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機采棉調查與發展建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隨著集約化大農業的發展,機采棉已成為世界棉花生產發展的方向,在發達的植棉國家,如美國、澳大利亞、以色列等國,棉花全部采用機械采摘。1996年起,新疆兵團也開始了推廣機采棉的嘗試。經過5年不懈努力,兵團在機采棉的種植、采收和加工等諸多關鍵環節取得了突破,2001年開始,機采棉進入大面積推廣階段。據新疆兵團發改委資料,2009年新疆擁有采棉機586臺,機械化收獲面積達10多萬hm2,2010年機采棉面積超過11萬hm2。機采棉的發展與推廣體現了其相對手摘棉的優勢,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顯現出了它的缺點,因此必須全面、系統地分析,才能獲得顯著的效益回報,這也是保持21世紀新疆棉花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課題組通過對新疆兵團南北疆棉花種植基地、各地州的纖維檢驗機構與棉花收購企業、新疆棉花研究所和紡織企業實地的調查、專家訪談、相關資料分析等,對新疆發展機采棉的利弊進行了深入調研,并根據調研結果提出新疆采棉機械化發展的建議,為新疆“一白一黑”戰略的制定,以及從棉花種植、軋花加工到紡織領域整個棉花產業鏈有關政策的制定提供決策參考意見。
1發展機采棉的意義
1.1實現農業現代化、解決機械化瓶頸問題的必由之路棉花生產機械化技術包括機械耕整地、機械鋪膜播種、機械化田間管理、機械采收、機械拔棉稈等。目前,在兵團棉花生產中,除采收環節外,其他環節已基本實現機械化作業。棉花采收機械化成為制約新疆棉花產業發展的瓶頸。
1.2抑制新疆棉花成本上升,解決采棉用工瓶頸問題在近十幾年中,新疆的棉花產量不斷翻番,1994年為89萬t,2000年為150萬t,2007年為290萬t,是歷史最高[1]。但棉花生產成本上升、效益下降的問題也日益尖銳。作者對兵團相關部門調查得知:2002年前最高年份時支付拾花費為2.6億元;而2008年共雇用拾花工68.6萬人,支付拾花費16億元,支付的采摘費已占棉花純收入的42%~50%。人工拾花費用從2000年每千克0.35元上升到2009年每千克1.5~2.0元,加上間接費用,已經超過每千克2.2元;2010年為每千克2.0~2.8元,最高達到了5.2元。而機采棉成本從2000年每千克0.5元上升到2009年0.7~0.8元,再加上降級、減產等其他成本不超過每千克1.35元;2010年為每千克0.8~1.2元。因此,推廣機采棉對抑制新疆棉花成本上升的作用十分明顯。同時,隨著新疆的棉花產量的提高,采棉用工問題也日益尖銳。在采棉全部依靠人工時,采棉勞力消耗約占棉花生產總用工量的1/3。需百萬民工摘棉花,不僅雇工困難,而且引發了許多社會問題;而一臺采棉機每天采收13.33hm2,相當于1200~1500個拾花工,可從根本上解決采棉用工問題。
1.3抵御外棉低價競爭美國是世界最大的棉花種植國家,同時還是世界最大的棉花出口國家。由于美國政府給棉農巨額的棉花補貼與相關完善的綜合服務,使得其棉花價格維持在一個低廉的水平。而由于采棉成本等的快速上升,國內棉花價格快速飆升,已經從2002年前的競爭優勢變為劣勢(表1)[2]。因此,采用機械采棉,降低采棉成本,是改變棉花價格競爭力劣勢的一個有效途徑。此外,印度棉以其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成為新疆棉的又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1.4適應地理環境,提高抵御自然災害能力的需要新疆氣候特征是夏季、冬季長,春秋季短,因此拾花期較短。