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加強資源節約的工作計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充分認識資源節約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1必需擺在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省正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加快發展階段,雖然從總體上看,資源相對豐富,但煤炭、石油、天然氣等重要資源相對缺乏,隨著經濟社會的加速發展,資源約束不時加劇,已經成為制約我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必需把資源節約工作擺在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加強資源節約。走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道路的肯定選擇,也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各地、各部門務必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強資源節約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視資源平安,實現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可持續利用。
2加強資源節約是當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一項緊迫任務。近年來。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與全國平均比還有較大差距,一些重要資源的單位消耗水平較高,加工利用率較低。加強資源節約,大有潛力可挖。各地、各部門要把資源節約工作作為當前一項緊迫任務,列入各級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采取強有力措施,確保實現全省“十一五”資源節約目標,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加強資源節約工作的總體思路
3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節約資源基本國策,堅持開發與節約并重、把節約放在首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優化資源利用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強宏觀調控,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加快構建節約型的生產模式、消費模式和城鄉建設模式,促進資源效益、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4基本原則。堅持政府宏觀調控與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相結合。形成政府調控、市場引導、企業為主、公眾參與的資源節約格局;堅持源頭控制與存量挖潛、政策激勵與依法管理相結合,綜合運用經濟、行政、法律手段,形成促進資源節約與合理開發利用的激勵機制和監管體系;堅持全面推進與突出重點相結合,生產、建設、消費、流通各領域加強資源節約工作,重點領域實施一批重大節能工程;堅持自主創新和資源節約相互促進,以自主創新促進資源節約,以資源節約激勵自主創新。
5主要目標。十一五”期末。單位生產總值用水量降低20%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達到節能50%設計規范,工業園區每平方公里土地實現銷售收入增長一倍,消耗每噸能源、鐵礦石、有色金屬、非金屬礦等15種重要資源產出的生產總值提高20%初步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比較完善的資源節約法規和標準體系、政策保證體系、技術支撐體系、監督管理體系,形成市場主體自覺節約資源的機制,努力把建設成為具有鮮明特色和比較優勢的重要原材料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6重點領域。根據我省實際。以及促進清潔生產、發展環保產業、建設一批循環經濟企業和循環經濟工業園區等四項工作。
三、加強資源節約利用的重點工作
7強化能源的節約利用。加強對重點用能單位的監管和服務。實現能源的高效和梯級利用。
