等地的農業旅游客源市場。
2.旅游產業大發展的背景優勢
近年來,大慶市政府非常重視旅游開發。大慶旅游的整體概念是以石油文化工業旅游為龍頭,以溫泉旅游為特色,以濕地景觀為亮點,輔以古文化和民俗風情旅游項目,打造一年四季可游的旅游形象。大慶的旅游業,采用的是集多種旅游形式為一體的多元化的整體聯動的開發模式,農業旅游恰為其中一個模塊,這為農業旅游中的溫泉游、濕地游、少數民族風情游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3.優越的農業資源優勢
大慶市擁有土地200多萬公頃,其中耕地近46•7萬公頃,可以開發的土地及林木資源16•5萬公頃,草原面積為84萬多公頃,還有豐富的蘆葦資源。以八井子采摘為代表的果蔬采摘游,以紅旗林場國家級森林公園為代表的森林旅游,以蓮花湖、連環湖水禽狩獵場等為代表的農牧旅游,以珰奈濕地漂流為代表的濕地旅游,以草原賽馬為代表的民俗風情旅游以及林甸的溫泉度假旅游等,對游客都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4.政策支持
大慶市對發展農業旅游進行了長遠規劃,建設特色旅游觀光農業基地,重點建設“兩廊一帶”。“兩廊”就是要著力打造“東、西干線”農業旅游長廊;“一帶”就是發揮沿松嫩兩江和“烏雙”兩河形成的濕地、湖泡及自然人文景觀優勢,建設沿江、沿河生態農業旅游觀光帶,著力把大慶市建成全省旅游觀光農業重點區,重點發展好杜蒙縣那達慕大會、大同區采摘節等傳統農業旅游項目。此外,大慶市農業提出了新的發展目標:四年內,要建成百億斤糧食產能基地、優質安全牧業基地、綠色無公害基地和特色旅游觀光農業基地。農業旅游為大慶農業旅游的開發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
三、大慶市農業旅游發展的現狀與問題
1.大慶市農業旅游發展現狀
(1)科技示范園區型。以現代高新科技農業為依托,以示范區內科研成果、生產設施為特色開展旅游觀光活動,其中包括科技創新、成果展示、生產示范、科普教育、產品交易等多項功能。[4]如龍鳳區農林局組織建設的現代農業科技觀光旅游示范區蔬菜采摘中心引進種植了巨型南瓜、迷你番茄、五彩辣椒等新奇特瓜菜70余個品種,利用不同作物的成熟期讓城市居民在觀賞豐收季節的同時,自選自采,體驗農家生活和操作農業。
(2)農業生產基地型。在一些規模相對較大、具有較高農業生產水平的現代化農業生產基地,依托農業生產開展旅游活動,形式以觀光、采摘、體驗農作為主,主要有觀賞農田帶,特色瓜果園、花卉、動物養殖等。[3]大同區八井子鄉素有“休閑采摘第一鄉”的美譽,現有特色采摘園十余處,園區內共有棚室近3000棟,生產瓜、果近60個品種,已連續舉辦了三屆田園采摘節、提子文化節,叫響了觀光采摘農業品牌。每年通過農業旅游都能吸引3萬多人來觀光采摘,帶動農民創收1000多萬元。
(3)觀光游玩度假型。以森林、湖泊、濕地等自然資源為依托,將農業旅游活動融入到自然景區中。八井子西干線濕地龍湖風景區水上樂園、雙榆樹新華湖休閑樂園、紅旗林場游樂園、珰倷濕地、龍湖風景區都體現了農業旅游休閑、娛樂、健身、避暑、療養的功能。
(4)民俗民風文化村型。利用農村特色地域文化、風俗習慣以及少數民族特色,開設民俗觀光村、民族風情園等。蒙古包、祭敖包、下馬酒、那達慕大會,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向游客展現了別樣異族風俗。以各類民俗為主的民俗大道、以窗花、民俗故事、特色農產品等為主的民俗街,以及以老式住宅、老式農具等為主的民俗度假村,充分展現了農業旅游鮮明的地域文化性。
(5)參觀教育型。注重農業旅游資源的觀賞教育功能,如參觀新型節能住房、農民服務中心、沼氣建設;紅旗林場森林科普區,參觀生態示范園、百草園、花卉苗木基地、特色養殖場,開展森林科普知識教育旅游。
2.大慶市農業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季節性強、旅游旺季短。大慶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漫長而寒冷,夏季短促,發展農業旅游時效期較短,如采摘、賞花僅能持續十多天,因此,加大科技支撐,研究開發新品種,延長觀光時間,豐富觀光項目是發展農業旅游的重要發展方向。
(2)地域分布不平衡。大慶市的農業旅游主要分布在林甸縣和大同區。林甸縣特有的溫泉和濕地資源構成該地旅游的金字招牌,蓮花湖、連環湖水禽狩獵場、珰奈濕地漂流、少數民族風情旅游以及溫泉旅游,享譽省內外。大同區則以研究開發田園采摘、森林度假和鄉村民俗旅游資源為載體,發展旅游經濟。但是其他區、縣在農業旅游開發方面少有作為。
(3)缺乏科學規劃和有效經營管理。大慶農業旅游是在村民自主經營的基礎上出現的,在形成規模后,才引起政府對這些自發形成的旅游活動的重視。由于對市場定位、開發模式、市場前景等考慮不足,導致在區域內出現重復建設、模式雷同、混亂無序的問題,缺乏特色,造成農業旅游區經營困難,后期難以進行深度開發。
四、大慶市農業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首先,制定合理的開發規劃。要推進大慶農業旅游的發展,必須在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指導下,聘請專家學者對當地旅游資源、旅游開發條件進行詳細的調研和科學論證,結合市場需求、資源特色和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科學地編制總體發展規劃和切實可行的項目詳規,穩步推進,逐步擴展。對于已開發的地區,要進行仔細調研,做到宏觀把握,整體規劃,在規劃理論與開發現實當中尋求一條既適合當地旅游發展實情、又符合旅游區域規劃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其次,應加強對農業旅游地區的統籌規劃、政策引導和大力扶持,推動其產業化、規模化發展。農業旅游的開發是一項涉及面廣、內容龐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實施政府主導戰略,由政府進行宏觀指導,改革和完善旅游管理體制,提供必要的政策、資金和技術支持,為農業旅游發展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再次,在加強開發和管理的基礎上,要加大宣傳的力度。通過媒體積極宣傳,轉變人們對農業旅游的片面認識,提高人們對農業旅游的認知度,引起政府部門、科研單位、旅游企業和農村基層組織對農業旅游的重視。另外為了吸引客源,要加強宣傳促銷,提出凸顯當地特色的宣傳口號、制作影音宣傳資料并在電視、電臺、報紙顯著位置進行專題報道,吸引更多的人們走進大慶,感受農業旅游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