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奧巴馬反經濟危機措施及效果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美國經濟危機爆發已過去了數年,奧巴馬政府不斷推行各種經濟復興措施,美國經濟逐漸顯現出復蘇的跡象。然而,美國經濟的復蘇仍然面臨著一系列問題,要想徹底擺脫經濟危機的影響,美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關鍵詞:
經濟危機;奧巴馬;反危機措施
2015年,全球經濟進入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的第七個年頭。經過幾年的調整,美國已初步擺脫金融危機的困擾,展現了一定的經濟修復能力。美國經濟的復蘇主要源于美國政府諸多刺激經濟的措施,更重要的其是經濟周期規律下的必然現象。
一、奧巴馬政府的反危機措施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奧巴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挽救國家經濟,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保證經濟不再滑坡,并隨著經濟規律的作用開始促進經濟的復蘇。
(一)非常規經濟政策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聯儲為提振極度乏力的經濟,將聯邦基金目標利率降至零利率水平,同時采取非常規的政策手段。危機后就業形勢嚴峻,但通脹預期還算穩定,此次非常規貨幣政策的重點就是刺激就業,政策目標由經濟增長轉向最大可能促進就業。雖然,采取了以量化寬松為特點的QE1,但美國的投資和消費并沒有相應地擴張,在此情景下,美聯儲不得不采取非常規的政策工具———資產負債表工具和利率的前瞻性引導。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政策包括資產購買計劃和“扭轉操作”,其目的是為了降低長期資產收益率,以刺激經濟復蘇。
(二)“再工業化”戰略2008年經濟危機后,房地產、金融、保險等支柱產業的經濟拉動力呈斷崖式崩塌。為了挽救遭受重創的美國產業經濟,2012年奧巴馬在國情咨文中闡述了“再產業化”思想,美國各界對美國經濟由虛擬經濟走向實體經濟回歸達成了共識。美國此次“再工業化”戰略是危機爆發后解決經濟復蘇的現實要求,也促使美國人開始對“去工業化”增長模式新的反思。值得肯定的是,美國的制造業回歸并非如發展中國家傳統制造業的發展模式,而是以科技創新為支撐,培育和發展新興制造業。為了推動和吸引美國離岸制造業的回歸,優化國內投資環境,夯實美國實體經濟基礎,奧巴馬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創新發明、教育培訓和基礎設施是政策三大重點。在創新發明方面,政府投資10億美元興建15個制造業創新研究所。[1]同時,支持有創新技術的新興公司發展,并對有利于增加就業的企業減免收稅;在教育培訓方面,短缺熟練工人是制造業回歸的短板,為此政府大力發展教育,提高勞動力素質來滿足企業回遷時的人才需求;在基礎設施方面,美國老舊道路等基礎設施無法滿足運輸的需要,發展基礎設施迫在眉睫。[2]
(三)能源戰略奧巴馬政府執政以來,對美國的能源戰略做出了前瞻性的調整,將新能源的技術開發和基礎應用放在能源政策的重要位置。同時,鼓勵支持以頁巖油氣技術開發為代表的非常規能源,試圖調整美國的能源結構,爭奪未來工業競爭的“制高點”。奧巴馬曾經說過,“誰能領導21世紀的清潔能源經濟,誰就能領導21世紀的全球經濟。”可見奧巴馬政府對新能源戰略的前瞻性和關注度。新能源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建立一個以超導電網和智能電網為主的全國統一電網,該電網可以覆蓋美國全境的四個時區;加大對新能源技術的投入;從2012年開始對美國所有企業收取“排污排放費”;大力推動混合動力汽車的生產和使用。近年來,美國掀起勘探頁巖油氣資源的熱潮,均得益于水平鉆井和水力壓裂技術的進步。美國頁巖氣日產量從2007年的30億立方英尺增至2012年的240億立方英尺,年均增長51%。同期,頁巖氣產量占美國天然氣總產量的比重從5%提高到36%,[3]降低了美國對進口能源的依賴程度,并引發了對美國能源獨立前景的探討,業界稱之為一場“頁巖革命”。