明確工作目標、分步實施計劃及相關保證措施。大力推進節約和替代石油、燃煤工業鍋爐(窯爐)改造、區域熱電聯產、余熱余壓利用、電機系統節能、能量系統優化、建筑節能、綠色照明、政府機構節能以及節能監測和技術服務體系建設工程等。加快實施重點節能工程。根據國家《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抓緊制定省重點節能工程實施方案。
突出抓好鋼鐵、有色金屬、電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重點耗能行業和年耗能萬噸標煤以上企業的節能工作,抓好重點耗能行業和企業的節能。推進高耗能發電機組發電計劃轉讓調劑工作。嚴格高能耗行業的準入規范。近期要集中抓好100家高耗能企業主要耗能設備和工藝改造,提出節能降耗目標和措施,加強跟蹤和指導,力求取得明顯效果。
大力推行節能省地型住宅和綠色建筑示范工程,推動住宅和公共建筑節能。嚴格執行國家關于新建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節能設計規范。積極推行中小套型、功能良好的住宅建設,控制高耗能商品房開發。適時開展既有建筑特別是大中型公共建筑節能改造。
推廣使用清潔燃料。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推進交通運輸和農業機械節能。加快淘汰老舊汽車、船舶和落后農業機械。大力發展綠色公交,制定使用清潔能源的環保節能公交車輛更新實施方案。鼓勵使用小排量汽車、混合動力車和電動汽車。積極爭取列入國家車用乙醇汽油試點省份,穩步推進燃料乙醇的生產和使用。全面推進農業機械化,加快農機裝備結構優化調整,開發和推廣節能農業機械化技術。有計劃地開展大中型拖拉機更新換舊試點。
擴大節能產品認證,引導商業和民用節能。加強空調、冰箱等產品強制性能效標識管理。促進高效節能產品的研發和推廣。嚴格執行公共建筑空調室內溫度最低(高)規范。科學管理運營鄉村照明設施,公用設施、賓館商廈、居民住宅中大力推廣使用高效節電照明產品。
爭取在湖區建成12個風力發電場。積極開發生物質能,城鄉推廣使用太陽能。合理開發水電資源,積極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大力推進風電前期工作。提高水電開發利用水平,兼顧農民利益、地方發展、環境維護和生態建設的基礎上,鼓勵開發小水電。大力普及農村沼氣,推廣使用省柴節煤灶,提倡使用清潔能源。積極開發利用淺層地能,大力推進太陽能、淺層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領域的規?;瘧?。
8強化礦產資源的節約利用。堅持“規劃引導、政策激勵、項目突破、市場運作、上下聯動、有序管理”方針。嚴格限制原礦輸出,逐步減少初級產品輸出,延長產業鏈、開發終端高附加值產品上下功夫,年,銅、鎢、稀土、鹽、多晶硅、有機硅、陶瓷等方面形成一批特色產業,構建資源節約型產業體系。
實施一批重大項目,銅資源的節約利用。重點圍繞電子行業用銅、家用電器行業用銅、電力電氣行業用銅、交通運輸行業用銅、建筑行業用銅等五個方向延伸產業鏈。把建成在全國有突出競爭優勢、世界有重要影響的銅產業基地。
控制鎢精礦生產總量和鎢冶煉產品能力的基礎上,鎢資源的節約利用。以、為中心。重點發展亞微、超細硬質合金,高沖擊韌性、高耐磨性硬質合金采掘工具,硬質合金涂層加工工具,硬質合金硬面材料,鎢及鎢合金材料,硬質合金廢料綜合回收及低品位復雜礦源冶煉技術等六大系列產品,把建成全國重要的鎢精深加工及新材料基地。
把工作重心從礦山開采、分離冶煉向深度加工產品開發轉移,稀土資源的節約利用。調控混合單一稀土礦產品總量和分離冶煉生產能力。重點發展稀土永磁資料、稀土發光資料、稀土儲氫材料、中重稀土合金、稀土新資料等五條產業鏈,把建成全國性的稀土氧化物、稀土金屬、稀土深加工產品研發、生產基地。
以清江盆地的樟樹市和新干縣為重點,鹽資源的節約利用。依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的要求。會昌盆地的會昌縣為補充,重點發展制鹽工業、兩堿工業、精細化工和生物化工四大系列產品,把建成產業布局集中、企業協作配套、資源循環利用、環境維護良好的鹽產業基地。
繼續大力推進陶瓷行業、水泥行業、多晶硅光伏產業、有機硅產業的資源節約、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同時。
9強化土地資源的節約利用。正確處置保證經濟社會發展與維護土地資源的關系。嚴格依照法定權限審批土地,強化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努力做到管好地、造好地、用好地。
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省下達的考核指標,實行最嚴格的耕地維護制度。基本農田要落實到地塊和農戶,各類非農建設經依法批準占用耕地后,其補充耕地面積與質量不得低于已占用的面積數量與質量。深化土地征管改革,推進土地復墾,實施“造地增糧富民”工程,完善土地使用市場準入制度,做到依法用地、集約用地、科學用地。
少占農用地,開發未利用地。盡量不占用耕地。多用荒山荒地。國家對農用地,特別是耕地實行嚴格控制,鼓勵各地千方百計提高土地利用率,嚴格遵守國家土地政策的前提下,發揮好后備資源豐富的優勢,盡量選擇未利用地進行非農建設。
