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彩棉產業發展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短短的十幾年內,新疆彩棉產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彩棉生產基地,在種植規模、科技進步、產業化運作等方面均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對豐富新疆、乃至全國的棉花產品類型,促進棉農增產增收、科技進步、新疆經濟發展和出口創匯等均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彩棉生產、科研、市場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為彩棉產業進一步發展搭建了很好的平臺?!笆濉逼陂g,新疆彩棉產業如何抓住機遇,更好地發展,必須做好發展規劃。彩棉產業做穩做強,取決于生產、研發、市場三者共同的穩步發展。
1新疆彩棉發展歷程及現狀
1.1彩棉生產成效新疆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彩棉生產基地,種植規模、總產、單產均居世界第一,占中國彩棉面積的90%以上,皮棉總產曾達2萬t左右[1]。棕色棉平均皮棉產量已達到1200~1350kg•hm-2,是目前白色棉平均產量的80%左右。綠色棉平均皮棉產量1050~1200kg•hm-2,是白色棉產量的65%。彩棉已成為新疆多纖維類型棉花生產中的重要成分,作為特色專用棉對棉花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重要意義。
1.2彩棉研發成效受產業帶動,在國家和自治區的大力支持下,以項目為依托,新疆彩棉研究取得了顯著進展,在許多方面已居世界領先。
1.2.1產量改良。通過遺傳改良,彩棉品種(棕、綠)子棉產量已由以前的2400~3000kg•hm-2,提高到目前的3000~3450kg•hm-2,已接近白色棉產量的70%~80%。鈴重、衣分分別達到4~5g和30%~35%,接近白色棉的80%。創新了一批大鈴、高衣分、高產特性的新材料,為進一步提高彩棉產量提供了技術保證。
1.2.2品質改良。通過雜交、回交、定向選育、陸海雜種優勢利用等育種方法和選擇技術創新,彩棉纖維長度、比強度、麥克隆值等品質性狀均明顯優化,機紡性增強,棕色中長絨棉品質已接近白色陸地棉品質指標。棕色棉纖維長度27~30mm,棕色中長絨棉已達30~32mm,比強度19~25cN•tex-1,中長絨棉可達34cN•tex-1。綠色棉纖維長度26~28mm,比強度13~20cN•tex-1。彩色棉由以前的不能適宜機紡,到目前完全實現機紡。棕色棉品質改良成效顯著,綠色棉品質改良有待加強[2-3]。
1.2.3配套技術。制定了彩棉公頃皮棉產量1050~1500kg的栽培技術規程。制定了彩棉相關技術標準,為彩棉走環境友好、高效植棉之路,提供了配套技術保證。1.2.4彩棉研發得到國家大力支持。彩棉研發得到了國家和自治區的大力支持。“十一五”、“十二五”國家設立了轉基因彩色棉花育種重大專項,為彩棉產業的持續發展將提供更強有力的后續技術支持。
2存在問題及限制因素
2.1彩棉生產面臨的問題面對世界和中國棉花產業發展形勢,彩棉和白色棉生產面臨的共性問題是:如何提高植棉效益,提高勞動生產率,進一步挖掘產量潛力,實現棉花生產的環境友好,從而調動植棉積極性,穩定棉花生產,保障供給,提高棉業競爭力、可持續發展能力。據此,在彩棉的發展過程中,應把彩棉產業建立在高效、環境友好的基礎上,走環境友好、高效發展之路。環境友好、高效發展之路對新疆彩棉產業發展具有更重要的現實意義,符合彩棉生產定位。
2.2彩棉種植效益面臨的問題目前新疆棕色棉子棉產量平均在3450kg•hm-2左右,皮棉產量1200kg•hm-2左右。綠色棉平均子棉產量3000kg•hm-2左右,皮棉975kg•hm-2左右。彩棉子棉價格平均在7~8元•kg-1,每公頃產出2.4萬~2.7萬元,成本平均在1.8萬~2.25萬元,投入產出比為1∶1.25,與白色棉的比較效益為1∶1;綠色棉投入產出及比較效益更低。按2009/2010年度和2010/2011年度價格計算,彩棉效益遠遠低于白色棉。據此,必須進一步挖掘彩棉產量潛力、降低成本、提高彩棉與白色棉比價到1.4∶1以上,以提高彩棉的比較效益。
2.3彩棉種植環境與白色棉一樣,彩棉生產面臨著盲目用藥、殘膜污染、土壤長期連作等引起的環境問題[4],不僅影響著產量、效益的提高,也影響了彩棉生產的環境友好,影響了彩棉環保、生態、健康等優勢的體現。新形勢下,彩棉生產應轉變生產發展方式,創新技術服務組織方式,大力推廣殘膜回收機械,實現統防統治,統一管理,改善種植環境。
3新疆彩棉生產發展方向新疆彩棉生產發展“應走環境友好、高效發展之路”。
3.1實現環境友好、高效生產的技術措施
3.1.1轉變彩棉生產方式。根據彩棉生產集中在大戶的優勢,管理做到統一管理,病蟲統防統治,提高技術到位率,保證技術的針對性、規范性、標準性,實現增產增收增效。