(四)基建領域政策“基建總統”顯示了奧巴馬在基建領域的表現。這一綽號一方面是共和黨人對他復蘇經濟能力有限的諷刺,另一方面也顯示其對基建領域的有心無力。老舊的基礎設施給美國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有研究機構估計,2010年的擁堵給美國造成了約1010億美元的損失。而公路設施的破敗,每年對美國汽車運行造成的額外損耗高達970億美元。供水系統也是破舊難堪,美國供水系統每天漏掉的水就達70億加侖。基建領域如此頹敗,更加劇了基礎設施建設的緊迫性,否則將遭遇可怕的經濟倒退。根據奧巴馬2015年的政府預算,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將占很大的比重,在未來四年將有3020億美元用于路橋等基礎設施建設,為實現奧巴馬的“基建夢”奠定了經濟基礎。[4]
(五)新醫改措施奧巴馬通過醫改法案的歷程漫長而復雜,從提出到正式簽署歷時約14個月。2009年6月17日開始,美國參議院和眾議院不斷討論各自的醫改方案,但兩黨一直未能達成協定。2010年2月25日,奧巴馬主持召開兩黨關于醫療改革峰會,峰會主要內容是討論如何控制醫療成本,改革醫療保險市場等。3月25日,美國參議院經過激烈的討論以極微小的投票比率通過了“預算協調”法案。美國最終通過的醫療改革方案將使超過3200萬元醫保的人享有醫療保險;保險公司的諸多霸王條款將被取消;醫療援助計劃將進一步擴大,大約1600萬年收入低于1.5萬美元的人口將被納入其覆蓋范圍;達到一定年齡的公民在自付藥費達到一定金額時將得到一定的補助。[5]
(六)移民新政美國本是一個移民國家,其移民政策受不同利益群體的約束。奧巴馬此次移民改革的重要原因便是推動經濟的復蘇。2011年奧巴馬曾表示“,為美國21世紀的經濟而修復移民系統”,“移民改革有助于加強美國在全球經濟的競爭力”。2014年11月20日晚間奧巴馬發表電視講話,宣布了1986年以來最為重大的移民改革方案。根據該計劃,在美居住至少5年的非法移民將被免于遣返,并將獲得臨時保護身份并有可能在美國獲得合法就業機會,這些符合條件的人數將達400萬。同時,該方案還包括了加強邊境安全控制、為高技術勞工提供身份支持以及擴大兒童時期被帶入美國的非法移民的援助等措施,如果新政措施得以落實,那么美國移民這一重要議題將會呈現新的前景。[6]
二、反危機措施下的效果分析
在奧巴馬反經濟危機措施下,美國經濟在各方面的發展均有起色,美國經濟態勢中包括GDP增長、制造業指數、失業率、金融市場等方面都開始出現復蘇景象,但問題仍然存在。
(一)GDP增長走向自2012年第一季度美國GDP增長放緩,但2012年美國名義GDP達16.2萬億美元,實際GDP增長率為2.8%,高于2011年的1.8%和2010年的2.5%,保持了溫和適中的復蘇步伐。2013年,GDP呈現出波動式增幅,美國商務部曾表示,美國經濟大體沒有明顯改變,從整體走勢來看,個人消費開支的增長力度比較明顯。2014年,經過季節性因素和個人消費的提振,全年由負增長調整至2014年9月的最高增長值,但是好景不長,經濟增長趨勢有明顯的下調,2015年第一季度GDP增幅僅為0.2%。見圖1。總體來看,美國經濟已恢復適度增長,GDP增速已恢復至危機前平均水平。鑒于美聯儲貨幣政策的不確定性以及工業制造業的回歸跡象,美國經濟的復蘇還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增速能否持續還有待觀察。
(二)失業率下降,但有反復近年來,美國勞動力市場的表現可圈可點。美國失業率從2013年6月的7.5%下降到2015年3月的5.5%,創2008年以來的最低值。美國勞工部2015年4月3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非農部門3月份新增就業崗位12.6萬個,這是2013年12月以來的最低增幅,低于市場預期。[7]美國經濟的持續復蘇必然會使失業率繼續下降,但是,勞動力市場卻仍然表現為勞動參與率和工資增長情況不佳的周期性弱點,除受季節性因素影響外,業市場仍然呈現出疲弱景象,此意味著美國今年經濟的疲弱景象很可能已經波及到了就業市場。見圖2。由于勞動力市場諸多乏力因素的存在,就業下行風險仍然存在,失業率的難升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美國經濟發展的持續動力不足,勞動力市場向根本的復蘇轉變,有賴于經濟獲得更大的動能,失業率的下降還需一段漫長的時間來完成。
