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重農主義農業經濟學論文范文

重農主義農業經濟學論文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重農主義農業經濟學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重農主義農業經濟學論文

一、農業經濟學的形成及演進趨勢

(1)從農場、莊園管理學到農業經濟學。

18世紀以前的西方奴隸社會和宗主社會時期,奴隸主及宗教主出于管理莊園經濟及農場的需要,對其所屬的莊園和農場的經濟問題、奴隸主和奴隸的關系問題、農場主與農工的關系問題進行了分析研究,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經濟管理思想,如古羅馬加圖的《農業論》、瓦羅的《論農業》等,都不同程度地對農業的地位、作用、農業生產經營的規律、農產品的價格與交換進行了分析和研究。1770年英國經濟學家阿瑟·揚出版了《農業經濟論》,比較詳細地論述了農業生產要素配合比例、生產費用和經營效率的關系,使得相對獨立的農業經濟學體系開始形成和產生。1809—1821年德國著名經濟學家秦爾出版了《合理的農業原理》,確定了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農業經營目標,他的學生屠能用抽象方法研究了農業經營和農業生產區位配置,形成了農業集約度和農業生產區位配置的理論,奠定了農業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促使農業經濟朝著一門獨立的學科方向發展。

(2)從重農主義的偏誤到理性綜合。

中國是一個古老的農業大國,農業經濟思想在歷代經濟思想中占有重要成分。公元前338年,秦國改革家商鞅把“治、富、強、王”作為立國之要。“治”指社會秩序良好;“富”指粟帛百用充裕;“強”指軍事兵力強大;“王”指統一天下。這四者是相互關聯的:治者必富,富者必強,強者必王,在《商君書》中,他首先在理論上將農業定為“本業”,把奢侈的生產和流通,進而把工商業一概稱為“末業”,認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極力宣揚了農本思想。17世紀,法國重農主義思想家布阿爾吉爾貝爾在他的《法國詳情》中首先論述了財富的性質和本源。什么是財富?財富是指生活必須品,最重要的是小麥、布等,財富的源泉在于生產領域,農業是國民經濟的母親產業,強國富民首先要發展農業。其次他論述了國民經濟的“自然循環”運動過程,認為財富從土地生產農產品開始,經過無數次的循環交換,最后才使財富積累起來,整個社會經濟都依賴于土地肥沃地區的食品增長。18世紀,法國政治經濟學家弗朗斯瓦·魁奈更是把重農主義的思想推向了高峰,認為只有農業才為社會創造了“純產品”,而一切商業和工業只是進行了貨物的移位和變型,并沒有創造財富。直到1776年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出版,對重商主義和重農主義進行了系統深入的評論以后,重農主義否定其它社會產業的偏誤才開始逐漸消除,農業經濟學也開始走向理性的綜合,從簡單的自然再生產領域向經濟再生產領域延伸。

(3)從唯蘇盲從到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及與中國的國情實際相結合。

1917年的十月革命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新的社會經濟制度的建立,大大解放了生產力,使得蘇聯的經濟迅速掘起,因此蘇聯的經濟思想、集體農莊的生產經營模式也開始向中國滲透。20世紀20、30年代,受蘇聯馬克思主義農業經濟學的影響,形成了以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為中心的馬克思主義學者群,如陳翰笙、于寅生、薛暮橋等。雖然在這一時期,西方的一些經濟思想和經濟觀點也在向中國滲透,如1924年泰勒出版了《中國農村經濟研究》,1930年卜凱出版了《中國農家經濟》。在國內以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者也開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研究中國的農業經濟問題,的名篇《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主辦的《中國農村》(1934—1943年)都在這一時期相繼問世,它們都從租佃制度、農產品運銷、農業合作、農產品成本與價格等方面不同程度的論述了中國的農業經濟問題。中華民國時期的南京金陵大學還于1922年開設了農業經濟學課程,1923年成立了全國最早的農業經濟系。但是,新中國成立以后,由于在社會制度上選擇了社會主義制度,自然而然地使蘇聯模式的農業經濟學統治了中國的農業經濟界,20世紀50年代初期,國內的大專院校的農業經濟學基本上都是采用蘇聯的教科書,即使在50年末期到改革開放以前,國內雖然有多個版本的農業經濟學問世,但大多數仍然尊崇的是蘇聯教科書的體系與風格,直到20世紀80年代以后,我國開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和與國際經濟接軌,農業也隨之由自給、半自給農業向市場化農業轉變,新的農業經濟學體系才開始逐步形成,吸收西方經濟學中有益的經驗和精華,結合中國國情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農業經濟學相繼出版問世,如1984年由朱道華和趙天福主編的全國統編教材《社會主義農業經濟學》及1991年由雷海章主編的《農業經濟學》等。

