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2016年公共衛生工作要點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五中全會和全縣衛生計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預防為主的工作方針,樹立公共衛生治未病的理念,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重大公共衛生項目為抓手,進一步完善重點傳染病和慢性病防控工作機制,加強婦幼健康服務能力建設,建立健全健康管理服務網絡,加強衛生計生綜合監督執法工作,加快推進衛生應急核心能力建設,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增進人民健康福祉。
二、工作目標及措施
(一)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
一是繼續實施疾病預防控制“強基工程”。積極推進疾病防控體系建設,推動落實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機構編制標準指導意見、疾控中心崗位設置指導意見和傳染病防治人員安全防護意見,健全完善疾病預防控制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和工作機制,切實加強疾病預防控制工作規范化建設。進一步加快疾控信息系統建設,完善傳染病網絡直報系統、健康危險因素監測信息系統。加強疾控機構實驗室管理,強化健康危害因素監測和干預,提高衛生檢測社會化服務水平,縣疾控中心實驗室檢測樣品量達到20486樣次,較2015年增長15%以上。繼續加強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和基層醫療機構公共衛生科規范化建設,提高公共衛生管理和服務能力。
二是繼續加強婦幼健康服體系建設。貫徹落實省衛生計生委《婦幼健康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與規范化管理的指導意見》,加強婦幼保健機構標準化建設和規范化管理。進一步提升婦幼健康信息化應用水平,創造條件全面推進“六個一批”工程、開展婦幼健康優質服務示范工程創建活動和婦幼保健機構等級評審及重點專科創建活動,全面提升婦幼健康服務水平。完善縣級急危重癥孕產婦和新生兒救治與轉診工作方案,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產科應急服務能力建設,建立健全分級負責、上下聯動、應對有序、運轉高效的危重孕產婦和新生兒轉診、會診網絡和機制,暢通急救綠色通道,確保母嬰健康安全。
三是繼續加強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結合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加強人才更新與引進,繼續開展公共衛生崗位練兵大比武活動,開展全員崗位培訓。將專業培訓和崗位繼續教育相結合,實施多元化培養模式,重點培養現場流行病學、實驗室檢驗、公共衛生管理等復合型人才,加強老年病、慢性病、精神衛生、中醫藥健康管理等專業培訓,不斷提高專業人員的業務素質、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繼續加強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全科型公共衛生醫師指導團隊和責任團隊能力建設,努力提高指導基層、服務大眾的健康管理能力。定期開展婦幼健康服務人員培訓,培養一批產、兒科及助產專業醫護人員,切實提高急救能力。
(二)全面規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
繼續開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質量提升年”活動,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健全專業公共衛生機構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分工協作機制,規范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內容和服務流程,完善服務模式和考核機制,提高服務質量,保質保量完成12大類45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確保城鄉居民健康檔案規范化電子建檔率達到75%以上,全面規范高血壓、糖尿病、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等六類重點人群管理,落實好結核病患者健康管理和老年人黑白B超等新增服務項目,推進流動人口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工作。加強資金監管,逐步提高村級衛生人員待遇。
(三)深入推進疾病預防控制重點工作
