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鋰離子電池全生命周期安全性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對鋰離子電池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性問題展開分析的基礎上,對電池全生命周期安全性演變研究情況進行了探討,以便對電池的安全檢測和管理提出科學建議。
關鍵詞:鋰離子電池;全生命周期;安全性演變
1鋰離子電池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性問題
目前,動力汽車使用的鋰離子電池的全生命周期大致可以劃分為五個階段,即生產階段、首次使用階段、重制階段、二次使用階段和回收階段。在首次使用之后,電池將被拆卸、拆解,經過檢測后重新制作成儲能系統,投入二次使用,以確保資源能夠得到充分利用。而想要實現鋰離子電池的二次使用,則要保證電池擁有較高安全性。因此,鋰離子電池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性已經成為電池的重要指標,將對電池的應用產生制約。絕大多數鋰離子電池出現的安全問題,是由電池設計和制造缺陷引起。在電池老化衰減的過程中,需要經過多次安全性演變。因此加強鋰離子電池安全性演變研究,才能實現鋰離子電池的全生命周期標準化管理。
2鋰離子電池全生命周期安全性演變研究
2.1電池老化衰減與安全性演變研究從現有研究來看,電池安全性能變化,與電池老化衰減有著直接的關系。在鋰離子電池的全生命周期中,正負極及電解液等材料都將發生老化衰減。正極的老化衰減包含過渡金屬離溶解、晶體結構變壞、活性物質損失和鈍化膜形成等,會引起材料熱穩定性的變化,使電池充電能力下降。負極的衰減老化現象同樣包含活性物質損失,導致電池耐過充能力下降,同時也包含表面析鋰和SEI膜增厚,前者將導致材料熱穩定性下降,促使電池產熱速度提高,后者將使電池熱穩定性增加,造成電池產熱起始溫度提高。電池電解液氧化分解,則將導致電池產生更大的內壓,促使電池體積不斷膨脹。電池因導電劑失效、表面鈍化膜增加等因素引起的內阻增加問題的出現,將導致電池放電焦耳熱增加,使電池耐過充能力被削弱[1]。
2.2不同老化狀態下的電池安全性演變研究在鋰離子全生命周期中,會發生不同的老化,主要分為循環老化和儲存老化,將導致電池發生不同的安全性演變。2.2.1循環老化電池的安全性演變在循環老化狀態下,電池可能在過充電和短路等測試中發生爆炸、火災等情況,與電池的電濫用性能降低有關。因為在高溫或常溫的循環老化工況下,電池會因為內阻上升出現焦耳產熱增加的情況,導致電池發生熱失控。從研究結果來看,經過循環老化,經受擠壓、針刺等機械濫用,電池并不出現較大的安全性演變。但是在異常溫度沖擊下,電池熱穩定性會發生變化,導致電池出現熱失控或自產熱問題。出現這種情況,與循環老化引起電池負極表面SEI膜的穩定性變化有關,其在循環過程中不斷破裂,導致不穩定的膜產生,將難以起到保護石墨極的作用,導致石墨極與電解液反應,促使電池熱穩定性下降,在負極析出鋰。結合當前研究進展可知,低溫循環后進行電池絕熱熱失控測試,在30~100℃,電池產熱速率迅速提高,會析出十分活波的鋰金屬,與電解液反應,導致電池的安全性降低。在常溫循環測試下進行電池絕熱熱失控測試,在達到600次循環時電池自產熱溫度下降至60.5℃,升溫速率不斷提升,安全性隨之降低,在過充測試中經過400次循環則會發生爆炸、著火情況。2.2.2儲存老化電池的安全性演變在儲存老化工況下,電池在絕熱熱失控測試下會出現自產熱起始溫度提高的情況,產熱速率會隨之下降。在儲存時間增加的條件下,這兩個參數也會隨之增加。因此可以說明,經過儲存,鋰離子電池耐熱濫用性能會隨之提升。在100%的SOC條件下,將電池在常溫或高溫狀態下儲存4h,電池容量將有所衰減,溫度越高衰減越大,在過充電測試中僅有儲存溫度達到90℃的電池會起火。在儲存老化至電池容量衰減為原本的33%~80%的條件下,擠壓測試中電池不會出現安全性問題。因此從當前研究進展來看,經過儲存老化,鋰離子電池會因為負極表面SEI膜穩定而獲得更高的電池熱穩定性,不會出現SEI膜破裂的情況。因為在儲存的過程中,電池中SEI膜的不穩定將轉化為穩態,更好地為石墨負極提供保護。但是在儲存過程中,電池可能會因為氣體的產生而碰撞,導致電池安全性受到影響。此外,經過儲存老化,電池內阻會增加,在電濫用條件下同樣會出現焦耳產熱增加的情況,因此會導致電池的耐電濫用性能減弱。
3結論
鋰離子電池的生產、使用將經歷較長的全生命周期,整個過程都要加強安全檢測,保證電池的安全性,才能更好進行鋰離子電池的設計和生產。從電池全生命周期安全性演變研究進展來看,在循環使用和儲存老化的過程中,電池安全性降低主要是由電池濫用引發的,同時也會受到環境溫度的影響,導致電池內部產生不可逆熱反應,因此還應加強實時檢測和安全管理,以免電池使用、儲存過程中發生安全事故。
參考文獻
[1]崔妍,付強,潘薇,等.動力汽車用鋰離子電池全生命周期標準體系建設研究分析[J].標準科學,2016(12):23-29.
作者:邵曉挺 馮浩 單位:合肥工業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