(4)從獨立自成體系到不斷吸收國外有益成果。

改革開放、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改革,中國農民從自己的國情實際出發,解體了化時期的農業大規模集體經營形式,實現了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在土地制度上實現了所有權和經營權兩權分離,統分結合的經營形式。這一制度設計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圍繞新的農業生產經營形式和組織方式,農業經濟學術理論界逐步建立了自己獨立的農業經濟學科體系。由于經濟是開放的,是市場化的,是希望與國際經濟接軌的,因此,這一相對獨立的學科體系也在不斷的吸收國內外的有益經驗和優秀研究成果,如公共選擇理論、產業組織理論、人力資本理論、區域經濟理論、國際貿易理論、市場均衡理論、委托理論、邊際分析理論、資源配置理論等等,都被中國農業經濟學廣泛的吸收和運用,最明顯的標志是使農業經濟學的分析從定性分析向定性定量分析相結合轉變,一些新的定量分析方法在農業經濟研究中得到了重視和運用。

(5)向應用經濟學、資源經濟學、區域經濟學方向演變。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農業產值在國民經濟總產值中的比重越來越小,從事農業勞動生產的人數隨著機械化的發展也日益減少,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地區和國家甚至出現了農業萎縮、農村消亡的現象。因此,很多地方把大學里的農業經濟系撤銷,如臺灣中興大學把原來的農業經濟系更改為應用經濟系。美國康奈爾大學把農業經濟學改為農業資源經濟學,認為農業除了所依附的資源具有和其他經濟部門不同的特征特性外,其它方面與別的經濟部門并無兩樣。因此,沒有必要自成學科體系和進行單獨研究。西方很多發達國家目前已經用資源經濟學替代了農業經濟學。在我國,由于長期的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存在,使得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混為一體,因而有很多人認為“三農”問題是不可分割的,農業經濟學應該是農民經濟學、農村經濟學的混合體,把農村政治問題、社會問題都融入了農業經濟學之中,使得農業經濟學既不像農村社會學,又不像農業經濟學。也有人認為農村本身就是一個社會的特定區域,是農業生產發展和農民生活的載體,應該廣泛吸收區域經濟學的理論,推進農業經濟學向區域經濟學的方向發展。

二、國內主要版本的農業經濟學的風格與特點

(1)原沈陽農業大學校長朱道華教授主編的《農業經濟學》。

該教材認為,農業經濟學的研究客體是農業,所以它不僅是經濟學中的一門獨立科學,也是農業科學中一門獨立的科學。研究農業的科學很多,而農業經濟學是從經濟的角度研究農業的科學。農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概言之就是農業生產方式運動的規律,包括生產力的運動規律、農業生產關系的運動規律,以及兩者相互間作用的運動規律。從廣義上看,農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包括農業生產方式的更選和各個歷史時期農業生產方式。但通常農業經濟學是狹義的,是以研究現階段的農業生產方式為主的,所以,有的主要研究資本主義的農業生產方式,有的主要研究社會主義的農業生產方式。從這一思想出發,朱道華先生的《農業經濟學》主要研究了我國社會主義時期的農業生產方式運動的規律,包括農業生產力的運動規律,農業生產關系的運動規律,以及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關系的規律,特別注重了生產關系問題的研究。