從新疆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調查得知:在南疆的拾花期為70~90d,而北疆拾花期只有大約45d。而棉花采摘快慢對棉花品級有很大的影響,棉鈴開裂7d后纖維強力最高,10d后開始下降,在吐絮后曝曬停留40d,纖維強力會降低50%,因此必須及時采摘才能保證棉花的品質。由于傳統手工采棉收獲期過長,一般到11-12月才能基本采凈,常因采棉不及時造成棉花受損,豐產不豐收———曝曬引起纖維強力降低,遭霜打引起嚴重降級,甚至因來不及采摘而爛在棉田中。而機采棉卻能保證在每年10月底前采盡棉花,可減少因來不及采摘導致的損失。
1.5減少對外棉的依存度,降低紡織企業風險棉花生產的穩定關系到紡織工業的發展。紡織工業是中國傳統的支柱產業,更是中國社會就業、出口創匯和農民致富不可替代的重要產業。近幾年,我國棉花自給量為70%~80%(表2),其中國內70%的商品棉為新疆供給。由于棉花價格占到了棉紡產品成本總額的70%左右,如果中國不發展新疆棉,中國棉花市場由美棉等外棉控制,中國的紡織業將處于任人宰割的境地。
1.6解決當前手摘棉異性、異色纖維問題當前手摘棉中紡織企業最頭疼的問題是棉花中的異性(異色)纖維,在紡織廠大批人員清除異性(色)纖維,費用為每噸600~800元。盡管如此,因異性(異色)纖維引起的質量問題還是時有發生。而機器采摘異性(異色)纖維含量少,且容易管理,運輸方便。
1.7激發技術創新,實現采棉機國產化推廣機器采棉激發了國內采棉機的研發。由新疆石河子市與中國貴州航空工業集團平水機械公司、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聯合科技攻關研發的采棉機已經實現了批量生產,其采棉機性能指標與進口采棉機相當,而價格僅是進口采棉機的60%~70%。與使用進口原裝設備比較,每公頃可降低采摘成本約4500元,很受農戶青睞。
2發展機采棉面臨的問題與不利因素
2.1利益機制不完善,賣棉難成為機采棉發展的障礙在作者調研中發現,機采棉推廣存在“兩高四低”的現狀,即棉農和采棉機手積極性高,團場、軋花廠、棉麻銷售系統和紡織企業積極性不高(2010/2011年度除外),主要原因是機采棉節省費用完全由種植戶受益,未考慮清理加工線改造、加工成本增加與銷售環節差價以及紡織企業成本上升(或效益下降)等因素,整個產業鏈利益機制不完善。同等品級的采棉機與手采棉相比,其內在質量偏低,并且新疆機采棉還有殘膜,這使得企業使用新疆機采棉的紡紗成本與紡紗難度增加,成紗質量也降低。因此,新疆的紡織企業(包括兵團所屬紡織企業),除了一些企業試驗性地使用一些機采棉外,幾乎沒有紡織企業批量使用機采棉。目前新疆機采棉主要是低價銷售給山東等一些以生產中低檔氣流紡牛仔產品為主的企業,總體來說市場疲軟。
2.2機采棉品級質量問題
2.2.1品級質量。關于機采棉品級質量,作者從兩方面進行對比:與新疆手摘棉進行比較和與進口美棉、印度棉進行比較(表3)[3]。表3的數據說明:(1)在其他條件相同時,由于采棉方式的改變,皮棉質量至少下降1級,平均下降2級,并且同等品級的機采棉內在質量低于手摘棉。(2)無論是新疆機采棉還是美國機采棉,其綜合質量均低于手摘棉。(3)新疆兵團的機采棉技術已經基本成熟,機采棉的綜合指標已經接近美棉。(4)由于新疆優越的自然條件,棉花總體品質較高,因此新疆機采棉的品質雖有所下降,但總體上仍處在我國棉花的中等水平。(5)結合調研發現,新疆機采棉有殘膜問題。