堅持“有保有壓、從嚴從緊、依法依規、節約集約”原則,加強建設項目用地管理。嚴格農用地轉用指令性計劃管理。確保基本農田不減少、確保耕地保有量不減少、確保被征地農民當前生活水平不降低、久遠生計有保障的前提下,控制總量,用好增量,盤活存量,確保國家和省重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必需用地。切實執行省重大建設項目用地協商會議制度。加強對建設項目用地供應后開發利用各環節的監督檢查。
以供地定額管理為手段落實招商選資政策,提高工業用地集約水平。引導企業向工業園區集中。逐步提高土地準入門檻,提高工業用地投資強度和產出率。引導企業調整現有用地規劃,鼓勵零技改用地和廠房加層。新建工業項目用地投資強度原則上達到每畝50萬元以上,并逐步提高規范,除少數具有特殊要求的行業和工藝外,提倡建設多層廠房,最低容積率要達到05以上,建筑密度不得低于30%所需行政辦公及生活服務設施用地不得逾越項目用地總面積的7%
合理確定小城鎮和農村居民點的數量、布局和用地規模,節約利用農村土地。依照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村鎮建設規劃。凡占用農用地的必需依法料理審批手續。嚴格實行一戶一宅,鼓勵農村住宅向多層公寓過渡,加快“空心村”改造步伐。加快農村宅基地的整理與改造。大力推進殯葬制度改革,加強農村公益性墓地建設。
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鄉村總體規劃,提高鄉村土地利用強度。依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產業集聚、集約發展的原則。充分考慮環境承載能力,合理利用鄉村空間,集約配置鄉村用地。合理規劃鄉村分區功能,加強對鄉村存量建設用地的結構性調整,加大對鄉村閑置土地的清理、處置力度,保證經濟適用房建設必需用地,充分挖掘存量用地的利用潛力。
嚴格控制粘土磚生產企業取土范圍和規模,繼續加強對粘土磚生產用地的監督管理。進一步推廣新型墻體資料。嚴禁占用耕地建窯或擅自在耕地上取土,嚴禁向新建、改建、擴建實心粘土磚生產項目供地,限制向空心粘土制品生產項目供地。
10強化水資源的節約利用。突出抓好工業節水、農業節水、鄉村節水、防止水質性缺水等工作。
重點加強工業廢水綜合治理,工業節水。加強對高耗水行業和用水大戶的用水管理。推進工業生產中水回用及污水再生利用,推進高耗水行業節水技術進步和礦井水資源化利用,鼓勵建設節水型工業企業。
提高農業用水效率。推廣農業節水灌溉設備應用,農業節水。繼續大力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和小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有效控制農業用水浪費現象。大力發展旱作農業,推廣維護性耕作技術、地膜覆蓋技術,提高土壤保肥蓄水能力。大力推廣節水養畜的新工藝、新設備,減少養殖用水耗量。
嚴格實施鄉村節水“三同時、四到位”全面推進鄉村節水工作。積極推動城鎮公共建筑和住宅節水,鄉村節水。以創建節水型鄉村為目標。加快中水回用設施建設,重點在景觀用水、園林綠化、道路沖刷、車輛清洗等四個方面推廣使用中水。積極開展節水產品研發,加大節水設備和器具的推廣力度。加快供水管網改造,降低管網漏失率。深化鄉村供水和污水處置市場化改革,積極推行階梯水價。年,鄉村供水管網平均漏失率控制在15%以下。
建立以水資源為紐帶的生態功能維護區。逐步推廣鄉村雨污分流,防止水質性缺水。嚴禁在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等五大水系中上游布局造紙、危險化學品、電鍍等高污染產業項目。實現工業園區廢水集中處置,有效防治農村面源污染,控制和減少廢水排放,防治水污染。抓緊制定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管理的有關規定,嚴格控制超采、濫采地下水。
11積極推動原材料節約。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要原材料實行定額管理。推廣使用新材料、新技術。提高資料強度,延長資料使用壽命。
嚴格設計規范、生產規程、施工工藝等技術規范和資料消耗核算制度,加強重點行業原材料消耗管理。以石化、紡織、建材、機械、冶金、電力、建筑等行業為重點。減少損失和浪費,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和產出率。
堅持森林采伐量小于生長量,推進木材節約代用。嚴格控制森林資源消耗。加強木材需求管理,大力發展木竹資源綜合利用和精深加工,減少使用一次性木制資料,推進以竹代木工程。加快完成農村柴灶改造,減少木材和秸稈直接燃燒量。
限制過度包裝,節約產品包裝資料。提倡科學包裝方式。推廣使用可降解、易回收、低成本的包裝資料。從使用環節入手,進一步加大散裝水泥推廣使用力度。年,全省水泥散裝率達到50%
12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加強對各類廢棄物的循環利用。