(2)南京農業大學鐘甫寧教授主編的《農業經濟學》。

該教材認為農業經濟學的主體是部門經濟學,其任務是應用經濟學的原理解釋和分析涉及農業、農村和農民(簡稱“三農”)的經濟問題,總結“三農”問題的發展規律,在推進我們對“三農”問題科學認識的同時,對公共政策的效率做出客觀評價,進而對公共政策的干預形式、方向、內容和力度提出有科學依據的建議。由于農業生產、農產品和農民問題的特殊性,農業經濟學不能簡單套用經濟學的一般原理,必須根據具體情況對經濟學原理的基礎假設或邊界條件作適當修正。研究農業經濟學不僅要具備必需的自然科學和農業生產知識,而且要具備必要的政治學、社會學知識,以及一些必要的數量分析手段,具有全球化的視野。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一些新的問題的出現,農業經濟學研究的對象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但其主要研究領域和基本問題將長期保持不變。據此,在他主編的農業經濟學教材中,主要運用經濟學的原理,特別是微觀經濟學的原理解釋和分析了農業部門的重大經濟問題,包括農業生產的特殊性及農業生產的組織形式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生產者的特殊性和農業生產者的決策行為及農業生產者的福利;農產品的特殊性和農產品的流通、流通組織及農產品的價格、供求平衡等。全書共分為三篇十一章:在第一篇農業生產要素及其配置中主要介紹了土地、勞力、資本、技術幾大生產要素的構成及配置使用的特點和規律,家庭農場存在的必然性和運作管理,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組建及運行,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產生與發展等問題。在第二篇主要介紹了農產品市場與價格的形成及其功能作用和運作規律,農業的關聯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農產品貿易與農業保護政策等問題。在第三篇農業可持續發展中,主要介紹了傳統農業改造與農業的現代化,農民收入與生活消費、農業與農村的可持續發展等問題。整篇教材的特點是視野較寬,具體表現為:一是立足農業,窺視整個“三農”問題;二是立足中國,窺視國際,在家庭農場、農業合作化、農業社會化服務、農產品貿易保護、農業可持續發展等章節中都介紹和借鑒了國外有益的經驗和做法;三是以農業生產環節為主,涉及了農產品產業鏈的全過程。具有良好的系統性和重要的參考應用價值。

(3)中國農業大學李秉龍教授主編的《農業經濟學》。

該教材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后,農業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農業經濟研究的對象也隨之發生了變化。第一,農業經濟學的分化或者說細化不斷加快,各分支學科之間的相互交叉和滲透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綜合化不斷增強。第二,農業經濟學越來越注重多層面、多視角的分析和研究問題,加強了定性和定量、實證和規范、宏觀和微觀分析的結合,不斷深入地開展了各種比較研究。第三,農業經濟學不斷突破原來意義上的研究范疇,向更加系統、寬泛的方向發展。農業與其它產業部門的關系、農業管理和產業政策、國際貿易、公共決策和私人決策、農產品價格形成、加工、運輸、流通、消費都被納入到農業經濟學的研究范疇之內。據此,他認為,農業經濟學主要是運用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研究在土地、勞動力、資金、技術和管理等稀缺資源的約束條件下,農產品的供給與需求、農產品價格與市場、農業生產要素價格與市場、農業微觀經濟組織形式、農業宏觀經濟制度與政策的部門經濟學科學。在他所編的教材中力求實現歷史與現實的結合、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國內與國外的結合、市場調節與政府宏觀調控的結合,較為系統的研究了農產品的市場、農業生產要素、農業微觀經濟組織、農業發展的宏觀調控等問題。