3.1.2科學布局彩棉生產。彩棉作為特色專用棉,為發揮其功能特性,防止污染,生產布局盡量選在生態條件好、生產水平高、隔離條件好、災害病蟲害少、植棉素質高、集中連片的宜棉區的縣(市、團場)。從長遠看,選擇、創建與有機棉類似、環境友好、穩定的彩棉生產基地意義重大,以實現穩產、高效。
3.1.3開展彩棉輕簡栽培。輕簡栽培是棉花生產技術管理的重要方向。彩棉生產一是要進一步挖掘彩棉產量潛力,通過配套栽培技術及創新的植棉技術等,使彩棉皮棉產量平均提高到1500kg•hm-2左右。二是要集成推廣精量播種技術、膜下滴灌技術、精準施肥灌溉調控等現代植棉技術,使彩棉生產成本降低10%~20%[3]。三是通過推廣機械化及生產方式轉變,實現統防統治及管理采收機械化的完善配套,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勞動力成本。
3.2新疆彩棉研發彩棉研發雖然取得一定成效,為彩棉產業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但與白色棉相比,彩棉產業發展仍存在較多的“局限性”。
3.2.1色澤的局限性。表現在彩棉色澤單一,僅為棕、綠兩大色系,嚴重影響了彩棉的商業性[1-2,6]。色澤是彩棉研發“局限性”的根本。色澤研發的突破還沒有時間表,雖然理論上可行,但技術上還難以突破。應加強分子育種設計技術研究,力求在色澤功能基因挖掘、克隆、功能驗證等方面取得進展,使色澤改良取得突破。
3.2.2品質的局限性。纖維長度、比強度和細度等有待進一步提高。隨著優良資源、功能基因不斷創新挖掘,彩棉品質的局限性有希望打破,在理論、技術上完全可行[6-10]。在“十二五”至“十三五”,彩棉品質可能達到白色棉陸地棉品質水平。
3.2.3產量的局限性。新疆彩棉單產目前水平已較高,更多是栽培技術的作用。彩棉品種鈴重、衣分有待進一步提高,特別是綠色棉品種。新疆作為我國高產棉區,彩棉產量的局限性應該可以突破。但從品種看,因產量與品質、色澤性狀存在極顯著的負相關,產量局限性突破受到很大限制。應加強各性狀相關基礎研究及育種和栽培技術研究,打破負相關,實現產量品質的同步提高。•3•彩棉的“局限性”嚴重影響了彩棉的可紡性、商業性。正是彩棉的“局限性”,使彩棉的商業性逐漸降低,也使很多國家放棄了彩棉的開發。在現有基礎上,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中國彩棉科技工作者通過不斷創新技術,各種局限性一定能打破。
4新疆彩棉市場發展建議新疆彩棉市場應優化定位、立足商業性、實現一定的銷售量。彩棉市場一方面潛力大,另一方面還處于初級階段。彩棉市場開發與新疆彩棉種植規模、研發進展相比較為不協調。新疆彩棉市場有待科學開發,除受目前彩棉自身“局限性”的影響外,彩棉開發的市場定位是關鍵。
4.1彩棉產品與白色棉產品市場定位區別不大目前彩棉產品的市場定位與白色棉區別不大是主要原因之一,雖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環保的理念[11],但開發的系列產品也是白色棉常有的系列,只是注重了貼身環保理念,但因價格、質量、花色等方面與白色棉相比無優勢,難以得到更多消費者的認可。彩棉產品開發,應有別白色棉產品,以“人無我有”為原則可能效果更好。
4.2彩棉產品開發產品開發理念上應做到色澤與產品品種的高度統一。從目前彩棉開發的系列紡織品看,雖然體現了色澤的環保理念,但沒有體現產品特色,使彩棉的比較優勢、競爭優勢難于突破。目前彩棉產品沒有特點,缺少彩棉文化的東西、缺少新疆特色元素。高科技彩棉產品的開發,也救不了彩棉產業,甚至可能是誤區!因為再有高科技,其局限性也難與白色棉抗衡。應挖掘利用彩棉的比較優勢、與地域特色元素結合,從而提高其附加值和比較效益。美國彩棉產品的定位以粗厚織物為主,就是因為粗厚織物可以避免其局限性,有別于白色棉。20世紀中期彩棉的商業性逐漸降低,原因除彩棉局限性外,應該說與過多地強調機紡不無關系。沒有采用機紡前彩棉產品反而暢銷。品質改良后,普遍采用機紡,產品競爭力反而變弱。這種情況值得反思。彩棉產品的出路在哪里?應從市場定位上作優化,尋找出路、突破口,帶動彩棉產業的整體發展。建議可考慮增加彩棉手工產品的開發,體現紡織品和服裝的傳統。因為歷史上,國內外彩棉發展的好時期,都是以手工產品開發為特點,如手工加工的各種飾品、紀念品、禮品等。同時富于新疆特點的元素,實現從色澤到產品回歸理念的高度統一。
4.3彩棉產品市場定位彩棉雖有多種局限性,但找準定位,仍可獨樹一幟。九采羅公司目前只開發特殊彩棉,反映了其重視自己的定位。建議彩棉產品的定位[6],一是應有別白色棉,或是同類產品中白色棉所不及;二是將新疆文化元素與彩棉特點相結合,賦予其獨特的商業性。彩棉市場定位注意人群的定位、產品方向的定位、產品類別的定位、商業價值定位。新形勢下營造彩棉產業發展良好外部環境,做好彩棉產業發展規劃,防止彩棉產業大起大落,使彩棉產業健康穩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