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武鳴農業水利建設的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農業水利與農業發展密切相關
20世紀80年代初農村改革先行一步,基本廢除了農產品統購包銷制度,提高了農民自主生產意識和生產積極性,農民收入大幅度增長,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5.9%。但是,糧食生產仍是主要問題,工業品價格上漲幅度高于農產品,重工輕農趨向再度抬頭。再者,農村體制尚不完善,農業生產水平不高,分散經營與生產社會化、商品化的矛盾突出了。農業水利實際上也是社會化生產,在這種情況下,水利改革反應滯后,政策剪刀差“剪”下的一塊并沒有補在農業水利上。相反,農業水利投入銳減,建設緩慢,處在消極維持的狀態。一方面,統~規劃的農水系統,而對按戶承包分散經營的農田,一時拿不出有效的服務和管理辦法;另一方面,成本上升,計量或按畝收水費成為農業水利的生存手段之一。
2武鳴農田水利建設現狀及問題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武嗚建成了大、中、小相結合,畜、引、提相補充的農田水利工程體系。到2006年底.灌區共9處,設計灌溉面積45.98萬畝,有效灌溉面積30.54萬畝,占耕地面積的66.42%,旱澇保收面積25.34萬畝,占耕地面積的55.11%。全國人均有效面積為0.65畝,而武鳴人均有效灌溉面積為0.46畝.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72.3%。其中大型灌區】處,有效灌溉面積19.34萬畝;中型灌區3處,有效灌溉面積8.9萬畝./J、型灌區115處,有效灌溉2.3萬畝。已有防滲的渠道共700.39公里,其中0.1~1米3,秒500.28公里,1米3/秒以上的防滲渠道度為200.11公里,防滲渠道占渠道總長1278.66公里的54.77%。由于特定的歷史原因,原建設標準低、配套不完善;建成后管理投入不足,重建輕修,加劇了工程老化失修,許多灌區帶病運行,加上后期無力系統維護,工程老化破損嚴重,效益逐年下降。據統計,武鳴現有灌區干支渠道和建筑物完好率僅為50%左右,帶病運行問題突出,安全性能差;干支渠道和建筑物實有率平均只有65%,造成有效灌溉面積長期達不到設計水平,僅為設計灌溉面積的56%。有一半以上的耕地得不到灌溉或灌溉保證率低,武嗚灌區現有的53.5畝早地只有15%能解決灌溉,多數依然靠天吃飯。大部分灌排設施存在老化失修的問題,農業生產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同時,秋旱夏洪危害頻繁。秋季缺水問題十分突出.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發展;而由于缺乏山區控制性徑流調節工程,夏季防洪標準不高。既增加了群眾的勞動強度,又增加了生產成本,更是影響了生產效益,挫傷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此外,灌水技術落后,大部分地區未采用田間節水灌溉技術,水資源浪費嚴重。現有的農田水利設施滯后于生態農業規模化生產,特別是生態農業規模化生產對農田水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現有的農業水利設施滿足不了生態農業規模化生產的需要:一是沒有足夠的水源;二是沒有完善的渠系配套設施;三是沒有大面積的園田化。這些問題,成了制約現代農業規模化生產發展的“瓶頸”。
3發展措施
3.1加大投資建設力度
目前,鄉鎮財力拮據、水管單位經濟收不敷出、村級集體經濟薄弱,加上國家取消“兩工”政策,鄉村組和水管單位更加無錢無力興修水利。為此,國家要建立農田水利維護基金機制,中央和地方財政要安排部分資金,農民也要交納一定的水費,用于農田水利設施維修養護,并直接落實到管理主體,比如國有和集體水管單位或農民用水戶協會。但這部分資金務必在水利行政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的監管下使用,防止資金擠占挪用。同時,還要整合水利、農業、開發、國土、交通等部門資源,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有序推進水源工程、灌排工程、土地平整、交通道路等工程建設。此外,水利部門還應投入大顯國家節水灌溉項目資金和農業開發項目資金,推逍園田化建設和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建設。