(4)原沈陽農業大學方天堃教授主編的《農業經濟管理》。

該教材重點強調了農業的外部性問題,認為農業除了具有很強的經濟職能和社會職能外,還具有生態職能,如凈化空氣和水、防風固沙、保持土壤和動值物種群平衡等職能。認為農業勞動力的轉移、農民收入的增長、農村的城市化、中國經濟的轉型及其與世界經濟的接軌都依賴于農業經濟的發展。所以探討如何促進我國農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是當前和今后相當長時期內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在其教材的前言中,他明確指出:農業經濟管理是研究經濟規律在農業中的具體表現形式和管理學原理在農業中具體應用的學科,它不僅要研究各種經濟規律在農業部門和農業企業中的特殊表現形式,還要研究經濟管理職能的具體運用和作用的發揮。也就是說,農業經濟管理是研究農業部門和企業中的生產以及與此相聯系的交換、分配和消費等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的學科,主要研究的是農業生產關系發展運動和農業中生產力諸要素的合理組織與開發利用的經濟規律及其應用,即在農業生產各個環節上占用和消耗的人、財、物等方面,進行正確有效的決策、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核算和控制,通過決策和計劃,確定出切實有效的經營目標;通過組織和指揮,維持正常的生產和經營秩序,以保證經營目標的實現;通過協調和控制,及時解決、修正生產和流通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確保農業部門和企業沿著既定的目標軌道向前發展;通過核算和控制,檢查計劃的執行情況,從而保證農業部門和農業企業經營計劃的執行和決策目的最終實現。據此,這本《農業經濟管理》教材運用現代西方經濟理論和現代管理理論及方法,結合中國農業發展的實際,著重闡述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經濟管理的基本規律和基本方法,研究了中國古代傳統農業的管理思想與實踐,農業中的產權、農業產業化經營、農產品國際貿易等問題,特別是對農業微觀組織的管理問題和宏觀管理都有較深入的研究。

(5)中國人民大學孔祥智教授主編并出版的《農業經濟學》。

他明確的指出,本土化、規范化和國際化才是最有生命力的經濟學教科書。所謂本土化就是要結合中國農業國情實際,不能盲目的照搬照抄和不加思索的引進吸收;所謂規范化主要是指內在邏輯的一致性,強調邏輯推理與經濟事實、理論假設、行為主體面臨的約束條件等的一致性,分析問題和研究解決問題的科學性;所謂國際化是指要充分認識農業經濟系統的開放性和國際環境對中國農業經濟運行規律和模式的影響性,學習和借鑒國際有益經驗,促使中國農業經濟能夠良好的參與國際競爭、貿易、分工與合作。該教材在體系上嘗試性的打破了原有的“生產關系———生產力研究框架”,按照國際主流農業經濟學的教材體系加以系統化和中國化,即按農業資源配置范圍的大小,分為微觀農業經濟學、宏觀農業經濟學和國際農業經濟學三個部分。在微觀農業經濟學部分著重研究了農產品的廠商理論與實務、農產品的供給需求、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和市場均衡、農產品生產者決策、農業的食品體系構成與農民合作、農產品營銷等問題。在農業經濟的宏觀部分,主要研究了食品與食物供給、農業土地產權、農業金融、農業公共服務、農業資源環境、農業政策支持、農村發展等問題。在國際農業經濟學中主要研究了典型發達國家的農業經濟前沿、農產品國際貿易、農業技術貿易交流與合作等問題。這一教材更多的克服了以往教材政策說教太多的缺陷,更多的引入了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問題和分析問題的方法,特別強調了研究對象的中國本土化及現階段農業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具有較強的邏輯一致性。

三、現代農業經濟學教材體系應具備的特色及建設思考

分析農業經濟學的起源、演進和發展趨勢,從農業經濟學的學理和學科建設與發展的使命出發,借鑒國內已有教材的建設體系和風格特色,筆者認為,一本能真正反映現代農業經濟學理論基礎和中國的實踐經驗,可提供相對完整的系統專門知識的農業經濟學教材,應該體現以下特色,并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從農業發生發展到農產品流通、消費的農業產業鏈脈絡體系。

