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利率市場化的國際經驗借鑒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率市場化改革的國際模式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上眾多國家前后完成了利率市場化改革,本文將其劃分為激進派改革與漸進派改革(見表1)。漸進派改革的代表有美國、日本,這些國家的經濟與金融市場都得到了更好的發展。美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開始于1970年,通貨膨脹率一度升高,直至1982年才得到抑制,此后一直處于溫和平穩狀態,實際利率水平下降,GDP以較快的速度增長,沒有給經濟帶來過大的沖擊。在此期間最大特點是社區銀行的誕生,相比目標客戶為大企業的大型商業銀行,社區銀行以中小型企業為服務對象,尤其是社會企業和小企業,由于對本地經濟發展和市場情況更加熟悉,對客戶資金來源用途更加了解,對當地的風險評估能力較高,保持穩定的客戶源,并獲得了居民的支持。日本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改變了日本金融結構原先存在的“借款過多、超額貸款、資金偏向、間接貸款優勢”的問題,更使日本銀行脫離困境。在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中,日本政府重點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制,改良甄選辦法、固定擔保費率,為中小企業提供更科學的融資保障。
激進派改革的代表為聯邦德國,它是唯一一個采用激進式改革獲得成功的國家,當時國內金融形勢較為平緩,經濟相對不景氣,同時德國銀行混業經營,不依靠存貸業務盈利,而是多元化業務共同發展,競爭意識較高,而存貸款利率及產品定價更接近市場水平,這些特點與同樣采用激進式改革的其他國家完全不同,也是德國能夠獲得成功的主要原因。而智利是激進派改革失敗的典型國家,在改革前五年,經濟增長速度加快,通脹大幅降低,實際利率水平扶正,但1976~1982年超高利率的出現引發市場秩序混亂,爆發金融危機,央行不得不對利率重新管制。
韓國和阿根廷均進行了兩次嘗試,第一次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是激進式改革,以失敗告終,第二次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是漸進式的改革,獲得了成功。韓國在進行第一次利率市場化嘗試后通貨膨脹率升高,利率上升、國際收支惡化,央行不得已重新進行利率管制政策。阿根廷第一次改革完成后,GDP增長率大幅提高但不久便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通貨膨脹率并未得到有效控制,國內利率上升,國內資金供不應求使得資金需求者向國際金融市場借貸,導致外債過度膨脹,大批企業無法還貸而倒閉,最終沖擊到銀行導致銀行破產。
二、各國改革的異同點
改革開始的背景異同。利率市場化失敗的國家無一例外,均是在宏觀經濟不穩定、通貨膨脹嚴重的情況下選擇改革,而成功的國家是在金融監管體系合理運行、宏觀經濟穩定發展的情況下進行改革。改革政策的異同。改革失敗的國家政策出臺過于集中,利率市場化改革過程往往只需要1-2年的時間,此外利率市場化與資本賬戶開放同時進行,往往造成貨幣對外升值,利率同時高企,企業面臨生存壓力加大,對貨幣的需求量增加,融資卻較為困難的窘境,因此經濟環境波動不斷,這樣的實體經濟壓力反過來沖擊金融體系。改革獲得的效果異同。改革失敗的國家在利率完全放開后,GDP波動較大,利率高企,通脹率上升,資金需求增加,而改革成功的國家堅持實行低利率政策,金融配套體系合理發展。
三、對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啟示
創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政府在創造一個平穩運行的宏觀經濟環境中的作用不可替代,需要建立金融業的退出與擔保機制,對內對外協調發展,避免過度升值,并加強資本賬戶監管,財政與貨幣政策協調發展。同時政企分離,產權明晰,鼓勵社區銀行的建立與發揮作用。加強基準利率建設。我國基準利率的缺失導致我國貨幣政策力度不足,利率引導能力較弱,因此加快培育基準利率、完善利率調控機制是理順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關鍵,同時建設金融監管審慎監管,可有效避免金融機構忽視風險高息攬存。中國國有商業銀行還沒有做好利率市場化的準備,在基準利率缺失的情況下,市場沒有一個合理定價基礎,存款和貸款尚且不能按照市場化的內在機制合理定價。商業銀行需要迅速轉型,選擇自身具有比較優勢的模式,迎接金融脫媒及利率市場化帶來的經濟波動。
完善相應的配套措施。我國今年宣布建立的存款保險制度設立了50萬元人民幣的償付額,約為GDP的12倍,遠高于美國的25萬美元即美國GDP的5倍和中國香港的50萬港元即中國香港GDP的1.7倍,是金融配套措施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存款保險制度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存款人的資金安全,但這項制度的作用只能在銀行出現危機后顯現,屆時損失已經造成,容易引起金融恐慌。因此,仍需完善當前金融監管制度和手段,加強各部門協調能力,提高機構效率,強化金融工具的監控與分析,控制利率等風險的形成。
作者:張琦 單位:福州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