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以合作組織為基礎的農業科技創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國欣總會的技術擴散是一個集棉花新品種研發和擴散為一體的綜合性系統。其中研發子系統通過國欣總會內部的棉花研究所與外部的農業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有效連接,實現對技術的持續創新??蒲袡C構和高等院校作為科技創新的供給源,主要承擔著農業創新科技的研發工作。試驗農場作為棉花育種科研成果的轉化平臺,培育、生產優質棉種;自身的農業企業,作為以棉種為主導的經營實體,通過棉種銷售獲得經濟來源,以經營收入來支持科技創新,再加大對研發基地的投入,為開展科技創新提供堅實的后盾。擴散子系統則以國欣總會實體發展為依托,棉委會會員為基礎,形成了由服務站或特派員到會員組長再到普通會員的層級式網絡。具體的運作模式為:將自繁自育的新品種先在試驗農場試種成功之后,先由會員組長進行免費試種[3],再進行示范推廣,并提供配套的技術服務。棉委會作為全國性的棉花種植協會組織,在植棉技術推廣體系的處于主體地位,是整個擴散模式的關鍵因素[4],通過它能夠迅速將優良棉種、植棉新技術推廣給農戶會員,從而實現創新科技的有效擴散。國欣總會在自身經濟實力不斷壯大和研發基地技術優勢的基礎上,同時吸收行業協會和地方法政府骨干,組織農戶進行農業生產,形成了“研發基地+合作者織+行業協會+農戶會員”的科技創新擴散模式,通過各個主體間交流合作,不斷推進了農業科技持續創新發展和有效擴散。該模式的具體運作如圖1所示。
2國欣總會科技創新擴散網絡的建構及各節點角色功能分析
2.1網絡建構的歷程國欣農研會在整個發展歷程中始終以會員需求為導向,不斷地學習、積累,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覆蓋全國的科技創新擴散網絡。1984年,在河間縣科協的支持下,成立了河間縣國欣棉花聯合研究會。為了保障棉種的純度和質量,國欣總會自1996年起取消散戶繁種的老辦法,開始自辦農場,實行場長負責制,目前已興辦200多個繁殖農場,總面積已經由最初的幾十公頃擴大到5300多公頃[2]。國欣人充分認識到擁有棉花品種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性,2000年成立自己的棉花研究所,自此國欣總會步入自主育種的新時代,自主研發優良品種。通過報紙、雜志等新聞媒介廣泛宣傳,征求植棉科技示范戶,免費提供新棉種,并隨同棉種一同寄去國欣農研會的宣傳資料、申請入會登記表,廣泛吸收會員,促進組織的發展壯大。另外,還選擇熱愛科技、自愿為會員服務,懂技術、善管理的科技示范戶發展為會員組長,進行培訓和田間指導。根據需要,選派德才兼備的會員組長擔任特派員,在會員數量眾多和會員組長密集的地區設立服務站,向會員提供優種和配套農資服務[5]。2002年以國欣總會為掛靠單位建立了一個以棉農為主體的全國性專業技術組織———中國農技協棉花種植專業委員會,進一步完善和充實了農研會的服務與培訓網絡[6],增強了農研會的輻射帶動能力。目前,棉委會的會員已經遍及12個主要產棉省市,通過會員組長做紐帶,和會員、服務站特派員形成了較完整的組織網絡,能直接、迅速地把技術服務送到6萬多戶會員和廣大棉農身邊。
2.2國欣總會科技創新擴散網絡各節點的角色功能分析
2.2.1國欣總會總部國欣總會總部是國欣總會的核心機構,負責技術研發和擴散的總體規劃協調和人員組織、調配和培訓工作。它圍繞棉花生產的過程提供全程式服務,服務的形式多種多樣。技術研發層面通過和科研機構、高校和農技部門的著名專家、學者建立緊密型聯接,利用與外部的合作激活組織創新的活力;在科技和信息擴散層面,為了提高會員組長的植棉技術和服務水平,更好的發揮“二傳手”的作用,為棉農提供周到的服務,國欣總會建設有規模近萬平方米的培訓大樓,在農閑時聘請國家級、省級專家學者對會員組長定期進行系統的技術培訓,參加培訓期間發放誤工補貼,贈送技術資料、示范棉種等;在棉花生產的關鍵時期聘請專家顧問深入田間,進行講課和現場指導;另外還向會員開通24h電話服務熱線,解答棉農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創辦國欣種業網站和《國欣橋》期刊,國內外棉花市場信息和科技信息,傳遞給廣大會員選用。
2.2.2技術推廣服務站和特派員為了更好地為棉農提供服務,國欣總會在會員數量眾多和會員組長密集的地區設立服務站,向會員提供優種和配套農資服務,定時傳授植棉技術,組織經驗交流和參觀、學習、培訓等活動[2]。服務站分布面廣,實現了服務“當地化、具體化、身邊化”。另外,在沒有條件設服務站的地方,根據需要分區域選派德才兼備的會員組長擔任特派員,負責當地的品種、技術推廣服務和協調工作,在基層及時幫助會員組長解決的技術難題,進行市場調查、信息交流,還配備了流動服務車,不定期派專業技術人員到會員組長們的田間地頭進行巡回技術服務,在棉田現場答疑釋惑。
2.2.3會員組長會員組長的身份有很多種:有的會員組長本身就是棉種經銷商,有自己的種子門市部,面對的推廣對象既有會員也有非會員;有的會員組長還在當地成立了棉花種植專業合作社,實現讓社員節本增效、增產增收,進一步增強了對會員的服務和技術指導的力度;有的會員組長是村干部、農場場長,無形之中促進了擴散網絡的擴張。會員組長通過廣播、放光盤、復印技術資料和面對面指導等多種方式,對會員進行全程跟蹤技術服務[7],并對會員進行田間技術示范,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問題,不能解決的及時上報到國欣總會尋求解決方法。會員組長作為整個擴散網絡的紐帶,發揮“二傳手”作用,把參加國欣總會的技術培訓學到的棉花管理技術傳授給每個會員手中,實現服務本土化,從而形成一個更大的擴散網絡。
