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東晉道教齋樂傳承范文

東晉道教齋樂傳承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東晉道教齋樂傳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東晉道教齋樂傳承

《音樂研究雜志》2014年第三期

一、經、齋、樂三位一體的修道實踐

道教齋樂發展到東晉時情況大為改觀,諸經中不僅出現了較多明確的音樂術語及曲目唱詞,且指明了音樂在儀式信仰體系中是必用的手段,有很高地位。這也佐證了筆者對東漢儀式音樂運用情況的推測分析。《因緣經》③述:吳赤烏三年歲,在庚申,正月一日壬子,仙公登勞盛山,靜齋念道。是日中時,有地仙道士三十三人詣座,燒香,禮經,旋行。……仙人請問曰:近登昆侖玄圃宮侍座,見正一真人三天法師張道陵降座,豐都伺迎,三界稽首……時東華青童子眾仙,盡嵩高洞中,靜齋詠經。如學之者,聞仙公說諸本行,莫不思念大法,以自篤勵。青童曰仙公妙唱,辭遠事要,信而可尊者也。眾仙作禮而曰:請事斯語矣。④仙公教道士禮經修道之事發生在三國時代(約公元249),直接描述音樂之語雖簡,僅有“靜齋詠經,仙公妙唱”八字,但卻表明當時修道成仙的實踐活動必燒香、靜齋、讀經,及歌詠妙唱的現象。修齋、詠經、歌唱是一組緊密聯系的活動。上載材料說明當時神仙道士的修道活動已趨集體化、儀式化。有33人參加靜齋儀式,并有詣座、燒香、禮經、旋行、詠經等一系列程序節目。讀經修齋時運用歌唱顯然已是固定程序。其中又有推崇張天師之語,表明以讀經為修道主要手段的靈寶派也吸納了天師的道法和道徒,有將之歸入靈寶體系之意圖。事實上,《靈寶齋》所記的靈寶齋法,不少是由天師道齋儀發展而來,如“入靜”中的依方祝爐,請禱中的“請官”等。這是目前所見最早記載齋樂的文字,類似記載在東晉經文中開始增多,表明靈寶派修齋讀經儀式實踐中,音樂已成必然手段并占據了較高地位。《步虛經》中,齋樂已是神仙世界須臾不離的活動,且經韻本身就被視為經。步虛是形容道士步行虛空、登仙成神之行狀,至遲在東晉已成為經韻名曲,并被奉為經,可見音樂在神仙道教信仰體系中地位之顯赫。《步虛經》實際上是一組經韻的集成,前面的“序”描述至高神太上無極虛皇天尊之住所玄都玉京山的狀況:其山林宮室,皆列諸天眾圣,一月三朝其上,燒香散花,旋繞七寶玄壇,誦詠空洞歌章。是時諸天奏樂,百千萬妓云璈朗徹,真妃齊唱而激節,仙童凜顏而清歌,玉女徐進而駢躚,靈風振之,其音自成宮商,雅妙宛絕,諸天聞聲而飛騰,勿綴弦止歌,嘆味至音,不能名狀。太上震響法鼓,安坐連花講道,靜真清詠洞經,敷釋玄文。⑤其描述太上講道,主要模擬人間群臣朝圣和宮廷樂舞以及佛教菩薩講道的情景,充滿了音樂氛圍。此正反映出經韻構造人的士族背景,只有身居這種社會地位的人才熟悉帝王的生活狀態,具備比較高深廣博的文化修養。這與東漢只知畫符治病的民間道教不可同日而語。