(三)制造業回歸,展新象遭受2008年金融危機重創的美國,開始對現有的工業空心化的經濟增長模式有所反思,并提出了令制造業回歸的“再工業化”戰略,以使美國經濟達到可持續增長。而六年之后的美國制造業復蘇情況如何呢?縱觀美國制造業的復蘇情景,可以看出這些政策正逐漸體現效果。從2013年1月起,PMI指數就上升至53.1,在18個制造業中,當月有13個行業實現擴張。同時,在2014年中期,工廠訂貨環比增幅創下1992年以來的新高,成為經濟復蘇中的一大亮點,包括機械、交通設備、初級金屬等,開局良好,直至2014年12月,PMI指數持續上升,雖然速度放緩但仍能顯示出美國經濟復蘇保持回升勁頭。
(四)房地產回暖房地產市場的逐步回暖對經濟復蘇起著重要作用,美國住房抵押貸款巨頭房地產的報告顯示,2012年上半年經濟增速為1.7%,其中房地產業貢獻了0.3%。2013年初,新房銷售量增至四年來最高點,達43.7萬套,5月新屋銷售量猛增至六年(2008年5月份以來)來最高水平,房地產市場開始走出疲軟態勢。2014年美國房地產市場呈現積極向好的態勢,目前美國個人住房擁有率與危機前相比無太大的差距。
(五)金融市場“福禍并存”美國經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成也金融,敗也金融”,金融市場的風起云涌會引起經濟發展的一系列反應,經過幾年的“搶救”,金融市場的表現還算令人欣慰。得益于危機以來美國私有部門去杠桿化的有效成果,首先,金融系統的結構性得到改善。2014年家庭月均負債支出/可支配收入的值從危機前高點13%下降到9.9%,并觸及歷史最低水平;公司信用市場負債/凈值的值也從危機中高點45%下降到37%,家庭和企業資產負債及財務狀況基本恢復正常。隨著政府財政性收入的增加,去年處在衰退高位中的聯邦赤字從10%下降到2.8%,經常賬戶赤字/GDP的值也從危機中峰值6%下降到2014年第三季度的2.28%,這些數據對增加投資者信心、穩定金融市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次,金融業和金融市場的結構性得到改善。美國的金融監管機制得到進一步的細化和改善,提高了其對銀行資本和流動性的前瞻性、逆周期、動態性要求,并對銀行業和信貸市場風險狀況的預測能力有顯著的提高,有助于減少金融市場潛在的系統性風險。
2014年美國金融整體呈現穩定態勢,風險較低。美國各大銀行的盈利狀況已經基本改善,銀行系統的防范和抵御風險的能力大大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銀行信用風險依然存在,穩定性不高等不確定因素將使美國金融領域的改革承擔著更多的潛在風險。雖然奧馬巴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在美國經濟復蘇過程中起到了促進其發展的作用,但這些措施也只是治標不治本,難以觸及導致經濟危機的根本問題,造成美國經濟在復蘇道路上不斷反復。當然,即便不治根,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緩解作用。總體來看,經濟長期乏力的根本問題恐怕難以靠這些經濟措施來解決,美國經濟離回到正常軌道可能尚需一段時日。
參考文獻:
[1]金雯.美國經濟復蘇的原因與啟示[J].群眾,2014(3):77-78.
[2]張建新,趙星玄.美國“再產業化”的影響與對策[J].復旦國際關系評論,2014(2):39-52.
[3]甄炳禧.美國經濟新增長點與中國的應對[J].國際問題研究,2014(4):113-130,132.
[4]張紅,奧巴馬的基建夢[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3-04-06(003).
[5]郭林,楊植強.奧巴馬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綜論[J].江漢論壇,2013(3):125-129.
[6]明.美國移民改革背后的兩黨博弈[J].社會觀察,2015(1):47-49.
[7]新華網.美國3月份新增就業崗位大幅下降[EB/OL].
作者:高京平 王璐 孫麗娜 李海濤 單位:河北工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