2.2.4普通社員普通會員作為擴散網絡的基本組成部分,主要是起著示范帶動作用,在整個擴散過程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農業技術由產生到被接受通常都要經歷一個復雜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際關系網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如果普通會員采用的某項新技術或者種植的某個棉花新品種收益可觀,周邊的左鄰右舍、親朋好友都會主動來詢問,跟隨模仿。這樣一來,他們自然而然的就通過自己的社會關系網絡把創新技術擴散到網絡之外去。
3國欣總會以合作組織為基礎的科技創新擴散模式的經驗借鑒
3.1技術創新以農戶需要為出發點農業技術復雜的擴散過程決定了面向農戶的推廣項目必須對農戶的需求有一個全面的了解。農戶是技術的終端使用者,只有從農戶需求出發,掌握農民對新知識、新技術與新信息的需求,才能促使農戶將先進技術等這些潛在的生產力用于生產實踐,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國欣總會進行農業科技創新和不斷發展壯大的根本在于,始終以會員需求為出發點??紤]到大部分農戶的知識文化水平有限,缺乏現代農業技術的現狀,在面向農戶推廣高科技棉種的同時提供相應的技術服務與支持。
3.2擴散模式選擇以農戶可接受為導向在選擇擴散模式時要分析農民的心理———小農思想,只能自己受益,可以說是只能同甘不能共苦。國欣總會站在農民的角度思考自己的擴散模式,通過全國性棉農協會(棉委會)將大批棉農組織起來,自建立培訓大樓,每年都會拿出幾百萬元為會員提供免費的培訓,贈送技術資料和光盤,同時參與培訓者每天還享有20元的誤工補貼,選擇這樣的技術擴散模式是農戶很樂意接受的;反過來倘若是讓農戶自掏腰包自費來參加培訓,結果可想而知。
3.3人才的挖掘和培養以組織發展需求為宗旨為了滿足自身發展的需求國欣總會一直以來注重吸收聘請高校、科研院所的專家,政府農技部門退休的專家能人等以各種不同的身份參與到總會的工作中來,為會員提供技術指導;同時也對內部人員進行不斷的培訓,實體管理人員和工作人員實行全員聘用制,競爭上崗,能者上,庸者下,不分遠近親疏,不論資歷深淺。國欣總會這一系列挖掘和培養人才的方略都是以組織發展需求為導向而制定的。
3.4外源支持的獲取以國家政策取向為依托隨著《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頒布,國家相關政策也明確提出鼓勵和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服務。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了要改進基層農技推廣服務手段,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農民應用先進技術、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作用。從政策層面為合作社承擔農技推廣服務予以明確和肯定,為合作社有效推廣農業技術注入了強勁動力[8]。國欣總會善于抓住機遇,積極響應中央政府的號召,以國家政策取向為依托,獲取來自地方政府、各大農業高校、農業研究所等多方的外源支持。
3.5擴散網絡的建構和發展以調動成員的積極參與為基礎擴散網絡的基本組成元素是成千上萬成員,為了保障擴散網絡的發展必須要有成員的積極參與為基礎。國欣總會在構建和發展自己的擴散網絡時,從農戶會員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來調動農戶會員參與的積極性。在會員的管理機制方面,建立會員制,明確指出只有加入國欣總會的并且遵守組織的章程才能獲得會員資格,享受到國欣總會以優惠價格提供的優良品種、低價位的農用物資、免費的技術咨詢、培訓等全方位的服務。同時,為了進一步調動優秀的農戶會員的積極性,形成利益共同體,國欣總會建立利益共享機制。這種以服務為紐帶、相對較為寬松的組織制度,極大地調動會員參與的積極性,使得擴散網絡得到了迅猛的發展。
3.6擴散網絡的管理模式以組織本身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任何組織要想有一個長遠的發展,必須不斷地改革,不斷地完善,以順應瞬息萬變的市場經濟的新形勢。國欣總會作為一個以經營棉種為主業的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對擴散網絡的管理模式進行選擇時,以組織本身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比如對于會員的定期培訓制度,不斷地對整個擴散網絡輸入新的信息、技術,從而促進了組織本身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李霞 董海榮 李珊珊 李麾 單位:河北農業大學 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