3.2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部分地方仍然存在“上游串漫灌、下游無水灌”等浪費水現象。究其原因,就是渠系配套設施不完善,一些干支渠年久失修、淤塞、滲漏嚴重。為此,必須加大投入,加快渠系配套設施興建,切實解決灌排暢通問題。同時,增加凋蓄工程,提高春季用水保證程度。春秋季缺水是影響發展農業生產的關鍵性問題之一,必須適當興建控制性山區水庫,增強對徑流的調節能力,才能有效解決春秋旱問題。
3.3加強灌區科學管理
加強對各種農田水利工程的保養和維修,使其安全運行,充分發揮效益,延長工程使用年限。并盡快改革灌區管理體制建立對水資源進行統一管理的權威機構,加強管理機構的行政管理職能.實現從對水量、水質、水能的多頭分部門管理以及對水的供、用、排、回收再利用脫節,轉變為水資源的統一配置、統一調度、統一管理,以適應資源、環境、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對鄉鎮水管站、水庫管理單位、村委會、村小組和農民用水戶協會等農田水利管理機構進一步完善機制,健全管理網絡,并對農田水利設施劃定管理范圍、明確管理主體、劃分管理責任、落實管理任務,統一權、責、利。鄉鎮水管站負責跨行政村的農田水利管理與維護,指導村組加強農田水利管理與維護;水庫管理單位負責水庫及其設施管理與維護,督促灌區水站負責灌區的農田水利管理與維護;村委會負責支持自然村的農田水利管理與維護。
3.4發展節水型灌溉農業
調整農業結構和布局,應適當壓縮耕作面積,努力提高作物單產,以充分利用夏季豐水,使農業種植結構符合水資源時空分布規律并加大節水型灌溉的力度。現行的灌溉制度,灌水定額與灌溉定額較大。各地應加強對作物需水規律的研究,確定適合本地區的作物灌溉制度,特別是處于灌區下游的地區。引種推廣耐旱高產農作物,改進栽培技術。農作物耐早品種和普通品種的需水量差異很大,因此,要選用早熟、耐旱、高產的作物優良品種同時采取保墑耕作措施及節水栽培技術(如趁墑播種、挑水點種和薄膜覆蓋等)。
3.5推廣應用工程節水技術
當務之急是把已建成的各項工程的渠系及建筑物配套工程搞好,使其發揮最大的效益。為減少輸、配水渠道在輸送過程中的滲漏損失,必須繼續大力改建或新建渠道防滲工程。對田間工程,應在田間推行細流溝灌、小畦灌、膜上灌、膜下滴灌、低壓管道輸水等灌水技術,積極試驗并推廣水平地塊灌、波涌灌等先進灌水技術,形成一套以山區水庫一渠道防滲一節水灌溉一豎井灌排與明渠排水相結合的節水型灌溉模式,徹底從引水一水庫一渠道滲漏一大水漫灌的不合理灌溉模式中解放出來。在有條件的地區,還應試驗、推廣滴灌技術,因地制宜發展噴灌,尤其是自壓噴灌,但應避免盲目性。
3.6重視生態環境保護
走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之路,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必須要保證最低限度的生態用水,保護生態資源,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所以必須統籌規劃合理配置生態和農業用水,留出足夠的生態水,按照供需平衡的原則,合理確定灌區農業用水。其次,切實加強庫區林業生態建設,大力實施退耕還林、有計劃地組織植樹造林,提高森林履蓋率,保護自然植被,保護濕地,著力抓好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流失嚴重;全面加強水污染防治,保持水質。
4結語
大力發展以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灌溉為主的農業灌溉,是切實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提高我縣農業水利化水平的重要措施因此,在全面摸清農田水利灌溉工程現狀的基礎上,制定各級農田水利規劃(農業水利化規劃),對進一步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科學合理性,有計劃、分步驟的實現農業水利化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