在修道信仰上,《步虛經》更強調長齋誦經、吐納存思之術,這也體現了新道派的特點:“能長齋又思諷誦洞經,叩齒咽液吐納太和,仙人兆讀是經,咽味至真,道自成矣。”⑥“序”之后依次羅列了《洞玄步虛吟》、《太上智慧經贊》、《太洞玄經玉京山詇頌》、《太極五真人頌》、《十方禮經咒》等六首經韻的唱詞,皆五言律詩。這些是長齋中必詠之韻,在修道體系中地位很高,并且都用于當時及后來的儀式之中。經韻內容表現道士朝神修道的狀態,所以統歸入《步虛經》。其中列為第一首的《步虛吟》可能更集中表現了步行神界的內容,是狹義的《步虛經》。《步虛經》的主體是六首經韻的輯錄和說明,經和韻的一體化很明顯。在道教齋儀體系中,隨著靈寶派的崛起及其對修齋讀經的高度重視,音樂作為讀經方式或是經的本身而用于齋儀之中,在齋儀中的地位無疑越來越突出重要了。這正是東晉道教齋樂突然豐富的內因。《步虛經》在記錄經韻時對相關的唱法和傳承也有說明,現依次介紹分析。第一曲《步虛吟》共十首五言詩,當為分節歌體裁,第一首唱詞為“稽首禮太上,燒香歸虛無”,史稱“十大步虛”,從東晉開始一直沿用于多種齋儀,前有小字注:“修靈寶洞玄齋,誦空洞步虛章。先叩齒三通咽液三過,心存日月在己面上……徹照十方,隨我繞經旋回而行畢。又叩齒三通咽液三過,存三素元君在金華宮,如嬰兒之狀。真人齋皆如威儀法,唯不用啟事出吏兵一節耳。其余愿念禮拜,悉依大法建齋。初一過,出吏兵,非授經法及教外人,不須出吏兵。太極真人寶貴此經,宿無仙真之名不令見也。”由此說明了三個特點。其一,誦經本身是修道行為,并伴隨其他法術叩齒等而組成一組程式,是謂威儀;其二,修齋誦樂已程式化,誦樂與其他程序結合而行,不同的齋有共通的一組基本程式,但有繁簡之異;其三,太極真人非常看重此經(步虛吟),不輕易宣示于人。第二曲《太上智慧經贊》共八首,第一首唱詞“太上玄虛宗,弘道尊其經”,唱詞后有文字說明此贊是太極真人所作,眾仙官經常吟誦,可傳授修靈寶齋的至人,不能宣示于俗人:“太極真人之辭,眾仙官所耽誦。不宣于下俗之人,秘藏金闕玉房之內也。仙公曰,宜傳至人修靈寶齋者也,不可示浮華之徒。慎之哉慎之哉。”第三曲《玉京山詇頌》共三首,首段唱詞“八會途無宗,乘運觀囂羅”。唱詞前有文字說明其授受者及唱法:“玄師太元真人臨授許常侍撰太洞玄經玉京山詇作頌三首,同夕右英夫人亦吟誦之。”第四曲《五真人頌》,四首,分別為太極真人、太上玄一第一、第二、第三真人的頌,太極真人頌的首句唱詞“太上太道君,出示靈寶經”,詞前有話交代唱頌的背景:“太上太極五真人于會稽山虞山授葛仙公洞玄靈寶經各吟一頌。”是知,五真人頌實為四位真人在傳授葛仙公《靈寶經》時所吟唱的四首頌。最后一曲《十方禮經三首咒》三首,首句唱詞分別為“樂法以為妻”、“郁郁家國盛”、“大道洞玄虛”,詞前有文字說明“:真人訣云,侍經仙童玉女聞此咒皆歡悅而佑兆身也。是大經悉用此咒而禮拜矣。若真心禮經者亦心咒其文,乃上仙秘之乎”。表明此咒之來歷與作用,作為神仙秘藏之寶物,詠所有大經時都要禮拜唱念此咒,能使仙童玉女歡喜,保佑億萬人。

