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臺田耕作林業開發利用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韓光遠劉殿國單位:汝南縣林業局汝南園林學校
為了開發低洼易澇地,實現農林雙豐收,我們從1985年開始,在汝南縣白莊寨林場進行了低注易澇區臺田工程林業開發研究,歷時六年,取得了顯著成效。
1建臺田前后的試驗地狀況
白莊寨林場地處宿鴨湖北端的庫區,全部土地都在淹沒區以內,其中有80。畝為低洼的季節性積水地,平常地下水位o.sm左右,只能種一季小麥,單產僅125Kg左右,秋季被水淹沒,不能耕種。這片地原來造過20。畝大官楊林,n年生平均胸徑僅12cm。育苗根部變黑,腐爛脫皮,造林成活率極低。
為了改造這塊士地,我們于1985年開始進行低洼易澇地改造試驗。n一12月改造低洼地103畝,建起臺田28條,臺田面積70畝。臺田長160二,寬10。,土地抬高lm,挖溝長160m,寬sm,深Zm。建成臺田后,地下水位降至lm以下,活土層增厚,改良了土壤結構,當年秋季種花生單產達300Kg,第二年小麥單產也達到300Kg。部分臺田栽的白臘條,當年就有收益,六年年平均畝產白臘條4000Kg,畝產值達100。元。當年營造的69楊生長茂盛,進入速生期早,秋季落葉晚。六年生69楊平均胸徑28.4cm:最大胸徑達到33c犯。
2試驗內容與方法
2.1造林試驗
臺田兩邊各栽一行69楊,株距4也,每條臺田共栽80株,每畝33株,栽植坑70x了。只了ocm,2年生大苗,苗高3。5一4m,地徑3一4cmo在附近未建臺田的低洼地,以同樣樹種、同樣栽植規格和方法,營造對照林100畝,設置固定觀側行,于每年樹木停止生長后觀測記載一次。
2.2喬灌間作試驗
臺田兩邊各栽1行69楊,臺田內栽白臘條。
2.3農林間作試驗
臺田兩邊各栽1行69楊,臺田內間種農作物。
2.4技術管理措施
在建臺田創造良好土壤條件的基礎上,除采用挖大坑栽大苗以外,幼林階段追施化肥公次,株平均0.75Kg。前三年每年春季澆水2-3次,結合施肥澆水進行松土除草。為了使林木養分集中,前兩年及時進行了樹干纂部除萌芽、萌條工作。同時在每年的冬春季及時進行人工修枝撫育,使樹冠始終保持全樹高的三分之二以上。1990年楊樹食葉害蟲大發生,7月下旬至8月中旬,使用90%敵百蟲1000倍液噴灑葉片3次,防止了蟲災的蔓延危害。通過以上技術措施,使林木達到速生豐產。
3試驗結果
3.1楊樹速生豐產
在臺田上栽植的六年生69楊,平均胸徑28.4cm,平均樹高24.5m,而對照區平均胸徑21.3cm,平均樹高17.6m。臺田和對照區比較,胸徑和樹高分別提高33.3%和39.1%。臺田單株材積0.424m3,較對照區單株材積0.262爪”提高61.8%。
3.2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產
建臺田前,秋季積水只種一季麥,小麥畝產只有125Kg。建臺田后,可種植一麥一秋,從而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小麥前三年畝產300Kg,后三年雖因樹冠遮蔭產量略有降低,但六年平均,年均畝產仍達250Kg。花生年均畝產25oKg。
3.3喬灌結合增加了經濟效益
部分臺田上種植的白臘條株行距(5Ox10。m),由于種植密度大,當年平均畝產白臘條1000Kg,六年年平均畝產4000Kg,比原低洼地種植的白臘條產量增加1倍。同時條長,條勻,不發權,質量好,經濟價值高。
4經濟效益分析
4.1農作物收入
改造前103畝低洼易澇地,秋季積水,只種一季小麥,畝產125Kg,103畝總產小麥12875K乙按每Kgo.6元計算,年總產值7725元。建臺田后,103畝減少為70畝,年平均畝產小麥250Kg,丫。畝產小麥i了sooKg,產值10500元;產花生1750oKg,產值17500元,兩項總產值28000元。僅農業間作一項收入就較改造前總產值了725元增加20275元。
4.2林業收入
臺田共栽69意楊器40株,六年生平均單株材積0.424m“,總蓄積,49.sm“,按單價每立方米300元計算,價值284940元,平均每年收入47490元。農林兩項年總產值75490元,是建臺田前同等面積7725元的9.7倍。
4.3投入與效益比較
(1)投資
建臺田28條,共挖土方i792om3,按當時每立方米土方工資0.8元計算,共投資14336元,樹苗款s。弓元,化肥款672元,農藥400元,護林員工資2160元,施肥、噴藥、撫育管理人員工資2500元,營林費6628元。
6年共投資20764元。
(2)收入
麥、秋兩季,農業年收入2800。元,六年為165000元,林業收入六年為254940元,農、林業兩項總收入452940元。建臺田后六年農、林總收入除去建臺田和營林投資,純收入43197弓元,再除去改造前1時畝種六年總收入46350元,可凈增加收入385626元。
5推廣應用前景
低洼易澇地挖溝建臺田可降低地下水位,改善土壤通氣透水性能,提高土地利用率,是抗御自然災害、保障農林雙豐產的主要技術措施之一。在汝南縣以至駐馬店地區有30%的低洼易澇低產土地,其中有季節性積水的就占5%以上,該項試驗已在宿鴨湖庫區兩個鄉推廣700多畝,效益與試驗地相近,因此在汝南和其它低洼易澇區有著廣闊的推廣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