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共生理論視角下產業集群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商業生態學相關理論
1.1生態位理論生態位是指在生態系統中,一個種群在時間、空間上的位置及其與相關種群之間的功能關系。也可以理解為是一個生物單位對資源的利用和對環境適應性的總和。生態位理論認為競爭的產生是由于某個生態系統中兩個物種的特征相似性,使得這兩個物種產生了對相同資源的爭奪,形成了生態位的重疊,從而產生了競爭。生態系統中物種的競爭不僅會影響參與競爭的物種的生存和發展,也會影響該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壯大。因此,要維護一個生態系統穩定和發展,就必須避免系統中各物種及種群間的直接競爭,使各物種及種群在該生態系統中具有各自的生態位。生態位的相關理論也同樣適用于商業生態系統,如果一個商業生態系統中的組織或個體運用同一種資源,生產同類產品,勢必會去爭奪同一個市場,這種共同性越強,競爭就越激烈。而這種競爭不僅會使競爭雙方兩敗俱傷,也會削弱它們所在的商業生態系統的穩定和發展。因此,這些組織和個體必須努力發展各自不同的生存能力和技巧,找到最能發揮自己作用的位置,實現生態位的分離,才能減少競爭,實現合作共贏。同時也為其所在的商業生態系統實現優勢互補的功能耦合的良性超循環創造條件。
1.2共生理論自然界中的共生是指生命單元之間在一定共生環境中按某種共生模式形成的相互依賴、共同生存的關系。這種共生關系強調的是共生單元之間相互依存狀態是互惠互利、穩定平衡的,而不是一方依賴另一方的關系,生物間的共生關系可以使共生系統中的任一成員都獲得比單獨生存更多的資源和發展機會。20世紀中期,許多學者將自然界的生物共生理論運用于社會特別是經濟領域。我國學者袁純清運用共生理論在對小型經濟的研究中就提出:共生不僅是一種生物現象,也是一種社會現象;共生不僅是自然產生的現象,也是一種可以塑造的狀態;共生不僅是一種生物識別機制,也是一種社會科學方法。社會、經濟領域的共生關系也可以使共生單元之間實現資源互補,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創新能力,分散生存降低風險,提高生存能力。許多學者還提出,協同共生是自然界及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之一,是自然界以及人類社會進一步實現資源的最大利用并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
2.1改變觀念,擴大視野目前我國許多產業集群雖然完成企業在地理空間的集聚,但有些企業的集聚并不是出自于相互依賴及合作的需要而產生的自覺行為,而是由于地方政府規劃促進產生的。同時,由于產業集群中的企業多為同類企業,而集群內部還有許多企業抱有傳統的零和競爭的觀念,認為同行是冤家,從不考慮互利或共生關系,這些企業更加關注怎樣運用各種手段打敗對手,而新型企業總是尋求雙贏的共生關系,既在合作中競爭,又在競爭中合作,他們的注意力早已轉移到關注他們所參與的商業網絡的整體特性上。因為今后的商業世界發展趨勢勢必會變單個企業之間的競爭為整個商業生態系統之間的競爭。因此,產業集群要獲得長足的發展,必須對內促進聚合效應,使產業集群成為一個有機的聚合體,對外尋找一個具有良好的發展態勢的更大的商業生態系統,憑借自己的差異優勢加入進去,這樣產業集群自身的資源和優勢不僅可以得到更好地發揮和利用,也可以在所在的商業生態系統中獲取超出它邊界之自由外資源來支持自身的發展。因此,產業集群的管理者、引導者以及產業集群及其企業都必須改變觀念、擴大視野,對內努力建立集群企業間合作共贏的共生關系,對外積極尋求更大的商業生態系統并努力成這些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生態種群,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2.2尋找生態位,明確發展方向無論是產業集群自身還是集群內部的企業,確定一個生態位都是戰略性、方向性的問題。