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端午節國旗下講話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老師、同學們早上好!在這我先念一首兒歌給大家聽,聽完以后,我要問一個小問題。“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同學們,你們知道兒歌里說的是什么節日嗎?(端午節)端午節是農歷五月初五,也就是這個星期天,那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讓我來告訴你們吧!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始于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關于端午節起源的傳說可多了,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2000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為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干,在楚國擔任了重要職務。因為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還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極了,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最有名的是《離騷》。后來,秦國軍隊攻占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尸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歷五月五日這一天,懷抱石塊,跳進了汨羅江,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他。人們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里,據說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后來,為了防止飯團被蛟龍吃掉,人們便提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的辦法,這便是粽子的原型。
是怎樣的精神促使這位偉大詩人縱身躍入滔滔江水呢?是那顆憂國憂民、熱愛故土的心。
滔滔汨羅水,悠悠數千年,屈原已去,但是他的愛國熱情卻已化成一座豐碑,牢牢地豎立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
說到愛國,今日的世界沒有風起云涌的戰場,也沒有兩軍鏖戰的的硝煙,所以無需我們同學千軍萬馬獨身闖。那么難道我們就讓愛國變成一句虛無的口號在身邊無力的回蕩嗎?不,絕不。我們至少能做到把一顆紅心內化成熱愛校園的拳拳之心。
當我們走進上芬的校園,看到那精致的展畫,多彩的教室,充滿文化的走廊……我們應該慶幸能在這里上學。可是如此優美的校園還需要高尚的校園文明與之相匹配,熱愛她、保護她就成了我們生活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吉林省有所渾江市鐵路小學,學校不大,只有80張課桌,令人稱奇的是這80張課桌居然是在1949年制作的,歷經幾十年歲月蹉跎,他們卻依然完好如初,整潔如新,難道他們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嗎?不,因為在渾江學校愛護公物,熱愛校園是良好社會公德的彰現,是每個學生公民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是一種個人美德的體現。在這里熱愛校園就象珍愛自己的眼睛一樣!正如艾青所說:“為什么我眼中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渾江市鐵路小學的課桌是個奇跡,但是我們卻可以用行動創造我們自己的奇跡。既然弄碎玻璃和展覽板不能練成泰森的鐵拳,那我們就保護它吧;既然在課桌墻壁上亂涂亂畫成不了達芬奇,那我們就愛護它吧;既然跨越草坪、翻越圍墻成不了劉翔,那我們就阻止它吧……
粽葉飄香,又一個端午節就要到了,讓我們在品嘗美味粽子的同時,重溫屈原先生的錚錚鐵骨,繼承屈原先生的愛國精神吧!
江河不洗今古恨,天地能知忠義誠,拳拳上芬學子心,感天動地愛國情。只要我們能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熱愛家園,保護校園,那么我就可以對每一個人肯定地說:試看他日之中國,必將是我等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