(1)要突出農業經濟的現代性的研究,使之具有更強的時代感和推進中國農業走向現代化的使命感。

眾所周知,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農業的現代產業特性日益顯現。農業由傳統的封閉日益走向開放,新的石化能源和現代化的物質要素不斷的向農業系統導入;農業的自給半自給狀態早已打破,農產品的市場交換日益廣泛,農業的市場化、國際化更是使得農業從生產要素投入到產品供求都要接受市場的調節和檢驗;農業國際化不僅促動了農產品要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使市場的半徑擴大、競爭對手更加多廣、競爭更加激烈,而且農業的生產要素也要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甚至國際性的生產經營組織和跨國公司,也進入國內農業經濟系統,進行農業生產的跨國經營和合作經營,使農業微觀經濟組織所面臨的環境與挑戰更加嚴峻;現代先進的農業生產要素和科學技術向農業生產經營系統的導入,從生產投入效率各個方面都對農業經濟產生了一系列新的深刻的影響,農業的技術交流與技術合作日益廣泛,技術進步的速度和效率日益提高;農業長時期的資源依賴性生產和資源置換式生產,以及受到工業化、城市化的擠壓以后,能否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日益被提上了議事日程,保護農業生產的資源環境已經成為農業經濟學研究不可回避的矛盾和任務。據此,筆者認為,一本能反映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特點和規律的現代農業經濟學教材,應該專門設立以下章節:現代農業的微觀組織;現代農業與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工業化、城市化;現代農業的典型經營模式: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精細農業、循環農業;現代農業經營的特點:規模化、專業化、產業化、信息化;以及農業的市場化、國際化和可持續發展等。

(2)應把農業生產經營過程和農業生產的外部邊界環境和條件分篇論述,既要保證內在邏輯的一致性,又要保證各個篇章的獨立性。

我們經常講農業是人們利用自然條件,依靠動植物的生理活動機能,通過人類勞動來強化或控制生物體的生命活動過程以取得所需要的物質產品的社會生產部門;農業是農民的主業,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是人與自然合作的事業,所以,農業必然要受到土地、水、動物、植物、微生物等自然資源條件和氣候、區域位置、地理條件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必然要受到農民的經營行為、生產經營方式的影響;必然要受到國家經濟政策、社會制度安排、社會經濟發展的階段水平等宏觀經濟外部環境的影響。據此,研究農業經濟學不僅要研究農業生產本身的運動規律和過程,還必須研究農業生產的資源條件和外部邊界環境。否則,農業經濟學就會失去其社會經濟屬性。鑒于此,筆者認為,一本好的現代農業經濟學教材,應該安排4個板塊:第一板塊主要是現代農業與農業的現代化的知識,以表明農業經濟發展已處于現代農業的發展階段,以及現代化的環境對農業經濟發展的要求和影響;第二板塊主要是農業生產的資源要素和條件研究,著重分析土地資源、水資源、勞動力資源、資金、技術等經濟生產要素的現狀條件和在農業生產中的配置狀況,以期表明農業生產的利弊條件和潛力及制約因素等;第三板塊是站在市場經濟的角度來研究農產品的供求、價格、價值、流通及消費問題,與第二板塊共同完成從農業生產的發生發展到終結,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餐桌消費的全過程的研究;第四板塊主要研究農業生產的宏觀調控和政府對農業的支持、管理問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問題、農業生產的區域布局、農業的區域協調發展和區域綜合開發問題,主要強調農業的外部宏觀經濟環境和政府對農業的宏觀調控等農業經濟問題。

