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鹽土林業開采利用措施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郗金標焦明王開芳單位:山東省林科所濟南
黃河三角洲位于山東省渤海灣畔,區內地勢平坦,光照充足,雨熱同季,蘊藏著豐富的土地資源和各種生物資源,是國家重點經濟開發區,具有十分重要的區位優勢和經濟優勢。然而,由于濱海鹽漬土開發難度大,目前全區尚有23.3萬hm鹽堿荒地,有很大的開發潛力。本文在對鹽漬土開發利用制約因素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黃河三角洲濱海鹽漬土林業開發利用的指導思想和對策。
1黃河三角洲鹽漬土資源概況
1.1面積類型和分布
黃河三角洲總面積8100k時。,其中,鹽漬土面積為44.3萬km,包括鹽土26.9萬kmZ,各種鹽化潮土17.4萬km。全區有鹽堿荒地23.3萬km。這些鹽漬土壤全部分布在近代黃河三角洲內,主要為氯化物鹽土和氯化物潮化鹽土。
1.2成因和特點
黃河三角洲成于近代淺海沉積物,主要系1855年黃河在河南省蘭考銅瓦廂決口奪大清河故道以來,黃河尾聞全,次擺動,黃河攜帶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沉淀、抬高形成。該區濱海鹽漬土的形成是河沈搬運、海水頂托和浸漬綜合作用的結果。它有四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土地資源增長快,1974~1984年間,黃河平均每年造陸60.6skmZ,1954年至今,平均每年造陸20~23kmZ。其造陸速度位居全世界河流三角洲之首。二是成土年幼,地下水位淺,養分含量低,全區地下水位一般2~3mr3,。,距海近者0.5~1.sm,受海水鹽分的補充和蒸發濃縮的影響,地下水礦化度高,一般10~409/L,高者達20鮑/U。三是土地鹽潰化重,土壤鹽分的垂直分布比較均勻,無論是鹽化潮土,還是濱海灘地鹽土,其深層一般均可見到濱海鹽漬母質。全區44.3萬hmZ的鹽漬土中,中、重度鹽化土面積約13.63萬hmZ注,,現有鹽荒地23.3萬hmZ。
0~100cm土體加權平均含鹽量0.58%,100~Zoocm土體含鹽量0.51%。四是生態系統脆弱,土壤極易返鹽退化,而且土壤含鹽量和植物群落呈現明顯的圈層帶狀分異,自海向陸地方向依次分布著新淤地、重鹽堿地和鹽堿耕地。新淤地:成土最年幼,土壤相對較肥沃,鹽分含量較低,一般低于0.3%。天然植被為大面積的白茅群落,人工開墾后可為農業利用.但在目前的耕作管理條件下,農業利用后約15~20年即退化為重鹽堿地。
重鹽堿地:分布面積最大,是由新淤地退化形成,土壤含鹽量高,一般在0.4%以上,局部地塊高達2~3%以上。植物群落以上天然生的鹽生、耐鹽生植物群落為主,有怪柳群落、堿蓬群落、璋茅群落、蘆葦群落等。鹽堿耕地:是經初步改良的土地,并為農業開發利用,但利用不當,容易發生次生鹽漬化。尤其是近十幾年來,由于該區域干旱少雨,沿海提海水養殖等,已有大面積的土地發生了次生鹽漬化,甚至退化為鹽堿荒地。
2開發利用制約因素分析
2.1鹽害
鹽害是黃河三角洲地區的主要災害,是制約區域土地開發利用的首要因素。研究表明,鹽分可以影響植物的養分吸收.光合、呼吸以及物質的合成與分解。尤其是在重鹽堿地,土壤含鹽量高,限制了很多植物的生存和生長,目前是以鹽生、耐鹽生的低矮草本植物和灌木為主,喬木樹種和一些經濟樹種因耐鹽能力較低而難以生存。
土壤返鹽,是新淤地和鹽堿耕地的典型特征。黃河三角洲地區分布有大面積新淤地,這些新淤地因土壤比較肥沃,土壤鹽分含量較低而多為農業利用。但新淤地生態系統極為脆弱,在傳統農耕措施條件下,一般耕種15一20年后即會返鹽退化。如三角洲南緣廣利河以北的永安、下鎮片,系1929~一934年淤積而成,開墾種植60年,目前已大面積鹽堿棄荒,局部地塊已退化為光板地;再如三角洲中部的新安鄉和黃河農場片,系1947~1953年黃河淤積而成,解放初期,農林牧一度十分發達,但到了80年代末,黃河農場的7500hm,耕地中已有4600hmZ撂荒。目前全區新淤地約以5%的速度近鹽退化。鹽堿耕地的次生鹽漬化也十分嚴重,近十幾年來,由于海水入侵和提海水養殖,黃河三角洲和渤海灣地區已有2萬多hmZ耕地受到影響,通過多時相TM衛星片識別和1992年、1993年的實地考察,鹽堿耕地的次生鹽漬化問題十分嚴重。•106.