2.2.2影響新疆機采棉品級質量的根本因素。影響機采棉品級質量的根本因素是棉花品種、新疆干燥的氣候與脫葉劑問題。美國的棉花帶氣候濕潤,棉株為楊樹型,果枝始節高度在40cm以上,枝杈不多,一株只有5~6個鈴,并且吐絮集中,同時其脫葉劑是一種落葉激素,噴施后可使葉片快速脫落,但不會焦枯變脆,棉花中即使混入棉葉,也很好撿出。而新疆長期以來棉花科技都是以高產優質為根本目的,較少考慮吐絮的集中度,地膜栽培、早密矮的品種以及干燥的氣候特點使得新疆機采棉相對于美棉有更多的技術難關要攻克。首先,新疆棉花的始節高度低,一般為8~10cm,機采棉專用品種也僅為18~20cm。采收作業時,極易吸附田間殘存的地膜與地面塵土。其次,新疆使用的脫葉劑實際是一種枯葉劑,噴灑后由于氣候干燥與枯葉劑的綜合作用,棉葉迅速干枯,且極易破碎,加上果枝分布是一種茂盛的樹型,落葉不易掉到地上,機采時破碎的葉片極易混入棉花中,很難清除。這些因素造成新疆機采棉中有殘膜問題,且棉花碎葉與塵土明顯高于美棉。此外,催熟的棉纖維性能的一致性也不高。由于新疆機采棉的上述特點,而我國棉花品級主要是依據外觀來定,軋花廠必須增加清理次數及力度才能使皮棉達到較好的外觀,但多次的打擊使纖維內在質量受損程度較大,加上殘膜問題,這就使得新疆機采棉在價格上競爭不過美棉,質量上比不過手摘棉[4]。
2.2.3其他影響品級質量的因素。(1)配套農藝技術。機采棉配套農藝技術包括品種選擇、播種方式、化肥運籌、化調、打埂、脫葉催熟及采收等,一些適宜機采的農藝措施沒有完全落實到位,機采棉棉田管理作業規范性不夠。(2)軋花加工。軋花技術是機采棉最為重要的配套技術。目前兵團已建成的機采棉清理加工設備和配套設備一般為全套國產設備或引進設備與國產優質設備搭配,但工藝上大多直接沿用引進工藝,缺乏與當地加工條件相適應的改進和提高,在機采和加工環節上也沒有嚴格執行有關操作規程,這些都一定程度地影響了機采棉的產量和品質[5-6]。2.3機械設備不配套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機采棉的應用缺少統籌規劃,存在著機械設備不配套問題,表現在:(1)機采規模與加工能力不配套,造成設備閑置或來不及加工的狀況;(2)軋花加工設備也沒有完全配套,造成軋花加工不能最大限度保持棉花品質。
2.4機采棉工作發展不平衡調查中發現,機采棉工作發展不平衡,一些單位領導重視,積極性高,推廣面積大,增長速度快,技術措施落實到位,質量和效益顯著;一些單位重視力度不夠,積極性不高,推廣面積不大,甚至有所下降,技術措施落實不到位,質量較低或效益不高。
3對策與建議
3.1統一思想,提高對推廣機采棉重要性、緊迫性的認識由于一些政府部門對推廣機采棉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到位,思想不統一,對推廣機采棉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夠,造成目前多數人對推廣機采棉持懷疑或觀望態度,使機采棉推廣工作進展緩慢。因此,統一思想,提高對推廣機采棉重要性、緊迫性的認識是當務之急。3.2加大適合機采的棉花品種的培育,重點解決棉花品種、脫葉劑的問題建議自治區政府出臺政策,支持學校、科研機構和農業一線的科研人員共同研究攻關,重點解決機采棉品種與脫落葉劑兩大課題。首先,在棉花品種培育中,要培育出結鈴部位高(40cm以上),吐絮集中,可青稈成熟的棉花新品種[7]。其次,研究不會使棉葉干枯而促使其離叢脫落的脫葉劑。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機采棉的殘膜與雜質問題,使機采棉的品質問題得以解決。
3.3加大機采棉推廣的政策支持,增加補貼,建立合理的利益機制
3.3.1采棉購機與加工配套設備補貼。機采棉技術總體投入、一次性投入均很大,投資回收期長。一臺國產采棉機的最低售價在120萬元左右,進口采棉機在160萬~200萬元,一條配套的機采棉清花加工設備生產線的投入一般在1000萬~1200萬元,再加配套專用子棉自卸網箱車和高額的技術維護費用使得大多數團場無力承擔。目前,在這方面的補貼只有一項———每購買一臺采棉機兵團補貼20萬元,其投入力度遠遠不夠。建議:(1)國家與新疆兵團兩方面給予出資補貼;(2)對購買機采棉配套的清花加工設備也予以補貼。兵團機采棉辦公室提出“每年從農機購置補貼資金、農機技術推廣經費和農業技術推廣經費中拿出2000萬元專項對機采棉配套機械設備進行補貼;兵團每年預算2000萬元資金專項對機采棉配套機械設備及技術改造給予支持”,意見合理,建議考慮施行。