二、齋樂之內容及其傳承譜系

東晉時期運用的齋樂,主要是在靈寶派為圖得道成仙而修齋詠經中形成的,已初步具有一套固定的儀式,“恒為之作禮、燒香、散花,眾道之本真矣。道士奉仰靈寶,朝拜齋戒,按法修之”。此法在《靈寶齋》中已有更為具體完整的記錄。在誦經的齋樂中,音樂運用已非簡單的吟誦,而已形成了多首歌詠性的經韻,如《步虛經》載有《步虛吟》等五曲,《靈寶齋》運用了《步虛》、《禮十方》、《空洞章》、《太極頌》等四曲。僅這兩部文獻中記載的經韻即有九曲之多,且有明確的唱法標記,均為五言詩多段體一曲多詞的分節歌體裁,保留了漢以來流行的歌曲格律。對比此前道教儀式中全無音樂記載的情況,不能不使人產生東晉道教齋樂突然豐富的深刻印象。也不能不使人產生一個疑問:這些音樂是如何產生和傳承的?對現存東晉道教文獻比較一致的看法是:齋樂最初在仙人中口傳,后神仙傳葛仙公,仙公再傳其弟子和家人。東晉末編撰的《靈寶齋》是靈寶齋儀和口訣的解說,也是目前所知最早運用了經韻和較規范程序的準儀式,篇末述齋緣起云:“南岳先生鄭君曰,吾先師仙公常秘此書,非至真不傳也,萬金不足珍矣,仙人相授于口,今故書之。仙公言,書一通封還名山,一通傳弟子,一通付家門子孫,世世錄傳。知道者也,與靈寶本經俱授之,道家要妙也。”⑦鄭君即鄭思遠,葛玄的弟子。按上說,此齋原在仙人中口傳,后傳鄭之師仙公(葛玄)秘藏,玄又書錄之并傳于弟子家人。南宋權威的道教儀式文獻《無上黃箓大齋立成儀》認同此說并作了更簡明表述:“靈寶之教,秘而不傳,仙人口口相授,太極仙公(葛玄)始筆之書,著《敷齋威儀之訣》。”⑧強調葛玄是開始記錄齋儀的第一人,并將齋儀音樂視為傳教的主要內容。綜合以上兩條材料,可明確這樣一些認識。首先,神傳給仙公的是《敷齋威儀之訣》,即齋儀和口訣之解說,亦即今之《靈寶齋》,它可“與靈寶本經俱授之”,可見(靈寶)齋與(靈寶)經的關系既密切又相對獨立,可單獨傳授,也可與經一同傳授。又因齋中明確包含經韻,可證授經亦等于授樂。其次,在經齋樂傳承譜系中,葛玄是關鍵人物,他既是從神到凡的中介人物,也是從口傳轉換為書傳的中介。在他之前,齋經在仙人(應理解為神仙道)之間口傳,從他開始才筆錄于書傳給后世弟子家門。這在道樂傳授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盡管仍然保留了“秘傳”的傳統“,非至真不傳”。那么,授經給葛玄的到底是何路神仙?葛玄之后的傳承又是如何呢?文獻大都認為是太極真人等天真授葛玄(也有認為至高神太上虛皇天尊授太極真人),葛再傳弟子家人等,一直到靈寶齋的問世。《智慧經》末尾以仙公口述形式描述的傳授線索是:太極真人——葛玄——鄭思遠“,仙公告弟子鄭思遠曰:吾少游諸名山……恒修慈愛,念道存真,無時敢替也。齋直一年而未竟,其冬至之日,天真眄降,見授大經上仙之道。天真令我大齋長靜,按經施誦。次而學之,遂成真人矣。吾昔所受經道,太上所貴也。非中仙之所學矣。……今相為師友,是以相授耳。吾去世也,將有樂道慈心居士,來生吾門者,子當以今道業事事一通付之,法應世世錄傳也。皆是我前世與彼有宿恩,因緣使然也。子以一通依科傳付弟子之佳者也。若無其人,一通封付五岳名山矣。此太極真人口訣,子秘之慎之,慎之時思之。”⑨傳授人為天真,內容為“太極真人口訣”,應是《敷齋威儀之訣》即靈寶齋的簡稱。《道教義樞》持類似看法,但認傳授人為太極真人徐來勒等三真,內容說成“三洞真經”,所述傳人線索甚詳:徐來勒等于上虞山傳葛玄,玄于天臺山傳鄭思遠、孫權,并傳其從弟少傳奚,奚傳其子護軍悌,思遠于馬跡山授玄之從孫葛洪,洪于羅浮山傳弟子海安君望世等,傳其從孫葛巢甫,再傳道士任延慶、徐靈期。⑩《步虛經》在《禮經咒》唱詞之后有文字說明葛玄傳授《上清三洞太真道經》的地點及傳人線索:葛玄——鄭思遠——竺法蘭、釋道微兵——孫權——思遠授葛洪。“太極左仙公葛真人諱玄字孝先,于天臺山授弟子鄭思遠、沙門竺法蘭、釋道徵兵、時先主孫權,后思遠于馬跡山中授葛洪,洪乃葛仙公之從孫,鄭君于時說,仙師仙公告曰,我所授上清三洞太真道經,吾去世之日,一通付名山洞臺,一通付弟子,一通付吾家門子弟。世世傳錄至人,若但務吾經,馳騁世業,則不堪任錄傳。可悉付名山五岳,不可輕傳非其人也。有其人者,宜傳之,勿閉天道也。”以上文獻所述雖小有出入,但在關鍵問題上卻看法一致。第一,齋樂從神界傳給凡界的第一人是葛仙公;第二,葛首次將齋樂筆錄成書三通分別付名山、弟子、家人;第三,葛傳第一人是其徒弟鄭思遠,思遠的后傳遵照了仙公遺囑,均為其子孫或至人。看法不約而同表明道教內部在這個問題上的共同認識。對文獻所述,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宜略作考查分析。向葛仙公授經的神仙,多稱太極真人,或稱三真、仙真、太上太極五真人不等,都是神話傳說性質的人物,應屬偽托,但也非空穴來風。其事實基礎應該是江東神仙高道,在長期靜齋修道中制作了一套儀式經樂,先在小范圍內口口相傳(即“仙人相授于口”說之來歷),后欲傳之后世,以使大道不滅,又欲不被人隨便篡改變易,遂予以神化,以加強其權威性,使受者頂禮膜拜,不敢褻瀆。從葛玄以后的傳人都是真實歷史人物,應該比較可信。至于細節敘述的小差異,是口述傳統中難以避免的。如傳人不盡一致,內容略有不同,或真人口訣或上清經或敷齋威儀之訣等,實屬大同小異,都是靈寶經的內容,只是所指廣狹之別。狹義指齋戒經訣,專指靈寶齋儀音樂,是實踐性的儀式系統。廣義則指靈寶經整體甚至包括上清經等,都是神仙道奉行的經。由于前述經、齋、樂的三位一體性質,無論指經或齋或樂,并無大的區別。