(3)應以農業產業鏈為線索,以農業的發生、發展、組織管理為脈絡,對農業生產的全過程進行研究。

縱觀國內外的農業經濟學教材體系,目前比較突出的有以農業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為線索的前蘇聯體系,以農業生產資源要素的配置和效率評價為線索的歐美體系,以解讀相關農業政策,圍繞國家政治中心對農業的調控和管理而展開研究的經濟政策管理體系,有從農業生產的產前生產資料、生產資源條件研究到產中的生產組織管理、農產品的生產及供求,再到產后的農產品流通、加工、消費的以產業鏈為線索的體系。筆者認為,一本能反映農業經濟學學理和中國農業經濟運作管理實際的現代農業經濟學教材,應選擇以產業鏈為線索的體系,而且賦予農業產業鏈體系以現代農業的階段性和時代感,以及產業鏈運作的外部宏觀經濟政策環境和宏觀調控管理等不可逃避的外部經濟政策及環境背景。首先,從現代農業的發生、發展入手,介紹現代農業及農業現代化、農業國際化、農業市場化、農業可持續發展和內在本質要求和規律,以及現代農業的幾種典型生產經營模式;其次,從農業生產的組織過程開始,對農業生產要素和資源配置問題進行研究,著重介紹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土地、水、勞動力、資金、技術等生產資源和要素在農業生產中的利用及規律;再次,以農產品為紐帶,從農產品的供求研究開始,探討農產品的供求規律、價格形成機制以及流通、分配等問題;最后,站在宏觀管理的角度,研究農業的宏觀管理、結構調整、產業化經營、合理布局、區域開發等問題。力求實現理論與實際結合、歷史與現實結合、國內與國際結合、市場調節與政府宏觀調控管理結合,真正能達到推動現代農業及農業經濟發展,可反映農業經濟系統專門知識,能培養農業經濟理論專門人才的目的。

(4)要注意教材的可讀性、參考性和實用性。

農業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農業,使用農業經濟學教材的既有高等農業院校、財經院校的本、專科學生和研究生,也有農業經濟管理部門的領導干部、農業經濟理論研究部門的專家學者及研究人員,還有在那些與農業產業相關聯的涉農企業的經營管理人員。因此,一定要強調教材的可讀性、參考性和實用性。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在建設和構架現代農業經濟學教材體系中,應專門設立一些關于現代農業模式的形成、管理及運作典型經驗介紹的內容,如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循環農業、可持續農業等。應專門增加一些農業經濟領域內經常會遇到的一些經濟方法問題的介紹和應用實例。如科技貢獻率的測算、投資效果的評價、農業結構調整和優化、農業生產合理布局、農業區域開發規劃的方法等。

(5)要注意農業經濟事件的歷史演進過程分析和理論基礎的闡釋。

現代農業是由傳統農業演變發展而來的,農業經濟學是經濟學的重要分支科學,因此,在建設和構架現代農業經濟學教材體系的過程中,應注意對農業經濟事件的歷史演進過程進行科學分析,特別要注意這些事件形成和發生背后的經濟理論基礎。如對現代農業的微觀經營組織———農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業產業化經營企業的研究,應十分重視對農業經濟組織的起源和家庭經營的研究;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研究,應重視農業可持續發展產生的歷史背景和理論淵源;對農業國際化和農業產品貿易問題的研究,應重視對國際分工理論、比較優勢理論的闡釋;對農產品供求平衡問題的研究,應特別注意對供求理論、價格理論、市場波動理論的闡釋;在農業宏觀調控問題研究中應特別注意對市場失靈、政府失靈等問題的闡釋,以保證每一個學習和應用這本教材的人都能從中得到教益和受到啟發。

作者:王雅鵬呂明尹寧單位: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湖北農村發展研究中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 国产成人AAAAA级毛片| 一边摸下面一别吃奶| 视频一区精品自拍| 国产精品视频全国免费观看| 一级做性色a爰片久久毛片免费| 日韩一卡2卡3卡4卡| 亚洲另类小说网| 渣男渣女抹胸渣男渣女|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毛片| 香蕉久久夜色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一区高清在线观看| 99久久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成人免费在线播放| 久久av老司机精品网站导航| 日韩毛片免费看| 亚洲入口无毒网址你懂的| 波多野结衣在线观看一区| 公和熄三级中字电影久久| 色yeye在线观看| 国产嘿嘿嘿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深夜福利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无在线观看| Channel| 妖精的尾巴国语版全集在线观看| 中日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影院| 欧美日韩综合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 粗壮挺进邻居人妻| 午夜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影院| 男女男精品视频| 北条麻妃在线一区二区| 美女开嫩苞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传媒| 英国性经典xxxx| 国产亚洲综合色就色| 韩国免费观看高清完整| 国产在线视频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