一是加大艾滋病綜合防治力度。全面推進“醫防合作”艾滋病綜合防治模式,落實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主動監測、分級診療、定點救治、全程管理”。做好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治療和醫學監護工作,提高抗病毒治療等工作的可及性和規范化。探索阻斷經性途徑傳播艾滋病的有效干預模式,強化青年學生、男男性行為人群艾滋病綜合干預,擴大艾滋病檢測咨詢覆蓋面,努力降低新發感染。全面推進“五擴大六加強”和“四免一關懷措施”,進一步加大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生活救助力度。切實加強艾滋病感染者的早發現工作,落實首診負責制,進一步加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的發現和管理力度。完成高危人群艾滋病檢測850人,新發現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2人,符合治療標準成人和兒童抗病毒治療比例不低于85%(按照CD4計數小于500/ul的標準)。
二是加強結核病防治工作。結合深化醫改,依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結核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務項目,進一步優化“醫防合作、分級診療、定額支付、全程管理”的結核病綜合防治模式,強化定點醫院診療路徑和一站式服務。加強學校結核病防控工作。規范肺結核患者發現和轉診工作,進一步落實患者治療管理、疫情監測和實驗室工作,加強督導檢查力度,全面提高工作質量。免費篩查疑似結核病病人540人,免費治療肺結核病人190人。新涂陽肺結核病人數發現率保持在70%以上,肺結核患者治愈率保持在85%以上。
三是鞏固免疫規劃工作成果。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新修訂的《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繼續開展“三查三補”和“四項整頓”,鞏固預防接種專項整治和規范管理年活動成果。落實一類疫苗免費接種政策,免費接種覆蓋率達100%,完成2.9萬劑次第一類疫苗接種任務,以鄉鎮為單位適齡兒童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達到95%以上;實施消除麻疹行動,調整脊灰疫苗免疫策略,繼續保持無脊灰狀態。推進預防接種信息化建設,加強宣傳教育,普及預防接種知識,規范接種行為。加強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監測、調查和診斷工作。嚴格落實省衛生計生委關于加強第二類疫苗使用管理的要求,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四是加強重點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進一步完善傳染病聯防聯控機制,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手足口病、麻疹、流感、布病防治工作,嚴防寨卡病毒、埃博拉出血熱、中東呼吸綜合征、登革熱、瘧疾等輸入性傳染病在本地擴散蔓延。強化傳染病疫情監測、預警和報告工作,針對重點傳染病及時開展疫情研判與分析,提高法定傳染病實驗室診斷率。加強學校、托幼機構的呼吸道與腸道傳染病突發疫情的預防控制與應急處置工作,指導督促教育部門落實托幼機構及小學晨午檢制度。
五是加強地方病、寄生蟲病、慢性病防治工作。強化地方病防治監測體系建設,有效落實防治干預措施,推進消除重點地方病危害的工作進程,鞏固地方性碘缺乏病防治成果。加強庫區血吸蟲病監測工作,做好兒童、學生等重點人群的寄生蟲病防治工作。落實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對35歲以上人群首診測血壓制度,規范管理高血壓患者10103人、糖尿病患者4167萬人,繼續推進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
六是加強精神衛生工作。認真貫徹落實《精神衛生法》,落實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救治救助,依法推進精神衛生工作。逐步完善精神衛生服務體系,建立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救治救助聯席會議制度,繼續完善救治救助政策“一站式”服務。繼續加強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排查和診斷工作,及時為轄區內診斷明確的患者建立健康檔案,規范開展健康管理,規范管理嚴重精神障礙患者740人。積極參加精神科醫生轉崗培訓,強化精神衛生人才培養,推動縣級綜合醫院精神衛生科建設。探索常見精神障礙防治管理,推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機干預工作。
七是加強“四大衛生”工作。認真貫徹實施《職業病防治法》,進一步規范職業健康檢查診斷與鑒定等工作。加強職業病監測和報告,提高監測方案的科學性和監測覆蓋面。加強職業病防治機構能力建設,建立完善職業病防治網絡。加強醫療機構醫用輻射防護監測,逐步擴大監測范圍,提高監測質量。加強職業衛生和放射衛生監測評價能力、學校衛生和環境衛生監測能力、水質檢測能力建設。
(四)全面加強健康管理工作
一是完善健康管理運行機制。加強健康管理人才隊伍建設,推動健康服務業發展。加強健康管理中心能力建設,實現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轉變。爭取醫保部門支持,探索健聯體基本醫療保險費用總額預付、費用前置制度,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健康管理服務。結合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進一步增強新農合保障、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保障合力,加強農村貧困人口健康管理服務。