三、東晉齋樂的來源推測

各種跡象表明,靈寶齋樂的傳授特點十分吻合江南神仙道的信仰和修行實踐方式,并且初步成型的齋樂本身已是傳教授徒的基本手段和內容。不無道理的推測是,以葛玄為中心人物授受的齋樂,是東晉江東神仙道士奉行齋樂的權威版本,這套齋樂是以靈寶派為主導而形成的,其來源應與以茅山為中心的江南音樂有密切關聯。東晉神仙道派以靈寶和上清為大宗,葛玄和抱樸子葛洪及其從孫葛巢甫同屬葛氏家族,代表靈寶派系統。而葛氏家族與茅山上清派許氏同為丹陽郡句容縣的土著豪族,又是世代姻親。茅山的降神活動是上清派宗教活動的起點。《真誥》卷19曾記述:巢甫造構的靈寶經在江南非常流行。東晉末年靈寶派與上清派的造經與傳授,與句容葛氏許氏都有很深關系,因而靈寶齋樂也融合了上清派的某些因素。《靈寶齋》的傳承與江南尤其茅山一帶地域文化有很深關系。上清派與靈寶派雖有獨修與普度之區別,但其修道儀式及音樂均以江南音樂為根基則是共同特點。以《靈寶齋》為起點的正統道教儀式音樂后來成為道教音樂的主流,至今仍然如此。而當代道樂之大宗——十方韻,仍以鮮明的江南風格為其特點,亦可作為上述齋樂來源推測的一個佐證。東晉齋樂雖以《靈寶經》為核心,但構建者也廣泛吸納了天師道、上清派和佛教的思想和齋法形式,這是靈寶經得以普及的重要原因。《靈寶齋》中依次對主要經典《道德經》、《大洞真經》和《靈寶經》都作了高度評價和推崇,“唯《道德》五千文至尊無上,正真之大經也。已得道真人莫不學五千文者也。所謂大乘之經矣。”“五千文,仙人傳授之科,素與靈寶同限。高才至士好諷誦,求自然飛仙之道者”,“又《大洞真經》三十九章,不得人間誦之,是真道幽升之經也。詠之一句,諸天為設禮,況鬼神乎。故不可人間妄施行矣”,“《靈寶經》是道家之至經,大乘之玄宗,有俯仰之品,十方已得道真人恒為之作禮、燒香、散花,眾道之本真矣。道士奉仰靈寶,朝拜齋戒,按法修之,皆使得道,豈有不然矣?諸齋法皆上宗于靈寶本齋矣。”稍作分析,其間顯然有微妙區分。表面看對上清派的《大洞真經》評價最高,但又將其影響力限于天界的神鬼而不宜在人間誦傳,只是在神界和真道修成的最終階段誦詠,由此采取了敬而遠之、束之高閣的態度。《道德經》和《靈寶經》都宜傳于人間,均可普度眾生,能得道飛升成仙。但《靈寶經》則因形成了更嚴密的儀軌程序,因而更具有實踐價值。所以得到最高的推崇,“諸齋法皆上宗于靈寶本齋矣”。顯然,《靈寶齋》在整合三派三經的過程和意圖中,非常明確地將《靈寶經》置于核心地位。此外,齋樂在理論與實踐上也大量吸收了佛教儀式因素。如《靈寶齋》中提到的“轉經”一法,“太極真人曰,夫感天地,致群神,通仙道,洞至真,解積世罪,滅兇咎,卻冤家,修盛德,治疾病,濟一切物,莫近乎齋靜轉經者也。賢者欲修無為之大法,是經可轉”。此法殆襲自佛教的轉經,另佛教思想及術語亦在靈寶經系中隨處可見,如《靈寶齋》和《步虛經》中頻繁出現“大乘、法輪、七寶、地獄、宿世、輪回”等。《靈寶齋》的造構者意識到對世人來說,戒訣那樣的具體實踐指南更加重要,他們把《靈寶經》置于中心,在此基礎上把《上清經》、佛教思想和天師道法、禮儀統合起來,傳至葛巢甫時集撰為齋樂文獻,終形成了新型的儀式音樂模式雛形。