3.3.2營銷和促銷環節的優惠、補貼政策。由于棉花質量的因素導致機采棉的紡織成本上升或利潤下降,這是機采棉推廣難的最關鍵因素之一。因此,為新疆乃至中國棉花的長遠發展,政府還需在營銷和促銷環節對機采棉采取一些相關的優惠、補貼政策。上述補貼的性質與美國的綜合服務的性質相同,一定要兼顧產業鏈各方的利益,建立合理的利益機制,使其受益者涵蓋中國棉花產業鏈的全體———棉花生產加工和紡織領域。在上述環節加大政策支持時,一定要兼顧產業鏈各方的利益,建立合理的利益機制。
3.4機采與手采并行,滿足不同需求,發展特色精品棉現階段紡織企業的規模和產品檔次向兩端迅速延伸,產品也為多元化。不同的企業、產品檔次和產品品種對棉花的各項指標要求是不同的,其側重點也不同。這就要求原棉也要多元化。具體到細絨棉來說,應機采與手采并行,滿足不同需求。機采棉解決一個量的問題,手摘棉保證一個質的問題。兵團手摘棉在全國手摘棉中有兩大優勢:品種的一致性好,異性纖維少。兵團應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提高手摘棉的附加值,推出特色精品棉。這個特色精品棉就好比小麥的面包專用粉、拉面專用粉一樣,是針對紡織企業生產不同品種高檔紗的需求推出的。要實現這一目的:首先,要確定買賣雙方都認可的標準問題;其次,要解決精品建設的資本化運營問題;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解決貨源問題,形成規模市場。所有這些都需要政府支持才能實現。對長絨棉仍實行手工采摘,以保持其優秀的紡紗性能與較高的附加值。
3.5其他措施
3.5.1規范軋花加工設備和工藝。探討機采棉紡織生產特性,并推廣掌握。建議自治區政府出臺政策,支持學校、科研機構和農業一線的科研人員共同研究攻關,在軋花加工領域與在紡織生產上進行設備、工藝、技術的優化、改造研究,配合上游,實現提高質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目的。
3.5.2采棉機借鑒“麥客”形式,提高使用效率。目前,新疆機采棉技術應用僅限于兵團,而且是以團或師為單位進行采收的,采棉機使用率低。有關政府可以借鑒“麥客”(小麥聯合收割機跨區作業)的形式,通過政策引導,以兵團帶動地方,由北疆向南疆進行跨區作業,提高采棉機的使用效率,縮短投資回收期。
3.5.3采取靈活機動的收采方式,增加抵抗風險的能力。前面已經談到,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條件下,機采棉的品質低于手摘棉,但如果棉花成熟后不及時采收,造成的損失更大。因此,采取靈活機動的收采方式是增加抵抗風險的一種有效措施。如采取以適合機采的模式進行棉花種植,到采摘期根據勞動力情況決定機采或手摘。另外,發展小型采棉機也是一種方向。
4結語
機采棉推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能一味強調推廣速度與面積。因為北疆地區相對南疆地區風沙少、人員稀,采摘時間短,可在北疆優先推廣,起到示范作用,而后在南疆地區逐步展開。機采棉技術的發展直接影響新疆棉花產業的發展,要使機采棉技術穩定、健康發展,各相關部門必須重視,從棉花產業鏈角度出發,采用政府扶植、資本關注和科技提升“三種勢力”合并推動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