重點推進冶金、電力、醫藥、石化、造紙、建材、輕紡等行業的資源循環利用。加強共伴生礦產資源和余熱余壓的開發利用,推進廢物綜合利用。以提高工業“三廢”綜合回收利用率為目標。重點提高有色金屬礦山共伴生資源回收率,促進煤礦瓦斯、煤矸石、粉煤灰、煤泥、礦井排放水以及其它煤伴生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
形成一批地域性、品種化的廢棄物分類拆解和再資源化基地。抓好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大力回收和循環利用廢舊金屬、廢紙、廢塑料、廢舊輪胎、廢舊家電、廢舊手機、廢舊包裝物等各種廢舊資源。
積極推廣“豬沼果”豬沼茶”豬沼菜”生態養殖循環利用技術、生態水產養殖、生態茶園和利用農作物秸稈生產食用菌等新模式。擴大生物有機肥的生產和使用。推廣節肥、節藥技術,開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農資節約。大力推廣農業廢棄物無害化處置、資源化利用的高效生態農業模式。加快沼氣綜合利用。提高化肥、農藥利用率。鼓勵并推廣農膜回收利用。
四、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13掌握五個重點環節。從資源開采、資源消耗、廢物發生、再生資源發生、消費等五個環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推廣先進適用的開采技術、工藝和設備,資源開采環節。統籌規劃礦產資源開發。提高采礦回采率、選礦和冶煉回收率,大力推進尾礦、廢石綜合利用,大力提高資源綜合回收利用率。
努力降低消耗,資源消耗環節。加強對冶金、有色、電力、煤炭、石化、化工、建材(筑)輕工、紡織、農業等重點行業能源、原材料、水等資源消耗管理。提高資源利用率。
推動不同行業合理延長產業鏈,廢物發生環節。強化污染預防和全過程控制。加強對各類廢物的循環利用,推進企業廢物“零排放”加快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以及鄉村垃圾、污泥減量化和資源化利用,降低廢物最終處置量。
支持廢舊機電產品再制造;建立垃圾分類收集和分選系統,再生資源發生環節。大力回收和循環利用各種廢舊資源。不時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促進垃圾處置資源化。
鼓勵使用能效標識產品、節能節水認證產品和環境標志產品、綠色標志食品和有機標志食品。消費環節。大力建議有利于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消費方式與消費觀念。
14抓好四項重點工作。促進清潔生產。建成一批符合循環經濟發展要求的示范企業和工業園區。
對重污染企業實行強制審核,促進清潔生產。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對污染企業推行清潔生產審核。引導企業改進設計、使用清潔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進的工藝技術與設備、改善管理、綜合利用,從源頭減少廢物的發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為資源高效利用、循環利用和減少廢物排放提供技術保證。發展環保產業。注重開發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技術與裝備。
促進內部物料循環,引導企業發展內部循環經濟。支持和引導企業延長產業鏈。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資源,提高企業的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廢物最終處置量,鼓勵企業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廢氣、廢物進行重復利用或二次開發利用。
支持、鼓勵園區引進以核心企業“廢料”為原材料的項目,用循環經濟理念規劃和建設工業園區。積極推進園區集中建設循環供熱、供水、供汽系統。大力推動產業鏈延伸和耦合。通過企業中間副產品、能源和廢棄物的相互交換,形成完整的循環工業系統。
五、建立有利于資源節約的支持和保障體系
15強化規劃引導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各有關部門要加快編制全省節能規劃、資源綜合利用規劃、節水灌溉規劃、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農村沼氣工程建設規劃、維護性耕作示范工程建設規劃等專項規劃。嚴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產業的發展,堅決淘汰嚴重耗費資源和嚴重污染環境的落后生產能力。對有利于資源節約利用、有利于提高附加值、有利于延伸產業鏈的項目鼓勵發展,對賣原材料、資源粗放利用的項目要嚴格調控。