四、傳承方式及其他

綜上可得出一些基本認識,以葛玄為首的葛氏家族是靈寶齋樂形成和傳承的核心集團,葛仙公的出場應該是可信的史實,表明東晉齋樂的傳承已形成了明確的師承關系。“新興的道派是以經典的傳受、修習為重要特點……師與弟子的關系完全不再具有官民關系,而是純宗教的師徒關系”。葛仙公及其弟子和從孫等都是師的角色,與徒弟形同父子,這里也可看出中國傳統尊師精神的痕跡,當時道門已出現了三寶之“師寶”概念,師在道內有很高地位,古靈寶經《太上洞玄靈寶真一勸誡法輪妙經》云:“師者,寶也。為學無師,道則不成。非師不行,非師不生,非師不度,非師不仙。故師,我父也。子不愛師,道則不降,魔壞爾身。”師承是修道成仙的必要途徑,也是能否登齋壇誦唱經文的前提。敦煌文書P3148號規定弟子必須為經師、籍師、度師開度“:《下元黃箓簡文靈仙品》曰:功過威儀,受法不為經師開度,弟子功德不建,諸天無名,不得登齋誦經。”可見,事師既是修道的門戶,也是學習齋樂的途徑。

作者:蒲亨強賈力娜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精品福利在线| 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日韩av无码精品一二三区| 亚洲精品mv在线观看| 精品视频九九九| 国产又污又爽又色的网站| 777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日本人善交69xxx| 亚洲mv国产精品mv日本mv| 欧美黄成人免费网站大全| 免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色偷偷女男人的天堂亚洲网|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网站天堂| 一级一片一a一片| 日本人内谢69xxxx|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欧美国产在线看| 亚洲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网站| 色多多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极品美女高潮无套| 24小时在线免费视频| 大片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一个妈妈的女儿在线观看5| 搡女人真爽免费视频大全| 久久国产精品范冰啊| 春日野结衣女女| 亚洲人成网站18禁止久久影院|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欧美丝袜| 黄网站色成年片大免费高清| 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69视频免费观看l| 国模一区二区三区| 99精品视频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日本3p视频在线看高清|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久| 日韩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ⅴ在线无码播放毛片一线天|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xxxx做受视频| 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