二是優化健康管理服務內涵。依托醫改政策要求,在現有的以“醫防結合”、“一主兩專”為核心的健康管理聯合服務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健康管理工作機制,構建“預防為主、醫防結合、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模式。以糖尿病、高血壓和結核病為切入點,推進以全程管理為核心、與分級診療相銜接的慢性病防控新模式。轄區居民戶健康管理簽約式服務覆蓋率達到45%以上。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健康檔案建檔率達到90%以上,糖尿病、高血壓、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規范管理率達50%以上。加強重點疾病及其它高危人群的監測、篩查、評估、干預和跟蹤管理,加快建立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組和俱樂部,不斷優化健康管理服務內涵。
(五)全面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有效處置能力
一是推進衛生應急核心能力建設。健全縣、鄉、村三級衛生應急組織管理體系,繼續加強衛生應急“一案三制”建設,落實國家衛生計生委下發的《全國疾控機構和醫療機構衛生應急工作規范(試行)》,在二級以上公立醫院設立衛生應急辦公室,負責院內衛生應急日常管理,明確規范醫院衛生應急職責,建立健全醫院衛生應急組織體系,提升醫院衛生應急處置能力。做好各類突發事件衛生應急準備和處置以及重大活動衛生保障工作,深化衛生應急“五進”活動。
二是規范衛生應急隊伍管理。按照省衛生應急隊伍管理辦法,加強全縣衛生應急隊伍的建設和管理。開展衛生應急人員技術培訓,規范應急物資儲備,積極參加省市衛生應急技能競賽,提升衛生應急隊伍處置能力。
三是健全突發事件公共衛生監測預警體系。加強突發事件公共衛生風險監測預警、信息報告、風險評估等工作,并加強結果運用。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部門聯動和風險隱患排查工作機制,繼續聯合教育、食藥部門做好學校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工作,從源頭減少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加強網絡輿情監測,進一步做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風險溝通。
(六)加強食品安全保障工作
貫徹落實《食品安全法》。加強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哨點醫院規范化建設,做到哨點醫院食源性疾病監測全覆蓋,省級哨點醫院縣人民醫院全年完成100例食源性疾病監測上報任務。加強風險監測與評估結果應用,提升防范食品安全風險能力。加大食源性疾病流調隊伍的培養力度,提高食源性疾病的應急處置和監測預警能力,逐步構建以流行病學調查為基礎的食源性疾病防控體系。
(七)提升婦幼健康服務水平
一是抓好婦幼健康公共衛生服務,實現保健和臨床有機融合。
實施婦幼健康優質服務示范工程,加強孕產婦和0-6歲兒童健康管理,兒童保健系統管理率達到85%以上,嬰兒死亡率控制在7‰以下,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控制在10‰以下;孕產婦系統管理率達到90%,住院分娩率100%,確保無孕產婦死亡。持續降低剖宮產率,推進愛嬰醫院創建,全縣剖宮產率控制在55%以內。加強“出生缺陷綜合防治”三級預防措施的有效銜接,繼續實施免費婚前醫學檢查、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增補葉酸預防神經管缺陷項目,農村免費婚前醫學檢查率達80%,農村孕前優生健康檢查覆蓋率達到80%,農村生育婦女補服葉酸服用率達到90%;啟動實施貧困地區新生兒免費耳聾基因篩查項目,全年免費篩查新生兒500人;做好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農村婦女宮頸癌檢查、預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嬰傳播等重大婦幼衛生項目,孕產婦艾滋病-梅毒-乙肝抗體檢測率達95%以上。
二是抓好全面兩孩對象再生育全程服務,落實計劃生育技術服務。開設二胎咨詢門診和孕婦學校,針對全面兩孩對象開展便民服務、主動服務、全程服務和個性化服務。開展生殖健康教育,加強避孕藥具管理服務,支持育齡夫妻自主選擇避孕節育措施,預防和減少非意愿妊娠;規范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嚴格執行計劃生育實名登記制度,積極參與“兩非”綜合整治,實名登記錄入率和及時率均達95%以上。
(八)加強衛生計生綜合監督執法工作
加強衛生計生綜合監督執法能力建設,繼續完善行政審批流程,落實事中事后監督制度。以公共場所衛生、生活飲用水、傳染病防治消毒產品、學校衛生監督、醫療機構放射診療安全防護專項整治、打擊非法行醫和“兩非”監督檢查、職業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規落實情況為重點監督內容,全面開展衛生計生綜合監督工作,全縣投訴舉報屬實案件查處率100%,衛生行政服務受理辦結率、衛生監督協管覆蓋率均達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