當今我國產業集群中一些企業甚至整個產業集群,一方面還存在盲目跟風,低級模仿的現象,另一方面還持有傳統的競爭觀念,視同行為冤家,并患有營銷近視癥。這些產業集群及其企業的相當一部分精力還放在與競爭對手的博弈及對資源的爭奪上。因此,產業集群管理者應引導集群及其企業從全局和長遠的角度謀劃產業集群及其企業的發展方向,充分研究自身在某個商業系統中的優劣勢,在其戰略定位時盡力避免與其它產業集群或企業產生生態重疊現象,集中力量發展不同于其它集群和企業的技術和能力,努力爭取在更大的商業生態系統中發揮其功能,并占有一席之地。產業集群及其企業的生態定位的思路可以有以下兩種,一是基于專業化分工優勢的生態定位,既是產業集群及其企業都應根據自身的專業化優勢為某個產業生態系統提供能量發揮作用,從而立足于該生態系統,并與系統中其它集群及企業分工合作,共同促進生態系統的生存和發展。二是基于地理集聚優勢的生態定位,產業集群及其企業可以利用其所在的地理區域經濟優勢,在某區域經濟圈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2.3優化群落內共生環境,促進合作產業集群的發展動力,從根本上講不是來自于區域產業政策、地方政府扶持引導等外部力量。而是來自于產業集群內部由于集聚效應而產生的協同機制。產業集群的管理者、參與者都應該積極促進集群內部的共生關系,并逐步形成規則,使不同種類的、自我管理的企業相互作用,以推動集群向高層次有序進化。產業集群的管理者可以通過制定鼓勵合作的產業政策,組織產業集企業聯合會、行業協會,開設講座和沙龍等多種形式增進企業之間的交流,讓企業都充分認識到共生可以大大提高單個企業的生存能力,產業集群中的每一家企業最終都要與整個產業集群共命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產業集群任何一家企業的利益被損害,都會影響到整個產業集群的穩定和發展,并最終損害集群中的每一個企業。從而幫助企業認清自己的發展方向,促進企業之間互相建立信任和合作,實現整個產業集群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等整體綜合效益的最大化。另外,企業的多樣性對產業集群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產業集群內部生態系統中,應該注意引進提供各種生產性服務的企業,以完善共生環境,優化集群結構。
2.4培養龍頭骨干企業,強化集群優勢我們將產業集群類比成一個生態群落,這個生態群落要在更大的生態系統中生存和發展就必須擁有自己的核心優勢。眾多基于商業生態理論的生態系統發展研究結果表明,某個生態群落要在更大的生態系統中發揮其特定功能,就必須擁有相當規模的具備該功能的核心企業發揮作用。同時,生態群落中其他成員的效率、創新性和生命力,也與這類核心企業息息相關。優秀的集群核心企業能夠提升整個產業集群的核心競爭力,突出特色,強化品牌效應,還可以改進生產率、增強集群穩定性,并有效地激發創新。產業集群管理者可以從集群在更大的生態系統戰略定位的角度出發,在產業集群中挑選并培養一個或多個龍頭企業,使這些企業在集群中發揮引領和示范作用,推動整個集群創新生態系統的形成,不斷增強產業集群生命力。
2.5鼓勵協同創新,促進集群進化在自然的生態系統中,生物種群的進化,是一個不斷優勝劣汰從而適應環境的過程,商業生態系統也是如此。由于產業集群所處的市場環境和需求是不斷變化的,產業集群及其企業就應不斷更新自己的產品,單個企業獨立創新存在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需要運用協同創新這種當今科技創新的新模式來推動產業集群的創新發展。產業集群管理者不僅需要在集群內部逐步培養形成知識(思想、專業技能、技術)分享機制,并且需要整合當地政府、大學、研究機構、中介機構甚至用戶等創新主體,依靠現代信息技術構建資源平臺,進行多方位交流,發揮各自的能力優勢整合互補性資源,實現各方的優勢互補,加速技術推廣應用和產業化,協作開展技術創新,共同促進產業集群進化。
作者:來文珍單位:四川化工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