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二氧化碳排放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為了全面考察對外貿易對我國排放產生的影響,從最終需求角度基于投入產出方法對我國2007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商品進出口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研究結果表明,盡管2007年我國出口排放強度小于進口減排強度,但是由于出口規模迅速增長引起的規模效應,導致出口產品的排放量仍然大于進口產品的減排量,為碳排放污染轉入國。此外還從國內行業部門的角度,剖析各進出口部門的耗能省能情況,為我國改善對外貿易結構以及相應的產業結構提供了政策依據,對促進節能減排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投入產出分析;二氧化碳排放;進出口貿易;
1引言
2009年底召開的哥本哈根會議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碳排放”問題也隨之成為了最引人注目的焦點。我國在會議上宣布,到2020年實現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行動目標。據海外研究機構估計,中國目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2007年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而且中國溫室氣體排放可能在二十年內翻番甚至更多,因此中國在兌現二氧化碳減排諾言的實踐中將面臨巨大的挑戰。
國際貿易是影響一國溫室氣體排放量的重要因素。在國際貿易過程中,由于各國國際分工、產業結構、能源利用效率、技術條件以及貿易結構等方面的差異,必然會出現碳排放轉移問題。隨著經濟全球化速度的不斷加快,我國對外貿易高速增長。在拉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造成了我國的貿易碳污染。因此從外貿結構角度來探討我國節能減排的新途徑,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本文將利用投入產出方法客觀評估和定量分析進出口貿易對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
本文在目前國內外關于能源消耗問題已有的研究結果上,將通過分析外貿商品在本國經濟運行中所起的作用,定量測算外貿商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進而分析外貿商品結構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響,找到對外貿易中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途徑。
2模型及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由于投入產出表明確直觀的從產業角度反映了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各種分配和消耗關系,因此要全面評價一個部門基于國際貿易的完全碳排放量,本文采用了投入產出方法。
根據國家統計局已經公布的《2007年中國投入產出表》,本文將采用2007年42×42部門的全國投入產出表。從總體上來看,我國能源消耗重點集中在第二產業的工業部門,而第三產業各產品部門能源消費量少,污染排放小。因此為了便于計算和討論,本文把投入產出表中第三產業的16個部門合并成能源平衡表中第三產業的3個行業部門。合并后的投入產出表是29×29個部門。[1]
我國貿易出口中的內涵二氧化碳量是別國綜合評估在享用我國出口商品時而避免在本國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由于在一般的經濟活動中,各產業產品的生產不僅會直接導致最終生產部門的能源消耗,還會通過消費各種原材料及輔助材料進而間接引起其他部門的生產與能源消耗,而能源的消耗量通過某些技術參數換算即得到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嚴格意義上講,我國貿易出口中內涵的二氧化碳量是不同的貿易商品從生產到出口形成最終產品等環節累計二氧化碳量直接排放和間接排放之和。即完全排放。同樣,進口產品隱含別國為了出口而在其國內排放的二氧化碳量,進口產品也包含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但值得注意的是,進口產品是在國外生產,由于國內外在生產技術、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存在差異,其產品生產所消耗能源量也會出現不同。因此不能把在國外生產的進口產品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作為國內的二氧化碳減排量,必須從進口產品在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所起作用的角度來考慮,即假定在本國生產條件下,這些進口產品作為國內最終產品生產而產生的二氧化碳完全排放量。
3對外貿易的二氧化碳排放實證
分析根據2007年的投入產出表和各部門2CO排放數據,計算得出各部門產品的2CO直接和完全排放系數,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直接排放系數大的部門其完全排放系數也相對較大,如部門2“煤炭開采和細選業”、部門12“化學工業”、部門13“非金屬礦物制品業”以及部門14“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等,其2CO直接排放和完全排放系數都位于29部門的前列,值得重點關注。由于它們的進出口比重也比較大,會對出口排放強度和進口減排強度產生較大影響。此外有些直接排放系數和完全排放系數呈現出明顯的差異,較小的部門,其完全排放系數可以擴大很多。如第18個部門“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直接排放系數僅為0.14,完全排放系數則擴大了近17倍,達到2.37,充分說明了產品生產過程中2CO間接排放的重要影響。
各部門產品2CO直接排放系數和完全排放系數(噸/萬元)部門編號部門直接排放系數完全排放系數kf出口比重進口比重列出了根據2007年投入產出表以及進出口額計算所得結果。由表可見,2CO出口排放強度小于2CO進口減排強度,這就意味著,單位出口產品內含的能源消耗低于單位進口產品帶來的能源節省,也即對外貿易有助于節約能源消費,有助于降低單位產值能耗。但是從我國對外貿易的二氧化碳轉移總量上看,由于進出口貿易量之間的差異,出口規模的迅速增長導致我國2007年對外貿易2CO排放量大于2CO減排量,分別為192401.01萬噸和149177.35萬噸。處于2CO凈進口狀態,為貿易碳污染轉入國。
4結論和政策
建議總體上看,由于在國際產業分工中,我國處于產業鏈的低端,生產和出口了大量的高耗能和高排放產品,承擔了大量本應在進口國排放的二氧化碳。導致對外進出口貿易中出口二氧化碳耗能高于進口二氧化碳省能。由于國家貿易碳排放的變化,不僅受進出口規模、進出口結構的影響,更受部門能源利用結構和能源強度等生產技術因素的影響,考慮到國家現階段經濟發展及能源結構特點,中國在未來的對外貿易中,不僅適當控制高能耗、高碳排的部門出口規模,鼓勵低耗能產品的出口;更要降低高耗能產品進口門檻。同時應積極引進先進生產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部門能耗強度。優化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產業結構,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新晨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中國投入產出表(2007年)[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
[2]魏本勇,方修琦,王媛,楊會民,張迪.基于投入產出分析的中國國際貿易碳排放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8):413-419.
[3]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8[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4]沈利生.我國對外貿易結構變化不利于節能降耗[J].管理世界,2007,(10):43-50.
[5]沈利生,唐志.對外貿易對我國污染排放的影響--以二氧化硫排放為例[J].管理世界,2008,(6):21-28.
[6]余慧超,王禮茂.中美商品貿易的碳排放轉移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09,(10):1837-1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