2.2干旱
干早既是制約樹木生長和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又是加劇土地次生鹽潰化的重要因素。黃河三角洲地區是全省降水低值區,年平均降水量約為6oomm,廣饒一帶為55omm左右。據對140o~1979年的旱澇頻次統計,該區509年間共出現旱災199次,重早74次,平均每2.6年一旱,每7年一大早。另一方面區內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勻,70%以上的降水集中分布于7、8、9三個月,春末夏初極少降水,春旱十分嚴重,而此時正是農作物播種和大多數植物復蘇反青季節干旱和鹽害迭加危害,制約著上地的開發利用。
2.3洪澇
洪澇災害是黃河三角洲地區的又一重要災害。黃河三角洲地區地勢低平,地下水位淺,排水不暢,逢集中降水期或集中降水期過后易造成嚴重的水澇災害。
2.4人為因素
人為因素主要表現在人們對鹽堿土地的盲目開發和掠奪式經營上。如對新淤地進行掠奪式開發,加重了新淤地的返鹽退化,很難實現土地的可持續利用。在鹽堿地造林方面,往往選用高大、速生的喬木樹種而忽視了他們的耐鹽能力;在造林方式上,不是因地制宜,而是習慣于大面積、大規模的連片造林,導致局部重鹽堿土地段的造林失敗。
3林業開發利用的基本構想和對策
3.1指導思想
黃河三角洲鹽漬土區最大的環境問題是林木覆蓋率低,導致生態系統的結構性差,功能低而不穩;而土壤鹽分重是制約土地開發利用的主要因素’。因此,黃河三角洲鹽漬土的林業開發利用必須以國土綠化和生態防護為主要目的,以土地的持續開發利用為宗旨,防止短期行為,堅持先易后難、適地適樹、適草的原則,喬、灌、草結合,重鹽堿土地段以植被的恢復和構建為重點,新淤地和鹽堿耕地以林業結構的合理配置,實現土地的持續利用為重點。
3.2林業開發利用對策
3.2.1封護育林
黃河三角洲地區鹽演土分布廣闊,人口稀少,實行封護育林,利用一些鹽生、耐鹽生樹種天然的下種能力發展林業是一條投資少、見效快的途徑。另一方面,在黃河三角洲重鹽堿土地段,鹽生、耐鹽生低草植物群落是目前唯一可生長的群落.,盡管其生態功能不高,系統生產力低下,但他們的存在對減少地面蒸發,抑制土壤返鹽、改良土壤有十分重要的生態學意義。保護和恢復這一植被類型,對將來的林業開發利用有明顯的實踐價值。
3.2.2先易后難
根據鹽分輕重的分布規律,先易后難,逐年擴大綠化面積。受微地形和鹽分運動規律的影響,同一地塊,也會有鹽分的輕、中、重之別,綠化時,也應因地制宜.
3.2.3改土治鹽
鹽債土林業開發利用必須以改土治鹽為先導,先治土后利用。地勢低洼,地下水位淺,排水不暢地段,水是調節土壤鹽分的主要因素。可修筑條、臺田,建立健全排灌系統,降低土壤鹽分,然后利用。一般地塊,修筑條、臺田費時費工,則可提前大穴整地,或挖溝洗鹽.整地最好提前一年進行,利用自然降水洗鹽,降低土壤鹽分。
3.2.4合理選擇造林樹種
選擇造林樹種是鹽演土造林成敗的關鍵。鹽演土造林樹種選擇一般依據土壤含鹽量和樹種耐鹽能力。表1列出了一些常見樹木和植物的耐鹽能力。樹木在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其耐鹽能力差別甚大,表l所列的樹種耐鹽能力,一般指大樹的耐鹽能力,而苗期耐鹽能力一般較小。選擇造林樹種必須考慮樹種苗期的耐鹽性能,比較穩妥的辦法是在表列耐鹽能力更高一級的樹種中選擇。鹽漬土造林樹種選擇除依據其耐鹽能力外,還必須考慮其抗旱能力和耐澇能力。
3.2.5適時造林
適時造林就是要躲開土壤鹽分積累重的季節,在鹽分積累輕的時期搶栽。雨季鹽分淋洗作用強,土壤鹽分輕,有些樹種可選雨季造林。
3.2.6開發利用野生經濟灌木
開發和推廣利用野生經濟灌木,是開發利用鹽演土,提高鹽漬土土地生產力的重大舉措。過去鹽堿地造林忽略野生經濟灌木的利用,偏重喬木造林和栽培經濟林樹種,結果由于不適應鹽漬土環境遭致失敗的教訓很多。從某種意義上講,發掘和推廣利用野生耐鹽經濟灌木是盤漬土林業開發利用的先導,同時也是一項省時、省資、速效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