16健全促進節約資源的法規和標準體系。建立嚴格的節能管理制度。制定廢舊家電回收處置管理方法。認真執行國家制定的主要耗能行業能耗準入規范、節能設計規范、能源計量器具配備規范,以及主要工業耗能設備和產品的能效規范;認真落實國家新的土地使用規范,重點用水行業取水定額規范。抓緊研究制定我省主要耗能產品和大型公共建筑單位能耗限額。研究制定重要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政策法規和行業標準,依法加強行業監管。
17理順資源性產品價格。逐步建立能夠體現資源稀缺水平的價格形成機制。加快推進居民生活用水階梯式計量水價制度。盡快制定和逐步提高鄉村污水處置費征收標準,設區市全面開征污水處置費。合理確定再生水價格,鼓勵生產使用中水。完善農業水費計收方法,推廣節水灌溉。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實施分時電價,逐步擴大峰谷電價和豐枯電價執行范圍。對高能耗行業中的淘汰類、限制類項目,嚴格執行差別電價政策。
18建立健全有利于節約資源的政策激勵機制和導向機制。認真落實國家鼓勵節能、節水、節材、節地、資源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的優惠和扶持政策。研究建立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彌補機制,提高重要礦產資源省內加工增值率,實現資源有序開發和永續利用。鼓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積極利用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提高礦產資源保證水平。省、市、縣財政要結合自身財力、整合專項資金,支持資源節約與循環經濟的重點項目建設、示范試點、技術推廣、政策引導、宣傳培訓等工作。
19建立完善資源節約的監督管理和統計監測制度。建立高耗能、高耗水落后工藝、技術和設備強制淘汰制度。進一步規范土地市場。對礦山尾礦中資源品位嚴重超標的要采取強制回收措施。切實開展年耗能萬噸標煤以上重點企業節能、禁止使用實心粘土磚等專項檢查。研究建立資源節約的評價指標體系及相關統計核算制度,逐步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加強和完善能源、礦產、水資源以及節能、節水統計工作。
20加強資源節約技術開發與應用。加大科技投入。重點組織開發應用共伴生礦產資源和尾礦綜合利用技術、節能與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節水及污水處置回用技術、資源綜合利用及各類廢棄物資源化技術、企業清潔生產技術、企業間產業生態鏈的集成技術等。積極推進技術研發效果的產業化,加大新技術、新產品、新資料推廣應用力度,政府機構要帶頭和引導全社會推銷資源節約型產品。
六、加強對資源節約工作的組織領導
21切實加強組織領導。進一步強化資源節約的政府責任。并納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主要領導親自抓。省政府成立資源節約和循環經濟工作領導小組,省政府領導擔任組長,省發改委為牽頭單位,省有關部門為成員單位,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省發改委。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具體負責指導、安排、組織、協調、考核全省資源節約和發展循環經濟工作。各有關部門要依照各自職責范圍,根據本意見明確的工作重點,積極研究制定具體政策和措施,加強協同和配合。各地要建立由發改委牽頭的組織機構,依照省政府的統一部署,明確相關部門的責任和分工,大力推進資源節約和循環經濟工作。
22努力營造資源節約的社會氛圍。積極組織廣播、電視、報刊、網站等媒體大力宣傳資源節約的法律法規、方針政策和先進典型。建立崇尚節約的社會風尚和生活方式,把節約資源變成全民的自覺行動。重點引導企業形成自覺節約資源的機制。加強對大、中、小學生在節約資源方面的國情教育,高等院校和中等專業學校要加大資源節約人才培養力度,增設相關專業。
23政府機構要帶頭節約。各級政府部門要從自身做起。資源節約中發揮表率作用。精簡會議、節約用電、節約用水、節約用油,把資源節約貫穿于日常公務活動中。抓緊研究制訂我省節約型產品政府推銷清單,抓好政府建筑物節水和節能改造。建立科學的政府績效評估體系,進一步健全干部考核機制,將資源節約責任和實際效果納入各級政府目標責任制和干部考核體系。
24組織開展資源節約示范工作。各地和各有關部門要認真抓好重點行業、重點領域資源節約的示范工作。創建一批節約型政府機構、節約型城鎮、節約型社區、節約型工業園區、節約型企業。及時總結推廣一批資源節約的典型和經驗,探索出一條符合實際的加強資源節約的有效模式和發展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